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虚词专题训练

半步沧桑 范文 工作总结范文
精选回答

文言文虚词专题训练本文简介:高中文言虚词专题训练成都经开区实验中学王强一,解释下面文段中的12个“其”字狐谓狼曰:“羊肉其①鲜乎!君其②有意,叼其③一而啖之,得饱其④口福。”狼曰:“其⑤如猛犬何?”狐谓于犬曰:“羊数詈君,其⑥言不堪入耳,君竟无所怨,其⑦无闻邪,其⑧畏主人邪?及其⑨嬉逐,愿为一雪其⑩耻。君其?许之!”犬笑曰:“

文言文虚词专题训练本文内容:

高中文言虚词专题训练

成都经开区实验中学

王强

一,解释下面文段中的12个“其”字

狐谓狼曰:“羊肉其①鲜乎!君其②有意,叼其③一而啖之,得饱其④口福。”狼曰:“其⑤如猛犬何?”狐谓于犬曰:“羊数詈君,其⑥言不堪入耳,君竟无所怨,其⑦无闻邪,其⑧畏主人邪?及其⑨嬉逐,愿为一雪其⑩耻。君其?许之!”犬笑曰:“欲加之罪,其?无辞乎?”护羊愈谨,狐与狼愤然离去。

①________

②________

③________

④________

⑤________

⑥________

⑦________

⑧________

⑨________

⑩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解析】

“其”作主语、宾语、定语,是代词的用法;“其”用在动词、形容词前,作状语,是副词的用法,表感叹、祈使、反问、推测等语气;“其……其……?”表选择问,是连词的用法;“其”还可以表假设,也是连词的用法。

【答案】

①副词,表感叹语气,译为“可”“多么”②连词,表假设关系,译为“如果”③代词,译为“其中”④代词,译为“你的”⑤代词,译为“那”或“我们”⑥代词,译为“它的”⑦⑧连词,表选择关系,译为“是……还是……”⑨代词,译为“它们”

(羊)⑩代词,译为“那”?副词,表祈使语气,译为“一定”或“可要”?副词,表反问语气,译为“难道”

【参考译文】

狐狸对狼说:“羊肉一定很鲜美啊。如果你有意品尝,不妨叼一只吃吃,饱饱口福。”狼说:

“有凶狗守护着羊群怎么办?”于是狐狸挑拨离间地对凶狗说:“羊多次在背后骂你,那些话太难听了,你竟然不生气,是果真没有听到,还是怕你的主人?等到哪一天它们追逐嬉戏的时候,我也愿意为你一雪前耻。你一定要答应我。”凶狗笑着说:“想要加害于人,还怕找不到罪名吗?”于是凶狗守护羊群更加谨慎。狐狸和狼的奸计没有得逞,悻悻离去了。

文言文中,连词、介词、副词、助词、叹词都是虚词,代词也被看作虚词。

从意义上看,实词的意思显得实在具体,能表示名称、动作、状态等;虚词表示实词(短语)之间、句子之间的意义关系、结构关系以及语气,有的可以用现代汉语的词语翻译出来,有的不能。从功能上看,各类实词分别能充当句子的主语、宾语、定语、谓语等;虚词有的能充当状语(副词),有的与实词组合充当状语、补语(如介词),有的起连接词语或句子的作用(连词、结构助词),有的起标志作用(如宾语前置的标志)。

1.虚词分类

(1)18个常见文言虚词的分类(以常用词性为标准)

①代词:之、何、其

②副词:乃

③连词:而、且、与、则、若

④介词:因、为、于、以

⑤助词:焉、乎、也、者、所

(2)关联虚词

①连接上下文句的连词:因、则、而

②连接词或词组的连词:而、以、与

③连接词或词组的介词:于、以、乎、与、为

(3)几个常见的双音节虚词

①得无:表示反诘、怀疑或揣测的副词,译为“莫非”“莫不是”。

②否则:“不是这样,就……”的意思。

③何其:多用于形容词谓语前,表示程度之深的副词,译为“多么”。

④无乃:当副词用,可译作“岂不是”“恐怕”,与“乎”构成反问语气。

以上双音节虚词虽在历届高考中未设题考查,但在文言阅读考查材料中时有出现。掌握它们,有助于理解文意。

2.准确推断文言虚词的用法

(1)语境推断

常见虚词大多有多种用法,词性词义变化较为复杂,要确定其具体意义和用法,必须结合上下文,利用文意解题。如2008年高考全国卷Ⅱ第8题C项“乃能屈志戎旅”中的“乃”易误解为“于是”,而结合上文“幼有业尚”和下文“既从神武之师,自使懦夫有立志”可以看出,此处转折之意明显,应作“竟然”讲。

(2)词性界定

有些文言虚词往往兼有多种词性,根据语境,只要能推断出其词性不一样,那么其用法肯定也不同。如2008年高考福建卷第4题A项①句“因载而与之俱归”中“之”用在介词“与”后作宾语是代词,而②句“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中“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用法显然不同。

