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高考专题练习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酒太甜你太苦 范文 工作总结范文
精选回答

2011届高考专题练习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本文简介:2011届高考专题练习: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题组一教材回扣]1.下列各句中“安”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A.风雨不动安如山风雨不动安如山B.然后得一夕安寝则宜抚安,与结盟好C.衣食所安,弗敢专也既来之,则安之D.居安与项伯有故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解析:A项“安”分别译为“安稳”“安全”;

2011届高考专题练习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本文内容:

2011届高考专题练习: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题组一

教材回扣]

1.下列各句中“安”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

A.风雨不动安如山

风雨不动安如山

B.然后得一夕安寝

则宜抚安,与结盟好

C.衣食所安,弗敢专也

既来之,则安之

D.居安与项伯有故

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解析:A项“安”分别译为“安稳”“安全”;B项“安”分别译为“安逸”“安抚”;C项“安”分别译为“养生”“使……安定”;D项“安”均译为“哪里”。

答案:D

2.与“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中的“鄙”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

A.蜀之鄙有二僧

B.先帝不以臣卑鄙

C.孔子鄙其小器

D.鄙人不胜感激

解析:B项与例句均为“庸俗,浅陋”;A项为“边疆,边远的地方”;C项为“轻视”;D项为自谦之词。

答案:B

3.与“向使三国各爱其地”中的“爱”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

A.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

B.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

C.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D.爱其子,择师而教之

解析:B项与例句均为“爱惜”“吝惜”;A项为“喜欢”“爱好”;C项为“爱慕”“欣赏”;D项为“隐藏”。

答案:B

4.与“大楚兴,陈胜王”中的“王”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宜悉王诸功臣

B.沛公欲王关中

C.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D.八方归附,四夷来王

解析:A项“王”译为“封……为王”;B项与例句中的“王”,均为名词用作动词,称王;C项为“帝王”,名词;D项为“朝见天子”。

答案:B

5.对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

A.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B.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C.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D.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解析:①应为“朝见”“朝拜”;②为“朝廷”;③为“竟然”;④为“竟然”。

答案:B

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

①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②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③今将军诚能命猛将统兵数万

④诚听臣之计,可不攻而降城

A.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B.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C.①②③④各不同

D.①②③④都相同

解析:①确实;②确实;③如果,果真;④如果,果真。

答案:A

7.与“请奉盆缶秦王,以相娱乐”中的“请”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曹刿请见

B.事急矣,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

C.乃置酒请之

D.乃请宾客,约车骑百余乘

解析:A项,请求;B项,请让我;C项,邀请,宴请;D项,邀请,约请。

答案:B

8.与“穷兵黩武”的“穷”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

A.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B.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

C.穷予生之光阴以疗梅也哉

D.人穷则反本

解析:A项,不得志;B项,穷冬:严冬;C项,竭尽;D项,困窘。

答案:C

9.对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

A.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B.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C.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D.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解析:①了解,弄清楚;②明智,精明;③趁着;④趁着。

答案:B

10.与“阴知奸党名姓,一时收禽”中的“阴”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

A.孙膑以刑徒阴见,说齐使

B.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C.故审堂下之阴,而知日月之行

D.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解析:A项与例句中均为“暗中,暗地里”;B项意为“河的南岸”;C项意为“阴影,树荫”;D项意为“没有阳光”。

答案:A

11.找出下列各句与“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一句中的“适”意义用法相同的一项

(

)

A.不能兴云雨,无以利世,而适类于予(《愚溪诗序》)

B.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赤壁赋》)

C.贫贱有此女,始适还家门(《孔雀东南飞》)

D.适得府君书,明日来迎汝(《孔雀东南飞》)

E.适千里者,三月聚粮(《逍遥游》)

解析:题干中的“适”为“往,去,到……去”之意。A项,正,恰好。B项,享有。C项,出嫁。D项,刚才。只有E项为“到……去”之意。

答案:E

1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不相同的一组是

(

)

A.

B.

C.

D.

