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天门山》诗中传神地运用了六个动词,分别是断、开、流、回、出、来。
1、“断”、“开”两字,下得利落有力,从而将天门山夹江而峙、相望如门之势极其简洁、准确地摹绘出来。
2、“流”、“回”两字,表达出尽管江水能够将大山冲开,但大山毕竟扼江,江流不得不回旋转向。
3、“出”字,使本来静止不动的山有了动态美,而且点出了诗人望的角度。
4、“来”字,使画面顿显活跃,具有不断变幻的美感。
《望天门山》是唐代大诗人李白于开元十三年(725年)赴江东途中行至天门山时所创作的一首七绝。
原文: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译文:天门山从中间断裂是楚江把它冲开,碧水向东浩然奔流到这里折回。两岸高耸的青山隔着长江相峙而立,江面上一叶孤舟像从日边驶来。
这首诗都用白描,紧扣题中“望”字,句句都是“望”中所得,但都不落“望”字,可见其构思高妙。全诗虽然只有短短的四句二十八个字,但意境开阔,气魄豪迈,音节和谐流畅,语言形象、生动,画面色彩鲜明,充分显示了李白豪放飘逸的诗风。
1、“断”、“开”两字,下得利落有力,从而将天门山夹江而峙、相望如门之势极其简洁、准确地摹绘出来。
2、“流”、“回”两字,表达出尽管江水能够将大山冲开,但大山毕竟扼江,江流不得不回旋转向。
3、“出”字,使本来静止不动的山有了动态美,而且点出了诗人望的角度。
4、“来”字,使画面顿显活跃,具有不断变幻的美感。
《望天门山》是唐代大诗人李白于开元十三年(725年)赴江东途中行至天门山时所创作的一首七绝。
原文: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译文:天门山从中间断裂是楚江把它冲开,碧水向东浩然奔流到这里折回。两岸高耸的青山隔着长江相峙而立,江面上一叶孤舟像从日边驶来。
这首诗都用白描,紧扣题中“望”字,句句都是“望”中所得,但都不落“望”字,可见其构思高妙。全诗虽然只有短短的四句二十八个字,但意境开阔,气魄豪迈,音节和谐流畅,语言形象、生动,画面色彩鲜明,充分显示了李白豪放飘逸的诗风。

爱问教育
2022-01-06 09:18:0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