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都想选择名校 择校费“潜规则”从何处破冰?

孤单旅人 教育新闻
精选回答

目前,择校现象十分普遍。我们这里择校生分为“指标生”、“条子生”、“关系生”、“票子生”。择校方式有“分择校”、“权择校”、“钱择校”。选择名校,八仙过海,各显神通。诱发择校原因有主观和客观。其中包括单位用人标准越来越高,优胜劣汰,竞争上岗。所以家长都想为孩子选择一所好学校。有些家长只要孩子读书成才,花再多钱财,做牛做马也心甘。

妹夫就是一个“范例”。他的女儿读书一般,硬是走后门花钱进了某重点中学。进了重点中学不算,还要借钱找关系读重点班,并要选择语、数、外三科实力较好的老师。

我问他小孩在农村读书好好的,为什么非要进城里的名校呢?他的回答很简单,名校校园环境好,教师素质高,教学质量优,花钱再多,愿意。

他的理由令我无言以对。说的全是实情,名校有一流的校园环境,有一流的师资队伍,有一流的教学质量,简直是“锦上添花”。每年升学考试后,最好的学生由他们先挑。这对学生、老师来讲本身就是不公平。由于这些名校每年高考名列前茅,所以广大家长不管有钱无钱,孩子读书行或不行,都设法往里挤。前来就读的多了,收取高额择校费成了“潜规则”。孩子读书跟到市场买苹果和到医院看病差不多。都想买好苹果,去好医院,在好学校读书——即使花点钱也划算。

我认为要遏制择校现象,实现教育公平,就要健全教育法律法规,深化教育改革创新,推进“就近入学、划片管理”办学模式,实施教育均衡发展。

择校费“潜规则”从何处破冰

众所周知,择校的“潜规则”已无任何隐蔽性可言,当下上小学、小升初、初升高,各名校均设“门槛”,明码标价。面对日趋贵族化的优质教育资源,不少低收入家庭只能望名校却步,因为交不起择校费,不少贫寒家境的子女因几分之差与名校失之交臂,一些平时勤学好问的学生竟然顿生辍学念头。教育在相当程度上已失去其公平、公正的本义,匍匐于权钱的脚下。

我认为,破解择校“潜规则”需先改人才观。用人观褊狭致使“求高分、进名校”成为家长育才的惟一途径。从“名校热”、“高考状元热”的“温度”就可略见一斑。而这种现象在发达国家却少见,这是因为他们有多元化的职业教育体系。以德国为例,据统计目前德国16岁~19岁年龄组的青少年中,60%~70%的人接受相当于中国高中层次的职业教育。在这样的教育模式下,就不存在家长想方设法为孩子择校的现象。因此当前主管部门要从社会人才的评价体系、选拔和激励机制的构建入手,逐步引导公众理性地评价人才,立足现实,因人而异地选择成才的路径。

此外,还应构建公平、均等的教师待遇制度。当前教师的补贴、福利与学校星级水平、地方经济成正比,东西部教师的收入差距很大,同一县市教师待遇差别也很大。因此,一流教师往名校和经济发达地区流动的现象十分突出。名校吸纳了大量的优质师资,这势必进一步扩大名校与普通学校间的差距。这方面不妨参看日本,在公立学校,教师都享受全国统一的公务员待遇,实行校长“任期制”和“轮岗制”。同样教师也实行定期流动,一般说来在6年内都会流动一次,这对均衡校间发展水平起到很大的作用,特别是对经济薄弱的地区,作用更为显着。

天际又比高 2022-05-07 09:34:35

相关推荐

either与neither区别用法

either与neither区别用法:中文意思不同、用法不同。either中文意思为或者……或者……而neither中文意思为两者都不…&h...
展开详情

齐齐哈尔大学是211吗

齐齐哈尔大学不是211大学。该校是黑龙江省西部地区唯一一所省属综合性普通高等学校,不仅是黑龙江省属三所综合性大学之一,还是黑龙江省高水平大学和黑龙江省高教强省(一期)重点建设高校。一、黑龙江省有几所211院校黑...
展开详情

often的比较级和最高级

often的比较级是moreoften,最高级是mostoften。often是一个英语单词,副词,作副词时意为“常常,时常;往往,大多”一般用在主语后情态动词后实义动词前。一、often读音英[?fn]美[?...
展开详情