解析:每个选项的②句多为课文原句,理解应不成问题,关键是对①句的推断。A项①句中的“谢”可推断为“谢罪”;B、C两项的①句只要将它放在语境“强饮客,客辞;即自引满”中就不难理解了,B项①为“拒绝”,C项①为“举起”之意。D项①可根据“赋税不时(州里赋税没有按时缴纳)”推断为“多次”之意。

答案:B

13.下列对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

诸:兼词,之于

B.肴核既尽,杯盘狼籍

狼籍:凌乱

C.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

属:劝人饮酒

D.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

卒:最后,终于

解析:D项,卒:死。

答案:D

14.与“故贱其值”中“贱”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范增数目项王

B.云青青兮欲雨

C.庐陵文天祥自序其诗

D.高余冠之岌岌兮

解析:题干中“贱”,形容词作动词,看轻。A项,目,名词作动词,用眼睛示意。B项,雨,名词作动词,下雨。C项,序,名词作动词,给……作序。D项,高,形容词作动词,加高。

答案:D

[题组二

片断阅读]

一、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5~16题。

乐毅为燕破齐,或谗之昭王曰:“齐不下者两城耳,非其力不能拔,欲久仗兵威以服齐人,南面而王耳。”昭王斩言者,遣使立毅为齐王。毅惶恐不受,以死自誓。

(洪迈《容斋随笔》)

15.下列句中加点词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

A.乐毅为燕破齐

B.或谗之昭王曰

C.欲久仗兵威以服齐人

D.遣使立毅为齐王

解析:C项,“服”使动用法,其他为一般动词。

答案:C

16.下列句中加点词与“南面而王耳”的“王”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

A.王必欲长王汉中,无所事信(韩信);必欲争天下,非信无所与计事者。

B.今楚(指项羽)强以威王此三人(三个秦降将,章邯等),秦民莫爱也。

C.汉方不利,宁能禁信(韩信)之自王乎?

D.王者富民,霸者富士。

解析:B项使动用法,A、C、D项和例句都是名词作动词。

答案:B

参考译文:

乐毅替燕国打败了齐国,有人向燕昭王进谗言:“齐国还没有攻下的有两座城,不是因为他的力量攻不下来,(而是)因为他想长久地依仗军兵的威力来使齐人折服,从而达到自己面南称王的目的罢了。”燕昭王把进谗的人斩了,派遣使者立乐毅为齐王。乐毅惶恐不敢接受,发誓以死效力。

二、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7~18题。

状不必童而智童,智不必童而状童。圣人取童智而遗童状,众人近童状而疏童智。状与我童者,近而爱之;状与我异者,疏而畏之。有七尺之骸,手足之异,戴发含齿,倚而趣者,谓之人;而人未必无兽心。虽有兽心,以状而见亲矣。傅翼戴角,分牙布爪,仰飞伏走,谓之禽兽;而禽兽未必无人心。虽有人心,以状而见疏矣。庖牺氏、女娲氏、神农氏、夏后氏,蛇身人面,牛首虎鼻,此有非人之状,而有大圣之德。夏桀、殷纣、鲁桓、楚穆、状貌七窍,皆同于人,而有禽兽之心。而众人守一状以求至智,未可几也。

17.下列句子中,对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状不必童而智童

状:外形

B.智不必童而状童

童:儿童

C.戴发含齿

戴:顶着,(头上)长着

D.未可几也

几:通“冀”,希望

解析:B项“童”通“同”,相同。

答案:B

18.下列句子中,对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状与我童者,近而爱之

近:亲近

B.状与我异者,疏而畏之

疏:疏远

C.虽有兽心,以状而见亲矣

亲:受人亲近,被人亲近

D.而众人守一状以求至智

至智:达到才智

解析:D项“至智”,最大的才智、最高的才能。

答案:D

参考译文:

外形不一定相同而才智却相同,才智不一定相同而外形却相同。品格高超的圣人选取才智相同的,而丢开外形相同的;常人却亲近外形相同的,而疏远才智相同的。外形和我相同的,就亲近并且喜爱他;外形和我不一样的,就疏远并且畏惧他。长着七尺高的身躯,有手脚之分,头上生有毛发,嘴里长着牙齿,能凭借车马奔驰的,这叫做人;可是,人未必没有兽心。尽管他们有兽心,却由于外形相同而受人亲近。长着翅膀,顶着头角,长着獠牙和爪子,能在天上飞翔或在地面奔跑的,这叫做禽兽;可是,禽兽未必没有人心。尽管它们有人心,却由于外形不同而被人疏远。庖牺氏、女娲氏、神农氏、夏后氏,这些古代帝王,有的蛇身人面,有的牛头虎鼻,都不像人的形状,却有大圣人的美德。夏桀、殷纣王、鲁桓公、楚穆王,这些古代君主,外貌五官都和人一样,却有禽兽之心。一般人总是拘泥于同一外形来求得最大的才智,这是不能够指望的。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9~20题。