(3)结构推断

有些文言文句子结构整齐,讲究对仗,常常采用互文的修辞格,我们可以利用这一结构特点推知文言虚词的词义和用法。如“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以”和“而”相对,可见这里的“以”是连词,相当于“而”。

(4)句位分析

一些虚词在句中不同位置就起不同作用。如“也”,句末助词,表判断、陈述、疑问、感叹等语气,在句中一般起舒缓语气的作用。

(5)关照全句

判断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要有全局意识,许多虚词的意义不实在,在句中主要起一定的语法作用或表语气,因此只有依靠对全句的分析和把握才能准确理解它。如“之”字在“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句中用于主谓结构,表示取消句子的独立性,而在“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句中作定语后置的标志。这两个“之”均为助词,只能从语法作用上把握。

(6)分析搭配

虚词跟其他句子成分的搭配关系,也决定了它的用法。如“以”字的用法有一个规律,即“以”后面是名词、代词,“以”为介词;“以”后面是动词,“以”为连词。如《兰亭集序》“犹不能不以之兴怀”中“以”与后面代词“之”构成介词结构,表原因;在《烛之武退秦师》“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中“以”用在动词前,为连词表目的。

(7)代入检验

将判断出来的意义、用法代入句子中,若结合上下文,语意通畅,即可验证准确。如“而、且”都有表承接、转折的意义,若判断为承接关系,可用“就、随后、那么”替代,若判断为转折关系,则可用“可是、但是”替代,替代后若前后语意不通畅,则说明判断不准。

一、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文后的问题。

洪水滔天,鲧窃帝之息壤以堙洪水,不待帝命。帝令祝融杀鲧于羽郊。鲧复生禹。帝乃命禹卒布土以定九州。(选自《山海经》)

1.与例句中的“乃”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例:帝乃命禹卒布土以定九州

A.家祭无忘告乃翁

B.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C.此乃勇士也

D.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解析】

例句中“乃”是副词,就。A.代词,你的;B.就;C.判断词“是”;D.副词,竟然。

【答案】

B

【参考译文】

洪水滔天,鲧偷天帝的神土来阻挡洪水,没有等待天帝的命令。天帝派天神祝融在羽山郊外杀了鲧。鲧从肚子里生儿子禹。天帝于是命令大禹最后铺土来安定全国土地。

二、阅读下文,完成文后题目。

建中四年,项城为叛军困。县令李侃,不知所为。其妻杨氏曰:“君,县令也。寇至当守,力不足,死焉,职也。君如逃,则人谁肯固矣!”

2.下列句中“为”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

A.项城为叛军困

B.县令李侃,不知所为

C.吾从板外相为应答

D.为君翻作《琵琶行》

【解析】

B项的“为”是动词,译为“作、做”,其他三项中的“为”均为介词;A项的“为”译为“被”;C项的“为”出自《项脊轩志》,译为“对”。D项的“为”,译为“替、给”。

【答案】

B

【参考译文】

建中四年,项城被叛军围困。县令李侃,不知该怎么办。他的妻子杨氏说:“你,是本地县令。叛军来到就应当守卫县城,(抵抗的)力量不够,死在这件事情上,也是你的职分。你如果逃跑,那么谁还肯坚守呢!”

三、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3~4题。

郑人游于乡校①,以论执政。然明谓子产②曰:“毁乡校,何如?”子产曰:“何为?夫人朝夕退而游焉,以议执政之善否。其所善者,吾则行之;其所恶者,吾则改之。是吾师也,若之何毁之?我闻忠善以损怨,不闻作威以防怨。岂不遽止?然犹防川:大决所犯,伤人必多,吾不克救也;不如小决使道,不如吾闻而药之也。”(选自《左传》)

【注】

①乡校:地方学校,又是公众聚会议事的场所。②子产:名公孙侨,郑国大夫。然明也是郑国大夫。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①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②不知木兰是女郎

③世无孔子,谁能定是非之真

④是吾师也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解析】

①④为“这”;②表示判断,“是”;③为“对,正确”。

【答案】

B

4.下列句子中的“于”,与“郑人游于乡校”的“于”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B.老臣窃以为媪之爱燕后,贤于长安君

C.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

D.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

【解析】

D.与题干中“于”都解释为“在”。A项为“对”;B、C两项为

“比”。

【答案】

D

【参考译文】

郑国人到乡校休闲聚会,议论执政(的得失)。郑国大夫然明对子产说:“把乡校毁了,怎么样?”子产说:“为什么毁掉?人们早晚干完活儿回来到这里聚一下,议论一下施政措施的好坏。那些他们认为好的,我就实行它们;那些他们厌恶的,我就改正它们。这是我们的老师,为什么要毁掉它呢?我听说尽力做好事来减少怨恨,没听说过依权仗势来防止怨恨。(毁掉乡校)难道能很快制止这些议论吗?然而那样做就像堵塞河流一样:河水大决口造成的损害,伤害的人必然很多,(到那时)我是挽救不了的;不如开个小口导流,不如我们听取这些议论后把它当做治病的良药。”

