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动态生成研究》课题开题报告

语文课堂动态生成研究》课题开题报告本文简介:《语文课堂动态生成研究》课题开题报告一、课题概述(一)课题研究的背景新课堂教学的重要特征是对话式教学,教师、学生、知识文本、环境资源等,各种因素在整合与碰撞中,形成多元存在的,富有个性的生成信息,于是生成性教学成了新课堂教学独特的动态风景。同时,生成性教学在课堂中充分重视师生生命活动的多样性和教学环
语文课堂动态生成研究》课题开题报告本文内容:
《语文课堂动态生成研究》课题开题报告
一、课题概述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新课堂教学的重要特征是对话式教学,教师、学生、知识文本、环境资源等,各种因素在整合与碰撞中,形成多元存在的,富有个性的生成信息,于是生成性教学成了新课堂教学独特的动态风景。
同时,生成性教学在课堂中充分重视师生生命活动的多样性和教学环境的复杂性,也充分体现了“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这一课标理念。因此要以动态生成的观念来认识课堂教学。综观我们的语文课堂,随着对课堂研究的不断深入,我们的课堂教学确实有了民主和开放,但一些老师对“活”的课堂出现了“失察”或一定程度的“失控”现象。使课堂生成倍受冷落。
(1)教师与教材的对话蜻蜓点水。
(2)教学流程的设计饱和封闭。
(3)师生交流的平等名不符实。
因此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针对语文学科的特点,致力于课堂教学的改革,我选取了《语文课堂动态生成研究》这一课题,对语文学科的动态生成性课堂进行探索与研究。
(二)相关研究的概述(别人研究本问题的进展)
上世纪80年代始,国内教育理论界讨论课堂师生关系是主客体关系和主体性的讨论,曾提出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互为主客体”和三个基本要素(教师、学生、教学内容)关系的“主客体复合性”观点。
新课堂教学师生关系论提出:师生在教学过程中真正建立起特殊的“人”-“人”关系,把师生的教学活动当作有机整体,而不是将“教”与“学”各作一方来处理,把教学过程看作师生为实现教学任务和目的,围绕教学内容,共同参与,通过对话沟通和合作活动,产生互影响,以动态生成的方式推进教学活动的过程。这种新型师生关系新论揭示了教学过程中师生的内在关系是其过程中创造主体之间的交往(对话、合作、沟通)关系,其在教学过程的动态生成中得以展开和实现,从一定意义上说,课堂生成是师生生命体互动的产物。
(三)研究的现实意义
本课题研究能使语文课堂在教与学的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以平等生命体的身份出现,平等地交流自己的感受与意见,实现相互沟通,相互影响,相互补充,引发群体的思想碰撞,珍视师生在学习过程中动态生成的信息,转化为有效的教学资源,促使学习内容在动态中不断生成,学习目标在动态中不断生成与达成,知识在动态中不断建构,在动态中达到内化,使语文教学成为激情与智慧综合的生成过程的课堂教学,成为师生共同成长的五彩斑斓、生机勃勃、活力无限的生命历程。
(四)概念的界定
所谓课堂动态生成就是指在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合作、对话、碰撞的课堂中,现时生成的超出教师预设方案之外的新问题、新情况、新思路。它随着教学环境、学习主体、学习方式的变化而变化,根据教师的不同处理而呈现出不同的价值,使课堂呈现出动态变化、生机勃勃的新特点。
二、研究目标与研究策略
(一)研究目标
1、科研目标:在中学语文课堂动态生成研究中寻找更有效的策略、方法,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
2、工作目标:通过教学环境的不断变化和教师及时处理多种反馈方式,来推进教学过程,从而构建着开放的充满活力的课堂。
3、培养目标:培养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主体能力,体验学习过程,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促进学生智慧的全面发展。
(二)研究策略
1、进行理论学习和思想更新。教师仔细研究《语文课程标准》,准确把握三维目标和内容标准。
2、做好具有生成性潜力的预设。预设生成性的教学目标,选择生成性的教学内容、恰当地选择、组织、呈现学习内容,材料研习,问题探究,提高学生的主动参与性,达到促进课堂生成性的目的。把握教材中的生成点,引导学生进行知识迁移,历史问题与现实情况相联系,通过思维碰撞,产生新的历史认识。
3、组织生成性的学习方式。互动式、质疑式、体验式、讨论式、专题探究、小组合作学习。
4、充分发挥教师的课堂上的主导作用。生成性课堂教学成功的关键是教师正确的引领,教师的导入是课堂的关键。教师在备课时要备好课堂上的“主导语”。课堂上要根据情况及时调整,即“课堂生成主导语”
。“课堂生成主导语”就是指在课堂教学中师生、生生之间课堂碰撞过程中所发生的非预设性课堂情况的教师应对语。需要教师课前对教学内容做好充分准备,能够对生成的资源进行有效选择。能对信息进行整合转化,把个别学生有价值的生成资源转化为大家的资源,使课堂在教师的引领下呈现师生互动的思维沟通场面。