李斯非淳于越曰:“诸生不师今而学古。以非当世,惑乱黔首,臣请敕史官,非秦记

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有敢藏《诗》、《书》、百家语、诸刑书者,悉诣守尉集烧之。有敢偶语《诗》《书》,弃市;以古非今者,族灭。吏见知弗举,与同罪。”始皇许之。

(王充《论衡》)

19.解释下列加点的“非”字。

①李斯非淳于越曰

____________

②以非当世

____________

③非秦记皆烧之

____________

④非博士官所职

____________

答案:①驳斥

②非难

③不是

④不是

20.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①臣请敕史官

____________

②非博士官所职

____________

③吏见知弗举

____________

④有敢偶语《诗》《书》

____________

答案:①命令

②掌管

③检举

④相对私语

参考译文:

李斯驳斥淳于越说:“这些儒生不效法今人而去学习古人。用它们来非难当今皇上,迷惑扰乱老百姓,我请求皇上下命令给史官,凡不是秦国史官记录的历史材料都烧掉,不是博士官职掌的书籍典册,其他天下有敢收藏《诗经》、《尚书》、诸子百家语录和旧六国刑书的,要他们全送到郡守郡尉那儿去集中烧掉。有敢相对私语说及《诗经》和《尚书》的,就拖到闹市处死示众;有用古制非难现今制度的,全族处死。官吏知情不举报的,跟他们同罪。”秦始皇同意了李斯的主张。

四、阅读下面的短文,完成21~24题。

仆去年秋始游庐山,到东、西二林间(指庐山东林寺和西林寺)香炉峰下,见云水泉

石,胜绝第一、爱不能舍,因置草堂,前有乔松十余株,修竹千余竿,青萝为墙援,白石为桥道,流水周于舍下,飞泉落于檐间,红榴白莲,罗生池砌。大抵若是,不能殚记。每一独往,动弥旬日。平生所好者,尽在其中。不唯忘归,可以终老。

(白居易《与微之书》)

21.解释下面句子中的加点词。

①爱不能舍,因置草堂

____________

②流水周于舍下

____________

③青萝为墙援

____________

④白石为桥道

____________

答案:①舍弃

②屋舍

③作为

④作为

22.下列与例句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

例句:爱不能舍,因置草堂

A.沛公则置车骑,脱身独骑

B.郑人有且置履者

C.今以钟磬置水中

D.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

解析:D项,与例句都是“建造”的意思。A项,放弃;B项,添置、购置;C项,安放。

答案:D

2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

A.见云水泉石,胜绝第一

胜:优美的风景

B.流水周于舍下

周:周围

C.红榴白莲,罗生池砌

砌:石阶

D.平生所好者,尽在其中

好:爱好

解析:B项,周:环绕。

答案:B

24.对例句中加点词意思的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

例句:乔松十余株,修竹千余竿

A.从句式上看,“乔松”对“修竹”,结构相同,“乔”与“修”的词义应该相近。

B.由《采草药》中“并汾乔木,望秋先陨”推知,两个“乔”词义相同。

C.从“雪松”“红松”等松树名称的构成推知,“乔松”也应该是松树的一种。

D.由现代植物学中与“灌木”相对应的名词“乔木”推断,“乔”此处是“高大”的意思。

解析:乔松:高大的松树。

答案:C

参考译文:

我去年秋天开始游庐山,到东林寺、西林寺之间的香炉峰下,看见飞云、流水、清

泉、怪石,优美的风景堪称天下第一,喜爱得不忍离去,于是建造草堂一座,前有十几株高大的松树,一千多根修长的竹子;青色的藤萝点缀着篱笆墙,洁白的石块铺着桥面;流水环绕在茅舍之下,飞泉洒落在屋檐之间;红色的石榴,白色的莲花,分别生长在石阶下边和水池中。大致如此,不能详尽记述。每次我独自一人前去,常常住满十天。一生爱好的东西,全在这里,不仅会忘记回家,简直可以在此度过一生。

