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招生面试公平引质疑媒体称反映自主权太小

淡听细雨声
精选回答

自主招生面试即将开始,一年一度的自主招生季也将落下帷幕,不过这么多年来针对自主招生的争议声却一直没有停歇,网上甚至有舆论称希望取消自主招生,恢复“裸考”。

3月1日,上海科技管理学校,2000多名考生在这里参加“华约”进行的“高水平大学自主选拔学业能力测试”(简称AAA测试)。当天,涵盖国内26所重点大学的三大高校自主招生联盟“华约”、“北约”和“卓越”笔试同时举行,所有参加考生只能三选一。图为上午考试结束后,考生家长在考场外等候考生。 本报记者 周凯摄(资料图片)

记者采访自主招生近10年了,看到这样的声音忍不住要站出来说句话:给自主招生改革一点时间吧。

我国的高校自主招生始于2003年,北大、清华等22所高校率先开展自主选拔录取改革试点工作,到2010年,全国有资格进行自主选拔录取改革试点的高校已达80所。复旦大学和上海交大从2006年开始进行“自主选拔录取改革试验”,与2003年22所高校开始的“自主选拔录取改革试点”有一点最大的不同,就是这两所高校以面试成绩作为录取的主要依据,而高考成绩只作为参考依据,但被预录取的考生仍需要参加高考。

11年来,自主招生在争议声中不断前行,可谓历经风风雨雨。2010年,清华大学等5所高校实行“五校联考”,随后中国人民大学、浙江大学宣布加入,被称为“华约”;而另一所名校北京大学则联合另外12所高校进行联考,被称为“北约”;与此同时,北京理工大学等9所理工学科高校组成“卓越联盟”。三大自主招生联盟被称为“三国杀”。

2011年底,南开大学和复旦大学先后宣布退出自主招生联考。2013年11月,中国人民大学招生就业处处长蔡荣生被纪检部门调查,随后人大决定2014年自主选拔录取招生暂缓一年。这让公众对自主招生的质疑更多了,就连教育部也传来消息,称将全面开展高校自主招生实施情况检查。

奇葩考题、掐尖抢生源、考试时间撞车,这些关键词经常出现在关于自主招生的新闻里,而更多的质疑在于如何保证面试的公平性、自主招生联考是否沦为小高考、农村考生的权益如何保护等问题上。

在记者看来,这些质疑恰恰反映了高校在招生工作中的自主权还太小。从原来“一考定终身”的全国统一高考到高校能够完全自主决定选拔什么样的人才,显然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记者曾经采访过的一位复旦大学教授就无奈地说过“这似乎陷入了一个怪圈。以高考分数为标准,大家会说‘一考定终身’限制了很多优秀人才发挥特长,而现在不以高考分数为标准,大家又说会受到人为因素的影响。”

而从另一个角度来看,11年的自主招生改革确实已经给参与高校的招生选拔机制乃至部分中学的教育方式带来了或大或小的变化,这也正是改革的意义所在。

以记者长期关注的复旦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的“自主选拔录取改革试验”为例,这个“试验”和其他高校“试点”最大的不同就是,以面试成绩作为录取的主要依据,而且不受自主招生5%比例的限制。从最初仅限于上海本地考生,到扩展到江浙两省,记者感到最大的变化是校方对自己的招生方式越来越有自信。

在复旦大学,虽然需要通过“千分考”(“千分考”即复旦大学自主选拔录取改革试验的笔试部分,测试内容涵盖10个科目,满分为1000分——记者注)才能进入面试,但面试才是关键,这就对面试方式和面试考官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每位考生需要接受5位考官的面试,考官都是学校的正教授,没有任何题库,完全由考官自己决定问什么,怎么问,学校给了考官最大的权限,考官自然明白其中的分量,没有人愿意拿教授的身份开玩笑。

从2006年至今,虽然面试的题目经常被公众当做谈资甚至笑料,但结果却是,通过自主招生进入复旦的学生无论是在学习方面还是社会活动方面,都是在同年级学生中相对优秀的,而这些学生中又有一些是在高考中没达到复旦大学录取分数线的,也就是说如果通过原来仅有的高考途径,这些学生是没法进入复旦大学的。虽然这些学生的数量并不多,却恰恰是自主招生改革释放出的积极信号。

