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自主探究学习教学模式初探

人参和醋不相逢 范文 工作总结范文
精选回答

高中数学自主探究学习教学模式初探本文简介:高中数学自主探究学习教学模式初探毛金丽布鲁纳认为探索是数学教学的生命线.倡导积极主动、勇于探索的学习方式,力求通过各种不同形式的自主学习和探究活动,让学生体验数学发现和创造的历程,这是高中新课程标准提出的重要理念之一。学生既是教育对象,又是学习、认识和发展主体,一切教育的影响作为外部客观的东西,只有

高中数学自主探究学习教学模式初探本文内容:

高中数学自主探究学习教学模式初探

毛金丽

布鲁纳认为探索是数学教学的生命线.倡导积极主动、勇于探索的学习方式,力求通过各种不同形式的自主学习和探究活动,让学生体验数学发现和创造的历程,这是高中新课程标准提出的重要理念之一。学生既是教育对象,又是学习、认识和发展主体,一切教育的影响作为外部客观的东西,只有通过学生主体活动才内化为主体的素质.因此数学教学应发扬教学民主,积极创设“活”的课堂氛围,要让学生“动”起来,让学生在“动”中去思维、去体验,在“动”中获真知。

1、课例分析思因

高二一节习题课,内容是“直线与圆锥曲线的位置关系”,在练习环节时,请学生练习

设双曲线与直线相交于两个不同点、.

(1)求双曲线的离心率的取值范围;

(2)设直线与轴的交点为,且,求的值.

通过两位学生板演,其他学生自练,试图让学生“动”起来,结果因题目偏繁,不切合学生实际,出现了课堂沉闷现象.

高中数学课程在教育理念、学科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都对教师提出了挑战.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不应只限于对概念、结论和技能的记忆、模仿和接受,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阅读自学等都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教学中,教师应根据高中数学课程的理念和目标,学生的认知特征和数学的特点,积极探索适合高中学生数学学习的教学方式.

郭沫若说过“教育的目的是养成自己学习、自由研究、用自己的头脑来想、用自己的手来做的这种精神.”课堂是老师的生命力所在地,更是学生智慧的发源地.在课堂上,我们应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让学生在朴素的课堂生活中去品味数学.“在动中教”、“在动中学”,旨在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分地动脑、动手、动口,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思考探究、合作交流获取知识。

2、教学实践寻法

由于高中数学的高度抽象性、逻辑思维的严密性,再加上高中生随着年龄的增长,有部分学生羞于开口说话,主动参与活动意识不强.面对这样的群体,如何才能更好地让学生成为课堂中的主人,如何让学生真正“动”起来,我们应积极探索有效的方法,推进新课程改革。

2.1

创设问题情境,诱发学生“动”起来

以高一指数函数第一课时

的教学片断为例

(1)折纸实验把一张纸对折,再对折,再一次对折,依次下去的次数与纸的层数有什么关系

师以两位同学为一组,一人操作、一人记录,完成上面的小实验.

学生一下子“动”了起来,教师观察学生操作记录情况

师我们不可能一直这样操作下去,你能作一般的推广吗

教师合理引导,学生思考后,得出了纸的层数y与次数y的关系y2x.

(2)要求学生四人讨论解决下面小故事中的问题.

半中折半有人要走完一段路,第一次走这段路的一半,每次走余下路程的一半,请问最后能达到终点吗

这个有趣的问题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各小组讨论开了.学生代表总结了小组讨论结果余下路程与走的次数的关系.无论x取什么值,.

如果轻易地给出指数函数的解析式,重知识传授,轻知识体验,学生感受不到数学源于生活,抓不住数学的本质.创设学生欲知、欲究、欲得、欲进的各种良好的问题情境来激发学生的求知和探索欲望,为课堂教学创造一个良好氛围.让学生一开始就能进入一种主动、活跃的能动状态。同学们的参与及思考的热情如此之高,主要是他们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以及参与实践、小组合作、自主探究的乐趣.这里学生是课堂的主人,学生“动”了,课堂也就“活”了。

2.2

多种学习方式的指导引导学生“动”起来

教师要擅于培养学生学习知识的能力、获取利用信息的方法.正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这句话今天看来显得更加精妙。

(1)、学会自主学习----让学生“动”起来

如果你相信学生,就让学生充分自主研究,你就会发现学生中蕴涵着无穷的创造力.以高二“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推导”教学片断为例

在教学中我们不是紧于给出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而是先让学生自主探求点P-1,2到直线l2xy-100的距离|PQ|.学生自觉开动脑筋,寻求了多种方法.

