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假关于三下乡的调查实践报告范文

人间正道是沧桑 范文 报告范文
精选回答

调查时间:20xx年xx月xx号~06号

调查对象:本村村民

调查方法:问卷调查

一。调查目的:为了响应学校关于开展三下乡活动的号召,也为丰富自己的课余生活,增加社会经验,提高对农民的认识,在这个寒假我们利用闲暇时间对农户的日常生活生产进行一次深入的调查。

二。调查结果:

xx.务农人员情况“

在对新农村调查时,采用了样本调查的方法分别抽去了本村的十户农民进行调查。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在家务农的人员多是上了岁数的老年人。其中40——60岁这段的占了65%;而20——40岁这段较年轻的青年占得比例仅不到xx5%。从中不难看出从事农业生产的主要是些老人,而大多数青年人则选择外出打工,来补贴家用。

2.生产情况:

在这些被调查的农户中,大多数农户种植的只是些蔬菜,小麦等粮食作物,极少种植经济作物的。而且品种单一,种植的面积都不大,不能形成一个有竞争力的生产者。再者,这些农户用的都是一般的农用工具,与其他西方农场生产采用的大型机器相比我们的农民在利用机器这方面显得很不足,不能使生产科技化、系统化、现代化,也就不能提高粮食产量。这些更多的是因为我们自身的一些因素,像农户文化水平普遍不高,没有接受专业性的科技培训。

其次,养殖方面主要以鸡。鸡、鸭、猪为主,更多的是自给自足。不能够相互促进消费,间接地阻碍了农村的经济发展。

三.建议:

从这些调查数据中我们知道,制约农村生产的一个主要因素是科技和教育。因此我们要加大普及科学教育,提高农民的知识文化水平、思想认识。作为一名大学生,我们有义务也有责任进行科技宣传;政府也要加大投资把农村事业作为一项基本事业进行狠抓。其次,提高青年的思想认识,让他们认识到农村生产的发展前景,从而投身于从事农村生的行列当中,取代以前多以老人劳作的现象。提高效率和产量,使农民的生活更加富裕。

四.感受:

在这次三下乡活动中,我们深入农村劳作,真正的尝试到当一名农民的酸甜苦辣。这次的体验让我们成长,让我们了解农民的不容易,从而更加珍惜社会、父母给与我们的幸福生活。

调查人:##

20xx年xx月

范文二

20xx5年生命科学学院大学生寒假实践报告

20xx年迎来了大学的个寒假,使假期过得更充实,生物工程四班中家是聊城的组建了一支服务队,名叫流动红旗队,意味着全体队员要心怀祖国以满腔热情到服务社会服务的活动中去。

商议,同意实践主题为第十一届全运会。主要是它是国内最高,规模最大的运动会;实践地点是位于聊城大学南面新建体育馆附近村庄,距离近,且团队均是聊成本地人,对当地情况熟悉,对本次活动的及团队的安全有较高的保障。

前一天对全运会的知识了系统学习,并讲述了这次活动应注意的问题包括安全问题,突发事故的解决及面对市民应注意的礼节。

队长我写了一份实践活动计划书并向队员们宣读了一下。随后又了宣传材料,并印制了宣传条幅上面写着“人人东道主,全运会”。当天下午我来到实践地点对其了考察,以便为明天的采访作铺垫。

xx月xx日上午,待队员到齐后便了,每位队员均上身服装,并随身携带了纸和笔备用。来到了正在施工的场馆门前,出于安全考虑未能进去采访,但看门老大爷告诉场馆预计会在四五个月内建完。

从远处看新建场馆很像鸟巢,构型很酷,有队员议论“不如给它起个名字叫小鸟巢吧!”是啊,这也将是聊城人的骄傲,仅它,更聊城也将协办全运会。随后,在大门前远远的和场馆拍了几张照片,阳光下队员们笑得很灿烂。

xx月xx日下午来到了场馆周围的几个村庄,初次宣传,队员们显得有些胆怯,但很快便了状态:队员和村民们聊关于场馆的事情,队员向村民们发宣传单介绍全运会的知识,则记录采访内容并让村民们在好签字纸上写下对全运的祝愿,拍照,队员们忙的不亦乐乎,村民们的工作。夕阳西下,忙了一天的拖着疲惫的身子回到学校,是累了点,但却很,很充实。

xx月2日上午在聊城大学东校南大门前打着条幅集体拍照,然后来到柳园路附近,在十字路口处打起条幅,并向过往市民宣传全运,并让在条幅上写上对全运的祝福并签上名字。此时寒气逼人,但队员们仍在那里。市民对的不理解,但的队员仍向耐心讲解。

