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工学科课程实践教学的分析和阐述

起航 范文 工作总结范文
精选回答

一、理工学科课程实践教学内容与体系研究

(一)理工学科实践教学包括的内容

理工科的知识内容大多抽象,要求学生具备较强的理解能力,其学习的主要目的是应用于实践,因此实践能力是理工科尤为重视的。难度是有的,但是理工学科的实践教学内容也不是无章可循的。通过教学实践,将理工学科的实践教学内容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完善的实验教学体系

如果把理工学科的教学停留在理论层面,那教学成果无疑是失败的,是毫无用处的。在实践教学中,注重对理论知识的演示、验证、设计,并将知识点进行综合,建立一套完整的实验教学体系,从根本上解决学生的思维定势问题,培养和提高学生额创新能力。

2.利于提升专业能力的实习

把理论真正应用到实践中的必备环节是真实的实习,是具备一定专业培养能力的专业实习。这就要通过相关专业的企业为广大理工科学生提供的实习岗位得以实现。只有真正走进工作岗位才能发现自身存在的问题,才能解决问题。实习的过程中,可以通过写实习日志记录工作学习体会,通过实习考核考察学生的实际掌握能力。

3.培养创新能力的科技设计

设计是对学生掌握的知识的综合考察,因为设计不单单用到某一个知识点,而是知识点的综合,这要求学生有较系统的知识体系。随堂的课程设计,毕业时的毕业设计等都能较高程度考察学生的设计能力。此外,还可以设立设计相关的专项奖学金,鼓励学生大胆创新。

4.培养社会适应能力的社会实践

学习了相关知识,掌握了专业能力,是为了更好地服务社会,是为了用自己的专业知识造福人类。深入社会,考察生活中人们的需要,培养学生对社会的理解和认知,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

(二)理工学科??践教学课程体系的建立

理工科的学习有其共性,但是不同的理工科专业对知识体系的需要不同。通过成立专家组,共同研讨不同专业学生所需要着重培养的能力,从而建立与相应的专业对应的实践教学体系。同时,研讨出不同专业的课程设置原则和内容,要求理论与实践相呼应,理论课程的教师同时担任实验教学的任务,这要求相关教师不仅要熟练掌握理论知识,还要对实验教学具备一定的能力。

此外,结合理工学科的知识特性,根据知识的难易程度,在课程设计时应分层次设计,不可把难于理解掌握和容易明白的知识统一而论,划分不同的学习目标、学习量,是分层次设计课程最基本的工作。当然,在课程设计的基础上,应该把一部分时间还给学生,让有能力的学生自主学习,自主钻研,让稍微落后的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自己消化吸收。

二、理工学科课程实践教学的探索与实践

对于目前理工学科存在的相关问题,我们探讨并提出以下几个有效措施。

(一)改善实践教学的模式方法

既然要开展理工科的实践教学,就要有专业的指导教师进行相关的指导,成立实践教学领导小组,把具体的实践教学的内容落实到实处,具体到每一个学生,每一个知识点。并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相关的实践计划和安排,切实做到为每一个专业量身定做。

此外,理工学科还有一个不可忽略的特点,那就是知识更新快,学科发展迅速,学校的知识学习必须跟上相关知识的型更新速度。根据这一特性,可以利用高速发展和方便快捷的互联网和多媒体,进行知识的更新,以避免学科理论知识与社会发展脱节。基于此,教师在实践教学中还要提供“前人的经验”,即与实际案例相结合,让学生自己动手搜集相关资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案例进行讲解和分析,这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还能改善枯燥无味的课堂氛围,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可谓是一举两得。

(二)改革实践教学的考核方式

怎样的考核方式就会衍生出学生怎样的学习方式,严谨的考核方式则会督促学生更加严谨地去掌握知识。理工学科的实践教学考核,对于检验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有这重要作用,因此,我们可以着重从这几个方面考虑如何建立考核机制:

①对于一部分课程,建立研究性学习模式,通过随堂大作业或者小论文的形式,对学生的课程学习效果进行当堂检测,主要目的在于督促学生掌握知识点;

②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增加对实习单位或者科研单位学习的时间,教师并对学生的课下实习进行抽查考核,主要考察学生的到单位去的学习效果,提高学生的实践意识;

③不定期的随机考核,考核学生对本课程的掌握能力,看看学生有没有随着时间的流逝遗忘知识。

(三)强化实践教学的应用效果

实践教学最大的优越性就是能够把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中去,也从而强化了课堂知识。要想最大程度上实现实践教学的应用效果,那么就应该科学安排实践,举例来说,就是把综合性较强的实践活动安排在大部分课程结业以后再要求学生做相关实践,避免出现理论知识漏洞。

理工学科课程的实践教学改革不仅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的教学质量,与实践应用的紧密结合也有利于学生加深对课程重要性的认识,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把实践教学有效地与课程相结合,为理工学科的学生降低学习难度,在实践的基础上培养国家需要的真正的理工科人才。

参考文献:

苟婷婷.独立学院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0(11)

湛永钟,梁建烈,黄金芳,尹彩流,杨文超.理工学科教学中科学史的应用[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02)

紫衣云梦 2022-07-05 11:46:24

相关推荐

蚍蜉撼树是什么意思蚍(蚍蜉撼树是什么意思)

1、蜉蝣树(拼音pfhnsh)是中国成语,蜉蝣树(蜉蝣:一种大蚂蚁;Shake:摇动)比喻力量本来就很弱,但是你想摇动一个很强大的东西,就不能随心所欲了。这个成语一般用作主语、谓语、宾语,属于主谓式,含有贬义。...
展开详情

得意洋洋,反义词(得意洋洋的反义词)

