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国风论文审美积淀论文《诗经》国风中的“有意味的形式”

注定沧桑 范文 工作总结范文
精选回答

作为中国古代诗歌以及现实主义诗作的光辉起点,《诗经》奠定了中国文学的抒情传统,其中国风贡献尤为突出。它那由充实的内容,丰富深厚的感情,优美的音乐积淀而成的“有意味的形式”构成了《诗经》的独特价值,那“有意味的形式”至今仍然感染着无数的读者。

一、“有意味的形式”的界定

“有意味的形式”这个概念首先是由英国文艺批评家克莱夫贝尔提出来的,“这一理论认为艺术作品的基本性质就在于它是有意味的‘形式’,作品的各部分﹑各要素之间的独特方式的排列﹑组合起来的形式是有意味的,它主宰着作品,能够唤起人们的审美情感。”[1]这一概念的提出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但这一概念有其不足之处。著名美学家李泽厚认为这个理论“陷在循环论证中不能自拔”,[2]童庆炳先生也认为这一理论否定了艺术同现实人生﹑生活情感﹑功能要求以及主题思想的联系,是一种形式主义理论。

两位学者也都各自提出了完善这个概念的方法。李泽厚认为这个理论如果加上审美积淀论的界说和解释,即可摆脱循环论证的困境。童庆炳则认为需将这一理论置于人类审美经验之上才能使其具有科学的内涵,他提出“形式之所以有意味是因为它们内蓄着一定的社会历史内容和人类的审美情感,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自然现象和社会事物的形式不断地作用于人们的生活,人们也在不断认识它们的过程中把它们主观化﹑情感化﹑心灵化,久而久之,这些形式就成为人类情感与意识较为固定的表现”。[3]将李泽厚和童庆炳的理论加以审视,会发现他们都是从“审美积淀”这个角度出发来完善“有意味的形式”这个概念的。那么本论文在参考以上两位学者观点的基础上将“有意味的形式”定义为“作品的各要素之间以独特方式组合起来的内蓄着一定的社会历史内容和人类的审美情感的形式”。

本文讨论国风中的“有意味的形式”,姑且从“内容积淀的形式”、“感情积淀的形式”、“音乐积淀的形式”三方面来分析,在这三个方面中,后两个方面又是在前一个方面的基础上形成的。以此让我们来领略国风的“有意味的形式”。

二、“内容积淀的形式”

《诗经》中“兴”的手法历来为文人所称道,但究竟何为“兴”,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而兴之特殊,或许即在于“它对诗人是如此直接,而于他人则往往其意微渺”。[4]“兴”对那个时代的读者是否也如今天的读者这样难测其意呢?

赵沛霖先生认为《诗经》中的一些比较常见的“兴”,有其特定的神话﹑巫术﹑宗教的远古历史背景,“是出于一种深刻的宗教原因”。[5]例如鸟与祖先崇拜,鱼与生殖祈祷,树木与宗庙社稷崇拜有语言难以解说的关系。这种观点可备一说。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原始兴象也渐渐成为审美的一部分,并日益失去了原来的具体的宗教内容,而沉淀抽象为一种形式,即一种“有意味的形式”。正如童庆炳所说“它们从现实的具体事物身上分化出来而成为独立的具有稳定性的审美对象时,尽管他们与自己曾经拥有的社会功利内容及目的之间呈现出明显的疏离状态,而它们都由于能与人们在长期社会实践中形成的审美经验和审美心理结构相对应,因而依然能给人们以‘有意味的形式’的审美感受,从而达到情感上的交流。”[6]