下午实践活动接近尾声,但队员们似乎显得仍很兴奋。向周围同学讲述了的实践经历,并对宣传了归纳整理。

整理如下:

“文明传递我签名”签字纸4张条幅xx条

签字笔三支队服6套(借)帽子xx个(借)

费用支出:

条幅xx5元宣传材料6元签字笔三支xx元合计:24元

活动结束了,大学里的次寒假实践活动应该说每位队员都学到了,也懂得了。每个人都了锻炼,这也或多或少的增长了社会实践的能力,为人处世的技巧,服务社会的热情。

这次实践活动有助于帮助市民全运知识,激发市民全运会,奉献全运会的热情,而且有助于帮助的社会,社会,从而服务社会。增长了才干,锻炼了毅力,培养了品格,了知识。

在金融危机的背景下,大学生更要努力寻找机遇,敢于迎接挑战,多社会实践,激发学习兴趣,服务社会,社会责任感,为将来走出校园,走向社会,祖国,服务做铺垫。

积极向上 2022-07-17 09:53:37

相关推荐

多啦A梦来我家

那天,我正在家里看书,突然一道蓝光闪过,一个蓝色的物体莫名其妙得出现在我家,把我吓得跪在了地上。我颤抖着瞥了一眼,突然发现那个怪物原来是多啦a梦!惊魂稍定的我还没有说出话,它就茫然的问:这是哪啊?我努力从牙缝里...
展开详情

我所期待的星期天

唉!讨厌的星期天又来了!一座座堆积如山的作业等我去铲平,还要穿梭于各上辅导班之间。一天到晚忙得不亦乐乎!如果星期天像我所期待的那样,该有多好啊!当我睁开蒙胧的睡眼,快乐而有意义的一天开始了。吃完早饭,我看看课外...
展开详情

拿报纸

我隔壁的刘爷爷去成都避暑了,刘叔叔在家,刘叔叔每天都要上班,他叫我来拿报纸,我答应了他,帮他们拿了一个月的报纸。刘爷爷回来了,他发现报纸不在了,以为是被偷了,他敲了我的门,问我报纸在不在我这,我说:在,我就把报...
展开详情

树的故事

从前有一棵树,树上长着很多叶子。一天,树枝对叶子说:喂,你为什么总是跟我抢营养,你有总就给我滚。叶子被激怒了,便说:好,我走。时间似箭飞过,转眼间到了秋天,树上的叶子一片一片的从树上落下来。过了一段时间,树开始...
展开详情

黄太狼的故事(五)打工记

黄太狼为了能补交上医药费,决定外出打工,黄太狼收拾行李,离开了家,踏上了挣钱的路。心里虽然不情愿,但是也没别地办法,只好认命了!黄太狼来到建筑师河马的家,他敲了敲门,发现河马大师不在,于是,他在河马大师家旁边的...
展开详情

精选推荐更多>

K9教育是指什么阶段

K9教育是指从小学一年级到初中三年级。K12,教育类专用名词(kindergarten through twelfth grade),是学前教育至高中教育的缩写,现在普遍被用来代指基础教育。
k9和k12教育模式的差别并不是很大,其主要差距在于k12指的是从幼儿园到高中,学生们要接受12年的教育,而k9只有九年。
但是k9和k12都更加重视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学生们不论是参加k9教育还是k12教育,学生们都可以获得优质的教学资源,老师们也会一心一意的为学生服务,学生在不仅可以参加正常的课程,还能够参加很多艺术培训。
在语文和英语的课堂上,老师除了讲课之外,还会帮助学生提高口语表达的能力和写作的能力,这两项技能对学生来说是极其重要的,而在数学,物理课堂上,老师会帮助学生锻炼学习思维,提高思维能够让学生尽快走上正确的学习轨迹。
除此之外,学生们还能够参加绘画,音乐,科学等课程,可这可能能够帮助学生提高艺术修养,对学生来说也是有很多好处的。