四、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5~7题。

晋平公与群臣饮,饮酣,(

)喟然叹曰:“莫乐为人君,惟其言而莫之违。”师旷侍坐于前,援琴撞之。公披袄(

)避,琴坏于壁。公曰:“太师谁撞?”师旷曰:“今者有小人言于侧者,(

)撞之。”公曰:“寡人也。”师旷曰:“哑!是非君人者之言也。”左右请除之,公曰:“释之以为寡人戒。”

5.文中括号内应填的虚词是

(

)

A.遂

B.乃

C.乃

D.遂

【解析】

乃:竟然;而:连接相承关系;故:所以。

【答案】

B

6.下列四句中“之”字用法相同的是

(

)

①惟其言而莫之违

②援琴撞之

③是非君人者之言也

④左右请除之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解析】

①②④都是代词,其中“莫之违”是宾语前置句,“莫违之”。③是助词“的”。

【答案】

D

7.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莫乐为人君”“惟其言而莫之违”两个“莫”字意义不相同。

B.“师旷侍坐于前”“琴坏于壁”“有小人言于侧者”中三个“于”字意思相同。

C.“寡人也”“是非君人者之言也”中两个“也”字作用相同。

D.“以为寡人戒”的“以为”与《出师表》中“愚以为宫中之事”的“以为”意思相同。

【解析】

D.“以为寡人戒”中的“以为”是“以(之)为”,两个词,“把它作为”;“愚以为”是“我认为”。A项中前“莫”是“没有什么事”之意,后“莫”是“没有谁”之意。

【答案】

D

【参考译文】

晋平公与大臣们饮酒,喝得酣畅时,竟然叹息道:“没有什么事比做人君更快乐,因为他的话没有谁敢违抗。”师旷在面前陪坐着,拿起琴就撞了过去,晋平公分开衣襟避开了,琴在墙上撞坏了。晋平公问:“太师撞谁呢?”师旷答道:“刚才有小人在大王身旁说话,所以撞他。”晋平公说:“是我说的。”师旷说:“啊!这不是统治人的人应说的话。”周围的人请求杀了他,晋平公说:“放了他,把这件事作为我的借鉴。”

五、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9题。

书幽芳亭记

黄庭坚

士之才德盖一国,则曰国士;女之色盖一国,则曰国色;兰之香盖一国,则曰国香。自古人知贵兰,不待楚之逐臣而后贵之也。兰盖甚似乎君子,生于深山丛薄之中,不为无人而不芳;雪霜凌厉而见杀,来岁不改其性也。是所谓“遁世无闷,不见是而无闷”者也。兰虽含香体洁,平居萧艾不殊。清风过之,其香蔼然,在室满室,在堂满堂,是所谓含章以时发者也。

然兰蕙之才德不同,世罕能别之。予放浪江湖之日,乃久尽知其族性。盖兰似君子,蕙似士,大概山林中十蕙而一兰也。《离骚》曰:“子既滋兰之九畹,又树蕙之百亩。”以是知不独今,楚人贱蕙而贵兰久矣。兰蕙丛生,初不殊也,至其发花,一干一花而香有余者兰,一干五七花而香不足者蕙。蕙之虽不若兰,起视椒榝则远矣,世论以为国香矣,乃曰“当门不得不除”,山林之士,所以往而不返者耶!

【解析】

A项“之”分别为代词、助词;B项两个“而”均为连词,但分别表并列、承接;C项两个“为”分别为动词、介词;D项两个“虽”均为连词,“虽然”。【答案】

D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起视椒榝则远矣

则:却

B.所以往而不返者耶

耶:语气词

C.雪霜凌厉而见杀

而:连词,表转折

D.是所谓含章以时发者也

者:……的情况

【解析】

C项“而”应是表承接关系的连词。

【答案】

C

【参考译文】

如果一个士人的才能和品德超过其他的士人,那么就成为国士;如果一个女人的美色超过其他的美女,那么就称之为国色;如果兰花的香味胜过其他所有的兰花,那么就称之为国香。自古人们就以兰花为贵,并不是等到屈原赞兰花之后,人们才以它为贵的。兰花和君子很相似,生长在深山和贫瘠的丛林里,不因为没有人知道就不发出香味;在遭受雪霜残酷的摧残后,也不改变自己的本性。这就是所说的避世而内心无忧,不被任用而内心无烦闷。兰花虽然含着香味形状美好,但平时与萧艾没有什么两样。一阵清风吹来,它的香气芬芳,远近皆知,这就是所说的藏善以待时机施展自己。

然而兰和蕙的才能和品德不相同,世人很少有能分辨出来的。我放任自己长期流浪四方,于是完全知道兰和蕙的区别。大概兰花好似君子,蕙好像士大夫,大概山林中有十棵蕙,才有一棵兰,《离骚》中说:

“我已经培植兰花九畹,又种下蕙百亩。”因此知道楚人以蕙为贱以兰为贵很久了。兰和蕙到处都能生长,即使栽种在砂石的地方也枝繁叶茂,如果用水浇灌就香气芬芳,这是它们相同的地方,等到它们开花,一只干上就一朵花而香气扑鼻的是兰花,一只干上有五七朵花但是香气不足的就是蕙。虽然蕙比不上兰花,但是与椒相比却远在椒之上,椒居然被当世之人称为“国香”。于是说当权者必须除掉,这就是那些品德高尚的隐士纷纷远离当局而不的原因啊!

