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等职业学校优秀高职语文模拟试卷14

中等职业学校优秀高职语文模拟试卷14本文简介:台州市求实高级中学-----张莉杭州市中等职业学校优秀高职语文模拟试卷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共6页,满分为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和考生号填写在答题卡上,用2B铅笔将试卷类型(A)填涂在答题卡上。2.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
中等职业学校优秀高职语文模拟试卷14本文内容:
台州市求实高级中学-----张莉
杭州市中等职业学校优秀高职语文模拟试卷
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共6页,满分为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和考生号填写在答题卡上,用2B铅笔将试卷类型(A)填涂在答题卡上。
2.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的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4.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
基础知识(共30分;1—11题每题2分,12题8分)
1.下面各组词语中,划线字读音全不相同的一项是(
B
)
A.噱头
削价
血战
空穴来风
B.筵席
咽喉
赝品
偃旗息鼓
C.窥视
跬步
傀儡
岿然不动
D.旌旗
痉挛
菁华
疾风劲草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
)
A.坐镇
撒手锏
风声鹤唳
气量褊狭
B.文身
俩口子
迅若流星
笑容可鞠
C.蛰伏
后座力
运筹帷幄
犄角之势
D.九洲
白内瘴
众目睽睽
平心而论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D
)
(1)为了把幼儿园办成孩子们喜欢、家长放心的乐园,她把全部心血都______在天真烂漫的孩子身上了。
(2)一般而言,年轻人对流行歌曲会有更多的兴趣,而老年人在这方面就要______多了。
(3)如果生命中只有鲜花和奖杯而没有挫折和痛苦,那么这种人生______显得太单薄了!
A.贯注
淡薄
未免
B.贯注
淡泊
不免
C.灌注
淡泊
不免
D.灌注
淡薄
未免
4.下列各句中,划线的成语和熟语使用正确的一组是(
B
)
A.日本最近加快了缔结自由贸易协定的步伐,其深层次的原因是
日本与中国在对亚洲政治和经济影响方面的竞争与日俱增。
B.“小灵通”占据了移动通信的市场份额,致使电信业竞争加剧,通信资费走低,各电信公司鹬蚌相争,有关电信主管部门从中得利。
C.如今大街小巷各种小广告泛滥成灾,简直到了无孔不入的地步,这些广告大都良莠不齐,既误导了消费者,又污染了环境。
D.江苏省江阴县华西村,是全国农村走共同富裕道路的典型,在海外遐迩闻名,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了宝贵经验。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组是(
C
)
A.欧典地板涉嫌虚假宣传被曝光,社会各界对此极为关注,央视记者采访欧典企业负责人时,正式向消费者道歉。
B.交通部发布了“驾驶员素质教育大纲”,督促驾驶员牢记集中注意力、仔细观察和提前预防,以保证平安出行。
C.就复旦大学今年自主招生以面试为主,高考成绩为辅的做法,有关人士指出:“这是中国高校招生制度改革的破冰之举。”
D.这次瓦斯爆炸引起的矿难,警示一定要加强各矿山企业安全监督,规范操作,最大限度地消除各种潜在的祸患。
6.下列各句与上下文衔接最好的一句是(
B
)
鸽子是这城市的精灵。_____________________它们眼里,收进了多少秘密呢?
A.它们是惟一的俯瞰这城市的活物,有谁看这城市有它们看得清晰和真切呢?每天早晨,有多少鸽子从波涛连绵的屋顶上飞向天空!
B.每天早晨,有多少鸽子从波涛连绵的屋顶上飞向天空!它们是惟一的俯瞰这城市的活物,有谁看这城市有它们看得清晰和真切呢?
C.它们是惟一的俯瞰这城市的活物,每天早晨,有多少鸽子从波涛连绵的屋顶上飞向天空!有谁看这城市有它们看得清晰和真切呢?
