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价十倍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Sally
2022-10-10 18:30:00

《马价十倍》告诉我们的道理:

1、就个人的影响力而言,有的人确有真才实学,但不一定能得到赏识和重用,因而需要有像伯乐这样的权威来发现和举荐,权威的赏识认可能很大地提高个人影响力。

2、就对待权威而言,一方面权威往往精通某一领域并有一定的知名度,应该尊重他们,但另一方面不可盲目地崇拜和迷信他们,更要提防有的庸才借助或冒用权威之名来抬高自己的身价。

3、作为权威人士而言,说话做事都要凭良心,实事求是,要爱惜自己的名誉,不能被贪欲蒙蔽,随便收别人好处而办事。总之,真正好的东西,又得到真正的权威赏识,它的身价就会加倍增长。

《马价十倍》一般指《人有卖骏马者》,是选自《战国策·燕策二》的文言文。

原文:

人有卖骏马者,比三旦立市,人莫之知。往见伯乐曰:“臣有骏马,欲卖之,比三旦立于市,人莫与言。愿子还而视之,去而顾之,臣请献一朝之贾。”伯乐乃还而视之,去而顾之,一旦而马价十倍。

译文:

有个要卖骏马的人,接连三天待在集市上,人们不了解那马,一直无人问津。这人就去见伯乐,说:“我有匹骏马要卖掉它,我接连三天待在集市上,人们都不与我交谈。希望您环绕着我的马看,离开时再回过头去看它一眼,我愿意奉送给您一天的花费。” 伯乐接受了这个请求,于是就去环绕着马看,临走时又回过头去再看了一眼,这匹马的价钱一天就涨了十倍。

注释:

1、比:连续,接连。

2、莫:没有谁。

3、知:知道,了解。

4、臣:先秦时代,普通人之间有时也谦称自己为“臣”。

5、旦:天。

6、立:站立。

7、于:在。

8、言:交谈。

9、愿:希望。

10、子:代词,代指伯乐。

11、还:同“环”,围绕。

12、顾:回头看。

13、一朝之贾:一天的收入;贾:这里指贩卖商品所得的收入;朝:早晨,也指一天;之:的。

14、乃:就 ,于是 。

15、去:离开。

16、之:代词,这里指千里马。

17、一旦:这里是“一天”的意思。

出处:

《战国策》又名《策》,相传是西汉末年刘向根据战国史书编辑的一部国别体史书,主要记载战国时期谋臣策士纵横捭阖的斗争。全书按东、西、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依次编写,分为12策,共33卷,共497篇。 所记载的历史,上起前490年智伯灭范氏,下至前221年高渐离以筑击秦始皇,约12万字。是先秦历史散文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著作之一。

《战国策》是我国古代记载战国时期治斗争的一部最完整的著作。它实际上是当时纵横家游说之辞的汇编,而当时七国的风云变幻,合纵连横,战争绵延,政权更迭,都与谋士献策、智士论辩有关,因而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该书文辞优美,语言生动,富于雄辩与运筹的机智,描写人物绘声绘色,常用寓言阐述道理,著名的寓言就有“画蛇添足”“亡羊补牢”“狡兔三窟”“狐假虎威”等。在我国古典文学史上亦占有重要地位。

故事人物:

伯乐(约公元前674年-前611年),原名孙阳,古代春秋中期郜国(今山东省成武县)人。在秦国富国强兵中,作为相马立下汗马功劳,得到秦穆公信赖,被封为“伯乐将军”。伯乐后来将毕生经验总结写成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相马学著作——《伯乐相马经》。汉朝韩婴所著《韩诗外传》卷7中有名句“使骥不得伯乐,安得千里之足”(释义:如果这匹马没有被伯乐发现,又怎能展示自己日行千里的本领)。唐朝韩愈《马说》一文中也有“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释义:世上先有伯乐,然后才会有千里马。千里马经常有,可是伯乐却不会经常有。)的名句。

作者简介:

刘向(约公元前77年—公元前6年),沛县(今属江苏徐州)人。原名刘更生,字子政,西汉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楚元王刘交四世孙。宣帝时,为谏大夫。元帝时,任宗正。以反对宦官弘恭、石显下狱,旋得释。后又以反对恭、显下狱,免为庶人。成帝即位后,得进用,任光禄大夫,改名为“向”,官至中垒校尉。曾奉命领校秘书,所撰《别录》,为我国最早的图书公类目录。治《春秋彀梁传》。著《九叹》等辞赋三十三篇,大多亡佚。今存《新序》、《说苑》、《列女传》等书,《五经通义》有清人马国翰辑本。原有集,已佚,明人辑为《刘中垒集》。

爱问教育
2022-10-10 18:3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