1.分清虚实

文言虚词大多从实词借用或虚化而来。因此,有的词可以是实词,也可以是虚词。如“以”,在“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句中可以译为“用”(虚词),而在“皆以美于徐公”句中可以译为“认为”(实词)。

2.辨明用法

一个文言虚词大多有多种用法。如“之”,可以作代词、助词、动词。《劝学》中的“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句中的两个“于”都作介词,但前一个“于”作“从”解,后一个“于”作“比”解。而相同的用法也可以用不同的文言虚词来表示,如“皆、悉、咸、举”都可以用来表示范围。《归去来兮辞》中的“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中的“以”和“而”都是连词,在句中的用法也完全相同。

3.体察语气

刘勰在《文心雕龙·章句篇》中说:“至于夫、惟、盖、故者,发端之首唱;之、而、于、以者,乃札句之旧体;乎、哉、矣、也者,亦送末之常科。据事似闲,在用实切。巧者回运,弥缝文体,将令数句之外,得一字之助矣。”这段话揭示了文言虚词在连缀文辞和表达语气方面的作用,而且还总结出文言虚词运用的一些规律。“夫”“惟”“盖”“故”表示发语,用在句首,“之”“而”“于”“以”用在句中,“乎”“哉”“矣”“也”用在句末,等等。

4.注意比较古今变化

随着时间的推移,古代汉语中的虚词,有的沿用下来,古今用法一样,如“学然后知不足”中的“然后”。有的用法发生变化,如“所以”,在“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句中表示原因,在“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句中表示“用来”的意思,这两种用法都与现代汉语中“所以”表示结果的用法不同。有的改用了别的词,如“于”在文言文中起多种作用,可是在现代文中分别改用“在、向、到、对、同、比、被”等。还有的用法完全消失,如用作发语词的“夫”“盖”,起取消句子独立性作用的“之”等,这些文言虚词的用法在现代汉语中已经不存在了。

5.注意特殊现象

有的是合音词,即一个单音节词兼有两个词的意义和作用。如“诸”相当于“之于”“之乎”,“焉”相当于“于之”“于是”,“叵”相当于“不可”,“盍”相当于“何不”等。有的虚词连用,如“借第令毋斩”“吾罪也乎哉”等。有的在文言文中是两个单音节词,可是在现代汉语里变为一个双音节虚词,如“于是”,古义“于”是“在”,“是”是“这”,今义是一个词,用法同“就”;还有“可以”“从而”“其实”“虽然”等都与现在用法不尽相同。

18个常见文言虚词集训

第一组

1.而

①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鸿门宴》)(

)

②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

③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

)

④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石钟山记》)

⑤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

)

⑥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婉贞》)(

)

⑦吾尝终日而思矣(《劝学》)

(

)

⑧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

(

)

2.何

①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过秦论》)

(

)

②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

)

③豫州今欲何至?(《赤壁之战》)

(

)

④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六国论》)

⑤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赤壁之战》)

⑥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

3.乎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

)

②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殽之战》)

(

)

③延伫乎吾将反(《离骚》)

(

)

④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师说》)

(

)

⑤然豫州新败之后,安能抗此难乎?(《赤壁之战》)

⑥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

⑦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庖丁解牛》)

4.乃

①度我至军中,公乃入(《鸿门宴》)

(

)

②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石钟山记》)

③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史记·项羽本纪》)

④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赤壁之战》)

(

)

⑤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示儿》)

5.其

①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殽之战》)

②虽九死其犹未悔(《离骚》)

(

)

③其皆出于此乎?(《师说》)

(

)

④其孰能讥之乎?(《游褒禅山记》)

(

)

⑤则或咎其欲出者(《游褒禅山记》)

(

)

⑥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

(

)

⑦其若是,孰能御之?(《齐桓晋文之事》)(

)

⑧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廉颇蔺相如列传》)

⑨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

⑩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石钟山记》)

(

)

6.且

①卿但暂还家,吾今且报府(《孔雀东南飞》)

②驰椒丘且焉止息(《离骚》)

(

)

③固不如也。且为之奈何?(《鸿门宴》)

(

)

④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石钟山记》)

⑤且将军大势可以拒操者,长江也(《赤壁之战》)

⑥且何谓阁子也?(《项脊轩志》)

(

)

⑦彼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且已久疲(《赤壁之战》)

⑧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鸿门宴》)

7.若

①若潜师以来,国可得也(《殽之战》)

(

)

②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

(

)

③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

④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齐桓晋文之事》)

⑤吾儿,久不见若影(《项脊轩志》)

(

)

⑥桑之未落,其叶沃若(《诗经·卫风·氓》)

8.所

①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鸿门宴》)

(

)

②居清明门外,有宅四所(《宋书·沈庆之传》)

③行将为人所并(《赤壁之战》)

(

)

④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⑤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

(

)

9.为

①为吾子之将行也(《殽之战》)

(

)

