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荣诉厦门大学教育合同因合同未成立

自言君心半城书 实用文 实用文
精选回答

原告张雪荣系南京经济学院法律系经济法专业971班学生。2000年12月,原告张雪荣报考了被告厦门大学民商法专业的硕士研究生;2001年元月13日至15日,参加了硕士研究生全国统一入学考试。2001年4月22日,原告张雪荣在收到被告厦门大学的面试通知书

后即到被告厦门大学参加面试。在面试过程中的笔试阶段,被告厦门大学法律系书面通知所有参加面试的考生必须于2001年5月8日至9日前预交学费10000元。该通知注明:该项收费系预收行为;被录取为计划内的考生或经复试不予录取的学生,将退回已交纳的学费;凡不按期缴纳学费者,一律不予录取。原告张雪荣如期预缴了10000元学费。面试结束时,原告张雪荣被告知正式的录取通知将于6月底发放。2001年6月初,原告张雪荣经询问得知未被录取。

原告张雪荣诉称,被告要求学生预支学费的行为是承诺履行教育义务的行为;被告未退还已缴的学费,可认定被告已决定录取原告。现被告未录取原告,且未及时告知原告,并退还预交学费,系擅自解约,被告的行为已明显构成违约。被告即使不录取原告亦应向第二志愿学校或调剂志愿推荐,现被告并未尽到此义务,从而使原告失去了求学机会,也贻误了求职的最佳时机。为了面试,原告放弃了参加上海市公务员考试的机会,致使现在户口仍无法进入上海市。原告要求被告赔偿剥夺原告到其他学校读研的重大机会损失费50000元,贻误求职致使原告户口不能入沪的损失费10000元,精神痛苦损失费20000元,原告在报考被告研究生的过程中所造成的直接损失2500元,原告在诉讼中所支出的电话费、交通费及误工损失费等费用5000元。

被告厦门大学辩称,被告设置预收学费制度是为了明确就学意愿。在发给原告的交费通知中,被告亦明确了如未录取,立即退款。原告预交了学费,并不意味着已被录取。对此,原告亦是明确的。在正式录取之前,被告并无通知原告录取情况的义务。因为若通知不到就得承担法律责任,则可能有人采取恶意躲避的方式要求获得赔偿,由此将产生不公正的结果。而作为考生应本着对自己负责的态度,主动与学校联系。另,即使被告有通知义务,这一义务也只能是合理的义务,实际上,被告也已尽到了通知努力义务。依照研究生招生的有关规定,原告所指情形不属于调剂对象。此外,调剂录取工作不属于平等主体之间的民事关系,被告的行为是否适当亦不属于法院的管辖范围。原、被告之间仅是缔约过程中产生的事实关系,只有录取通知到达原告,原、被告之间的教育合同才成立。既然合同尚未成立,不存在被告擅自解除合同,因此,更谈不上违约责任问题。原告如基于违约损害事实要求被告赔偿精神损失是缺乏法律依据的。从侵权的角度,原告并未证明其所列举的损害事实,被告亦未实施损害行为;原告更无法证明被告的行为与其精神痛苦之间的因果关系。因此依照相关法律的规定,原告的主张是不能支持的。综上,被告要求驳回原告的诉讼请求。

【审判】

厦门市思明区人民法院经审理认为,原告在陈述事实理由及辩论过程中,均以原、被告之间已存在教育合同关系,被告违反合同的约定,擅自解约为事实基础。因此,可以认定原告在侵权损害赔偿与解除合同损害赔偿两种责任的请求权竞合的情况下,选择了违约损害赔偿请求权。依照我国《合同法》的规定,教育合同属于无名合同,适用《合同法》原则的规定。通过原告报考被告的硕士研究生及被告拟招收原告的行为,可判断双方订立合同的目的是:被告提供教育服务,原告接受教育服务。据此,可认定双方希望建立的是教育合同关系。依据该类合同的特征,教育合同的成立,应以被教育者符合教育者的要求以及教育者的同意录取为条件。本案原告报考被告的硕士研究生,经过初试,被告向原告发出复试通知,并在复试时发出交费通知等,均是双方对订立合同进行的要约和磋商过程。合同是否成立,尚需以原告复试后经被告认可为合格者,并颁发录取通知书作为条件。在本案中,原告最终未被录取,表明双方的教育合同尚未成立。被告在原告复试期间向原告发出预交学费的通知。依该项交费通知可明确以下两个问题:一是该项费用是预交,并非承诺录取的充分条件;二是被告告知原告预交学费是订立合同的必要条件之一,虽然加重了原告的义务,但原告如期预交学费,表明其对此无异议。至于被告是否有权利预收学费,即被告是否违反了教育行政部门的收费管理规定,不属于民事法律关系范畴。原告在复试结束时被告知正式录取通知书将于6月底发放,而原告于原约定的正式通知发出之前,即6月初就自行询问,得知未被录取。依据这一事实,即使被告未及时履行退款义务,亦不应使原告产生已被录取的信赖。