D.每天早晨,有多少鸽子从波涛连绵的屋顶上飞向天空!有谁看这城市有它们看得清晰和真切呢?它们是惟一的俯瞰这城市的活物。
7.对下面四句所用的修辞方法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B
)
①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
②那人一只大手,向他摊着,一只手却撮着个鲜红的馒头,那红的还一点一点往下滴。
③潘先生对他喊道:“去,买一斤绍兴、一毛钱熏鱼来。”
④他们杀死了一个刘和珍,会有千百个刘和珍站起来。
A.四句都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
B.只有③、④两句用了借代修辞手法
C.四句都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D.只有①、②两句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8.下列词语感情色彩全是褒义的一组是(
C
)
A.众口铄金
画饼充饥
挥金如土
严阵以待
B.徇私舞弊
疾恶如仇
洁身自爱
本末倒置
C.以身作则
平易近人
光明磊落
栩栩如生
D.炉火纯青
言简意赅
鼠目寸光
心领神会
9.下列句子标点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B
)2分
A.另一个时间,另一个场面。干坼的黄土正吐出它在一天内所吸收的热,河水汤汤急流,似乎能把浅浅河床中的鹅卵石都冲走了似的。
B、如果你也当它是风景,那便是真的“风景”,是伟大中之最伟大者!
C、“芦柴棒”现在的工钱是每天三角八分,拿去年的工钱三角二分做平均;两年来带工老板从她身上实际已经收入二百三十块钱了!
D、这就是历史,没有半点含糊,于是,我们便要感谢她的经历了,使我们看见了民族的灵魂,血蒸出来的真文字。
10.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C
)
A.以下四部作品按产生先后的顺序是:《诗经》《论语》《离骚》《史记》。
B.小说的三要素是故事情节、人物性格和环境描写。
C.杜诗“沉郁顿挫”的风格使他成为浪漫主义诗歌的代表。
D.我国文学史上向来以“风”“骚”并称,“风”“骚”就是指《诗经》中的“国风”民歌和屈原《离骚》分别所代表的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传统。
11.对下面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D
)
客
中
作
唐
李白
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
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
A.李白的家乡不在兰陵,兰陵点出了作者客居的地方。
B.虽是客居他乡,但因地美、酒美,因而也就丝毫没有流露出他乡生疏凄凉的感觉。
C.“但”字意思是“只要”,“醉客”字的用法是“使客人醉酒”。
D.“不知何处是他乡”的意思是:主人不知客人的家乡在哪里
12.填空(8分)
(1)写出下列名句的上句或下句(2分)
A.(
),还看今朝。
B.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
)。
(2)仿照下面的比喻形式,另写一组句子。(不要求与原句字数相同)(2分)
笑
容
笑
容
笑容是脸上的阳光,
_________
送给人温暖。
_________
(3)最近,学校修建了一座花园,花草树木给我们带来诗意,为了爱护这座花园,有人写了两副标语,但每副标语只有上联,请补充出下联。(4分)
A.我用生命装点大地,______________.