五、阅读下面的短文,完成25~26题。

回年二十九,发尽白,蚤死。孔子哭之恸,曰:“自吾有回,门人益亲。”鲁哀公

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②。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

——《史记》

[注]

①鲁哀公:鲁国国君。②贰过:犯同样的错误。

25.指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

①发尽白,蚤死

“________”通“________”

②今也则亡

“________”通“________”

答案:①蚤

②亡

26.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

①孔子哭之恸

____________

②门人益亲

____________

③弟子孰为好学

____________

④不贰过

____________

答案:①哀痛到了极点

②更

③谁

④犯过失,犯错误

参考译文:

颜回二十九岁,头发全白了,过早地死了。孔子哭得十分伤心,说:“自从我有了

颜回,学生们(以颜回为榜样)更加亲近我。”鲁哀公问(孔子):“(你的)学生中谁是最好学的?”孔子回答说:“有个叫颜回的最好学,(他)从不把脾气发到别人的身上,也不犯同样的错误。不幸年纪轻轻死了,现在没有(像颜回那样好学的人)了。”

六、阅读下面的短文,完成27~28题。

故事,三江[注]看潮,实无潮看。午后喧传曰:“今年暗涨潮。”

岁岁如之。戊寅八月,吊朱恒岳少师,至白洋,陈章侯、祁世培同席。海塘上呼看潮,余遄往,章侯、世培踵至。立塘上,见潮头一线,从海宁而来,直奔塘上。稍近,则隐隐露白,如驱千百群小鹅,擘翼惊飞。渐近,喷沫冰花蹴起,如百万雪狮蔽江而下,怒雷鞭之,万首镞镞,无敢后先。再近,则飓风逼之,势欲拍岸而上。看者辟易,走避塘下。潮到塘,尽力一礴,水击射,溅起数丈,著面皆湿。旋卷而右,龟山一挡,轰怒非常,炮碎龙湫,半空雪舞。看之惊眩,坐半日,颜始定。

先辈言:浙江潮头自龛、赭两山漱激而起。

白洋在两山外,潮头更大,何

耶?

——张岱

[注]

三江:在浙江绍兴北,曹娥江之西。

27.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

)

①至白洋,陈章侯、祁世培同席

________________

②海塘上呼看潮,余遄往

________________

③著面皆湿

______________

④看之惊眩,坐半日,颜始定

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同在一张桌子

②急忙,迅速

③打在脸上

④脸色

28.说说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古今意义有什么不同。

①故事,三江看潮,实无潮看

古义: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

②看者辟易,走避塘下

古义: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

③龟山一挡,轰怒非常

古义: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古义:旧例。今义:真实的或虚构的用作讲述对象的事情。②古义:跑。今义:行走。③古义:不同平常,非比寻常。今义:十分,极。

参考译文:

从以前的旧例看,三江看潮,其实没有什么潮可看。在午后,人们嚷着传说:“今年是暗涨潮。”

年年都像这样的情形。戊寅年八月,我凭吊朱恒岳少师到了白洋,陈章侯、祁世培和我同在一张桌上。听得海塘上有人喊看潮,我迅速前往,陈章侯、祁世培也紧跟着到了塘上。我站在塘上,远远地看见潮水如一条线,从海宁过来,一直奔到塘上。潮水稍稍靠近,就隐隐露出白色,如同有人驱赶着千百只小鹅在展翅惊飞。潮水又渐渐逼近,喷出的飞沫如突然溅起的冰花,像百万雪白的雄狮遮蔽了江面,浩浩荡荡地沿江而下,如同有怒雷驱赶着似的,那百万雪白的雄狮密密地挤在一起,一个也不敢落后。潮水第二次逼近,就如同飓风逼迫着它,水势要拍岸而上似的。这时,看潮的人纷纷避开,跑到塘下躲避。潮水到了塘上,尽力磅礴而起,水花激射,溅起数丈高,打得人脸都湿了。潮水很快又旋卷着向右面扑去,被龟山挡了一下,轰怒声不同寻常,如同大炮击碎了龙湫,在半空中如雪花般飞舞。(我)看着这一切,惊吓得头晕目眩,坐了半天,脸色才恢复过来。

先辈们说:浙江潮水的源头,从龛、赭两山冲刷激荡而起。

白洋在两山之外,潮头却更大,为什么呢?