三、研究方法及过程
(一)研究方法
观察法:观察法是指研究者根据一定的研究目的、研究提纲或观察表,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去直接观察被研究对象,从而获得资料的一种方法。由于人的感觉器官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观察者往往要借助各种现代化的仪器和手段,如照相机、录像机等来辅助观察。确定观察的目的和中心根据研究任务和研究对象的特点,考虑清楚是什么问题,需要什么材料和条件,然后作明确的规定。在本课题的研究中,我们将在课堂教学中使用观察法,观察学生的生成情况来反思我们的教学设计。
问卷调查法:包括问卷调查、访问调查等,通过对身边教育情况的观察反思,发现学生和教师的现状,设计有关生成性教学状况的问题,找到研究的切入口。目的是为了了解情况,分析事实,得出结论,证实某种问题,以形成新的研究课题。
文献法:文献法是指用文字、图形、符号、声音、视频等手段记录知识的一种载体。是一种利用教育文献研究教育现象,深化教育认识,解决教育问题的非接触性方法。让学生对有关书籍、报刊、文献及因特网中收集有关资料,进行展示与交流,对众多文献资料进行综合研究,得出认识。
个案研究法:一般认为,案例是对现实生活中某一具体现象的客观描述。教育案例是对教育活动中具有典型意义的,能够反映教育某些内在规律或某些教学思想、原理的具体教学事件的描述、总结分析,它通常是课堂内真实的故事,教学实践中遇到的困惑的真实记录。对这些“真实记录”进行分析研究,寻找规律或产生问题的根源,进而寻求解决问题或改进工作的方法,或形成新的研究课题。个案研究的基础是探讨与某人、某事或某种情况有关的各个方面。在本课题中,主要是研究某一个课堂实例的设计、实施及实效。
行动研究法:行动研究法是一种适应小范围内教育改革的探索性的研究方法,其目的是针对教育活动和教育实践中的问题,在行动研究中不断地探索、改进,解决教育实际问题。本课题研究主要侧重日常教学过程中,杷本课题研究策略与实际教学相结合,使研究策略为教学工作者理解、掌握和实施、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生成性、实效性。
经验总结法:教育经验总结法是根据教育实践所提供的事实,分析概括教育现象,挖掘现有的经验材料,并使之上升到教育理论的高度,以便更好地指导新的教育实践活动的一种教育科学研究方法。通过对历史生成性课堂的教学研究,及时积累教学案例,及时总结经验教训,并竭力上升到一定的理论高度。
(二)研究步骤安排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
2016年11月—2017年1月)
撰写课题实施方案,学习有关理论,明确本课题研究的目标、内容,制定学期课题研究计划。
第二阶段:实验研究阶段(
2017年11月——2011年11月)
按计划开展研究和实验。积极参与市区科研部组织的一线教师科研培训系列活动,在活动中认真学习科研理念,科研方法,积累理论基础,并以理论作先导,在实践中开展课题研究,定期上研讨课,互相听课、评课。围绕课题,在校内组织10余节课题研究试验课,通过讨论、观摩研究课,将课堂中生成的内容撰写成案例故事,进行定期交流,互相取长补短,提高课题研究的实效性。
第三阶段:总结阶段(
2017年11月)
进行实验的总结分析,总结研究成果,撰写研究报告。
四、本课题研究应注意的问题
1、“预设性教学”与“生成性教学”相结合。我们教学模式应该注意从“以教定学”向“以学定教”转变。预设是生成的前提和基础,生成是预设的结果和延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首先把握好“预设”环节,科学、合理并充分地做好“预设”工作,这样才能促使“生成”朝“预设”的方向发展;当“预设性教学”方法与“生成性教学”方法进行了有机结合,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得到充分发挥,教学设计应预留空间,把计划性课堂变为计划性与生成性互补的课堂,这样的课程才是生成的开放的鲜活的。
2、
“让学生说话”。新课程强调“面向学生”,强调面向全体学生,使大多数学生都能达到要求,获得成功;强调促进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发展。要求课程教学的设计要符合学生的心理和发展特点,关注学生的兴趣、经验、需求、体验、困惑、等,坚持乐学原则,调动学生参与,尤其在高一年级,一定要减少功利心态去进行日常教学。要把培养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主动参与课堂作为教学的一项重要目标去追求。
3、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但不能削弱教师的主导地位。教师要避免探讨不值得探讨的问题,要体现出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在感悟中提高认识,教师的指导引领和方法点拨就显得尤为重要。
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