武汉商贸职业学院校训

武汉商贸职业学院的校训为崇理敬文、拓美创新、博爱育人、美育中华。该学院创建于1985年,前身为湖北广播电视大学省总工会分校,2002年经湖北省人民政府批准备案成立全日制民办普通高等院校。武汉商贸职业学院基本信息...
展开详情

intellect intelligence区别

intellect、intelligence的区别在于含义不同、用法不同、侧重点不同。intellect意为“(尤指高等的)智力,思维逻辑领悟力;智力高的人;才智超群的人”侧重强调能力;intelligence...
展开详情

精选推荐更多>

未雨绸缪是什么意思

未雨绸缪,拼音:wèi yǔ chóu móu,是一个汉语成语,意思是天还没有下雨,先把门窗绑牢。比喻事先做好准备工作。成语结构为复杂式;在句中作谓语、定语。
出自清·无名氏《官场维新记》第四回:“那是不关我教习的事,在乎你们自己未雨绸缪的。”
造句:
1、面对这个充满竞争的社会,我们要未雨绸缪,早做准备。
2、做事应该未雨绸缪,居安思危,这样在危险突然降临时,才不至于手忙脚乱。
3、我们要未雨绸缪,各位同学应及早温习功课以迎接考试。
4、如何预测这些变化,未雨绸缪,取得市场的先机,对企业的未来发展有着重大的影响。
5、年轻时就要未雨绸缪,为年老生活所需做好储蓄。

好的故事写于几年几月几日

《好的故事》创作的时间是1925年1月28日。《好的故事》是现代文学家鲁迅于1925年创作的一首散文诗。此文通过对梦境中“好的故事”的描绘,反映了作者鲁迅在希望与失望的矛盾中,启示人们毁掉“昏沉的夜”,实现充满“好的故事”的生活的强烈愿望,表现了作者鲁迅对美好事物的追求与歌赞,对理想的热烈憧憬。全文景物写得真实、细致,且景中有情,景中有意。
原文节选:河边枯柳树下的几株瘦削的一丈红,该是村女种的罢。大红花和斑红花,都在水里面浮动,忽而碎散,拉长了,如缕缕的胭脂水,然而没有晕。茅屋,狗,塔,村女,云,……也都浮动着。大红花一朵朵全被拉长了,这时是泼剌奔迸的红锦带。带织入狗中,狗织入白云中,白云织入村女中……在一瞬间,他们又将退缩了。但斑红花影也已碎散,伸长,就要织进塔,村女,狗,茅屋,云里去。
这篇散文以梦幻的形式,描写了一个没有“故事”的“好的故事”,寄寓了作者深邃的思想和执著的追求,全文以情绘景,情景交融,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作者把自然景物写得优美、壮观,创造了饱含作者美的情感和美的理想的诗的意境。

关于江南五言绝句

关于江南五言绝句:
1、《鸟鸣涧》唐·王维: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2、《采莲曲》唐·刘方平:
落日清江里,荆歌艳楚腰。
采莲从小惯,十五即乘潮。
3、《春晓》唐·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4、《偶步》清·袁枚:
偶步西廊下,幽兰一朵开。
是谁先报信,便有蜜蜂来。
5、《相思》唐·王维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不论和无论的区别

不论和无论的区别:
1、含义不同:
无论,表示连词:不管;不论。古义是不要说,更不用说。
不论,指不进行深入讨论、考察或评论;不管,无论;表示条件或情况不同而结果不变,下文多用“都、总”与它呼应。
2、引证释义不同:
无论:
①连词。不论,不管。表示在任何条件下结果都一样。
②不必说;且不说。
③犹不止,岂止。
④不追究。
不论:
①不考察,不评论。
②不议论,不谈论。
③连词。不仅;不但。
④连词。表示条件或情况不同而结果不变。
3、出处不同:
“无论”出自东晋·陶渊明《桃花源记》:“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不论”出自战国·荀子《荀子·性恶》:“不恤是非,不论曲直,以期胜人为意,是役夫之知也。”
4、词性不同:
在现代汉语中“无论”仅作为无条件连词使用。
“不论”既作为连词使用,又同时保留了动词词性,成为兼类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