由于原、被告的行为尚处于缔约阶段,双方的教育合同并未成立,不存在因被告解除合同而产生损害赔偿的事实基础,原告对被告收费行为具体后果的认识于情理和法律均不合。被告虽存在未及时退费的瑕疵,但与原告各项权利主张之间均无法律上的因果关系。故原告基于被告擅自解约而要求被告赔偿的诸项诉求缺乏事实和法律依据,不予支持。

综上,厦门市思明区人民法院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六十四条第一款的规定,判决如下:

驳回原告张雪荣的诉讼请求。

一审判决后,原、被告均未提起上诉。

【评析】

本案的焦点问题有两个:一是原、被告之间的法律关系,二是原告诉讼主张的事实基础。

在高校与学生之间存在着复杂的法律关系,既包括隶属型法律关系,又包括平权型法律关系。从高校是一种教育机构、学生是受教育者来看,高校与学生是教育和受教育的关系,双方的权利义务在我国的教育法、高校法中均作了相应的规定。

从本案来分析,原告报考了被告民商法专业的硕士研究生的行为可视为是向被告发出订立教育合同的要约,此后原告参加初试、被告发出复试通知、进行复试均系缔约过程。虽然被告在原告复试阶段发出了预交学费的通知,但并不能改变双方仍处于缔约阶段的性质。被告作为研究生招生机构,有权根据自己的培养目的,在具有参加复试资格的考生中确定参加复试的人选,并最终择优录取考生。原告最终未被录取,双方的教育合同未成立,不存在因被告解除合同而产生损害赔偿的事实基础。因此原告的诉讼请求缺乏事实基础,不应得到法院的支持。

随着法治理念的进入和个人权利意识的增强,高校教育领域中“无讼”的状态已成为历史。由于我国高等教育资源有限,导致了现阶段高等教育机会也是有限的,因此对于公民个体来说,高等教育资源的享有并不是一项绝对权利,而只是一种相对权利,足有在激烈的竞争中胜出,方能获得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虽然本案原告的诉讼请求未得到法院采纳,但本案反映出现阶段我国高校教育管理中仍存在一些缺陷,使高校管理工作者再一次意识到依法治校,对于完善我国高校管理无疑将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据悉,被告现已取消了硕士研究生面试前预交学费的规定)。

朝花夕拾 2022-07-02 16:48:16

相关推荐

多啦A梦来我家

那天,我正在家里看书,突然一道蓝光闪过,一个蓝色的物体莫名其妙得出现在我家,把我吓得跪在了地上。我颤抖着瞥了一眼,突然发现那个怪物原来是多啦a梦!惊魂稍定的我还没有说出话,它就茫然的问:这是哪啊?我努力从牙缝里...
展开详情

我所期待的星期天

唉!讨厌的星期天又来了!一座座堆积如山的作业等我去铲平,还要穿梭于各上辅导班之间。一天到晚忙得不亦乐乎!如果星期天像我所期待的那样,该有多好啊!当我睁开蒙胧的睡眼,快乐而有意义的一天开始了。吃完早饭,我看看课外...
展开详情

拿报纸

我隔壁的刘爷爷去成都避暑了,刘叔叔在家,刘叔叔每天都要上班,他叫我来拿报纸,我答应了他,帮他们拿了一个月的报纸。刘爷爷回来了,他发现报纸不在了,以为是被偷了,他敲了我的门,问我报纸在不在我这,我说:在,我就把报...
展开详情

树的故事

从前有一棵树,树上长着很多叶子。一天,树枝对叶子说:喂,你为什么总是跟我抢营养,你有总就给我滚。叶子被激怒了,便说:好,我走。时间似箭飞过,转眼间到了秋天,树上的叶子一片一片的从树上落下来。过了一段时间,树开始...
展开详情

