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开题报告-《心是孤独的猎手》的叙事策略研究

蝴蝶花 范文 报告范文
精选回答

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开题报告-《心是孤独的猎手》的叙事策略研究本文简介:研究生文献综述及学位论文选题报告学院外国语学院专业英语语言文学研究生姓名陈博学号20090402022学位级别硕士指导教师毛凌滢(教授)入学年月2009年9月重庆大学研究生院填表日期2010年12月12日说明一、论文选题报告由研究生向系(研究室)汇报并听取意见后整理成文填写。二、研究生应在入学后的第

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开题报告-《心是孤独的猎手》的叙事策略研究本文内容:

研究生文献综述及学位论文选题报告

外国语学院

英语语言文学

研究生姓名

20090402022

学位级别

指导教师

毛凌滢

(教授)

入学年月

2009

年9

重庆大学研究生院

填表日期

2010年

12

12

一、论文选题报告由研究生向系

(研究室)汇报并听取意见后整理成文填写。

二、研究生应在入学后的第三学期内完成选题报告。

三、本表须作为答辩申报材料之一。

一、论文选题报告

(申请时间:2010年

12

12

日)

论文题目:《心是孤独的猎手》的叙事策略研究

研究方向:英美文学

课题来源

部、省级

(万元)

题目类型

自选报告内容:(课题学术和实用意义,国内外现状综述;研究目的、内容、技术路线;可行性论证等)

1.

课题学术和实用意义:

课题学术意义:

课题实用意义:

本课题通过对麦卡勒斯作品《伤心咖啡馆之歌》作福柯式解读,不仅揭示了身份政治的外部权力运作机制,而且指出在“人之死”(福柯语)以后人类自我拯救的途径。福柯认为:现代人并不是去发现自己、发现自己的秘密和隐藏的真理,而是“设法创造自己的人”,

现代性并不在人的存在中解放人,而是强制人完成自身的任务。至此,“如何活出自我?”这一问题亟待解决,“生存美学”这一关乎“自我的技术”这门学问的意义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它教会我们:通过改变自身,将自己的生活塑造成具有美学价值和风格化的艺术品。这对于处于社会边缘的受压迫群体从根本上解脱自己并且重塑自己具有重大意义。

2.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①国外研究状况

国外对麦卡勒斯小说的研究主要有三种主要力量,即“新批评”、“女性主义批评”、以及新兴的“酷儿理论”研究。

“新批评”提倡的“文本细读法”过度重视文本。研究者林斌在其学术论文《卡森·麦卡勒斯20世纪四十年代小说研究述评》中指出“‘新批评’导致评论界长期忽视了麦卡勒斯作品在具体政治文化语境中的意义,以至于作者对上个世纪中期特别是二战前后美国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批判立场没有得到充分认识,从而导致作品主题的误读。”“麦卡勒斯在《伤心咖啡馆之歌》中提出的爱的理论就是一个典型例证。叙述者宣称,爱作为一种不可理喻的行为,其施动者与受动者之间处于不平等地位,难以沟通,前者虽然饱尝孤独的痛苦折磨却掌握着主动权,而后者则由于受制于人而产生恐惧和憎恨情绪;这个观点一直被公众当作普遍真理乃至警世恒言反复引用。这种做法最终造成的结果是,以“新批评”为导向的麦卡勒斯研究大多忽视甚至割断了个人遭遇和生活感悟与机构化暴行二者之间的关联,诗性分析掩盖了文学作品的深层社会意义。”;女性主义批评主要是从三个方面对新批评作了修正,即:女性形象批评、在女性文学传统中分析文本以及在意识形态领域对文本进行文化研究。这三方面的努力弥补了新批评中性别缺失的不足,较全面的分析了麦卡勒斯作品中的性别因素。代表文章即后殖民主义理论家斯皮瓦克的《三个女性主义读本:麦卡勒斯、德拉布尔、哈贝马斯》;酷儿理论是近年来麦卡勒斯研究中较为新颖的理论。酷儿理论对麦卡勒斯小说的研究是具有开拓性的,主要从性别角度入手进行研究,对麦卡勒斯文本中的双性同体进行深入研究。它不仅给小说中“怪诞”的人物形象一个相对合理的身份定位,还更正了传统研究中对“精神隔绝”的普遍价值说,发掘出小说背后的社会背景事件,如二战的结束,冷战初期的偏执等等,发现小说中“freak”和“queer”与种族性别之间的关系。而且在对麦卡勒斯小说的研究中,酷儿理论家还发现了麦卡勒斯创作中的某种身份认同,麦卡勒斯把现实中自己的某些身份上的焦虑和困惑反映在了自己的创作中,正如同性恋作家萨拉.舒尔曼所说“因为她没有找到自己所属的类别,所以她将自己的影子投射到形形色色、身份各异的一系列遭到惩罚、受到鄙视的人身上”。酷儿理论的引入为麦卡勒斯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研究方法,启发研究者们抛开二元思维方式,开拓思维,多角度的思考问题,为麦卡勒斯研究注入了新的活力。