比如鱼意象。李泽厚在《美的历程》中就指出鱼与原始先民祭祀活动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鱼代表着种族繁殖。随着时代的变迁,原始先民们的祭祀活动已不复存在,鱼所扮演的角色也荡然无存,但它所象征的生殖繁衍之意却留存了下来。在《诗经》国风中,以鱼起兴的诗几乎都牵扯到男女之间的情爱,也即是生殖繁衍的高雅说法,如“鲂鱼赪尾,王室如燬。虽则如燬,父母孔迩”。然而另外一些兴的原始意义并没有流传下来,它所包含的人类早期的神秘想象的情感也已模糊不清,留存下来的是失去了内容的形式,但由于这些形式是经过“审美积淀”的,所以我们依然能够从中领略到那神秘情感的吉光片羽。《诗经》国风中有一些弃妇诗或怀人诗,以“日月”比兴开头,如“日居月诸,照临下土。乃如之人兮,逝不古处。胡能有定,宁不我顾”(《邶风日月》);“日居月诸,胡迭而微。心之忧矣,如匪浣衣。静言思之,不能奋飞”(《邶风柏舟》);“瞻彼日月,悠悠我思。道之云远,曷云能来”(《邶风雄雉》)。这些诗中均以日月代指丈夫。而这些诗又皆出于卫地,这是否与卫地远古先民某种祭祀活动有关呢?由内容积淀为形式,再由形式领略内容,这便是这类“有意味的形式”的双重审美意义了。

三、“感情积淀的形式”

《诗经》国风中有一些诗作,往往令人感到归旨难求,例如《邶风凯风》(其最后一章为“爰有寒泉,在浚之下。有子七人,母氏劳苦。睍睆黄鸟,载好其音。有子七人,莫慰母心”)从字面意义上看这是儿子歌颂母亲并自责的诗,而孟子则认为这是一首孝子的怨诗,并解释为亲人有小过而不埋怨,是偏颇的行为;闻一多则认为是母亲受父亲的虐待,儿子们自我怪罪,希望父亲母亲有所感悟而言归于好……都可自圆其说,令人难以取舍。

此外还有一些诗作除了文字和表达方式,关于时代背景和社会意义的痕迹已被时光风化殆尽,它们所咏叹的具体事件极为模糊,更有甚者竟能让人读出截然不同的主题,“但他们所传达出来的那种或喜悦或沉痛的真挚感情和塑造出来的生动真实的艺术形象,那种一唱三叹反复回环的语言形式和委婉而悠长的深厚韵味,不是至今仍然感人的吗?”[7]下面将从“朦胧题旨”和“矛盾题旨”两个方面来对这类诗的“有意味的形式”进行分析。

(一)朦胧题旨

谈到题旨朦胧首先不得不提被后人喻为“千古第一缥缈文字”的《秦风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第一章)

“蒹葭”这个兴象,它代表的原始意义已不可考。这首诗是所要表达的是君子求淑女,还是君主求贤,抑或是女子怀人,已难以知晓。这首诗给读者一种“雾里看花”的感觉。正如唐司空图《二十四诗品》中所说“远引若至,临之已非”一样,这首诗弥漫着一种朦胧美,但它的朦胧又有别于李商隐《无题》诗的朦胧。李商隐的《无题》诗所折射的并不是他一时一事的心境,而是他整个的心境,而他的心境又极为复杂,别人难以理解,恐怕他自己也未必说得清楚,道得明白,因而整首诗显得朦胧。而《秦风蒹葭》的朦胧并不是“先天”的,诗人用先民们留下的原始兴象抒发了自己的感慨,这些感慨,当时的读者是能够体会得到的。我们虽然不清楚诗人感慨的内容,但我们依然被这首诗所感动。这就归功于它那深邃的感情,一唱三叹,反复低回。诗人那执着之思,那无路之愁,那忧伤凄婉,总能让读者感到“心有戚戚焉”,后人因而能够深深体会到这首诗的悲剧的况味。这首诗对后世的读者来说那唯美的感情自然也就成了内容,成了“有意味的形式”。这种情况正如贾谊﹑柳宗元与屈原相隔千百年却能够深深体会他的感情一样:贾谊遭贬长沙后能够深深体会屈原的那份孤独﹑深情与悲愤,写下了《吊屈原赋》;柳宗元遭贬后也能够深深体会屈原的那份孤独﹑深情与悲愤,写下了《天对》。在这里屈原的深情已经沉淀为“有意味的形式”,得到后世无数不幸文人的共鸣。