②慎勿为妇死(《孔雀东南飞》)

(

)

③谁为大王为此计者?(《鸿门宴》)

(

)

④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

(

)

⑤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史记·货殖列传序》)

⑥然此可为智者道,难为俗人言也(《报任安书》)

⑦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列传》)

1.①连词,表示目的关系,译为“为了、为的是”

②连词,表示并列关系,译为“并且”

③连词,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而且”

④连词,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

⑤连词,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

⑥连词,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

⑦连词,表示修饰关系,可不译

⑧第二人称代词,译为“你的”

2.①通“呵”,“喝问”

②疑问代词做宾语前置,“什么”

③疑问代词做宾语前置,“哪里”

④疑问副词,“为什么”

⑤疑问副词,“怎么”

⑥副词,表程度深,“多么”

3.①介词,相当于“于”,表示对象

②语气助词,表示推测,“吧”

③语气助词,表示句中停顿

④语气助词,表示感叹

⑤语气助词,表示疑问,相当于“吗”或“呢”

⑥用作介词,相当于“于”,表示比较

⑦助词,用于形容词词尾,相当于“……的样子”

4.①副词,表承接,“才”

②副词,表转折,“竟、却”

③表示范围的限定,相当于“仅仅”“只”

④副词,表肯定,相当于“就是”“原来是”

⑤代词,表第二人称,“你的”

5.①语气副词,表婉商语气

②语气助词,无义

③语气副词,表揣度

④副词,“岂,难道”

⑤指示代词,表远指,“那、那个、那些”

⑥代词,表第三人称,“他”

⑦副词,表假设,“如果”

⑧代词,表第三人称,可译为“他的”

⑨代词,表第一人称,指自己

⑩指示代词,表示“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

6.①副词,姑且

②副词,暂且

③副词,将要

④连词,表并列,一边……一边

⑤副词,表示另提一事,“再说”

⑥句首语气词,还有,表示进一层

⑦连词,表并列关系,“并且”

⑧连词,表让步,“尚且”

7.①连词,表假设,相当于“如果”

②代词,表第二人称,“你们这些人”

③动词,“似、好像”

④代词,“这样”

⑤做定语,表领属,“你的”

⑥助词,用于形容词词尾,相当于“然”“……的样子”

8.①助词,用在动词之前,构成名词性的词组,指代人或事物

②量词,多用来计算建筑物

③助词,和前面的“为”字配合使用,表示被动

④助词,和“以”连用,表示原因,“……的原因”“……的缘故”

⑤助词,和“以”连用,表示动作、行为的凭借,“靠他来、用来”

9.①介词,可译为“在”

②介词,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

③介词,表示动作、行为的替代,可译为“替”“给”等

④介词,被

⑤介词,表示动作、行为的目的,可译为“为着”“为了”

⑥介词,引出动作、行为发生时涉及的对象,可译为“向”“对”等

⑦语气词,用于句尾,表示反问语气,可译为“呢”

第二组

10.焉

①积土成山,风雨兴焉(《劝学》)

(

)

②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

)

③驰椒丘且焉止息(《离骚》)

(

)

④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石钟山记》)

⑤犹且从师而问焉(《师说》)

(

)

⑥然力足以至焉(《游褒禅山记》)

(

)

⑦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愚公移山》)

(

)

⑧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齐桓晋文之事》)

⑨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捕蛇者说》)

11.也

①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鸿门宴》)

③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阿房宫赋》)

④吾上恐负朝廷,下恐愧吾师也(《左忠毅公逸事》)

⑤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师说》)

(

)

⑥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齐桓晋文之事》)

⑦毋从俱死也(《鸿门宴》)

(

)

12.以

①且吾不以一眚掩大德(《殽之战》)

(

)

②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鸿门宴》)

(

)

③余船以次俱进(《赤壁之战》)

(

)

④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兰亭集序》)

(

)

⑤欲以客往赴秦军,与赵俱死(《信陵君窃符救赵》)

⑥以乱易整,不武(《左传·僖公三十年》)(

)

⑦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五人墓碑记》)

⑧予分当引决,然而隐忍以行(《〈指南录〉后序》)

⑨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⑩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登泰山记》)

(

)

13.因

①因求假暂归(《孔雀东南飞》)

(

)

②不哀丧而求国,难;因乱以入,殆(《国语·晋语二》)

③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兰亭集序》)

④衡乃拟班固《两都》作《二京赋》,因以讽谏(《张衡传》)

⑤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廉颇蔺相如列传》)

⑥因得观所谓石钟者(《石钟山记》)

(

)

⑦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核舟记》)

(

)

⑧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鸿门宴》)

(

)

14.于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

)

②衡善机巧,尤致思于天文阴阳历算(《张衡传》)

③州司临门,急于星火(《陈情表》)

(

)

④而耻学于师(《师说》)

(

)

⑤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师说》)

(

)

⑥权起更衣,肃追于宇下(《赤壁之战》)

(

)

⑦故燕王欲结于君(《廉颇蔺相如列传》)

(

)

⑧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15.与

①竖子不足与谋!(《鸿门宴》)