A

Q

-1

p

图2

Q

C

-1

p

图3

Q

-1

p

图1

学生1如图1,过P作直线l的垂线,垂足为Q,得直线l

与直线PQ的交点Q3,4,利用两点间距离公式算得.

学生2如图2,

取直线与轴的交点,连,计算利用夹角公式算得.

学生3如图3,在直线l上任取异于点Q的点C,连PC,由|PQ||PC|sin∠PCQ得.

A

Q

-1

B

P

图4

R

Q

-1

p

S

图5

学生4如图4,取直线与轴、轴的交点分别为、,利用夹角公式得,,从而算得sin∠APB,然后利用

三角形APB面积得.

学生5如图5,过点P作x轴的平行线PR交

直线l于R4,2,作y轴的平行线PS交直线l于

S-1,12,再利用|PQ||RS||PR||PS|,得|PQ|.

师同学们利用已学知识解决新问题的热情与能力值得赞赏,尤其学生3能把学生2的方法一般化,学生5能把学生4的方法再优化,这种思维能力值得我们重视与培养.

有了上述思维的铺垫,然后再探求点Px0,y0到直线AxByC0的距离公式.不难发现也有多种方法.

我们在教学中一定要相信学生,该放手时就放手.在教学中,不应让学生被动的吸取、模仿、记忆和反复练习,而是动手实践、自主探究来解决问题,陶行知先生说得好,“学生自奋其力,自致其知”.

(2)、学会合作学习----让学生“动”起来

高中数学教学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创设合作交流的学习环境,使教学过程变为学生群体参与、互助交流、探索发现的过程,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交流,学会合作.在合作中“动”起来,在“动”中培养合作精神.

以高二“从圆到椭圆的方程”教学片断为例

o

图5

o

图6

情景同桌两人合作画圆,讨论圆如何变扁

观察学生画图并参与,适时指导,并提供猜

想椭圆方程的的情景.通过合作交流,学生认为椭圆可

看作圆的压缩变换.

如图5得到椭圆方程x2my2r2

(m0且);

如图6得到椭圆方程mx2

y2r2(m0且).

有意设计此环节,为学生合作讨论提供机会,诱导学生动手、猜想、交流,由学生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从“被动学会”变成“主动会学”.合作学习这种鼓“动”法,不仅使学生在交流中学会知识,而且培养了合作精神,从而促使不同层次学生的全面发展.

(3)、学会探究学习----让学生“动”起来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应当说,在我们的数学教学中,这样做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可能的.

“直线与抛物线例题”的教学片断为例

题已知Ax0,y0是抛物线y22px上的一个定点,过A作抛物线的两弦AB与AC,若两弦的斜率KABKACm(m≠0),问直线BC是否恒过定点.

尝试1很多同学都以积极的态度去求直线的方程.但过程很复杂,绝大多数同学都想放弃.(如何面对困难)

教师引导如果一下子不能解决某个问题,我们应该想想,是否解决它的一个或几个特殊情形

尝试2由学生讨论得到以下几种特殊处理意见

情形1把问题中的Ax0,y0,变成A0,0,其他条件不变.

情形2若A不变,两弦AB和AC互相垂直,即m

-1,结果会怎样

情形3把Ax0,y0,变成A0,0,m

-1,这样更简单.

教师对同学们的想法表示肯定,引导学生先解决情形3.易得直线BC过定点(2P,0);由情形3的解法受到启示,对情形1进行求解,得直线过定点(;对情形2进行求解,得直线BC过定点(2Px0,-y0).