B.鸟鸣嘤嘤,追求文明;______,________。
二.阅读(四题,共60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17题(15分)
我从来热爱乡村的冬天。我无法理解富翁们的情趣,他们在一年当中最不适于举行舞会、讲究穿着和奢侈挥霍的季节,把巴黎当作狂欢的场所。大自然在冬天邀请我们到火炉边去享受天伦之乐,而且正是在乡村才能领略这个季节罕见的明朗的阳光。在我国的大都市里,臭气熏天和冻结的烂泥几乎永无干燥之日,看见就令人恶心。在乡下,一片阳光或者刮几小时风就使空气变得新鲜,使地面干爽。可怜的城市工人对此十分了解,他们滞留在这个垃圾场里,实在是由于无可奈何。我们的富翁所过的人为的、悖谬的生活,违背大自然的安排,结果毫无生气。英国人比较明智,他们到乡下的别墅里去过冬。
13.解释词语:(2分)
奢侈:
天伦之乐:
14.这个语段的中心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15.从这段看,作者“热爱乡村”的理由有二:一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是_______________。(4分)
16.作者对城市工人的感情是怎样的?找出语段中具体的语句。(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这段中运用了大量的对比手法,请一一归纳出来。(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2题(15分)
石油仍将在2000年的能源中发挥第一位的作用。但是,由于比较容易开发的油田行将告罄,海上石油的生产将从目前的百分之24.5上升到百分之34。开采的难度增大,必然造成油价的上涨。而资源丰富的煤炭和天然气则会得到长足发展。但是为了避免对环境造成污染,煤炭将以液化或气化的形式被使用。核能将略有发展,欧洲一些试验中大功率快速反应堆届时将投入运转。
在热核聚变能源方面,2000年将是一个里程碑。一切可行性试验即将完成,科技人员将掌握有关的技术数据,作出是否能够生产“干净核能”的决定。如果能够生产则考虑付出多大的代价。对氢的利用情况亦然。许多人把氢看作是未来的燃料。果真如此,则带来一系列严重问题,例如现有的发动机都需要改造或更换,还有储存和供应的问题。
18.解释词语:(4分)
告罄________
届时_________
19.第一段文字预测到2000年,人类使用石油和煤炭将有哪些变化?(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第二段文字加点的“然”和“如此”分别指什么?(2分)
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如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第二段文字中划线的句子说明什么?(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这两段文字中应用的说明方法有_______和______。(2分)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3-26题(15分)
不
求
甚
解
一般人常常认为,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其实也不尽然,甚解的态度,但是,盲目的反对不求甚解的态度同样没有充分的理由。
不求甚解这句话最早是陶渊明说的。他在《五柳先生传》这篇短文中写道:“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人们往往只抓住他说的前一句话,而丢了他说的后一句话,因此,就对陶渊明的读书态度很不满意,这是何苦来呢?他说的前一两句话紧紧相连。交互阐明,意思非常清楚,这是古人读书的正确态度,我们应该虚心学习,完全不应该对他滥加粗暴的不讲道理的非议。
应该承认,好读书这个习惯的养成是很重要的。如果根本不读书或者不喜欢读书,那么,无论说什么求甚解或不求甚解就都毫无意义了。因为不读书就不了解什么知识,不喜欢读也就不能用心去了解书中的道理。一定要好读书,这才有起码的发言权。真正把书读进去了,越读越有趣,自然就会慢慢了解书中的道理。一下子想完全读懂所有的书,特别是完全读懂重要的经典著作,那除了狂妄自大的人以外,谁也不敢这样自信。而读书的要诀,全在于会意。对于这一点,陶渊明尤其有独到的见解。所以,他每每遇到真正会意的时候,就高兴得连饭都忘记吃了。