也正是因为如此,记者多次采访的复旦大学招生办主任丁光宏才会经常自豪地说,“不要相信外面的自主招生培训班,我们的教授都是一流的,问几句就能问出来。”

而高校这种招生方式的变化,自然也会给高中教育带来“指挥棒”的效果,再用原来的应试思维方式应对自主招生,可能作用不大了。虽然这些年来各种自主招生培训班、培训教材应运而生,但不少参加过培训的考生对记者表示作用不大,更多的是心理安慰作用,尤其是近几年来,参加这种社会上举办的培训班甚至会有反作用——因为会给考官带来负面印象。

从实际情况来看,无论是笔试还是面试,确实无法通过考前的突击复习和培训取得好成绩,尤其是面试,“根本无从准备”,因为“考官给每个考生的题目都不一样”。对很多希望通过自主招生进入名校的学生来说,如何在平时积累综合素质、加强思维方式训练、提升创新能力才是关键,而对高中来说,虽然要在几年时间里改变应试教育的方式还很困难,但毕竟这是一种触动。

一份由上海市教科院联合南京、杭州、宁波、苏州教育科学研究机构所做的“高等学校自主招生对苏浙沪高中教育的影响调研”就表明,有81.7%的高中教师、71.8%的学生赞成自主招生,尤其对“自主招生拓宽了高校的人才选拔渠道”,“有利于高校选拔优秀创新人才”,“是高考的有益补充”等方面,赞成度最高。

当然,作为一项改革试点,自主招生推进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或多或少或大或小的问题,但仔细分析后也会发现,有些板子简单地打到实施自主招生的高校身上有些冤枉。比如为什么还要进行笔试,主要是因为目前国内缺乏统一的精度较高的高中学业水平考试,不过复旦大学已经宣布,自2015年起将率先在上海市自主招生中引入学业水平考试。比如自主招生对农村考生的门槛过高,这实际上是由于国内基础教育不均衡造成的。

而实际上,无论是复旦大学,还是上海交通大学,这几年来一直都希望能把自主招生推广到全国,而且都呼吁通过自主招生被预录取的考生可以不再参加高考,但都因为种种原因至今未能实现。这其实也反映了高校在招生的自主性上还有很大局限。

无论怎样,自主招生走过的这些年,给中国的高等教育和基础教育都带来了冲击和变化。也许这种变化还不算明显,但任何改革都需要时间,我们需要多一些耐心,多一些理性,改革在推进过程中遇到问题和障碍是正常的,不能动辄就喊“取消”。

烟的寂寞 2021-04-25 20:32:16

相关推荐

turn into用法及例句

turninto的意思是“变成”用法例句有:Neverletyourpersistenceandpassionturnintostubbornnessandignorance(永远不要让你的坚持和激情变成固执和...
展开详情

武汉商贸职业学院校训

武汉商贸职业学院的校训为崇理敬文、拓美创新、博爱育人、美育中华。该学院创建于1985年,前身为湖北广播电视大学省总工会分校,2002年经湖北省人民政府批准备案成立全日制民办普通高等院校。武汉商贸职业学院基本信息...
展开详情

intellect intelligence区别

intellect、intelligence的区别在于含义不同、用法不同、侧重点不同。intellect意为“(尤指高等的)智力,思维逻辑领悟力;智力高的人;才智超群的人”侧重强调能力;intelligence...
展开详情

often的比较级和最高级

often的比较级是moreoften,最高级是mostoften。often是一个英语单词,副词,作副词时意为“常常,时常;往往,大多”一般用在主语后情态动词后实义动词前。一、often读音英[?fn]美[?...
展开详情

either与neither区别用法

either与neither区别用法:中文意思不同、用法不同。either中文意思为或者……或者……而neither中文意思为两者都不…&h...
展开详情

精选推荐更多>

K9教育是指什么阶段

K9教育是指从小学一年级到初中三年级。K12,教育类专用名词(kindergarten through twelfth grade),是学前教育至高中教育的缩写,现在普遍被用来代指基础教育。
k9和k12教育模式的差别并不是很大,其主要差距在于k12指的是从幼儿园到高中,学生们要接受12年的教育,而k9只有九年。
但是k9和k12都更加重视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学生们不论是参加k9教育还是k12教育,学生们都可以获得优质的教学资源,老师们也会一心一意的为学生服务,学生在不仅可以参加正常的课程,还能够参加很多艺术培训。
在语文和英语的课堂上,老师除了讲课之外,还会帮助学生提高口语表达的能力和写作的能力,这两项技能对学生来说是极其重要的,而在数学,物理课堂上,老师会帮助学生锻炼学习思维,提高思维能够让学生尽快走上正确的学习轨迹。
除此之外,学生们还能够参加绘画,音乐,科学等课程,可这可能能够帮助学生提高艺术修养,对学生来说也是有很多好处的。