②国内研究状况

麦卡勒斯的作品《伤心咖啡馆之歌》、《心是孤独的猎手》、《婚礼的成员》等

大部分主要作品已翻译成了中文。国内最早的评论是赵衡毅写的《孤独者的悲歌》,内容和艺术手法两方面对麦卡勒斯的小说一一分析并指出其小说的孤独主题。九十年代以后,国内的学者对麦卡勒斯给予了更多的关注。一方面,新出的美国文学史,如李公昭主编的《20世纪美国文学导论》和汪敬着的《20世纪美国文学史》都会对其专门介绍一番;另一方面,评论文章相继问世,评论角度也日趋增多,但仍留下大片空白。

首先,集中于对《伤心咖啡馆之歌》的研究,其他作品极少涉及目前,国内对于麦卡勒斯作品的研究论文共有二十多篇,其中12篇是对《伤心咖啡馆之歌》的评述,4篇是对《心是孤独的猎手》的研究,而对麦卡勒斯的其他作品的研究只有两篇(《〈一棵树、一块岩石和一朵云〉的标题的象征意义》和英语硕士论文《论麦卡勒斯〈婚礼的成员〉的怪诞色彩》)。

其次,集中于对作品的主题研究,没有对人物形象全面而细致的解读。国内对于麦卡勒斯作品的研究论文大部分都集中于对主题的解读,《猎手的悲歌——浅论麦卡勒斯小说主题》(王媛媛,2003年)、《生死都寂寞,爱恨皆孤独——卡森·麦卡勒斯小说孤独主题研究》(施玲,2005年)和《怪诞不怪,怪中寓真——评麦卡勒斯的小说〈伤心咖啡馆之歌〉》(蔡春露)等。虽然也有个别对于作品叙事、性别观等的研究,但数量极少,如《文本“过度阐释”及其历史语境分析——从〈伤心咖啡馆之歌〉的“反犹倾向”谈起》(林斌,2004年)、《〈伤心咖啡馆之歌〉中“狂欢乌托邦”的诞生与灭亡》(林斌,2004年)、《〈伤心咖啡馆之歌〉的“二元性别观”透视》(林斌)、《〈伤心咖啡馆之歌〉的互文性解读》(袁曦,2006年)等。目前国内极少有对麦卡勒斯小说中人物形象及其命运给予重点关注并进行分析的研究。

2.

本项目的创新之处

将福柯思想贯穿于对作品中身份政治与自我建构问题的探究,以福柯视角凝视作品中的“他者”,在“出入”文本的同时开拓对世界的看取方式,赋予作品以谱系学与伦理学双重意义。

4.研究目的,内容和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①研究目的

揭示出作品中“他者”建构的外部权力运作机制,并且探究“他者”的“自我”如何突破话语权力的桎梏得以重塑与成长。

②研究内容

消音的“他者”,发声的“自我”

——福柯凝视下的《伤心咖啡馆之歌》

1.

绪论

1.1

卡森·麦卡勒斯及《伤心咖啡馆之歌》

1.2

论文的研究方法、目的、意义

1.3

文献综述

1.4

从“权力”到“自我”——福柯理论概述

2.

消音的“他者”——用福柯的权力话语理论解读《伤心咖啡馆之歌》中的“他者”建构

2.1

艾米莉亚——女性“他者”(结合女性主义理论进行阐述)

2.1.1

“大”爸爸和“小”妞

2.1.2

被“凝视”的艾米莉亚

2.1.3

马西的讨好

2.2

李蒙——东方“他者”(结合后殖民主义理论进行阐述)

2.2.1

外来者

2.2.2

被定义

2.2.3

女性气质

2.3

马文·马西——穷白“他者”(主要阐述“白色神话”的破灭)

2.3.1

孤儿身份

2.3.2

恶习

3.