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29~31题。

昔者,齐王使淳于髡献鹄于楚。出邑门,道飞其鹄,徒揭空笼,造诈成辞,往见楚王曰:“齐王使臣来献鹄,过于水上,不忍鹄之渴,出而饮之,去我飞亡。吾欲刺腹绞颈而死,恐人之议吾王以鸟兽之故令士自伤杀也。鹄,毛物,多相类者,吾欲买而代之,是不信而欺吾王也。欲赴他国奔亡,痛吾两主使不通。故来服过,叩头受罪大王。”楚王曰:“善,齐王有信士若此哉!”厚赐之,财倍鹄在也。

(《史记·滑稽列传》)

29.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

A.徒揭空笼,造诈成辞

揭:揭开

B.去我飞亡

去:前往

C.痛吾两主使不通

使:让

D.叩头受罪大王

罪:惩罚

解析:A项,揭:举;B项,去:离开;C项,使:使者。

答案:D

30.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词意义不同的一项是

(

)

A.

B.

C.

D.

解析:A项,“使”均为“派、派遣”;B项,“信”均为“诚实”;C项,“亡”均为“跑掉”;D项,“故”分别为“缘故”和“所以”。

答案:D

31.对下面加点词的活用解释不当的一项是

(

)

A.道飞其鹄

(名词活用作动词)

B.造诈成辞

(形容词活用作名词)

C.出而饮之

(使动用法)

D.财倍鹄在也

(名词活用作动词)

解析:A项,“道”,应为名词作状语,意为“在路上”。古汉语中名词直接用来修饰或限制动词时用作状语,本句中名词“道”直接限制动词“飞”。B项,“诈”本义为“虚伪”,形容词,作“造”的宾语后活用作名词“虚伪的经历”。C项,“出”和“饮”

用在代词“之”(代“鹄”)前面,表“使它出来”、“使它喝水”之意,故为使动用法。

D项,“倍”本为名词“倍数”,这里表“增加一倍”之意,故为名词活用作动词。

答案:A

参考译文:

从前,齐王派淳于髡到楚国去进献鸿鹄。出了都城门,在道路上那只鸿鹄飞走了。(淳于髡)只好举着个空笼子,编造虚伪的经历成了一套谎话,前去拜见楚王说:“齐王派我来献鸿鹄,(乘船)从水中经过,(我)不忍心让鸿鹄干渴,放出来让它喝水,不料它离开我飞走了。我想剖开肚子或勒紧脖子自杀,又恐怕别人议论我们大王因为鸟兽的缘故让谋士自己伤害自己或自杀。鸿鹄,是长毛的禽类,有很多相似的,我想买一只代替它,这是不诚实而欺骗大王的行为。(我)想逃跑到别的国家去,又痛心齐楚两国君主之间的通使由此断绝,所以来承认错误,向大王叩头接受大王处罚。”楚王说:“好。齐王(竟)有这样诚实的士人啊!”(于是)优厚地赏赐了他,(赏赐他的)财物比有鸿鹄在的情况下增加了一倍。

[题组三

整体训练]

八、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武昌九曲亭记①(宋)苏辙

子瞻迁于齐安②,庐于江上。齐安无名山,而江之南武昌诸山③,陂陁蔓延,涧谷深密。中有浮图精舍,西曰西山,东曰寒谿。依山临壑,隐蔽松枥,萧然绝俗,车马之迹不至。每风止日出,江水伏息,子瞻杖策载酒,乘渔舟乱流而南。山中有二三子,好客而喜游,闻子瞻至,幅巾迎笑,相携徜徉而上,穷山之深,力极而息,扫叶席草,酌酒相劳,意适忘反,往往留宿于山上。以此居齐安三年,不知其久也。

然将适西山,行于松柏之间,羊肠九曲而获少平,游者至此必息。倚怪石,荫茂木,俯视大江,仰瞻陵阜,旁瞩溪谷,风云变化,林麓向背,皆效于左右。有废亭焉,其遗址甚狭,不足以席众客。其旁古木数十,其大皆百围千尺,不可加以斤斧。子瞻每至其下,辄睥睨终日。一旦大风雷雨,拔去其一,斥其所据,亭得以广。子瞻与客入山视之,笑曰:“兹欲以成吾亭耶?”遂相与营之。亭成而西山之胜始具。子瞻于是最乐。