虔的含义是什么

“虔”的含义是恭敬。本义:虎行走的样子。引申为勇武、强固。诚敬;诚心。江西省赣州市的简称,古代赣州先称为虔州,宋朝时,虔州更名赣州,赣州的简称由此而来。
出处:
1、东汉·许慎《说文》:“虔,虎行皃。”
2、《诗·商颂·长发》:“有虔秉钺。”
3、《左传·庄公二十四年》:“以告虔也。”
4、《左传·成公十二年》:“虔卜于先君也。”
5、《国语·鲁语》:“纠虔天刑。”
造句:
1、她俩都是虔诚的基督徒。
2、人们喜欢外表的虔诚,可是里面却罪大恶极。
3、虽然祭拜神明有许多繁文縟节,但是虔诚的信徒们丝毫不以为苦。

张良,字子房,其先韩人也翻译

“张良,字子房,其先韩人也。”意思是张良字子房,他的祖先是韩人。出自《汉书·张良传》。
原文节选:张良,字子房,其先韩人也。良少,未宦事韩。韩破,良家僮三百人,弟死不葬,悉以家财求客刺秦王,为韩报仇,以五世相韩故。良尝学礼淮阳,东见仓海君,得力士,为铁椎重百二十斤。
译文:张良字子房,他的祖先是韩人。张良当时年轻,没有在韩国做官。韩国灭亡后,张良家有三百家奴,弟弟死了都没有发丧,而以全部的财产寻求刺客刺杀秦王,替韩报仇,因为他的父祖做过五代韩相。张良曾学礼于淮阳,在东面见到仓海君,发现一个大力士,做了重一百二十斤的铁锤。
在叙事上《汉书》的特点是注重史事的系统、完备,凡事力求有始有终,记述明白。这为我们了解、研究西汉历史,提供了很大的方便。至今,凡是研究西汉历史,无不以《汉书》作为基本史料。
在体裁方面《汉书》与《史记》同为纪传体史书。不同的是,《史记》起于传说“五帝”,止于汉武帝时代,是一部通史;而《汉书》却是专一记述西汉一朝史事的断代史。这种纪传体的断代史体裁,是班固的创造。以后历代的“正史”都采用了这种体裁。这是班固对于我国历史学的重大贡献。

《采莲曲》整首诗的意思

《采莲曲》整首诗的意思:采莲少女的绿罗裙融入到田田荷叶中,仿佛融为一色,少女的脸庞掩映在盛开的荷花间,相互映照。混入莲池中不见了踪影,听到歌声四起才觉察到有人前来。出自唐代王昌龄《采莲曲》。
原文: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赏析:
这首诗写的是采莲少女,但诗中并不正面描写,而是用荷叶与罗裙一样绿、荷花与脸庞一样红、不见人影闻歌声等手法加以衬托描写,巧妙地将采莲少女的美丽与大自然融为一体。全诗生动活泼,富于诗情画意,饶有生活情趣。
王昌龄(698年——757年),字少伯,唐朝时期大臣,著名边塞诗人。开元十五年(727年),进士及第,授校书郎,迁龙标县尉。参加博学宏辞科考试,授汜水县尉,坐事流放岭南。开元末年,返回长安,授江宁县丞。安史之乱时,惨遭亳州刺史闾丘晓杀害。王昌龄与李白、高适、王维、王之涣、岑参等人交往深厚。其诗以七绝见长,尤以边塞诗最为著名,有“诗家夫子”、“七绝圣手”之称。著有《王江宁集》六卷。
常见热点问答
热点搜索
1-20
21-40
41-60
61-80
81-100
101-120
121-140
141-160
161-180
181-200
作文大全
1-20
21-40
41-60
61-80
81-100
101-120
121-140
141-160
161-180
181-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