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招生面试公平引质疑媒体称反映自主权太小

淡听细雨声
精选回答

自主招生面试即将开始,一年一度的自主招生季也将落下帷幕,不过这么多年来针对自主招生的争议声却一直没有停歇,网上甚至有舆论称希望取消自主招生,恢复“裸考”。

3月1日,上海科技管理学校,2000多名考生在这里参加“华约”进行的“高水平大学自主选拔学业能力测试”(简称AAA测试)。当天,涵盖国内26所重点大学的三大高校自主招生联盟“华约”、“北约”和“卓越”笔试同时举行,所有参加考生只能三选一。图为上午考试结束后,考生家长在考场外等候考生。 本报记者 周凯摄(资料图片)

记者采访自主招生近10年了,看到这样的声音忍不住要站出来说句话:给自主招生改革一点时间吧。

我国的高校自主招生始于2003年,北大、清华等22所高校率先开展自主选拔录取改革试点工作,到2010年,全国有资格进行自主选拔录取改革试点的高校已达80所。复旦大学和上海交大从2006年开始进行“自主选拔录取改革试验”,与2003年22所高校开始的“自主选拔录取改革试点”有一点最大的不同,就是这两所高校以面试成绩作为录取的主要依据,而高考成绩只作为参考依据,但被预录取的考生仍需要参加高考。

11年来,自主招生在争议声中不断前行,可谓历经风风雨雨。2010年,清华大学等5所高校实行“五校联考”,随后中国人民大学、浙江大学宣布加入,被称为“华约”;而另一所名校北京大学则联合另外12所高校进行联考,被称为“北约”;与此同时,北京理工大学等9所理工学科高校组成“卓越联盟”。三大自主招生联盟被称为“三国杀”。

2011年底,南开大学和复旦大学先后宣布退出自主招生联考。2013年11月,中国人民大学招生就业处处长蔡荣生被纪检部门调查,随后人大决定2014年自主选拔录取招生暂缓一年。这让公众对自主招生的质疑更多了,就连教育部也传来消息,称将全面开展高校自主招生实施情况检查。

奇葩考题、掐尖抢生源、考试时间撞车,这些关键词经常出现在关于自主招生的新闻里,而更多的质疑在于如何保证面试的公平性、自主招生联考是否沦为小高考、农村考生的权益如何保护等问题上。

在记者看来,这些质疑恰恰反映了高校在招生工作中的自主权还太小。从原来“一考定终身”的全国统一高考到高校能够完全自主决定选拔什么样的人才,显然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记者曾经采访过的一位复旦大学教授就无奈地说过“这似乎陷入了一个怪圈。以高考分数为标准,大家会说‘一考定终身’限制了很多优秀人才发挥特长,而现在不以高考分数为标准,大家又说会受到人为因素的影响。”

而从另一个角度来看,11年的自主招生改革确实已经给参与高校的招生选拔机制乃至部分中学的教育方式带来了或大或小的变化,这也正是改革的意义所在。

以记者长期关注的复旦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的“自主选拔录取改革试验”为例,这个“试验”和其他高校“试点”最大的不同就是,以面试成绩作为录取的主要依据,而且不受自主招生5%比例的限制。从最初仅限于上海本地考生,到扩展到江浙两省,记者感到最大的变化是校方对自己的招生方式越来越有自信。

在复旦大学,虽然需要通过“千分考”(“千分考”即复旦大学自主选拔录取改革试验的笔试部分,测试内容涵盖10个科目,满分为1000分——记者注)才能进入面试,但面试才是关键,这就对面试方式和面试考官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每位考生需要接受5位考官的面试,考官都是学校的正教授,没有任何题库,完全由考官自己决定问什么,怎么问,学校给了考官最大的权限,考官自然明白其中的分量,没有人愿意拿教授的身份开玩笑。

从2006年至今,虽然面试的题目经常被公众当做谈资甚至笑料,但结果却是,通过自主招生进入复旦的学生无论是在学习方面还是社会活动方面,都是在同年级学生中相对优秀的,而这些学生中又有一些是在高考中没达到复旦大学录取分数线的,也就是说如果通过原来仅有的高考途径,这些学生是没法进入复旦大学的。虽然这些学生的数量并不多,却恰恰是自主招生改革释放出的积极信号。

也正是因为如此,记者多次采访的复旦大学招生办主任丁光宏才会经常自豪地说,“不要相信外面的自主招生培训班,我们的教授都是一流的,问几句就能问出来。”

