鸣镝的意思
散钓风光
2021-12-30 22:44:33
鸣镝,又曰响箭、嚆矢。箭矢之一种,飞时有声。汉已有之。铁制而饰以兽骨、象牙,亦有用水牛角为鸣具者。镞多作小枣形,古胡人多用之。后称为响箭。至清尚用,多为教习等用。
“鸣镝”一词最早出现在司马迁的《史记·匈奴列传》,其文载:“冒顿乃作为鸣镝,习勒其骑射,令曰:‘鸣镝所射而不悉射者,斩之。’”关于《史记》中“鸣镝”一词的解释,南朝宋裴骃的《史记集解》文载:“汉书音义曰:‘镝,箭也,如今鸣箭也。’韦昭曰:‘矢镝飞则鸣。’”唐朝司马贞的《史记索隐》文载:“应劭云‘髐箭也。’韦昭云:‘矢镝飞则鸣。’”
从上述可以看出鸣镝是射出去能发声的箭矢,关于其外形描写记载较少,仅明代宋应星所著的《天工开物·佳兵》有简单的描述,其文载:“响箭则以寸木空中,锥眼为窍,矢过招风而飞鸣。”日本学者林谦三所著的《东亚乐器考》中,收录了正仓院所藏的几件圣武天皇时期(隋唐时期)的鸣镝,林谦三将其归入气乐器,著作中提到构造是镂空的芜菁根状物,器身穿数孔,串在镞身下方的箭杆之上,射出时孔坐空气涡而发出声音。
从上述可以看出,鸣镝大概可描述为:中空周身钻有数小孔,装在箭杆之上,射出发声的器物。
鸣镝的别名有“髐箭”、“鸣箭”、“哨箭”、“响箭”、“髇箭”和“鸣髇”,别名出现年代虽有先后关系,但均是一出现就作为鸣镝的别名,而“嚆矢”出现时间不晚于《庄子》的成书,到唐时期才成为鸣镝的别名,“骹”字出现时间较早,但指代为鸣镝不早于唐代。
爱问教育
2021-12-30 22:44: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