(二)矛盾题旨

《诗经》国风中还有一些诗能让人读出截然不同的主题,且这两种主题互相矛盾,比如说《魏风伐檀》:

坎坎伐檀兮,寘之河之干兮,河水清且涟猗。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貆兮?彼君子兮。不素餐兮﹗(第一章)

毛诗序认为此诗是谤诗,它讽刺了贵族的贪婪和无功而受禄,替君子们无路仕进鸣不平;孟子则认为这是一首颂诗,君子不耕而食是由于“君子居是国也,其君用之,则安富尊荣;其子弟从之,则孝悌忠信,‘不素餐兮’,孰大于是”。[8]由此可见《魏风伐檀》主题的特殊。认为它是谤诗的,可以体会到诗中那酣畅淋漓的指斥;认为它是颂诗的,可以体会到诗中那热烈中肯的赞美。后世的诗作中很少出现过这种情形。在这首诗中,感情即为内容。读者在诗中读出的是自己所处立场或阶层的感情,这种感情透过重章叠句的形式被逐渐推向高潮。

如果不考虑这首兴的原始意义(当然也已无法得知),那么这首诗其实是两种情感共用了一种形式(其中一种情感自然是在流传过程中派生出来的)。诗歌的价值,就其实质来看就是情感的价值,而情感获得了形式就有了生命力。在这首诗中,这情感则由读者自己来选择的,当情感、内容、形式成为密不可分的整体时,读者就会见仁见智各有所得。内容虽不可再现,但它却留下了情感的“有意味的形式”,供后人品味。

同时读者在读这首诗时往往是理解力和思考力起着重要的作用,读者的形象思维自始至终都处在活跃状态,既是理智在运用,也是理智在自觉创造,这也往往将读者带入到文学欣赏“悦心悦意”这个层面,这是这类诗歌的附加作用。

四、“音乐积淀的形式”

《诗经》国风中有三首诗名为《扬之水》,分别属于“王风”、“唐风”、“郑风”。《王风扬之水》是一首戍卒思归的诗,诗中充斥着对家的思念,和对戍守于外的不满。《郑风扬之水》是一首亲情诗,至于诗中嘱托的是兄弟还是妻子已不可考,但作者那惴惴不安的心绪却异常清晰,诗中弥漫着一股凄凉忧伤之气。《唐风扬之水》是一首揭露告发政治阴谋的诗,诗的作者委婉地告发了晋大夫潘富和曲沃桓叔勾结阴谋叛变。全诗展现了诗人的焦虑不安和凄凉担忧的心境。

从诗的主旨来看,三篇并没有什么实质的联系,且并非作于一地一时。从兴象来看,三首诗都以“扬之水”起兴。“扬之水”的扬表示的是悠扬还是激扬,无关紧要,总之此“水”是清浅无力的,用以折射诗中主人公那无可奈何的心情,和在命运或人事前的无能为力的心境。

考虑到诗歌最初是配乐演唱的,那三篇《扬之水》是否有着相同的音调呢?刘玉汝认为“《诗》有《扬之水》,凡三篇。其辞虽有同异,而皆以此起词。窃意诗为乐章篇,国风用其诗之篇名,亦必用其乐之音调,而乃一其篇明者,所以标其篇明音调之同,使歌是篇者即知其为此音调也。”[9]《礼记乐记》上说“其哀心感者,其声噍以杀。其乐心感者,其声单以缓……”也可见音乐与情感之联系。

中国古代有着“乐从和”的传统,《诗经》配乐演唱,其目的在于塑造、陶冶和建造人们的情感,因而着重于艺术形式的锤炼,注重传统的惯例,因而也就免不了形成程式化的因素,以此来形成美的纯粹形式。这与后世的乐府题目颇有类似之处,例如“行路难”,无论是鲍照的“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还是李白的“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它们的基调都是苍凉的,同时苍凉之中还有一股抑郁不平之气。