而高校这种招生方式的变化,自然也会给高中教育带来“指挥棒”的效果,再用原来的应试思维方式应对自主招生,可能作用不大了。虽然这些年来各种自主招生培训班、培训教材应运而生,但不少参加过培训的考生对记者表示作用不大,更多的是心理安慰作用,尤其是近几年来,参加这种社会上举办的培训班甚至会有反作用——因为会给考官带来负面印象。

从实际情况来看,无论是笔试还是面试,确实无法通过考前的突击复习和培训取得好成绩,尤其是面试,“根本无从准备”,因为“考官给每个考生的题目都不一样”。对很多希望通过自主招生进入名校的学生来说,如何在平时积累综合素质、加强思维方式训练、提升创新能力才是关键,而对高中来说,虽然要在几年时间里改变应试教育的方式还很困难,但毕竟这是一种触动。

一份由上海市教科院联合南京、杭州、宁波、苏州教育科学研究机构所做的“高等学校自主招生对苏浙沪高中教育的影响调研”就表明,有81.7%的高中教师、71.8%的学生赞成自主招生,尤其对“自主招生拓宽了高校的人才选拔渠道”,“有利于高校选拔优秀创新人才”,“是高考的有益补充”等方面,赞成度最高。

当然,作为一项改革试点,自主招生推进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或多或少或大或小的问题,但仔细分析后也会发现,有些板子简单地打到实施自主招生的高校身上有些冤枉。比如为什么还要进行笔试,主要是因为目前国内缺乏统一的精度较高的高中学业水平考试,不过复旦大学已经宣布,自2015年起将率先在上海市自主招生中引入学业水平考试。比如自主招生对农村考生的门槛过高,这实际上是由于国内基础教育不均衡造成的。

而实际上,无论是复旦大学,还是上海交通大学,这几年来一直都希望能把自主招生推广到全国,而且都呼吁通过自主招生被预录取的考生可以不再参加高考,但都因为种种原因至今未能实现。这其实也反映了高校在招生的自主性上还有很大局限。

无论怎样,自主招生走过的这些年,给中国的高等教育和基础教育都带来了冲击和变化。也许这种变化还不算明显,但任何改革都需要时间,我们需要多一些耐心,多一些理性,改革在推进过程中遇到问题和障碍是正常的,不能动辄就喊“取消”。

烟的寂寞 2021-04-25 20:32:16

相关推荐

2022报考提前批志愿会对一批志愿有影响吗

在志愿填报期间可以填报。提前批没有录取也不会影响普通批的录取。报考提前批志愿会影响一批志愿吗在志愿填报期间可以填报。提前批没有录取也不会影响普通批的录取。高考的提前批次比普通批次要早,一般高考结束以后提前批次就...
展开详情

2022高考提前批什么时候出录取结果 具体日期

各省市的高考录取结果的公布时间是没有统一的规定的,视报考院校而定,但一般都是在每年的6月中旬至7月中旬的这段时间,高考录取结果的公布都是在完成各批次的录取工作之后,再按先后顺序依次进行公布。高考提前批录取结果日...
展开详情

北京2022年下半年全国英语等级考试报名时间及方式

2022年下半年全国英语等级考试(PETS)将于9月24日至25日举行,网上报名时间为7月5日9时至7日16时。在新冠肺炎疫情常态化防控时期,考生须密切关注各省疫情防控规定和相关通知,如局部地区发生疫情多点散发...
展开详情

新高考政策对复读生的影响大吗 新高考还可以复读吗

新高考改革不影响复读,如果你没有考好,可以选择复读,来年再考。高考改革不影响高考复读的,而且复读考生仍可选择物化生或政史地组合参加高考。新高考政策对复读生的影响高考改革后,大部分省市都陆续考试使用全国卷了,这就...
展开详情

2022专科批次志愿该怎样填报 有哪些技巧

专科考生在填专科批次的高考志愿时一定不要盲目,要根据自己的实际分数选择合适的专科院校。不要因为自己专科批次的分数低,就随意报考院校和专业,这种情况即使考生就读以后也会后悔。2022填报大专志愿方法低分段考生,优...
展开详情