在上面几种情形的求解注重学生主动参与、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同时对几种结果进行类比归纳,可自然实现直线过定点(;最后由学生类比前几种情形,进行一般验证。

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对探索问题的情绪非常高亢,教师与学生一起“观察、实践、归纳、猜想、证明”,经历了由“一般到特殊”、再由“特殊到一般”的良好的“退而求进”的思维过程,可以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有效地促进了学生创新意识地培养。谁能调动学生“动”起来了,谁就使学生的潜能的开发成了可能。

3、教学反思感悟

教学过程是师生双边活动的过程,学生的主体性并不妨碍老师的主导作用,学生做数学和用数学都是在老师的引导下进行的,课堂教学是教育、教学的主渠道,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在课堂上大胆想,大胆实践,大胆交流,鼓励学生发表不同意见,营造一个思维活跃,气氛民主,秩序井然,紧张愉快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在数学课堂中充分“动”起来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

必须有一个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这有赖于教师的人格魅力,如丰富

教学功底、面带微笑、和蔼可亲、语言艺术等;还有赖于有效的问题情境引入,激起学生的兴趣、乐于思考.

(2)应该是一个互动型的课堂,有学生感兴趣乐参与的活动(包括思维活动).要提高学生参与课堂的效率,学生参与课堂的形式要避免单调死板,应多样化.可以是个体自学、小组学习、全班学生优化组合相结合,还可以让学生眼、口、手、耳等多种感官参与活动.

要非常重视各教学环节的精心设计,要让学生自然地动起来.

(3)应该是一个以学习能力培养为主,基础知识习得为载体的课堂.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目中有人”,把自己视为教学的指导者、促进者和帮助者,学生是课堂的主人.应“带着学生走向知识”,而不是“带着知识走向学生”.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总之,教师必须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以现代教育教学思想来指导自己的教学行为,敢于实践、勤于思考,不断总结教学得失,有意识、有方法地让学生在课堂中“动”起来,只有激发学生肯“动”,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可持续发展。

一枝独秀 2022-07-20 19:44:57

相关推荐

闭门反思的意思

“闭门反思”的意思是关上门反省自己的过错。形容自身冷静下来好好单独地想想所犯之过错,作出深刻反省。成语出自:《汉书·韩延寿传》:“因入卧传舍,闭阁思过。畅姬扳肯殖厩帮询爆墨。”...
展开详情

芝麻油是上火还是降火

芝麻油有降火功效。一般黑芝麻食用,白芝麻榨油。中医学认为:本品性味甘、凉,具有润肠通便、解毒生肌之功效。据《本草纲目》上记载:有润燥、解毒、止痛、消肿之功。”《别录》说:利大肠,胞衣不落。生者摩疙肿,生秃发。”...
展开详情

前途的意思

前途原指前面的路程,比喻将来的光景;将行经的前方路途,引申为目标和价值。出自鲁迅《故事新编-奔月》:“圆的雪白的月亮照着前途,凉风吹脸,真是比大猎回来时还有趣。”出处:晋-左思《吴都赋》:“先驱前涂,俞骑骋路。...
展开详情

丼怎么读

jǐng或dǎn。读作jǐng时,同“井”。读作dǎn时,意为投物井中所发出的声音,也可用作姓。中文丼字来源甲骨文,甲骨文即有丼字,或为今“丹”字,井中的一点,为丹砂的象征符号。又因为从“井”得字,所以也指井,...
展开详情

好好用功看到别人的长处人生感悟朗诵

贤二面壁用功好几天,因为师父让他要“好好用功”。出什么事了呢?原来有一天,他跟师父说,虽然你爱护贤五,但他真的没有长处,还信誓旦旦说,不打妄语。那师父为什么让他好好用功呢?因为“看不到别人的长处,恰恰证明自己的...
展开详情

精选推荐更多>

西门豹课文主要内容是什么

《西门豹》课文主要内容是魏王派西门豹管理邺这个地方,西门豹巧施妙计,和群众一起破除迷信,兴修水利,带动当地经济发展的历史故事,刻画了一个为老百姓做好事、办实事的古代地方官的形象,赞扬了他反对迷信、尊重科学的品质。
课文按照事情发生发展的顺序,先写了西门豹到邺这个地方后,通过调查研究,弄清这里贫穷的原因;随后重点写了西门豹是怎样巧妙破除迷信的;最后略写西门豹发动老百姓兴修水利,使庄稼年年得到好收成。《西门豹》是人教版课标本语文第六册第八单元中的一篇精读课文。