发声的“自我”——用福柯的自我理论解读《伤心咖啡馆之歌》中的“自我”重塑

3.1

艾米莉亚的选择

3.1.1

做“男人”

3.1.2

做“酷儿”

3.1.3

自我禁闭

3.2

李蒙的自恋

3.2.1

咖啡馆的核心人物

3.2.2

被艾米莉亚所爱

3.2.3

毁掉咖啡馆

3.3

马文·马西的转变

4.

结语

③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如何将福柯的理论恰如其分地用来解读作品中的“他者”建构以及“自我”重塑,

免论述不足以及理论的“过度阐释”。

5.技术路线

本文采用理论分析与文本细读相结合的方式,借助福柯的权力话语理论和自我理论来分析作品中的“他者”的外部权力建构以及“自我”的内部权力建构,然后引出风格化生存这一生存理念。本文预计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绪论,简单介绍卡森·麦卡勒斯及其作品《伤心咖啡馆之歌》的内容及创作背景、国内外研究现状,本论文研究的目的、意义和方法以及福柯理论路线的概述。

第二部分用福柯的权力话语理论解读《伤心咖啡馆之歌》中三个“他者”的建构。

第三部分用福柯的自我理论解读《伤心咖啡馆之歌》中三个“自我”的重塑。

第四部分是结语。

6.可行性论证

攻读硕士学位以来,笔者长期关注对于《伤心咖啡馆之歌》的研究动向,并查阅了很多相关资料。作为全日制在校学生,笔者可以依托学校和学院的各种资源,获得最多最新的研究信息。笔者会在写作过程中虚心向老师、同学请教,相信能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按时完成本论文的写作任务。

②研究者发现福柯理论发展思路,即从对于个体建构的外部权利话语运作机制的的揭露与批判到对于个体建构的内部权力即自我塑造的生存美学转向,这种外部权力与内部权力的抗衡或后者对前者的超越都与麦卡勒斯作品《伤心咖啡馆之歌》中的三个主人公的命运紧密贴合。因此,本论文非常具有针对性和可行性。

主要参考文献:

[1]

Abrams,M.H.

A

Glossary

of

Literary

Terms,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4.

[2]

Beast,Steven

translated

by

Robert

Hurley

and

others,New

York,1997.

[10]Foucault,Michel.

Discipline

and

Punish:

the

Birth

of

the

Prison.

New

York:

Vintage

Books,1979.

[11]Foucault,Michel.

Ethics:

Subjectivity

and

Truth.ed.

Paul

Rabinoe.

The

New

Press.1997.

[12]Foucault,Michel.

Technologies

of

the

Self:

A

Seminar

With

Michel

Foucault,The

University

of

Massachusetts

Press,1988.

[13]Foucault,Michel.

The

Archeology

of

Knowledge.

New

York:

Pantheon,1972.

[14]Foucault,Michel.

The

Will

to

Knowledge,The

History

of

Sexuality.

London:

Penguin,1990.

[15]Friedman,Melvin

J.,Critical

Essays

on

Carson

McCullers,Macmillan,1996.

[16]Hall,Stuart.

“Foucault:

Power,Knowledge

and

Discourse.”

Discourse

and

Social

Theories.

London:

Sage

Publications,2001.

[17]Harry,Benjamin.

Transvestitism,Transsexualism

and

Homosexual

Novel

in

America.

Indianapolis:

Bobbs,1977.

[18]Kate,Millet.

Sexual

Politics.

Garden

City

N.Y.:

Doubleday,1970.

[19]McCullers,Carson.

The

Ballad

of

Sad

Café.

Harmonsworth:

Penguin

Books

Ltd.,1967.

[20]Mchoul,Alec.

A

Foucault

Primer:

Discourse,Power

and

the

Subject.

Melbourne

University

Press,1993.

[21]Moi,Toril.

Simone

de

Beauvoir:

The

Making

of

an

Intellectual

Woman,Oxford:

Blackwell,1994.

[22]Nancy,Fraser.