精选推荐更多>

五音不全指的是哪五音

五音不全指的是宫、商、角、徵、羽,古代的人们是以这五个音为音阶。五音不全在汉语中是一个成语,通常指“音盲”,他们对音乐缺乏理解,不能正确唱出准确的音高。
五声音阶是中国古乐基本音阶,五音指“宫、商、角、徵、羽”,相当于简谱的“1、2、3、5、6”。律历志说:宫者,中也,居中央畅四方,唱始施生为四声之径。商者,章也,物成事明也。角者,触也,阳气蠢动,万物触地而生也。征者,祉也,万物大盛蕃祉也。羽者,宇也,物藏聚萃宇复之也。
五音中宫音浑厚较浊,长远以闻;商音嘹亮高畅,激越而和;角音和而不戾,润而不枯;征音焦烈燥恕,如火烈声;羽音圆清急畅,条达畅意。

木石之心什么意思

木石之心意思:指如木石一样坚定的意志。木石心其实是儒家的一种思想。
儒家又称儒学、儒教、孔孟思想、孔儒思想,为历代儒客尊崇,是起源于中国并同时影响及流传至其他周遭东亚地区国家的文化主流思想、哲理与宗教体系。对待长辈要尊敬尊重,朋友之间要言而有信,为官者要清廉爱民,做人有自知之明,尽分内事,“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统治者要仁政爱民,“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对待上司要忠诚,“君事臣以礼,臣事君以忠”。对待父母亲属要孝顺,“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人要有抱负且有毅力,“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前5世纪由孔子创立,脱胎自周朝礼乐传统,以仁、恕、诚、孝为核心价值,着重君子的品德修养,强调仁与礼相辅相成,重视五伦与家族伦理,提倡教化和仁政,抨击暴击政务,力图重建礼乐秩序,移风易俗,富于入世理想与人文主义精神。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中的是心指什么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中的“是心”的意思是:是天性;是本性。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的意思是并非只是贤人有这种本性。出处:战国孟子《鱼我所欲也》。
选段: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翻译:如果人们所厌恶的事情没有超过死亡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逃避灾祸的方法哪会不采用呢?采用这种做法就能够活命,可是有的人却不肯采用。采用这种办法就能够躲避灾祸,可是有的人也不肯采用。是因为有比生命更想要的,有比死亡更厌恶的。并非只是贤人有这种本性,人人都有,只是贤人能够不丧失罢了。
《鱼我所欲也》是孟子以他的性善论为依据,对人的生死观进行深入讨论的一篇代表作。强调“正义”比“生命”更重要,主张舍生取义。孟子性善,自认为“羞恶之心,人皆有之”,人就应该保持善良的本性,加强平时的修养及教育,不做有悖礼仪的事。孟子对这一思想,认为是中华民族传统道德修养的精华,影响深远的事。
孟子先用人们生活中熟知的具体事物打了一个比方:鱼是我想得到的,熊掌也是我想得到的,在两者不能同时得到的情况下,我宁愿舍弃鱼而要熊掌;生命是我所珍爱的,义也是我所珍爱的,在两者不能同时得到的情况下,我宁愿舍弃生命而要义。

以其人之道下一句

“以其人之道”的下一句是“还治其人之身”。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是一个汉语词汇,就是使用别人自身已有的道理和方法来修养他自身。出自宋·朱熹《中庸集注》第十三章:“故君子之治人也,即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中庸集注》是朱熹对《中庸》作的注。《中庸》原是《小戴礼记》中的一篇。作者为孔子后裔子思,后经秦代学者修改整理。
朱熹(1130年10月18日-1200年4月23日),字元晦,又字仲晦,号晦庵,晚称晦翁。祖籍徽州府婺源县(今江西省婺源),生于南剑州尤溪(今属福建省尤溪县)。中国南宋时期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
朱熹十九岁考中进士,曾任江西南康、福建漳州知府、浙东巡抚等职,做官清正有为,振举书院建设。官拜焕章阁侍制兼侍讲,为宋宁宗讲学。晚年遭遇庆元党禁,被列为“伪学魁首”,削官奉祠。庆元六年(1200年)逝世,享年七十一岁。后被追赠为太师、徽国公,赐谥号“文”,故世称朱文公。
朱熹是“二程”(程颢、程颐)的三传弟子李侗的学生,与二程合称“程朱学派”。他是唯一非孔子亲传弟子而享祀孔庙,位列大成殿十二哲者。朱熹是理学集大成者,闽学代表人物,被后世尊称为朱子。他的理学思想影响很大,成为元、明、清三朝的官方哲学。
朱熹著述甚多,有《四书章句集注》、《太极图说解》、《通书解说》、《楚辞集注》,后人辑有《朱子大全》、《朱子集语象》等。其中《四书章句集注》成为钦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