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背景下对高中学生数学应用能力培养的探究开题报告

课程背景下对高中学生数学应用能力培养的探究开题报告本文简介:新课程背景下对高中学生数学应用能力培养的探究开题报告主持人——益阳市一中胡进文一、问题的提出数学课程标准指出:“高中数学课程应力求使学生体验数学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数学与日常生活及其他学科的联系,促进学生逐步形成和发展数学应用意识,提高实践能力“。“在数学教学中,应注重发展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通
课程背景下对高中学生数学应用能力培养的探究开题报告本文内容:
新课程背景下对高中学生数学应用能力培养的探究
开
题
报
告
主持人——益阳市一中胡进文
一、问题的提出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高中数学课程应力求使学生体验数学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数学与日常生活及其他学科的联系,促进学生逐步形成和发展数学应用意识,提高实践能力“。“在数学教学中,应注重发展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通过丰富的实例引入数学知识,引导学生应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经历探索,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数学的应用价值,帮助学生认识到:数学与我有关,与实际生活有关,数学是有用的,我要用数学,我能用数学“。
目前的高中教学中关于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应用能力还很薄弱,学生的应用能力偏低,首先是家长、社会、舆论仍以高考分数论英雄,认为孩子学习数学就是演算习题,什么“应用意识“、“实践能力“那是今后工作中的事,先让孩子拿到“入场券“再说。其次,教师的观念陈旧,未能真正理解数学应用的内涵,未能理解新教材的编写意图,未能理解新课程标准倡导的三维目标,认为高考也只是考两道应用题罢了,只要教会学生解应用题就算过关了,于是乎,教师将教学内容一掠而过,将本应以学生为主体活动的课堂变成教师一味灌输的舞台,将对学生数学应用意识和能力的培养变成了令人生畏的“题型+技巧“的重复不断的演练,忽视数学寓于现实“的思想教育。因此,在素质教育的今天,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能力,让学生在生活中感悟数学的意义,在应用中感受到数学的应用价值显得尤为重要。
二、课题的界定
数学应用是指“用数学知识与数学思想方法去解决学习、生产和生活中各种实际问题的过程。它包括数式的运算、推理、分析、制表、绘图、估算、符号变换、优化方案等方面“。数学应用能力是运用数学知识与数学思想方法去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要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必须澄清三个误解,其一,数学应用不是简单的“题型+技巧“的训练;“解题“并不是解决问题的缩写。其二,不要认为只要把数学知识学好了,自然就会用,把应用看作是知识学习的附属产品。其三,数学应用不是简单的解应用题。数学应用能力的培养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通过课堂教学,运用已有的数学知识和数学思想方法解决新的数学问题;二是通过社会实践来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要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就必须寓数学应用于平时的教学之中。因此,本文所说的数学应用能力的培养主要是指第一个方面。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近年来,国外数学教育界对培养学生应用意识十分关注,进行了许多研究和探讨,美国学校管理协会(AASA)在《未来学家》(1996年7、8月)发表了特别报告《21世界你必须掌握什么技能》,其中要求“为学生和教师提供更多的时间做实际课题“,鼓励教师运用来自生活的实例,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在我国,随着新一轮课改的实施,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已成共识,张奠宙教授认为:数学教育要教给学生的不能仅是数学知识,重要的在于培养学生学习数学应用的意识和能力。自1993年以来,在张奠宙先生的呼吁下,在高考试题中逐渐增加对数学应用的考查。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把发展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作为新课标的十大基本理念之一,国内也有不少教师在这方面进行了一些探索,但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进行比较系统研究的还不多。
四、课题研究的意义、价值与创新之处
1、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数学源于生活,启于生活,应用于生活。“现实生活是产生数学知识的源泉,学生学习的大量知识来源于生活实际和丰富的社会生活实践。新的数学教材每一章的开头都编写了一个实际问题的背景,这为我们在教学中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在教学中呈现现实的、生活化的,尤其是贴近学生生活的实际,为学生提供生活或工作中所需要的数学信息,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社会的联系,体会数学的应有价值,让学生真正体会到我要学数学,我要用数学,我会用数学。
2、有利于改变陈旧的教与学的观念
过去一段时间,学生学习数学是为了高考的需要,是为了在高考中取得好的成绩而拼命的做题。教师的教也是为了高考的需要,三年的教学内容两年教完,甚至年半教完,各种复习资料满天飞,“题型+技巧“的题海战术,上课满堂灌,得不偿失,教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痛苦,而高考成绩并不理想。而实际上,我们只要拿出2010年高考数学湖南卷,就会发现与数学应用相关的就有5道题(7、9、13、17、19)。因此,要提高学生的高考成绩,就必须改变观念,理解教材,用好教材,“教“是为了“不教“,“授人鱼,不如授人以渔“,真正落实“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从而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
3、有利于教师的专业成长
