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大学生存在何心理问题?

大学生是处于由学校向社会、由少年向中年过渡阶段的群体,他们的消费心理与行为既存在与少年、中年、一般社会青年相似的一面,又具有与其不同的特点。一大学生的需求与购买行为具有较强的自主性和独立性。大学生的年龄一般在17岁以上,已具有了较强的自立需要和自我意识,且大学生往往是远离父母而独立生活,因而他们在选购和消费商品时能够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他们的需求能较充分地反映自己的爱好和兴趣。但由于他们大多缺乏独立的经济能力,其主要经济来源为家庭供给,所以在选购价格较高、较重要的商品或劳务时,常常需要征得父母的同意,甚至需由父母代为购买或由父母陪同购买。再者,由于大学生特别是低年级大学生往往是初次离开父母而独立生活,商品知识不够丰富,购买经验和生活经验较差,因而在购买不熟悉的商品,特别是购买价格较高、档次较高的商品时,易受他人如销售人员和同学等意见的影响,并且往往与同学结伴前往选购,以便相互参谋。此外,大学生所购物品中有一部分是按学校有关部门的规定所必须购买的,如教材、床上用品等,他们没有或仅有较小的选择余地。可以说,大学生的需求和购买行为具有较大的、但并不完全的自主性和独立性,其自主和独立的程度介于少年消费者群和社会青年、中年消费者群之间。二求实、求廉、求便与求新、求美、求名心理并存。由于大学生的消费倾向逐步趋于稳定和成熟,他们又具有较高的文化水准和文化素养,加之他们的经济条件有限,大部分学生对收支进行计划性安排,量入为出,因而他们在选购商品时,比较注重商品的实用性、科学性和经济性,要求商品具有较高的质量和效用,经济实惠,货真价实,物美价廉。同时,由于大学生生活规律,学习紧张,节奏性强,所以他们对时间和效率特别重视,往往希望商品购买方便、使用方便。另外,大学生也和社会青年一样,易于接受新事物,在购买商品时比较喜欢追求新颖和时髦、热衷于追随时代潮流。他们往往是新产品、新品牌、新的消费时尚的追求者、尝试者和推广者,但他们在服饰、发型等方面常比社会流行热潮慢半拍,而在学生用品、娱乐消费、书籍等方面则往往能紧跟时代的步伐。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大学生在挑选商品时,还比较注重商品的色彩、造型、式样和艺术品味等,希望商品能美化人体和环境,树立自己的形象,陶冶自己的情操,给人以美的享受。但由于大学生文化素养高,其求美的方式往往比一般社会青年更含蓄,更讲究自然美、朴实美、庄重美和大方美。求名心理在许多大学生中是存在的,一些名牌产品及企业由于产品质量优良、知名度高、声誉良好、市场竞争力强而备受大学生的青睐,品牌消费已逐渐成为一种时尚。大学生们之所以品牌意识强,崇尚品牌消费,一是由于品牌消费能满足他们的等心理需要。二是因为品牌往往代表着真正的实用,品牌消费能降低购买风险。但他们在追求品牌消费的同时,并不盲目跟从。据调查,除少数家境富裕、各种收入高的学生能较大范围地消费名牌产品外,多数学生或者是购买所谓的仿名牌、水货名牌产品,或者是干脆消费一般品牌产品。大学生作为青年人特有的一族,既渴望年轻人的潇洒,又被经济镣铐桎梏着,他们似乎不得不这样做。三需求与行为的从众和个性化。大学生的需求、购买动机与行为既具有从众化的一面,又具有个性化的一面。大学生往往自觉或不自觉地跟从、模仿大多数同学或其他群体的消费行为与方式,以保持自身行为与多数人行为的一致性,避免个人心理上的矛盾和冲突。虽然从众是一种较为常见的社会心理和行为现象,但在大学生特别是低年级大学生中尤为普遍。大学生的从众心理与行为的产生同许多因素有关,比如,他们具有相同或相似的经历与生活方式,存在许多共同的需求,行为一致性强;许多学生希望自己取得别人的认同与接受,与周围环境保持合谐,避免因不合群而产生的压力、不安和他人对自己的不良评价;有些同学缺少商品知识和消费经验,缺乏判断力和自信心,从众便成为他们自然的选择。此外,大学生的从众行为的形成,还与他们的攀比、模仿、跟风、追随等心理与行为相关。另一方面,大学生的购买与消费决不是盲从的。每个大学生自身条件不同,个性心理存在差异,随着他们的自我意识的不断加强,消费经验的不断丰富,其消费行为的个性化趋势也越来越明显。他们在消费过程中,还喜欢与众不同,标新立异,希望能够以独特的方式显示自己的成熟,确立自己的价值,表达自己的个性,树立自己的形象,展现自己审美水平。因而,他们往往比较喜好个性化的、有独特风格的商品,以充分表现自我、宣扬自我、炫耀自我,使自己与其他同学、其他大学学生以及非大学青年区别开来。同时,社会商品的日益丰富也为大学生的个性化需求与行为创造了条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