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思想为什么会失败?

儒学的政治理念要成立,是需要前提的。这个前提就是稳定的、温和的政治框架。
乱世当行杀伐。杀伐不是目的,而是恢复或重建这个秩序。
儒学在治理理念方面的悖论也在于此,儒学需要一个稳定而温和的秩序,但儒学本身却是建制派,希望的是在现行秩序框架内实现儒学的人文理想。所以,儒学自己建立不了这个秩序,所以才有后世的被独裁的皇权所利用。但独裁的皇权是私天下,而儒学的理想是大同、是天下为公。将天下为公的理想建构在私天下的秩序上,这就导致了儒学的异化。
儒学是夫子所创立,而夫子少也贱,其后的儒家骨干弟子也多为寒门出身,富贵点的都破门而出去了法家那。所以,儒学本身是没有自己的国家治理经验的,而是将自己所熟悉的乡村小共同体的经验直接拔高到国家治理层面。
其实呢,题主的问题,是好事。我反复说,儒学代表的是我们种花家的理想主义,后世儒学消化吸收法家而成为国家治理指导思想之后发生了什么情况大家也都知道了,当理想沦落为实际政治中的利益缠斗之时,也就是我们这个伟大文明动力丧失的时候。
但这又是儒学的一个悖论,儒学是充满理想主义色彩的,但儒学的价值指向又是人世间、又是民众福祉,是必须经世济民的。
正如我曾经指出的,作为儒学的理想人格,君子是垂范、是以身正天下,是要以理性来克制泛滥的欲望和情感。但儒学的出发点与价值指向却是仁,仁者爱人,君子的动力本就是对这家国无比的热爱与不舍。所以,儒门的君子就不是自动均衡稳定的,而经常处于一种紧张、纠结与冲突中。
当然,从没有什么一劳永逸、从没有什么毕其功于一役,或许也正是这一个又一个悖论,才历经两千余年,而儒学能仍有其永恒魅力所在,儒门的君子仍能有着强烈的进取心和张力。
放在大历史的角度看,对于我们这个经历过太多风风雨雨的古老文明来说,什么理念、什么思想根本不值一提,不灭的精神、不熄的动力才是最重要的。我想,儒学内在的这种种矛盾结构,反而重要的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