(

)

②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鸿门宴》)

(

)

③去时里正与裹头(《兵车行》)

(

)

④汩余若将不及兮,恐年岁之不吾与(《离骚》)

⑤吾王庶几无疾病与(《庄暴见孟子》)

(

)

⑥与嬴而不助五国也(《六国论》)

(

)

⑦玉斗一双,欲与亚父(《鸿门宴》)

(

)

16.则

①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齐桓晋文之事》)

②及诸河,则在舟中矣(《殽之战》)

(

)

③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师说》)

(

)

④欲速则不达(《论语·子路》)

(

)

⑤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

)

17.者

①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季氏将伐颛臾》)(

)

②高者抑之,下者举之(《老子》)

(

)

③此数者用兵之患也(《赤壁之战》)

(

)

④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鸿门宴》)

⑤陈胜者,阳城人也(《史记·陈涉世家》)(

)

⑥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18.之

①作《师说》以贻之(《师说》)

(

)

②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师说》)

(

)

③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廉颇蔺相如列传》)

④人非生而知之者(《师说》)

(

)

⑤顷之,烟炎张天(《赤壁之战》)

(

)

⑥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陈涉世家》)

(

)

⑦宋何罪之有?(《公输》)

(

)

10.①兼词,相当于“于之”“于此”

②疑问代词,“哪里”

③兼词,于彼,在那里

④形容词词尾,相当于“然”“……的样子”

⑤代词,相当于“之”

⑥代词,相当于“之”,表处所

⑦语气助词,用于句末,表陈述语气

⑧疑问代词,相当于“何”“哪里”

⑨代词,它,指作者自己所写的这篇文章

11.①助词,表判断和肯定

②语气助词,用于句尾,表示原因

③语气助词,用于句尾,表示感叹

④语气助词,用于句尾,表陈述语气

⑤用在句中,表示语气的停顿

⑥语气助词,用于疑问句尾加强疑问语气

⑦语气助词,用于句尾,表祈使语气

12.①介词,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

②连词,表示动作、行为的目的

③介词,表示动作、行为的方法或方式,“按照”

④介词,因

⑤介词,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用法同“与”,可译为“和”“跟”“率领”“带领”

⑥用

⑦介词,表示动作、行为的凭借,“用(凭)什么身份”

⑧连词,相当于“而”,表示修饰

⑨介词,起提宾作用,可译为“把”

⑩介词,表示“在……时候”

13.①连词,于是,就

②趁机

③介词,依,随着

④介词,凭借

⑤介词,经由、通过

⑥连词,因而

⑦介词,依照、根据

⑧副词,便、就

14.①介词,“从”

②介词,引出动作涉及的对象,“对”

③介词,表比较,“比”

④介词,“向”

⑤介词,“对、对于”

⑥介词,引出动作、行为的处所,“到”

⑦介词,引出动作涉及的对象,“与、跟、同”

⑧介词,表示引出被动行为的施事者,相当于“被”

15.①介词,和,同

②连词,和、同

③介词,替、为

④等待

⑤句末语气词,表示疑问或感叹

⑥动词,亲附,亲近

⑦动词,给予

16.①连词,表假设,“如果”

②连词,表示出乎意外,发现了新的情况,相当于“竟”“却”

③连词,表承接,“就”

④连词,表转折关系,相当于“然而”“反倒”

⑤副词,用在判断句中,起强调和确认作用,可译作“是”“就是”

17.①代词,用于否定词后,表示“……的话”

②代词,用于形容词后面,指人或事物

③代词,用在数词后面,指代事物

④助词,用于时间词后,表示“……时候”

⑤助词,用于判断句,放在主语后,引出判断

⑥放在主语后面,引出原因

18.①代词,表第三人称,“他”,指李蟠

②结构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③指示代词,表近指,可译为“这”

④代词,“事理、道理”

⑤助词,在句中只起调节音节的作用,无实义

⑥助词,相当于“的”

⑦宾语前置的标志,可不译第三节

文言虚词专题训练试题

成都经开区实验中学

王强

第一组

1.而

①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鸿门宴》)(

)

②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

③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

)

④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石钟山记》)

⑤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

)

⑥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婉贞》)(

)

⑦吾尝终日而思矣(《劝学》)

(

)

⑧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

(

)

2.何

①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过秦论》)

(

)

②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

)

③豫州今欲何至?(《赤壁之战》)

(

)

④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六国论》)

⑤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赤壁之战》)

⑥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

3.乎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

)

②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殽之战》)

(

)

③延伫乎吾将反(《离骚》)

(

)

④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师说》)

(

)

⑤然豫州新败之后,安能抗此难乎?(《赤壁之战》)

⑥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

⑦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庖丁解牛》)

4.乃

①度我至军中,公乃入(《鸿门宴》)

(

)

②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石钟山记》)

③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史记·项羽本纪》)

④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赤壁之战》)

(

)

⑤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示儿》)

5.其

①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殽之战》)

②虽九死其犹未悔(《离骚》)

(

)

③其皆出于此乎?(《师说》)

(

)

④其孰能讥之乎?(《游褒禅山记》)