1、得意洋洋的反义词有郁郁寡欢的,有空虚进取的书,有哭天抢地的,有郁郁寡欢的,有失意的,有垂头丧气的,有谦虚谨慎的,有黯然销魂的,有抑郁的。2、“得意”是中国成语,读作:dyyngyng,解释为:得意:明白意图...
展开详情

新时代的门当户对的意思(门当户对的意思)

1、中国成语的意思是“mndnghdu‐”,过去指男女双方家庭的社会政治地位和经济地位相当,适合通婚和结婚。2、出自汪芫师傅《西厢记》第二本第一折:“虽不般配,总比捉贼强。”...
展开详情

如法炮制的意思和造句(如法炮制)

1、如法炮制(拼音:rfpozh)是一个成语,起源于西汉的司马迁《史记魏世家》。2、如法炮制(炮制:一种将中药焙炒的方法)是指按照制造方法制造中药;比喻按照现成的方式办事。一般在句子中做谓语、定语、状语。3、出...
展开详情

依草附木的理解(依草附木的意思)

1、草乌,中国成语,拼音为ycofm,意为鬼神有所依靠,善于造化;比喻依靠他人的力量后,作恶多端;也比喻不能自立,依赖他人。从《巫庙》。2、出自五代和纣王的诗《巫庙》:“天有福报,老人为精灵,循草而沾木,无虚妄...
展开详情

精选推荐更多>

天下虽安忘战必危出自于

天下虽安忘战必危出自于战国司马穰苴所著的《司马法·仁本》:“故国虽大,好战必亡;天下虽安,忘战必危。”释义为:所以国家虽然强大,好战必定灭亡;天下虽然太平,忘掉战争准备,必定危险。
成语典故:公元280年,西晋灭亡吴国后,晋武帝司马炎认为不会再发生大的战争,主张军队将领们不必再去从事军事活动,而让他们转业去管理政治、行政事务,并下令解散州、郡的部队。
但是,著名军事家杜预引用古代兵书《司马法》中的话,告诫晋武帝:“天下虽安,忘战必危”,不能以吴国的灭亡而高枕无忧。他作为军事统帅在与吴国作战结束后,立即还镇襄阳,坚守要地,交错屯兵,使所部戒备森严,“视无事如有事”一样,从而保持了相当长时间的安定形势。
杜预死后,晋军备废弛,马放南山,刀枪入库,给内外敌人以可乘之机,不久天下大乱。

比喻两人想法一致的诗词

比喻两人想法一致的诗词:
1、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唐代·高适《别董大二首》
2、相逢方一笑,相送还成泣。——唐代·王维《淇上别赵仙舟》
3、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唐代·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4、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唐代·李商隐《无题·昨夜星辰昨夜风》
5、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周易·系辞上》
6、相恨不如潮有信,相思始觉海非深。——唐代·白居易《浪淘沙·借问江潮与海水》

项羽的意思

项羽(公元前232年-公元前202年),男,唐宋典籍记载为周王族诸侯国项国后代,姬姓,项氏,名籍,字羽,泗水郡下相县(今江苏省宿迁市)人。秦朝末年政治家、军事家,楚国名将项燕的孙子。
项羽少时学书、剑皆无所成,然胸怀反秦大志。秦二世元年(前209年)九月,随项梁起兵会稽(治今江苏苏州),响应陈胜、吴广起义。陈胜死后,又领导反秦武装主力,拥立楚怀王之孙熊心为王。秦将章邯击赵时,奉怀王之命,以次将随上将军宋义率军救赵,因宋义行至安阳后按兵不动,遂于帐中斩之,然后亲自领兵救巨鹿,破釜沉舟,大败秦军主力。随后招降章邯,坑杀秦卒二十万,进军关中。时刘邦已先据咸阳,谋臣范增力劝项羽在鸿门宴上杀死刘邦,未能实现,与刘邦暂时达成和解,遂屠咸阳,杀秦王子婴,烧秦宫室,掳掠货宝。公元前206年二月,分封诸侯,以刘邦为汉王,自立为西楚霸王,定都彭城(今江苏徐州)。不久,田荣、陈余于齐、赵等地举兵反楚,刘邦乘机平定三秦,进逼西楚,楚汉之争随之爆发。项羽虽于战争前期取得胜利,但因分封诸侯,内部矛盾重重,加以战略决策失宜,军事形势日益不利,终被围困垓下,夜闻楚歌四起,以为汉军已得楚地,遂突围至乌江,自刎而死。
作为中国军事思想“兵形势”(兵家四势:兵形势、兵权谋、兵阴阳、兵技巧)的代表人物,项羽是一位以武力出众而闻名的武将。李晚芳评价“羽之神勇,千古无二”。

事的部首是一还是J

“事”的部首是一,此字始见于商代甲骨文。此字本义指治事、从事;引申义指事业、事情;职事;任职、侍奉等;还可指事例、成例。
出处:
1、《书·立政》:“任人、准夫、牧,作三事。”
2、《诗·小雅·雨无正》:“三事大夫,莫肯夙夜。”
3、《庄子·逍遥游》:“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世世以洴澼絖为事。”
造句:
1、今年就这样一事无成地过去了。
2、他对去泰山旅游一事犹豫不决。
3、老校长把毕生的智慧和精力无私地献给了教育事业。
4、现在,有越来越多的青年志愿从事环保事业。
5、我们的事业远没有到日暮途穷的地步。
6、青年人要有干事业的雄心壮志。
7、有些老革命同志老当益壮,继续为社会主义事业发挥余热。
常见热点问答
热点搜索
1-20
21-40
41-60
61-80
81-100
101-120
121-140
141-160
161-180
181-200
作文大全
1-20
21-40
41-60
61-80
81-100
101-120
121-140
141-160
161-180
181-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