黄太狼的故事(五)打工记

黄太狼为了能补交上医药费,决定外出打工,黄太狼收拾行李,离开了家,踏上了挣钱的路。心里虽然不情愿,但是也没别地办法,只好认命了!黄太狼来到建筑师河马的家,他敲了敲门,发现河马大师不在,于是,他在河马大师家旁边的...
展开详情

精选推荐更多>

政通人和的意思是什么5个字

政通人和,汉语成语,拼音是zhèng tōng rén hé,意思是政事通达,人心和顺;形容国家稳定,人民安乐。
出自宋·范仲淹《岳阳楼记》:“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俱兴。”
用法:作谓语、定语;指政治局面。
示例:及擢守严陵,政通人和,始从事于梨枣。——清·鲍廷博《青本刻<聊斋志异>纪事》
近义词:下情上达、安居乐业、国泰民安。
造句:
1、而今我国政通人和,百业兴旺。
2、勤政廉政政通人和,亲民爱民民康物阜。
3、如今正值盛世,举国上下政通人和,五湖四海安居乐业。
4、既要防止权力过分集中,也要防止职责不清、政通人和,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各机构互相监督,运转有序。

功名成就是什么意思啊

“功名成就”意思是功绩取得了,名声也有了。出自《墨子·修身》:“功成名遂,名誉不可虚假。”
“功名成就”造句:
1、其他权谋术数,一切以功名成就之说,惑世诬民,充塞仁义,岂不是误人子弟。
2、付出终有收获,努力会有结果,功名成就在即,此刻莫要焦虑,心中会有担忧,黎明前的节奏,高考就如行舟,随风随水无忧。前路一片光明,愿你心想事成。
3、垂头丧气,感觉自己一无是处,定会碌碌无为,遗憾终生;胸有成竹,凡事相信“我能做好”,放胆一试,则会功名成就,不枉此生。

意欲的意思是什么

意欲,汉语词汇,拼音:yì yù,释义是指人对某种事物在思想上的欲望。想要。谓心想做某事。出自《淮南子·道应训》:“故人主之意欲见於外,则为人臣之所制。”
造句:
1、把希望建筑在意欲和心愿的人们,二十次中有十九次都会失望。
2、在你的脑海里,你能清晰地看到你最想得到的汽车和房屋,你最向往的游览胜地,你最渴望的朋友,还有你最意欲达到的地位和身份。
3、当我到达高处,便发觉自己总是孤独。无人同我说话,孤寂的严冬令我发抖。我在高处究竟意欲何为?

见出以知入,观往以知来什么意思

“见出以知入,观往以知来”的意思:看见外表就可以知道内里,看见过去就可以知道未来。出自《列子·说符》。
《列子·说符》出自《列子》,《列子》一书相传是战国时列御寇所著。《汉书艺文志》著录《列子》早已散佚。全书共8篇,134则,内容多为民间传说、寓言和神话故事。
《列子》全书,始以《天瑞》,终以《说符》,首尾呼应,自成一体。古时以所谓天降“符瑞”,附会与人事相应,叫做“符应”。“符”,有符信、符验的含义。“说符”,即谓“道”与人事的相互应验。全文通过三十余则寓言和说理,对“道”与“智”、“名”与“实”、“形”与“神”、“贵”与“贱”、“时机”与“变通”、“久利”与“暂得”、“持身”与“治国”等多对关系进行了各个角度的论述。
世事无常,祸福相倚,因此列子认为,为人处世应当做到“持后而处先”,对于事物的存亡变幻,也应当透过其表面来“寡其所以然”。一方面要“恃道化而不恃智巧”,全身远害,避免重演郄雍的悲剧;一方面也要拥有“授隙抵时,应事无方”的智慧,领会“先迕后合”的圣人之言,进而懂得各种看似无关的现象背后实际上存在着积来已久的缘由。然而世人多纵欲迷性,重利轻道,贪图一时所莸,不念长久之积,所以才会闹出“宋人拾契”、“齐人攫金”那样的笑话。唯有舍末明本,“归同反一”,因名求实,得其髓而弃其粗,才能一睹天道与人事之间的绝妙天机。
常见热点问答
热点搜索
1-20
21-40
41-60
61-80
81-100
101-120
121-140
141-160
161-180
181-200
作文大全
1-20
21-40
41-60
61-80
81-100
101-120
121-140
141-160
161-180
181-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