雪月是什么意思

雪月,汉语词语,拼音是xuě yuè,意思是指明月。雪和月。
释义:
1、明月。
出自唐代贾岛《酬胡遇》:“游远风涛急,吟清雪月孤。”
2、雪和月。
出自唐代李商隐《无题》:“如何雪月交光夜,更在瑶台十二层。”
造句:
1、透过书籍,人们可以以主人翁的姿态去观察百般生态,去感知风花雪月,去领略高山流水,去体验世态炎凉。
2、大理美景“风花雪月”一如其名,自是美不胜收。

关于眼光和格局的诗句

关于眼光和格局的诗句有:

1、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唐代高适《别董大二首·其一》
译文:不要担心前路茫茫没有知己,普天之下哪个不识君?
2、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唐代李白《行路难·其一》
译文:相信乘风破浪的时机总会到来,到时定要扬起征帆,横渡沧海!
3、仰天长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唐代李白《南陵别儿童入京》
译文:仰面朝天纵声大笑着走出门去,我怎么会是长期身处草野之人?
4、列士暮年,壮心不已。——三国曹操《步出夏门行·龟虽寿》
译文:英雄到了晚年,壮志雄心并不衰减。
5、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唐代杜甫《望岳》
译文:定要登上那最高峰,俯瞰在泰山面前显得渺小的群山。

6、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宋代王安石《登飞来峰》

译文:不怕层层浮云遮挡我远望的视线,只因为如今我站在最高层。

7、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出自唐代王之涣《登鹳雀楼》

译文:想要看到千里之外的风光,那就要再登上更高的一层楼。

8、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材。——清代龚自珍《己亥杂诗》

译文:我奉劝上天要重新振作精神,不要拘泥一定规格以降下更多的人才。

9、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出自唐代杜牧《题乌江亭》

译文:江东子弟大多是才能出众的人,若能重整旗鼓卷土杀回,楚汉相争,谁输谁赢还很难说。

10、君子务知大者远者,小人务知小者近者。春秋左丘明《左传·襄公·襄公三十一年》

译文:掌管大事的人一定要考虑到宏观的、长远的事情,而具体去实施的人却一定要清楚细节的、切近的事情。

11、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唐代李白《上李邕》

译文:大鹏总有一天会和风飞起,凭借风力直上九霄云外。

12、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宋代苏轼《题西林壁》

译文:之所以辨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是因为我身处在庐山之中。
13、假金方用真金镀,若是真金不镀金。——唐代李绅《答章孝标》

译文:只有虚假的,不好的东西才需要一个好的包装。如果是真实的,好的东西就不需要华丽的包装来掩饰了。

14、经事还谙事,阅人如阅川。——唐代刘禹锡《酬乐天咏老见示》

译文:经历过的世事见多识也就广,阅历人生如同积水成川一样。

15、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唐代杜荀鹤《小松》

译文:世上的人不认识这是将来可以高入云霄的树木,一直要等到它已经高入云霄了,才承认它的伟岸。

归宿感什么意思?

归宿感的意思是回到家的感觉,家里安全、放松、有关爱、认同、包容、和谐与温暖。
归宿是一个汉语词汇,拼音为guī sù,意思是意向所归;止宿;结果,结局;最终着落。出自《荀子·非十二子》:“终日言成文典,反紃察之,则倜然无所归宿。”
示例:宋·秦观《韩愈论》:“别白黑阴阳,要其归宿,决其嫌疑,此论事之文,如苏秦、张仪之所作是也。”
感是汉语一级字,读作gǎn或hàn,最早见于金文,本义是外界事物在人们思想情绪上引起的反应,即《说文解字》所谓的“动人心也”,由此引申出触碰、觉得、受外界事物的影响而激动等含义;由受外界事物的影响而激动引申为向对方表示谢意;由觉得引申出生物体因病菌或病毒侵入而发生病变的含义。又用作名词,指对人或事物关切、喜爱的心情等。
常见热点问答
热点搜索
1-20
21-40
41-60
61-80
81-100
101-120
121-140
141-160
161-180
181-200
作文大全
1-20
21-40
41-60
61-80
81-100
101-120
121-140
141-160
161-180
181-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