(

)

⑤则或咎其欲出者(《游褒禅山记》)

(

)

⑥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

(

)

⑦其若是,孰能御之?(《齐桓晋文之事》)(

)

⑧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廉颇蔺相如列传》)

⑨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

⑩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石钟山记》)

(

)

6.且

①卿但暂还家,吾今且报府(《孔雀东南飞》)

②驰椒丘且焉止息(《离骚》)

(

)

③固不如也。且为之奈何?(《鸿门宴》)

(

)

④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石钟山记》)

⑤且将军大势可以拒操者,长江也(《赤壁之战》)

⑥且何谓阁子也?(《项脊轩志》)

(

)

⑦彼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且已久疲(《赤壁之战》)

⑧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鸿门宴》)

7.若

①若潜师以来,国可得也(《殽之战》)

(

)

②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

(

)

③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

④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齐桓晋文之事》)

⑤吾儿,久不见若影(《项脊轩志》)

(

)

⑥桑之未落,其叶沃若(《诗经·卫风·氓》)

8.所

①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鸿门宴》)

(

)

②居清明门外,有宅四所(《宋书·沈庆之传》)

③行将为人所并(《赤壁之战》)

(

)

④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⑤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

(

)

9.为

①为吾子之将行也(《殽之战》)

(

)

②慎勿为妇死(《孔雀东南飞》)

(

)

③谁为大王为此计者?(《鸿门宴》)

(

)

④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

(

)

⑤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史记·货殖列传序》)

⑥然此可为智者道,难为俗人言也(《报任安书》)

⑦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列传》)

第二组

10.焉

①积土成山,风雨兴焉(《劝学》)

(

)

②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

)

③驰椒丘且焉止息(《离骚》)

(

)

④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石钟山记》)

⑤犹且从师而问焉(《师说》)

(

)

⑥然力足以至焉(《游褒禅山记》)

(

)

⑦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愚公移山》)

(

)

⑧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齐桓晋文之事》)

⑨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捕蛇者说》)

11.也

①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鸿门宴》)

③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阿房宫赋》)

④吾上恐负朝廷,下恐愧吾师也(《左忠毅公逸事》)

⑤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师说》)

(

)

⑥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齐桓晋文之事》)

⑦毋从俱死也(《鸿门宴》)

(

)

12.以

①且吾不以一眚掩大德(《殽之战》)

(

)

②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鸿门宴》)

(

)

③余船以次俱进(《赤壁之战》)

(

)

④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兰亭集序》)

(

)

⑤欲以客往赴秦军,与赵俱死(《信陵君窃符救赵》)

⑥以乱易整,不武(《左传·僖公三十年》)(

)

⑦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五人墓碑记》)

⑧予分当引决,然而隐忍以行(《〈指南录〉后序》)

⑨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⑩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登泰山记》)

(

)

13.因

①因求假暂归(《孔雀东南飞》)

女人味 2022-07-19 20:47:03

相关推荐

蚍蜉撼树是什么意思蚍(蚍蜉撼树是什么意思)

1、蜉蝣树(拼音pfhnsh)是中国成语,蜉蝣树(蜉蝣:一种大蚂蚁;Shake:摇动)比喻力量本来就很弱,但是你想摇动一个很强大的东西,就不能随心所欲了。这个成语一般用作主语、谓语、宾语,属于主谓式,含有贬义。...
展开详情

得意洋洋,反义词(得意洋洋的反义词)

1、得意洋洋的反义词有郁郁寡欢的,有空虚进取的书,有哭天抢地的,有郁郁寡欢的,有失意的,有垂头丧气的,有谦虚谨慎的,有黯然销魂的,有抑郁的。2、“得意”是中国成语,读作:dyyngyng,解释为:得意:明白意图...
展开详情

如法炮制的意思和造句(如法炮制)

1、如法炮制(拼音:rfpozh)是一个成语,起源于西汉的司马迁《史记魏世家》。2、如法炮制(炮制:一种将中药焙炒的方法)是指按照制造方法制造中药;比喻按照现成的方式办事。一般在句子中做谓语、定语、状语。3、出...
展开详情

阳春白雪和下里巴人最初指的是什么(春白雪)

1、杨春白雪。2、杨春白雪,中国的一个成语,发音为yngchnbixu,最初指战国时期楚国比较高雅的歌曲,后来指博大精深的文学艺术。3、战国楚宋玉《对楚王问》:“仲英有歌者,其开头为:《对楚王问》《下里》。全国...
展开详情

依草附木的理解(依草附木的意思)

1、草乌,中国成语,拼音为ycofm,意为鬼神有所依靠,善于造化;比喻依靠他人的力量后,作恶多端;也比喻不能自立,依赖他人。从《巫庙》。2、出自五代和纣王的诗《巫庙》:“天有福报,老人为精灵,循草而沾木,无虚妄...
展开详情