在这里内容沉淀为感情,感情沉淀为音乐形式,即形式是内容化了的形式,也即是一种“有意味的形式”。而这种“有意味的形式”的效果颇为类似后代诗词中的用典。用典可以以小涵大,虽形式含蓄却意义明了。这种“有意味的形式”亦如此。

以上这几种类型的诗,它们或由内容积淀为“有意味的形式”,或由内容化的感情积淀为“有意味的形式”,或由内容化的感情吸收一部分形式再积淀为“有意味的形式”,总之都带给读者美的感受。那富含感情的“有意味的形式”,影响了中国古代诗歌文学抒情传统的形成,影响了后世无数文人的创作,至今仍然启迪着读者。

参考文献:

[1][3][6]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180.

[2]李泽厚.美的历程[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4:37.

[4]扬之水.诗经别裁[m].北京:中华书局,2008:5.

[5]赵沛霖.兴的缘起[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7:247.

[7]李泽厚.美的历程[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4:90.

[8]孟子.孟子[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85.

[9]刘玉汝.诗缵绪[m].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69:47.

看淡一切 2022-07-16 23:44:51

相关推荐

闭门反思的意思

“闭门反思”的意思是关上门反省自己的过错。形容自身冷静下来好好单独地想想所犯之过错,作出深刻反省。成语出自:《汉书·韩延寿传》:“因入卧传舍,闭阁思过。畅姬扳肯殖厩帮询爆墨。”...
展开详情

芝麻油是上火还是降火

芝麻油有降火功效。一般黑芝麻食用,白芝麻榨油。中医学认为:本品性味甘、凉,具有润肠通便、解毒生肌之功效。据《本草纲目》上记载:有润燥、解毒、止痛、消肿之功。”《别录》说:利大肠,胞衣不落。生者摩疙肿,生秃发。”...
展开详情

前途的意思

前途原指前面的路程,比喻将来的光景;将行经的前方路途,引申为目标和价值。出自鲁迅《故事新编-奔月》:“圆的雪白的月亮照着前途,凉风吹脸,真是比大猎回来时还有趣。”出处:晋-左思《吴都赋》:“先驱前涂,俞骑骋路。...
展开详情

丼怎么读

jǐng或dǎn。读作jǐng时,同“井”。读作dǎn时,意为投物井中所发出的声音,也可用作姓。中文丼字来源甲骨文,甲骨文即有丼字,或为今“丹”字,井中的一点,为丹砂的象征符号。又因为从“井”得字,所以也指井,...
展开详情

中介波妞什么意思

中介波妞的原句是“波妞喜欢宗介”,是宫崎骏的电影《悬崖上的金鱼姬》里的一句台词,非常的经典。“波妞喜欢宗介”是人鱼对人类男孩的表白,被调皮的网友们更改成了“波妞喜欢中介,中介喜欢赚差价。”...
展开详情

精选推荐更多>

实干的名人例子素材

实干的名人例子素材:
1、达尔文小时候的学习成绩远不如他的妹妹,他在老师和父亲的心目中,是一个十分平庸的孩子,甚至还在一般智慧的水准之下。但他以惊人的毅力坚持野外观察活动和室内研究,最终成为举世闻名的生物学家。
2、三国时,曹操率军作战,在行军途中自己的马踏坏了农田里的庄稼。按照军纪当斩,曹操不掩饰自己的过错,当众割发代首,晓谕三军,受到将士尊敬。
3、中国首位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获得者屠呦呦凭着艰苦奋斗的精神,经过不断地深入研究和实验,她终于提取出对疟原虫抑制率100%的青蒿素。
4、扁鹊是我国的大医学家,扁鹊在青年时期,结识了一位民间良医,就拜良医为师。他刻苦学习,反复钻研、实践,他不仅掌握了老师积累的全部知识,而且有了新的创造和发展,后来他成为良医。
5、马克思是全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伟大导师,为了揭开资本家剥削工人的秘密,他每天坚持到大英博物馆读书,查阅资料,长时间的大量读书,致使他常做的地方水泥面上磨下了两行沟壕。