昔余少年,从子瞻游,有山可登,有水可浮,子瞻未始不褰裳先之。有不得至,为之怅然移日。至其翩然独往,逍遥泉石之上,撷林卉,拾涧实,酌水而饮之,见者以为仙也。盖天下之乐无穷,而以适意为悦。方其得意,万物无以易之;及其既厌,未有不洒然④自笑者也。譬之饮食,杂陈于前,要之一饱,而同委于臭腐。夫孰知得失之所在?惟其无愧于中,无责于外,而姑寓焉。此子瞻之所以有乐于是也。

(有改动)

[注]

①武昌九曲亭:据《清一统志》载,九曲亭在武昌县西九曲岭,为孙吴遗迹,宋苏轼重建,苏辙有记。②齐安:古郡名,即黄州,今湖北黄冈。③武昌诸山:指樊山,又名袁山。④洒然:惊异貌。

32.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萧然绝俗,车马之迹不至

绝:隔绝

B.林麓向背,皆效于左右

效:模仿,效法

C.其遗址甚狭,不足以席众客

席:坐

D.无责于外,而姑寓焉

姑:姑且,暂且

解析:B项,“效”应解释为呈现。

答案:B

3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

B.

C.

D.解析:D项,所,助词,与动词构成名词性结构,译为“所……的地方”。A项,于,介词,前者意为“在”,后

者意为“由于”。B项,而,连词,前者表并列,后者表递进。C项,其,代词,前者代指时间,后者代指古木。

答案:D

3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不相同的一项是

(

)

A.子瞻杖策载酒,乘渔舟乱流而南

B.子瞻每至其下,辄睥睨终日

C.至其翩然独往,逍遥泉石之上

D.惟其无愧于中,无责于外

解析:A项,乱流,古今不同义,本处指“横绝江水”。B项,睥睨,指侧目斜视。C项,逍遥,指无拘无束,悠闲自在。D项,无愧,指没有什么惭愧的。

答案:A

3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文章叙述了苏轼重建武昌九曲亭的事情,阐发了苏轼“适意为悦”的思想情趣,表现出苏轼于游乐山水中自有磊落胸怀和洒脱风度的气概。

B.文章第一段首先交代了苏轼好游武昌诸山,并于此建亭,然后指出苏轼在黄州三年“不知其久”的原因,说明苏轼在失意中善于自得其乐。

C.第二段具体说明重建九曲亭的经过,含蓄地赞美苏轼此举兴废利众,符合天意,而

苏轼本人也从中获得了极大乐趣。

D.文章最后具体议论苏轼所追求的是“适意为悦”,不计较个人的功利得失,处世为人“无愧于中,无责于外”,委婉地说出了苏轼建亭的目的。

解析:B项,“并于此建亭”的说法不当。

答案:B

36.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力极而息,扫叶席草,酌酒相劳,意适忘反,往往留宿于山上。

译文:

(2)方其得意,万物无以易之;及其既厌,未有不洒然自笑者也。

译文:

答案:(1)力气尽了便停下歇息,扫去落叶坐在草地上,彼此举起酒杯互相问候,(玩到)心情舒适竟至忘记了回去,往往留在山上过夜。

(2)当他称心如意的时候,(觉得)万事万物都不能换取这种快乐;到了他兴尽的时候,又没有不感到吃惊而自我嘲笑的。

参考译文:

子瞻被贬到齐安,在长江边上建房居住。齐安没有名山,而长江南岸武昌的樊山,高低起伏,连绵不断,山谷幽深寂静。里面有佛塔寺庙僧舍,西边的叫西山寺,东边的叫寒谿寺。(它们)背靠山梁,面临山沟,隐蔽在茂密的松树枥(同“栎”)树丛中,空寂清静,与世隔绝,见不到车马往来的痕迹。每当风停了,太阳出来,江面波平浪静的时候,子瞻就拄着拐杖,带着美酒,乘坐渔船,横渡长江,向南而来。山中有几个青年儒生,待客热情,喜游山水,(他们)听说子瞻到来,都裹着头巾,欢笑着迎上来,然后携手同行,逍遥自在地拾级而上。走到深山尽处,力气尽了便停下歇息,扫去落叶坐在草地上,彼此举起酒杯互相问候,(玩到)心情舒适竟至忘记了回去,往往留在山上过夜。像这样在齐安住了三年,都不觉得时间很久。