这样说来,陶渊明主张读书要会意,而真正的会意又很不容易,所以只好说不求甚解了。可见这不求甚解四字的含义,有两层:一是表示虚心,目的在于劝戒学者不要骄傲自负,以为什么书一读就懂,实际上不一定真正体会得了书中的真意,还是老老实实承认自己只是不求甚解为好。二是说明读书的方法,不要固执一点,咬文嚼字,而要前后贯通,了解大意。这两层意思都很重要,值得我们好好借鉴。
列宁就曾经多次批评普列汉诺夫,说他自以为熟读马克思的著作,而实质上对马克思的著作却做了许多曲解。我们今天对于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经典著作,也应该抱虚心的态度,切不可以为都读得懂,其实不懂的地方还多得很哩!要想把经典著作读透,懂得其中的真理,并且正确地用来指导我们的工作,还必须不断努力学习。要学习得好,就不能死读,而必须活读,就是说,不能只记住经典著作的一些字句,而必须理解经典著作的精神实质。
在这一方面,古人的确有许多成功的经验。诸葛亮就是这样读书的。据王粲的《英雄记钞》说,诸葛亮与徐庶,、石广元、孟广威等人一道游学读书,“三人务于精熟悉,而亮独观其大略”。看来诸葛亮比徐庶等人确实要高明得多,因为观其大略的人,往往知识更广泛,了解问题更全面。
当然,这也不是说,读书可以马马虎虎,很不认真。绝对不应该这样。观其大略同样需要认真读书,只是不死抠一字一句,不因小失大,不为某一局部而放弃了整体。
宋代理学家陆象山的语录中说:“读书且平平读,未晓处且放过,不必太滞。”这也是不因小失大的意思。所谓未晓处且放过,与不求甚解的提法很相似。放过是暂时的,最后仍然会了解它的意思。
经验证明,有许多书看一遍两遍还不懂得,读三遍四遍就懂得了;或者一本书读了前面有许多不懂的地方,读到后面才豁然贯通;有的书昨天看不懂,过些日子再看才懂得;也有的似乎已经看懂了,后来有了一些实际知识,才真正懂得它的意思。因此,重要的书必须常常反复阅读,每读一次都会觉得开卷有益。
22.作者认为什么原因使人们对陶洲明的读书态度很不满意?(3分)
答:
23.根据文章内容,用最简洁的语言概括陶渊明所说的“不求甚解”的含义。(3分)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4.通读全文,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作者关于读书的观点。(写三条)(4分)
(1)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__(3)_____________________
25.本文采用了哪几种论证方法?请例举2个(2分)
(1)
(2)
26.除文中的观点外,你在平日读书经历中积累了哪些经验?简要谈谈。(3分)
(四)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27--30题。(15分)
景公之时,霖雨十有七日。公饮酒,日夜相继。晏子请发乘于民,三请,不见许。公命柏遽国,致能歌者。晏子闻之,不说,遂分家粟于氓,致任器于陌,徒行见公曰:“霖雨十有七日矣,坏室乡有数十,饥氓里有数家,百姓老弱,冻寒不得短褐,饥饿不得糟,敞撤无走,四顾无告。而君无恤,曰夜饮酒,今国致乐不已。马食府粟,狗履刍秦,三室之妾俱足桀肉。狗马室妾,不已厚乎?民氓百姓,不亦薄乎?故里穷而无告,无乐有上矣;饥饿而无告,无乐有君矣。婴随百官,使民饥饿穷约而无告,使上淫湎失本而不恤,婴之罪大矣。”再拜稽首,请身而去,遂走而出。
公从之,兼于涂而不能遂。令趋驾追晏子其家,不及。粟米尽于氓,任器存于陌。公照,及之康内。公下车从晏子曰:“寡人有罪,夫子倍弃不援,寡人不是以有约也,夫子不顾社稷百姓乎?愿夫子之幸存寡人。寡人请率齐国之粟米财货,委之百姓,多寡轻重,惟夫子之令。”遂拜于途。晏子乃返。命禀巡氓,家有布缕之本而绝食者,使有终月之委;绝本之家,使有期年之食;无委积之氓,与之薪撩,使足以毕霖而。令拍巡氓,家室不能御雨者,予之金。巡求氓寡用财乏者,三日而毕。手者,若不用令之罪。
公出舍,攒肉撤酒。三日,吏告毕上:贫氓万七千家,用粟九十七万种,薪撩万三千乘;坏室二千七百家,用金三千。公然后就内奶食,琴瑟不张,钟鼓不陈。晏子请左右与以歌弊娱君者退之。(取材于《晏子春秋》)
注释:①任器:装粟米的容器②数量:艰难的样子
③乐:喜欢、乐意④康:大路
27.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致能歌者致:使……到来
B.徒行见公曰徒:步行
C.兼于涂而不能逮逮:赶上
D.委之百姓委:任命