虔的含义是什么

“虔”的含义是恭敬。本义:虎行走的样子。引申为勇武、强固。诚敬;诚心。江西省赣州市的简称,古代赣州先称为虔州,宋朝时,虔州更名赣州,赣州的简称由此而来。
出处:
1、东汉·许慎《说文》:“虔,虎行皃。”
2、《诗·商颂·长发》:“有虔秉钺。”
3、《左传·庄公二十四年》:“以告虔也。”
4、《左传·成公十二年》:“虔卜于先君也。”
5、《国语·鲁语》:“纠虔天刑。”
造句:
1、她俩都是虔诚的基督徒。
2、人们喜欢外表的虔诚,可是里面却罪大恶极。
3、虽然祭拜神明有许多繁文縟节,但是虔诚的信徒们丝毫不以为苦。

张良,字子房,其先韩人也翻译

“张良,字子房,其先韩人也。”意思是张良字子房,他的祖先是韩人。出自《汉书·张良传》。
原文节选:张良,字子房,其先韩人也。良少,未宦事韩。韩破,良家僮三百人,弟死不葬,悉以家财求客刺秦王,为韩报仇,以五世相韩故。良尝学礼淮阳,东见仓海君,得力士,为铁椎重百二十斤。
译文:张良字子房,他的祖先是韩人。张良当时年轻,没有在韩国做官。韩国灭亡后,张良家有三百家奴,弟弟死了都没有发丧,而以全部的财产寻求刺客刺杀秦王,替韩报仇,因为他的父祖做过五代韩相。张良曾学礼于淮阳,在东面见到仓海君,发现一个大力士,做了重一百二十斤的铁锤。
在叙事上《汉书》的特点是注重史事的系统、完备,凡事力求有始有终,记述明白。这为我们了解、研究西汉历史,提供了很大的方便。至今,凡是研究西汉历史,无不以《汉书》作为基本史料。
在体裁方面《汉书》与《史记》同为纪传体史书。不同的是,《史记》起于传说“五帝”,止于汉武帝时代,是一部通史;而《汉书》却是专一记述西汉一朝史事的断代史。这种纪传体的断代史体裁,是班固的创造。以后历代的“正史”都采用了这种体裁。这是班固对于我国历史学的重大贡献。

《采莲曲》整首诗的意思

《采莲曲》整首诗的意思:采莲少女的绿罗裙融入到田田荷叶中,仿佛融为一色,少女的脸庞掩映在盛开的荷花间,相互映照。混入莲池中不见了踪影,听到歌声四起才觉察到有人前来。出自唐代王昌龄《采莲曲》。
原文: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赏析:
这首诗写的是采莲少女,但诗中并不正面描写,而是用荷叶与罗裙一样绿、荷花与脸庞一样红、不见人影闻歌声等手法加以衬托描写,巧妙地将采莲少女的美丽与大自然融为一体。全诗生动活泼,富于诗情画意,饶有生活情趣。
王昌龄(698年——757年),字少伯,唐朝时期大臣,著名边塞诗人。开元十五年(727年),进士及第,授校书郎,迁龙标县尉。参加博学宏辞科考试,授汜水县尉,坐事流放岭南。开元末年,返回长安,授江宁县丞。安史之乱时,惨遭亳州刺史闾丘晓杀害。王昌龄与李白、高适、王维、王之涣、岑参等人交往深厚。其诗以七绝见长,尤以边塞诗最为著名,有“诗家夫子”、“七绝圣手”之称。著有《王江宁集》六卷。
常见热点问答
热点搜索
1-20
21-40
41-60
61-80
81-100
101-120
121-140
141-160
161-180
181-200
作文大全
1-20
21-40
41-60
61-80
81-100
101-120
121-140
141-160
161-180
181-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