然而将往西山去时,从青松翠柏之间经过,走过弯弯曲曲的羊肠山路,才会见到稍微平坦的地方,游览者走到这里一定会在此休息。人们靠在嶙峋怪石上玩赏,躲在茂密林荫下小憩,向下可看见滚滚大江,向上可仰望山丘,旁边可扫视小溪幽谷,风云变化和树林山脚正面、背面的种种景象,都在人们身边呈现出来。平地上有一座废弃的亭子,它的遗址非常狭小,不能够坐下许多游客。亭子旁有几十棵古木,大多都有百围之粗、千尺之高,不能够用刀斧来砍伐。子瞻每次来到树下,总是整天斜视着它们。一天,一阵暴风雷雨将其中一棵古木连根拔倒,开拓出倒树原来占据的地方,亭子就能够扩建了。子瞻与朋友们进山看了看,笑着说道:“这是(老天)想成全我们重修亭子的愿望吗?”于是大家一起重修了这个亭子。亭子建成后,西山的胜景才算完备了。子瞻因为这件事极为高兴。

以前我年少,跟随着子瞻游览各地,遇到可登的山,可游的水,子瞻没有一次不是撩起衣服走在我前面的。有不能到达的地方,子瞻就会因此失意、惆怅好几日。至于有时他一个人飘然独游,悠闲自在地在泉石上漫游,采摘着树林中的山花野草,拾取落在山沟中的果子,从溪中舀取水来喝,看到他这样子的人都认为他是仙人。其实天下的乐事无穷无尽,尤以使人心情畅快的事最叫人喜爱。当他称心如意的时候,(觉得)万事万物都不能换取这种快乐;到了他兴尽的时候,又没有不感到吃惊而自我嘲笑的。好比喝酒吃饭,五花八门的菜肴摆在面前,重要的是一饱肚腹,而吃下去后,那些食物(无论好坏)同样都变成了腐臭的东西。谁知道哪道菜对人有益,哪道菜对人有害呢?只要心中不觉得惭愧,在外不受到人家的指责,就不妨暂且把心思寄托在这山林之间。这就是子瞻在这里感到快乐的原因。

叶子 2022-07-06 11:03:33

相关推荐

艺术生集训注意事项有哪些 需要注意什么

艺术生在集训的时候也要同步文化课学习,夯实文化基础。考生在专业课集训期间,文化课千万不要丢,专业课和文化课的学习一定要兼顾。艺术生集训的注意事项一定要选择一个靠谱的培训学校。因为一个好的培训学校,懂得怎么以最快...
展开详情

艺术生什么时候集训好 有必要去集训吗

艺术生集训指的是艺术类学生在完成学业水平测试之后,由学校或自己向学校申请,暂时停掉学校的文化课,到专业的艺术培训学校进行封闭式训练,直到校考结束。美术生集训时间美术生集训,通常从高二下学期开始,5月份开始报名,...
展开详情

提高生物成绩的方法是什么 窍门有哪些

即通过分析教材,找出要点,将知识简化成有规律的几个字来帮助生物知识记忆。例如DNA的分子结构可简化为“五四三二一”,即五种基本元素、四种基本单位、每种基本单位有三种基本物质、很多基本单位形成两条脱氧核酸链、成为...
展开详情

艺考生集训注意事项 有什么要了解知道的

艺术生集训不要忽略了文化课,作为艺术生必须要做到文化课和专业课双赢,才能被心中理想大学录取,在这期间需要付出很大的努力。文化课也是非常重要的,不要忽略文化课,要一直学习专业课。艺考生集训注意什么学会针对性强化技...
展开详情

投档会参考学考成绩吗 学考成绩有什么用

将成绩符合的学生的档案投给招生院校。这就是投档,投档不参考于学生的其他条件,只参考他的总成绩和志愿。而根据学校的调档比例省教育考试院确定他的投档比例,只要学生的档案被投档,决定他是否被录取的因素就会包含他的学考...
展开详情