28.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三请,不见许
徒行见公曰
B.令国致乐不已
狗马室妾,不已厚乎
C.公驱,及之康内
愿夫子之幸存寡人
D.晏子乃返
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29.下列各句括号中是补出的文字,补出后句子意思不符号原文的一项是(
)(3分)
A.(但)无乐有上矣。B.(景公)令趋驾追晏子其家。
C.惟夫子之令(是听)。D.后(于三日)者,若不用令之罪。
30.下列句子编为四组,全部表现晏子爱民爱国的一组是(
)(3分)
①遂分家粟于氓②饥饿而无告,无乐有君矣。
③请身而去,遂走而出。④公出舍,损肉撤酒。
⑤三日,吏告毕上。⑥晏子请左右与以歌舞娱君者退之。
A.①②⑤B.②④⑤C.①③⑥D.③④⑥
31.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百姓生活困苦而得不到救助,就会对统治者不满。
B.景公是一位从谏如流、知错就改的开明君主。
C.景公降尊纡贵,并以社稷百姓的名义追回了晏子。
D.晏子爱民爱国,为了劝谏景公不惜放弃自己的官位。
三.写作(60分)
32.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
“墙”是我们常见的事物,如果我们试着展开联想,会发现许多事物与“墙”有关。
请以“墙”为话题,写一篇文章。要求:(1)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2)立意自定;(3)文体自选;(4)题目自拟;(5)不少于700字。
杭州市中等职业学校优秀高职语文模拟试卷
参考答案
一.基础知识(共30分,选择题每小题2分,语言运用8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答案
B
A
D
B
C
B
B
C
B
C
D
12.(1)A数风流人物
B大珠小珠落玉盘(共2分)
(2)参考:笑容是心里的桥梁,拉近了人与人间的距离。
(3)示例:A你用脚步守护心灵
B流水叮叮
渴望洁净(每小题2分,内容与形式各占一分)
二.阅读
(一)
13奢侈:挥霍浪费钱财,过分追求享受;
天伦之乐:泛指家庭的乐趣
14我从来热爱乡村的冬天。
15.一是“大自然……明朗的阳光”;二是“在乡下……使地面干爽。”
16.同情。“可怜的城市工人……无可奈何”
17.乡村的冬天和城市的冬天的对比;穷人的冬天和富人的冬天的对比;法国人和英国人的对比;(选其中两个就给分)
(二)
18.告罄:财物已经用尽
届时:到指定的时候
19.海上石油的比例上升,开采难度增大,油价上涨;煤炭得到长足发展,但为了保护环境,将以液化或汽化的形式被使用。
20.“然”指的是前一句“如果能够生产,则考虑付出多大的代价”
“如此”指把氢作为未来的材料
21.热核聚变能源在2000年发展迅猛,意义深远,影响很大
。
22.例数字
做比较
(三)
23.“……”,人们往往只抓住他说的前一句话,而把后一句话丢了,因此很不满意。
24.一是读书要虚心……,二是说明读书的方法……
25.
作引用,举例子,作比较(答对两个就给分)
26.在平日读书中积累的经验,只要合适并且思想健康就给分,没有限定的答案。
(四)
27、D
28、D
29、A
30、C
31、B
三.作文(略)
杭州市中等职业学校优秀高职语文模拟试卷
自我点评
本套试卷涵盖语文知识面比较广泛,重在考查语文在实际生活中的灵活运用。把知识和生活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关注社会热点问题,考查内容切合职业学校学生教学实际。
1.重视基础知识,如选择题基本涵盖了在日常教学过程中经常要用到的,经常在课堂上学习的一些语文基础知识,把这些基础知识灵活的组织在一起,在做这些题目的时候需要我们的学生灵活的运用所学过的知识,把知识融会贯通。
2.关注社会热点,考察语文知识的实际运用。如选择题的第四,第五两题,内容都是近几年的社会热点问题,第十二小题中的对联,也是在日常生活中经常可见的。还有阅读题的第二则,石油问题也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热点。在学习语文书本知识的同时,要求学生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在日常生活中把这些知识能够灵活的运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