精选推荐更多>

上坡路难走诗句励志

指上坡路难走的诗句励志:
1、屈原(先秦)《离骚》:
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译文:
前面的道路啊又远又长,我将上上下下追求理想。
2、李白(唐代)《行路难·其一》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译文:
金杯中的美酒一斗价十千,玉盘里的菜肴珍贵值万钱。
心中郁闷,我放下杯筷不愿进餐;拔出宝剑环顾四周,心里一片茫然。
想渡黄河,冰雪却冻封了河川;想登太行山,莽莽风雪早已封山。
像姜尚垂钓溪,闲待东山再起;又像伊尹做梦,乘船经过日边。
人生道路多么艰难,多么艰难;歧路纷杂,如今又身在何处?
相信乘风破浪的时机总会到来,到时定要扬起征帆,横渡沧海!
3、李白(唐代)《蜀道难》:
噫吁嚱,危乎高哉!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
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
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
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
译文:
唉呀呀!多么高峻伟岸!
蜀道难以攀越,简直难于上青天。
传说中蚕丛和鱼凫建立了蜀国,开国的年代实在久远无法详谈。
从那时至今约有四万八千年了吧,秦蜀被秦岭所阻从不沟通往返。
西边太白山高峻无路只有飞鸟可以飞过此山,直到蜀国的峨眉山巅。
山崩地裂,埋葬了五位开山英雄壮士,这样以后高险的山路和栈道才相互勾连。
蜀中上有挡住太阳神六龙车的山巅,下有激浪排空迂回曲折的大川。

汉字是音节文字吗

汉字是音节文字,音节文字(Syllabary)是表音文字的一种,以音节为单位的文字。代表性的有日语的假名。像假名一样并非音素的组合,各音节有独自形状的音节文字,在世界上也是相当稀少的。
元音区别:
两个音节如果有相同的声母,元音附标文字将有相同的基字,通过不同的附标表示音节内有不同的韵母;而音节文字则无相同符号。比如音节(ka)、(ki),日文片假名写作カ、キ两个截然不同的字符,所以算音节文字,而印地语写作क、कि,都有共同的基字क,所以算元音附标文字。
音素区别:
韩文(谚文)将表示音素的字母按音节组合起来写成一个方块字,但其实它并不属于学术定义上的音节文字,而和拉丁字母一样属于全音素文字,只不过它的字母排列不是线形拼写,而是依照音节块形拼写而已。

高考报名只能在电脑上报吗

高考填报志愿在手机上填和电脑上都可以。但是手机上填容易出现乱码,造成填报错误。电脑操作方便,不容易出现数据失误。因为用手机填报志愿,系统不同,容易造成填报错误,为了更为直观方便的进行志愿填报建议还是使用电脑。
填报志愿注意事项:
1、认真做好填报志愿的准备工作,慎重考虑并准确填报志愿预填表。考生可运用“志愿辅助系统”生成夏季高考平行志愿的志愿预填表。
2、考生志愿是投档和录取的重要依据,必须由考生本人亲自填报,不得由任何人代替。学校和教师不得代替学生统一设置报考密码,不得干预考生填报志愿,不得代替考生填报志愿,也不得接受考生委托填报志愿。

齐侯陈诸侯之师,与屈完乘而观之翻译

“齐侯陈诸侯之师,与屈完乘而观之”翻译:齐桓公让诸侯国的军队摆开阵势,与屈完同乘一辆战车观看军容。出自先秦左丘明的《齐桓公伐楚盟屈完》,此文作为记叙外交斗争的一段史体散文,在语言的运用上也达到了炉火纯青的艺术境界。
原文节选:
夏,楚子使屈完如师。师退,次于召陵。齐侯陈诸侯之师,与屈完乘而观之。齐侯曰:“岂不穀是为? 先君之好是继,与不穀同好,如何?”对曰:“君惠徼福于敝邑之社稷,辱收寡君,寡君之愿也。”齐侯曰:“以此众战,谁能御之!以此攻城,何城不克!”对曰:“君若以德绥诸侯,谁敢不服? 君若以力,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虽众,无所用之!”
此文在记述春秋时代齐楚两国的这场外交斗争时,并不是用叙述语言来记述它的过程,而是把“出场”人物放在双方的矛盾冲突中。并通过他们各自的个性化语言和“交锋”方式,把这场外交斗争一步步引向深入,直到双方达成妥协,订立盟约。这样,即使我们明白了这场外交斗争的性质及其过程,又让我们看到了各具情貌的四位历史人物。楚国两位使者,特别是作为楚成王“特命全权代表”的屈完,沉稳冷静、不卑不亢的外交风度,坚毅果敢、不为威武所屈的外交风范,机智灵敏、随机应对的外交智慧,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而作为政治家的管仲,他那熟悉历史、谙于事故、无理也能说出理来的外交才情,以及齐桓公那种虽然骄横霸道、软硬兼施,却也不失身份的霸主形象,也都让我们过目难忘。总之,阅读欣赏此文,不像是读史,倒像是看一场高潮迭起、精彩纷呈的外交斗争话剧。
常见热点问答
热点搜索
1-20
21-40
41-60
61-80
81-100
101-120
121-140
141-160
161-180
181-200
作文大全
1-20
21-40
41-60
61-80
81-100
101-120
121-140
141-160
161-180
181-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