精选推荐更多>

天下虽安忘战必危出自于

天下虽安忘战必危出自于战国司马穰苴所著的《司马法·仁本》:“故国虽大,好战必亡;天下虽安,忘战必危。”释义为:所以国家虽然强大,好战必定灭亡;天下虽然太平,忘掉战争准备,必定危险。
成语典故:公元280年,西晋灭亡吴国后,晋武帝司马炎认为不会再发生大的战争,主张军队将领们不必再去从事军事活动,而让他们转业去管理政治、行政事务,并下令解散州、郡的部队。
但是,著名军事家杜预引用古代兵书《司马法》中的话,告诫晋武帝:“天下虽安,忘战必危”,不能以吴国的灭亡而高枕无忧。他作为军事统帅在与吴国作战结束后,立即还镇襄阳,坚守要地,交错屯兵,使所部戒备森严,“视无事如有事”一样,从而保持了相当长时间的安定形势。
杜预死后,晋军备废弛,马放南山,刀枪入库,给内外敌人以可乘之机,不久天下大乱。

比喻两人想法一致的诗词

比喻两人想法一致的诗词:
1、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唐代·高适《别董大二首》
2、相逢方一笑,相送还成泣。——唐代·王维《淇上别赵仙舟》
3、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唐代·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4、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唐代·李商隐《无题·昨夜星辰昨夜风》
5、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周易·系辞上》
6、相恨不如潮有信,相思始觉海非深。——唐代·白居易《浪淘沙·借问江潮与海水》

项羽的意思

项羽(公元前232年-公元前202年),男,唐宋典籍记载为周王族诸侯国项国后代,姬姓,项氏,名籍,字羽,泗水郡下相县(今江苏省宿迁市)人。秦朝末年政治家、军事家,楚国名将项燕的孙子。
项羽少时学书、剑皆无所成,然胸怀反秦大志。秦二世元年(前209年)九月,随项梁起兵会稽(治今江苏苏州),响应陈胜、吴广起义。陈胜死后,又领导反秦武装主力,拥立楚怀王之孙熊心为王。秦将章邯击赵时,奉怀王之命,以次将随上将军宋义率军救赵,因宋义行至安阳后按兵不动,遂于帐中斩之,然后亲自领兵救巨鹿,破釜沉舟,大败秦军主力。随后招降章邯,坑杀秦卒二十万,进军关中。时刘邦已先据咸阳,谋臣范增力劝项羽在鸿门宴上杀死刘邦,未能实现,与刘邦暂时达成和解,遂屠咸阳,杀秦王子婴,烧秦宫室,掳掠货宝。公元前206年二月,分封诸侯,以刘邦为汉王,自立为西楚霸王,定都彭城(今江苏徐州)。不久,田荣、陈余于齐、赵等地举兵反楚,刘邦乘机平定三秦,进逼西楚,楚汉之争随之爆发。项羽虽于战争前期取得胜利,但因分封诸侯,内部矛盾重重,加以战略决策失宜,军事形势日益不利,终被围困垓下,夜闻楚歌四起,以为汉军已得楚地,遂突围至乌江,自刎而死。
作为中国军事思想“兵形势”(兵家四势:兵形势、兵权谋、兵阴阳、兵技巧)的代表人物,项羽是一位以武力出众而闻名的武将。李晚芳评价“羽之神勇,千古无二”。

事的部首是一还是J

“事”的部首是一,此字始见于商代甲骨文。此字本义指治事、从事;引申义指事业、事情;职事;任职、侍奉等;还可指事例、成例。
出处:
1、《书·立政》:“任人、准夫、牧,作三事。”
2、《诗·小雅·雨无正》:“三事大夫,莫肯夙夜。”
3、《庄子·逍遥游》:“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世世以洴澼絖为事。”
造句:
1、今年就这样一事无成地过去了。
2、他对去泰山旅游一事犹豫不决。
3、老校长把毕生的智慧和精力无私地献给了教育事业。
4、现在,有越来越多的青年志愿从事环保事业。
5、我们的事业远没有到日暮途穷的地步。
6、青年人要有干事业的雄心壮志。
7、有些老革命同志老当益壮,继续为社会主义事业发挥余热。
常见热点问答
热点搜索
1-20
21-40
41-60
61-80
81-100
101-120
121-140
141-160
161-180
181-200
作文大全
1-20
21-40
41-60
61-80
81-100
101-120
121-140
141-160
161-180
181-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