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三本院校可否“国有民办”

梦情夜星
精选回答

在竞争的压力下,转型后三本院校才会把精力和资源放到降低高等教育成本、提高教学质量上,专业设置才可能真正面向市场。这样就可把市场竞争机制引入三本院校,实行优胜劣汰,面向社会需要培养人才。

刘云

众所周知,大学生就业难一个重要原因是教学质量与就业率相对较高的教育部直属名校(主要是“211工程”与“985工程”大学)扩招幅度较小,而教学质量相对较差,收费却较高的地方三本普通院校扩招幅度最大,有的扩招了几倍,其毕业生就业难度也最大。其实家长和考生也都知道这一点,可为什么仍有不少学生选择报考三本普通院校?

普通高校本科生每学期收费5000元左右,一学年收费10000元左右,而所收学费往住连高校教育培养成本的一半都不到,得靠国家巨额财政拔款来弥补亏空。一位本科生四年大学所交的学费为4万元左右,而学生实际培养成本至少在8万元以上,也就是说每个本科生大学四年至少可享受4万元以上的“免费教育午餐”。

表面上看来,学生踊跃参加高考是为了争抢有限的高校录取名额,实际上还在争抢4万元以上的“免费教育午餐”。这也就不难理解,明知三本院校就业难,为什么还有很多人报考,图的就是4万元以上的“免费教育午餐”。

笔者认为三本院校教学质量较差、过度扩招、涨学费冲动强烈与其毕业生就业难这四大问题尽管性质不同,但可用同一办法来解决,可谓“一举四得”。笔者建议把三本院校转型为“国有民办”大学,按“国有民办”的模式运转。“国有民办”是笔者创造的一个新词,顾名思义,“国有民办”是指三本院校借鉴并采用民办大学办学机制,自主经营、自负盈亏,主要靠按教育成本收取学费和国家少量投入来维持运转。这类转型为按“国有民办”模式运转的三本院校与现有民办大学所不同的是,其固定资产、设备、办公教学楼都是国家投资形成的。这些教育资产所有权属国家,可作为国家股投入,国家具有对学校的控股权、管理权,这是与民办大学的不同之处,所以称之为“国有民办”大学。

将地方三本院校转型为“国有民办”大学,是调整高等教育布局和高等教育办学体制改革的有益尝试。长期以来,“皇帝女儿不愁嫁”几乎成为所有普通高校根深蒂固的共同心理。普通高校对国家有着较强的依赖,高校内部自我发展的机制和能力十分脆弱,高校之间没有形成浓厚的竞争氛围。通过“国有民办”的转型,将迫使地方三本院校调整心态,主动自觉地接受市场考验,力争通过努力提高教学质量与办出有自己特色的专业,使学校在市场竞争中生存下去。

三本院校扩招过度,毕业生已连续多年“滞销”,但招生数量却只增不减。值得注意的是“面向社会,面向市场”的口号高校已经喊了多年,为什么至今成效不大,这主要是由于普通高校所需经费多数来自财政拨款,学校没有面向社会、面向市场设置专业及提高教学质量的压力和动力。

在转型为“国有民办”大学情况下,国家投入应大幅度减少,转型后三本院校教育经费主要来自所收学费,其培养成本、教学质量和专业设置将直接影响学校的招生和收入。高等教育收费所形成的教育市场同其他市场一样,在竞争的压力下,转型后三本院校才会把精力和资源放到降低高等教育成本、提高教学质量上,专业设置才可能真正面向市场。这样就可把市场竞争机制引入三本院校,实行优胜劣汰,面向社会需要培养人才。

现在一提到“民办”两字,我们往往只强调公益性,把“不盈利”作为它的一个重要办学原则。然而,三本院校转型后要按“国有民办”的模式运转和经营,就不仅具有公益性,而且具有盈利性。没有盈利性就不可能正常运转和经营,更谈不上发展。所以,三本院校转型为“国有民办”大学后,应允许其按教育成本加一定利润的标准收取高额学费,同时在招生、师资聘任、专业设置、教学计划、干部任免上拥有完全的自主权,从而使转型为“国有民办”的三本院校真正成为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自负盈亏、面向社会的自主办学法人主体。这样的话,“国有民办”的三本院校为了求得生存和发展,就必须像民办大学一样认真研究人才市场供求关系和趋势,努力提高教学质量,形成自己的拳头专业,从而激发旺盛的生命力。

如果把三本院校转型为“国有民办”大学,按民办大学模式运行,在高等教育引入市场竞争机制,那么全国数百所“国有民办”的三本院校所形成供大于求的激烈竞争的后果之一是,无法像过去一样以多收费、乱收费方式向学生和家长转嫁其过高的办学成本,必须像民办大学那样竭力降低和控制教育成本,使其收费标准在教育市场有竞争力和吸引力,否则就不会有多少学生来报考。

如果三本院校转型为“国有民办”大学,实行自主招生、自费上学,甚至允许学校有一定盈利,上大学没有目前的“免费教育午餐”,大学四年学费至少会高达8万元。那样大家就不会争着去上三本院校,而是去算8万元学费即教育投资的产出投入账。如果部分家长、考生认为8万元上大学热门文科不能得到理想的回报,譬如不易找到回报相对高的工作,倒不如把8万元用于投资、买房首付、开公司、做小生意等其他项目投资,那么三本院校入学人数将大大减少,用高考限制三本院校入学就完全没有必要。有的三本院校,很可能没有多少人愿意读。那时学校就只能在学生、家长面前“装孙子”,千方百计恳求学生入学。如果那样的话,三本院校再也不可能在地域、户籍上歧视学生,更不敢高收费、乱收费,否则招生会严重不足,学校也难以办下去,那么招生中地域、户籍歧视、收费过高等老大难的问题起码在“国有民办”的三本院校可有效解决。

你我致辞中年不遇 2021-06-23 09:03:54

相关推荐

顶尖商学院为什么需要GMAT,GMAT成绩是什么

你好,关于全球十大顶尖商学院申请要求之GMAT要求到底有多高,我来告诉你:1、斯坦福大学商学院:录取学生GMAT平均分:733;宾夕法尼亚大学沃顿商学院:732;Insead(欧洲工商管理学院):701;Lon...
展开详情

请问下比较好的法国高商研究生录取GMAT平均分?

