烂漫的点地梅

烂漫的点地梅本文简介:烂漫的点地梅学习内容分析学习目标描述1.认真学习生字词。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够抓重点句,理解点地梅和筑路兵的共同之处,体会点地梅和筑路兵的伟大精神。3、领悟借物喻人的表达方法。4、积累自己喜欢的句子。学习内容分析这是一篇借物喻人的散文。作者给我们描绘的点地梅生长在雪域高原瘠薄的土地上,
烂漫的点地梅本文内容:
烂漫的点地梅
学习内容分析
学习目标描述1.认真学习生字词。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够抓重点句,理解点地梅和筑路兵的共同之处,体会点地梅和筑路兵的伟大精神。3、领悟借物喻人的表达方法。4、积累自己喜欢的句子。
学习内容分析这是一篇借物喻人的散文。作者给我们描绘的点地梅生长在雪域高原瘠薄的土地上,有着顽强的生命力,开着美如蓝天白云的花朵。它平凡,在藏东南的河谷滩地或高山草地上随处可见;它伟大,在天寒缺氧、冻土封固的雪域高原上,只要有一点瘠薄的土壤就顽强地生长,向人们奉献出灿烂如云霞的花朵。同样地,高原筑路兵是平凡的,他们只是青藏铁路十万建设者中普普通通的劳动者。但他们又是伟大的,他们在雪域高原上艰苦奋战,创下了一个又一个铁路建设史上的奇迹,他们用自己的青春和生命燃烧起了祖国繁荣富强的希望之光。作者正是抓住了点地梅与高原筑路兵内在品质的相通之处,借点地梅所具有的顽强的生命力、无私奉献的精神来赞扬高原筑路兵在极端恶劣的高原环境艰苦奋战、勇于奉献的精神。
教学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够抓重点句,理解点地梅和筑路兵的共同之处,体会点地梅和筑路兵的伟大精神。
教学难点领悟借物喻人的表达方法。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够抓重点句,理解点地梅和筑路兵的共同之处,体会点地梅和筑路兵的伟大精神。
学生学情分析
本班总体还是不错的班风积极健康向上,学生思维较活跃,学生的接受能力较强,大部分学生已经逐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但是仍不排除少数一些自控力较差的学生。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争取引导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己干力所能及的事,并做好组织引导工作,让学生参与到课文当中,主动学习。
教学策略设计
一、利用课题,导入新课
1.
学生看课题,你想说些什么
2.
希望对这种花有更多更深的了解吗让我们一起进入新课的学习吧。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
学生自由地大声地读课文两遍,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并想想这篇课文写了哪些内容。
2.
教师检查生字认读情况。
3.
教师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了解情况这篇课文写了哪些内容
4.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点地梅,高原筑路兵
三、学生质疑,以疑导学
1.
课文题目是烂漫的点地梅,内容却写了点地梅和高原筑路兵。学到这里,你有什么问题要问吗
学生会提出诸如点地梅和高原筑路兵之间有什么联系、为什么题目是烂漫的点地梅,却要写高原筑路兵等等问题。教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梳理并板书在黑板一侧。
2.
要解决这些问题,就得先了解点地梅和高原筑路兵。
四、学习课文第3~13段,体会点地梅的美丽和顽强
1.
默读第3~13段,勾画描写点地梅的语句,并说说点地梅是一种怎样的花。
2.
教师组织课堂交流。
教师在交流时重点引导学生对课文第3段和第13段中描写点地梅“顽强”和“美丽”两大特点的语句进行理解,并有感情地朗读。
①“它的根扎得很深,枝蔓却细小而矮,一丛一丛地几乎贴着地皮,一团团地拥抱着土地。”
教师要引导学生联系课文第1、2段对唐古拉山恶劣的自然环境的描写来加深对这句话的理解和感受,从而体会到点地梅所具有的顽强生命力。
②“青藏高原的天有多蓝,云有多白,点地梅就有多美”
教师要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13段,对重点语句进行反复品读,边读边展开想象,深切体会作者对点地梅由衷的热爱与赞美。
五、读文与课外搜集资料相结合,体会高原筑路兵的平凡与伟大
1.
学生读介绍筑路战士英雄事迹的段落,勾画最让自己感动的语句。
2.
教师组织课堂交流并相机进行朗读指导。
3.
教师用课件出示或口头介绍另外几个发生在青藏铁路工地上的英雄事迹。
4.
通过课文的学习再结合背景资料用自己的话谈谈体会。
5.
学生齐读第16段。
六、统观全文,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1.
通过前面的学习,想一想点地梅和高原筑路兵有什么共同之处。
2.朗读课文的最后一段。
七、回顾全文,领悟作者的表达方式
课文题目是“烂漫的点地梅”,实际上却是赞“可亲可敬的高原筑路兵”。这是借物喻人的表达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