校次是什么意思

校次,拼音jiào cì,汉语词语,逐一检查。出自《周礼·天官·宫正》:“以时比宫中之官府次舍之众寡。”汉代郑玄注:“比,校次其人之在否。”
造句:
1、这篇稿子是他负责校次。
2、古卷在旧约全书的基础上彻底做了校次。
3、毕竟,作为经理,你的职责是让别人成长,因此,如果让别人成天到晚地做复印、校次的活,那么你就没有尽职。
4、但是,美玉微瑕,仔细研读,仍能发现其中校勘上的不足,而这些不足多是属于校次的技术性错误。

元朝使用什么样的制度管理中国

元朝(1271年—1368年),是中国历史上首次由少数民族建立的大一统王朝,统治者为蒙古孛儿只斤氏。传五世十一帝,从1206年成吉思汗建立蒙古政权始为162年,从忽必烈定国号元开始历时98年。元朝退出中原后的北元政权一直持续到1402年。
1206年,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各部,建立大蒙古国。先后攻灭西辽、西夏、花剌子模、金朝等政权。蒙哥汗去世后,引发了阿里不哥与忽必烈的汗位之争,促使大蒙古国分裂。1260年忽必烈即位称帝,建元“中统”,定都开平府(上都)。1271年,忽必烈取《易经》“大哉乾元”之意改国号为“大元”,次年定都大都。1279年,结束了自唐末以来长期的混乱局面。之后元朝持续对外扩张,进攻日本、缅甸、越南、爪哇等,但均遭失败。元朝中期皇位继承紊乱,政治始终未上正轨,而且汉化迟滞,发展不前。后期政治腐败,权臣干政,民族矛盾与阶级矛盾日益加剧,导致元末农民起义。1368年,朱元璋建立明朝,随后北伐驱逐元廷攻占大都。此后元廷退居漠北,史称北元。1402年,元臣鬼力赤篡夺政权建立鞑靼,北元灭亡。
元朝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疆域超越历代。元朝废除尚书省和门下省,保留中书省与枢密院、御史台分掌政、军、监察三权,地方实行行省制度,开中国行省制度之先河。

宇宙最大的星球是什么星球?

宇宙最大的星球是红巨星。这颗超级恒星的直径超过太阳的114倍,是一个双星系统的一部分。该恒星的质量为太阳的150倍,专家们支持,这是人类历史上首次观测到如此巨大的恒星系统,此前发现的最大恒星的质量为太阳的83倍。
盾牌座UY位于遥远的盾牌座,半径就比太阳大了2000倍,体积则达到了太阳的50亿倍左右。但是质量只有其12倍而已。据估计,这颗恒星的质量大约只有太阳的10倍,在演化为红特超巨星的过程中急剧膨胀,损失了至少一半的质量。
太阳系中的星球相比较大小,海王星是地球的58倍,天王星是地球的65倍,这么看地球也没有差到哪里去,不算太小。接着和更大的星球相比较,比如土星是地球的830倍,木星是地球的1300倍,数千倍的大小差距,已经可以感受到地球的渺小了。地球在宇宙中可能连一粒尘埃都算不上。但就是这个在宇宙中连一粒尘埃都算不上的地球,却孕育了无数智慧的生命,尤其是孕育了人类这种高智慧的生物,这是很多大星球都比不上的。
常见热点问答
热点搜索
1-20
21-40
41-60
61-80
81-100
101-120
121-140
141-160
161-180
181-200
作文大全
1-20
21-40
41-60
61-80
81-100
101-120
121-140
141-160
161-180
181-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