一.是本科以上学历可以申请硕士的(最好有一定工作经验);二.是如果申请英语授课,需要英语成绩,如托福550分以上、雅思6.5以上,有些商学院还需要学生提交GMAT成绩;如果选择法语授课,则需要提交相应的法语成绩...
展开详情

GMAT换库了,老版本的2019版og还有用吗?

从2019年开始,GMAT换库比较不规律,所以较难预测换库的日期,所以希望考生不要过分依赖机经。如果硬要说的话,在月初换库的可能比较小,临近考试的时候可以观察一下近期换库的情况,现在换库间隔一般在20天左右。...
展开详情

有没有人能给我详细解析一下GMAT考试是什么类型的考试?

GMAT考试难度是不容易的。首先了解三个客观数据:客观数据1:700+(包括700)意味着至少要打败全球89%的考生,也就说每100个人参加考试,只有11个人考取了700或700以上的分数,“少数派”;客观数据...
展开详情

美国GMAT是必须要提交的吗

首先,GRE从来没有作为美国研究生入学考试必须要求,但绝大部分需要GRE专项成绩作为“推荐成绩”,尤其是有些美国名牌大学;其次,其他考试也可作为美国研究生入学考试成绩,比如,法律与商业需要考LSAT【LSAT是...
展开详情

精选推荐更多>

王羲之是哪里人

王羲之是琅琊临沂(今山东省临沂市)人,字逸少。东晋大臣、书法家,丹阳尹王旷的儿子,太尉郗鉴的女婿,有“书圣”之称。
凭借门荫入仕,历任秘书郎、江州刺史、会稽太守,累迁右军将军,人称“王右军”。永和九年(353年),组织兰亭雅集。撰写的《兰亭序》,成为“天下第一行书”。永和十一年(355年),称病弃官,迁居于绍兴金庭。升平五年(361年)去世,安葬于瀑布山。
善于书法,兼善隶、草、楷、行各体,精研体势,心摹手追,广采众长,备精诸体,冶于一炉,摆脱汉魏笔风,自成一家,影响深远。风格平和自然,笔势委婉含蓄,遒美健秀。在书法史上,与钟繇并称“钟王”,与其子王献之合称“二王”。李志敏评价:“王羲之的书法既表现以老庄哲学为基础的简淡玄远,又表现以儒家的中庸之道为基础的冲和。”

冬至的诗句和名言

冬至的诗句:
1、平生少年时,嬉游爱冬至。——郑胤骥《送长蘅偕计北上二首》
2、浊酒醒来闻吉语,晴过冬至兆丰穰。——仇远《重阳见菊占冬晴上熟》
3、闻过岘首已冬至,想到匡庐将岁除。——陆游《庚申十二月二十一日西和州健步持子布书报已取安康襄阳路将至九江矣悲喜交怀作长句二首其二》
4、去年冬至投僧寺,今岁阳生宿店家。——刘克庄《湖南江西道中十首》
5、冬至之日无酒钱,醒笑先生高阁眠。——沈周《至日闲居自述(成化甲辰)》
6、艳质无由见,寒衾不可亲。——白居易《冬至夜怀湘灵》
7、小臣曾读三王纪,冬至由来始祭天。——边贡《迎銮曲·郊祀元君百礼先》
8、春来冰未泮,冬至雪初晴。——杨凝《雪晴》
冬至的名言:
1、人间没有永恒的夜晚,世界没有永恒的冬天。——艾青语录
2、冬天已经到来,春天还会远吗?——英国雪莱《西风颂》
3、冬日可爱,夏日可畏。——《左传》

排比句的好处和作用

排比句的好处:使用排比句可以增强语句的气势,使文章朗朗上口,有音律美且用排比来说理,可以收到条理分明的效果。用排比来抒情,可以使文章的节奏和谐,显得感情洋溢、气势更为强烈。用排比句来叙事,能使文章层次清楚、描写细腻。
作用:使用排比句来写人,可以将人物刻画得立体,写景时可将景物描写得细致入微,有形象生动之效,恰当地运用排比才能表达强烈奔放的感情,周密地说明复杂的事理。
排比句是把三个或以上意义相关或相近、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相同的词组或句子并排在一起组成的句子,有时候两个句子或以上的并列句子也可以称为排比句。

一狼仍从的从是什么

“一狼仍从”的“从”的意思是跟从。
该句出自清代蒲松龄的《狼三则》,原文节选内容: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译文:屠户害怕,把骨头投给狼。一只狼得到骨头停止了,另一只狼仍然跟从他。屠户又把骨头投给它,后面得到骨头的狼停住了脚步,但是之前得到骨头的狼又跟上了。骨头已经没有了,但是两只狼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
赏析:《狼三则》都是写屠夫在不同情况下遇狼杀狼的故事。第一则着重表现狼的贪婪本性,第二则着重表现狼的欺诈伎俩。第三则着重表现狼的爪牙锐利,但最终却落得个被杀死的下场,作者借此肯定屠户杀狼的正义行为和巧妙高明的策略。三个故事都有生动曲折的情节,各自成篇,然而又紧密相关,构成一个完整统一体,从不同侧面阐发了主题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