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最有效的办法是创造好“问题“情景,让学生有机会亲身实践。实践对于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听到的终会忘记,看到的才会记住,亲身体验过的才会理解和运用。因此,教师要努力提高自身的数学应用能力和水平,同时因为教材中不可能收集大量的实际材料,更多的是要靠教师在教学中结合学生实际加以发挥,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教师必须不断学习以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它有利于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和经验的积累。
4、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方法和数学运用能力
数学应用意识的培养,有利于学生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用数学的眼光去看世界。用数学的思想和方法去认识和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教师把数学的应用自然地融合到日常教学中,展示知识的本源、拓展学生的视野,有效地指导学生自觉的运用数学知识去分析、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使学生更深地认识数学其他学科领域和实际生活中的运用。这对学生的数学思想方法和运用能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5、课题研究的创新之处
研究的材料来源是充分利用新教材的数学资源,以教材为主线,以“问题“为中心,紧靠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数学运用能力。
五、理论依据
1.数学化理论
荷兰数学家和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认为:数学是关于客观世界的数学化过程。而数学课本从结构上应当从与学生生活体验密切相关的问题开始,发现数学概念和解决实际问题,实现数学化。对实际生活内容进行数学化,以保证数学的应用性;。因此,在中学数学教育中给学生数学化的机会,让学生探索生活中实际情境的数学化过程,是提高学生数学素养和数学的应用意识和应用能力的一个重要环节。
2、成功体验理论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基说过:“一个人只要体验一次成功的喜悦,便会激起无休止的追求意念和力量“。学生通过所学知识去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时,可以体验到自己成功的喜悦,感受到数学的应用价值。
六、研究目标
针对目前高中数学教学中,在培养学生数学应用意识方面还很薄弱,学生数学应用能力偏低的状况。有针对性地采用合理方法和手段,通过数学应用的教学,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引导学生体验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从而探索出一种培养学生数学应用意识和应用能力的有效教学模式。达到全面提高学生应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全面提高教学质量,为学生的后续发展奠基。
七、研究内容:
根据新课标、新教材的理念,如何充分利用教材中提出的“背景材料、探究与发现“,结合当今社会生活中的实际,引导学生应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探索:(1)如何创设问题情景,
激发学生的数学兴趣。(2)如何引导学生自我探究、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案。(3)如何提高学
生数学建摸能力。(4)如何运用数学知识得出数学模型的结论,并将所得结论运用于实践,
在实践中得到检验。
八、研究思路和技术路线
(一)研究思路
本课题研究的主体问题是如何采用有效的教学摸式,在平时的教学中有效地提高学生数学应用意识和应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主要探究对学生数学应用能力培养的教学方法。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是: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应用能力。需突破的难点是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建模能力。我们设想:(1)利用新教材章节首页的背景材料和实际生活中的问题,以“问题“为中心,创设问题情景,上好章节起始课,为新概念教学打好基础。(2)借助教材中的“探究与发现“引导学生以探索者的身份进行探究、分析、综合得出结果。(3)一方面抓好教材中编写的各种模型的探究。另一方面,借助一些贴近学生生活的数学问题,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广泛应用。(4)指导学生开展“数学建模活动“,一方面根据教材安排,完成好教材中安排的实习作业。另一方面根据学生实际需要,每期组织好一次“数学建模活动“。
(二)技术路线
(1)选题,(2)学习、组织分工,(3)课题申报,(4)实施研究(调查情况--课堂教学
探索--课外实践探索--学生建模活动--实验效果调查--研究结果总结)(5)形成实验报告,
(6)经验推广。
九、课题的研究各阶段的任务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11.7--2011.8),组织实验教师认真学习新课改的理念,理解新
教材的编写意图。
第二阶段,实施阶段(2011.9--2012.6),具体实施课题方案,按技术路线进行教学操作
,得出具体数据和经验,找出成功与不足,得出阶段性成果。
第三阶段,总结深化阶段(2012.7--2012.12)通过第二阶段的实验,总结其经验教训,纠正实验中出现的偏差,得出较为准确的实验结论。
第四阶段,成果总结(2012.12-2013.7)整理实验数据,总结实验成果,完成实验报告。
在实验取得成果的基础上,及时总结实验中存在的问题,进一步制定措施,深入研究,把实验引向深入,并将成功经验进行推广。
姓名
性别
年龄
职称
职务
任
务
胡进文
男
49
副高
教师
课题主持人
陈迪华
男
53
副高
教师
课题研究及资料汇编
洪
波
男
35
中级
教师
课题研究及资料汇编
肖亮明
男
46
副高
教师
教学探究
周
轶
男
47
副高
教师
教学探究
高
峰
男
37
中级
教师
教学探究
周国荣
男
34
中级
教师
教学探究
刘学军
男
47
副高
教师
教学探究
陈雄建
男
37
中级
教师
教学探究
崔
凡
男
35
中级
教师
教学探究
卜国军
女
34
中级
教师
教学探究
彭向辉
女
35
中级
教师
教学探究
林益波
男
36
副高
教师
教学探究
龙立荣
男
40
副高
教研员
指导课题研究
王楚奇
男
45
副高
校长
负责经费
十、课题小组成员及分工
参考文献:
章建跃
《中学数学课改的十个论题》,中学数学教法参考,2010.3.4.5
俞求是
《数学科学的特点与中学数学教学》,中学数学杂志,2009.1
邹
明
《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运用意识的是实践与思考》,中学数学杂志,200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