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件有趣的事 开头结尾

烟花沼泽
精选回答
开头:生活宛如一部情节曲折的电影,那一个个精彩的小镜头组成了绚丽多姿的生活。我热爱生活,也热爱那一个个小镜头,它使我的生活中充满了欢声笑语。每当我心烦意乱的时候,便会想起那个有趣的小镜头。
结尾:“一根筷子容易折,十根筷子抱成团”。这话不错,在巨大的困难面前,个人的力量是渺小的,微不足道的,而许许多多个人汇集成集体,才能形成强大的力量,最终赢得胜利。
纵横四海 2021-09-19 23:33:37

相关推荐

顶尖商学院为什么需要GMAT,GMAT成绩是什么

你好,关于全球十大顶尖商学院申请要求之GMAT要求到底有多高,我来告诉你:1、斯坦福大学商学院:录取学生GMAT平均分:733;宾夕法尼亚大学沃顿商学院:732;Insead(欧洲工商管理学院):701;Lon...
展开详情

请问下比较好的法国高商研究生录取GMAT平均分?

一.是本科以上学历可以申请硕士的(最好有一定工作经验);二.是如果申请英语授课,需要英语成绩,如托福550分以上、雅思6.5以上,有些商学院还需要学生提交GMAT成绩;如果选择法语授课,则需要提交相应的法语成绩...
展开详情

有没有人能给我详细解析一下GMAT考试是什么类型的考试?

GMAT考试难度是不容易的。首先了解三个客观数据:客观数据1:700+(包括700)意味着至少要打败全球89%的考生,也就说每100个人参加考试,只有11个人考取了700或700以上的分数,“少数派”;客观数据...
展开详情

GMAT换库了,老版本的2019版og还有用吗?

从2019年开始,GMAT换库比较不规律,所以较难预测换库的日期,所以希望考生不要过分依赖机经。如果硬要说的话,在月初换库的可能比较小,临近考试的时候可以观察一下近期换库的情况,现在换库间隔一般在20天左右。...
展开详情

美国GMAT是必须要提交的吗

首先,GRE从来没有作为美国研究生入学考试必须要求,但绝大部分需要GRE专项成绩作为“推荐成绩”,尤其是有些美国名牌大学;其次,其他考试也可作为美国研究生入学考试成绩,比如,法律与商业需要考LSAT【LSAT是...
展开详情

精选推荐更多>

赠予的意思

赠予是一个汉语词语,拼音是zèng yǔ,送财物或他物给人。亦指赠给的财物等。当财产、物品等标的物的所有权出现了单方向的转移时,这种行为就是“赠予”。
出处:《新唐书·突厥传下》:“高祖初即位,与和,因数出军助讨贼,故诡臣之,赠予不可计。”
造句:
1、智慧不能创造素材,素材是自然或机遇的赠予,而智慧的骄傲在于利用了它们。
2、时光把它包裹住的礼物赠予。我们不带遗憾地前往。
3、不跟风,不奔俗,快乐心情追随你;不送金不给银,身体健康赠予你;不铺张不浪费,幸福人生属于你。世界问候日,祝福最爱的你。
4、太阳红着脸,披着余晖织成的锦衣,从地平线下,缓缓升起。她微笑着,把温温暖光亮大方地赠予给普天下的人。

女子之嫁也的之的意思

“女子之嫁也”的“之”用于主谓语之间的结构助词,没有实际意义。
“之”的意思解释:
1、往。
2、人称代词。代替人或事物(限于做宾语)。
3、人称代词。虚用,无所指。
4、指示代词。这;那。
5、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组成偏正词组。
6、表示领属关系。
7、用在主谓结构之间,取消它的独立性,使变成偏正结构。
组词:之后、之前、之一、兼之、总之、反之、之子、顷之、之流、之上、加之、之外、有之。

江郎才尽能形容自己吗

“江郎才尽”能形容自己,“江郎才尽”是汉语成语,原指江淹少有文名,晚年诗文无佳句;后常比喻才思减退。出自南朝·梁·钟嵘《诗品·齐光禄江淹》:“初,淹罢宣城郡,遂宿冶亭,梦一美丈夫,自称郭璞,谓淹曰:‘我有笔在卿处多年矣,可以见还。’淹探怀中,得五色笔以授之。尔后为诗,不复成语,故世传江郎才尽。”
造句:
1、在文学创作上他已是江郎才尽了。
2、有的作家写不出好的作品来,并不是江郎才尽,而是没有生活阅历。
3、一个有天分的人,若恃才傲物,不肯力学,总有一天会江郎才尽的。
4、作家难免会有文思枯竭,江郎才尽的时候。
5、他开始恐慌,他怕会失去这段旋律然后从此江郎才尽。

薄薄的水蓝色纱衣指什么

薄薄的水蓝色纱衣指的是(地球外部的)大气层。
该句出自课文《只有一个地球》:“据有幸飞上太空的宇航员介绍,他们在天际遨游时遥望地球,映入眼帘的是一个晶莹的球体,上面蓝色和白色的纹痕相互交错,外面裹着一层薄薄的水蓝色‘纱衣’。”
虽然没有写出本体,但是也能很清楚知道“纱衣”指地球外部的大气层,把大气层比喻成“纱衣”。
“只有一个地球”,是1972年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召开的人类环境会议提出的响亮口号,《只有一个地球》是一篇说明文,从人类生存的角度介绍了地球的有关知识,阐明了人类的生存“只有一个地球”的事实,呼吁人类应该珍惜资源,保护地球。
课文层次分明、脉络清晰。先从宇航员在太空遥望地球所看到的景象写起,引出了对地球的介绍;接着从地球在宇宙中的渺小、地球所拥有的自然资源有限而又被不加节制地开采或随意毁坏等方面,说明地球面临着资源枯竭的威胁。
然后用科学家研究的成果证明,当地球资源枯竭时,人类无法移居到第二个合适的星球上;最后告诉读者:人类应该精心保护地球,保护地球的生态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