Unruly

Practices:

Power,Discourse

and

Gender

in

Contemporary

Societies.

Cambridge:

Poly

Press,1989.

[23]【法】米歇尔·福柯,《尼采、谱系学、历史》,杜小真译,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03.

[24]【法】米歇尔·福柯,《权力的眼睛——福柯访谈录》,严锋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

[25]【法】米歇尔·福柯,《性经验史》,佘碧平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26]【法】米歇尔·福柯,《主体解释学》.

(佘碧平译).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27]高宣扬,《福柯的生存美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28]李晓林.

《审美主义:从尼采到福柯》.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29]李银河.

《酷儿理论》.

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3.

[30]汪民安、陈永国、马海良.

《福柯的面孔》.

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1.

(若纸不够,请另附页)

二、论文工作实施计划

论文工作的具体进度与安排(含调研、完成时间等)

起止时间

指导教师综合意见:

指导教师签名:*年*月*日

9

浮云过影 2022-07-19 20:42:52

相关推荐

蚍蜉撼树是什么意思蚍(蚍蜉撼树是什么意思)

1、蜉蝣树(拼音pfhnsh)是中国成语,蜉蝣树(蜉蝣:一种大蚂蚁;Shake:摇动)比喻力量本来就很弱,但是你想摇动一个很强大的东西,就不能随心所欲了。这个成语一般用作主语、谓语、宾语,属于主谓式,含有贬义。...
展开详情

得意洋洋,反义词(得意洋洋的反义词)

1、得意洋洋的反义词有郁郁寡欢的,有空虚进取的书,有哭天抢地的,有郁郁寡欢的,有失意的,有垂头丧气的,有谦虚谨慎的,有黯然销魂的,有抑郁的。2、“得意”是中国成语,读作:dyyngyng,解释为:得意:明白意图...
展开详情

士大夫怎么读(士大夫)

1、士大夫,在古代是指有官职的人,也指不当官的有名望的学者。2、在中国古代,官员和学者的统称。055-79000:“仆亦承传送门之业,受朝廷调教,使得冠带之端,在士大夫之列。”陈继儒,明朝《晋书夏侯湛传》:“立...
展开详情

福兮祸所伏祸兮福所倚什么意思(福兮祸所伏祸兮福所倚)

1、福兮祸所伏祸兮福所倚是俗语,意思是福祸相依,相互转化。比喻能有好结果,好事也能有坏结果。建议人在富贵时要谦虚谨慎,戒骄戒躁;踌躇满志,狂妄自大,却滋生灾难,由福转祸;逆境中坚持,努力,可以化逆境为顺境,从苦...
展开详情

回眸一笑是啥意思(回眸一笑什么意思)

1、回首微笑,拼音是humuy和ao,中国成语,意思是翻白眼,微笑。常用来形容女人妩媚的表情,诱惑人,引人入胜。出自唐白居易《长恨歌》。2、唐白居易《长恨歌》:“只要她转过头来笑一笑,就有一百个符咒在施,六宫的...
展开详情

精选推荐更多>

山和水是反义词吗

山和水不是反义词。
“山”的意思:
1、地面形成的高耸的部分:土山。
2、形状像山的:山墙(人字形房屋两侧的墙壁。亦称“房山”)。
3、形容大声:山响。
出处:
1、《秦州天水郡麦积崖佛龛铭》:“水声幽咽,山势崆峒。”
2、《苑外至龙兴院作》:“山势当空出,云阴满地来。”
3、《李双双小传·人比山更高》:“我们绕过一个山头,山势一转,脸前忽的闪出两坡十几里长的大山场。”
4、《苑外至龙兴院作》:“山势当空出,云阴满地来。”
“水”的意思:
1、一种无色、无臭、透明的液体。
2、河流:河水。
3、江河湖海的通称。
出处:
1、《孟子·尽心上》:“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2、《小池》:“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3、《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旭日暖阳是什么意思

旭日暖阳的意思是初升的太阳,温暖的阳光。暖阳的意思是温暖的太阳。
旭日,汉语词汇。拼音:xù rì,释义:初升的太阳。
出处:《诗·邶风·匏有苦叶》:“雝雝鸣雁,旭日始旦。”
例句:
1、魏·傅玄《日升歌》:“远景何晃晃,旭日照万方。”
2、唐·元稹《会真诗三十韵》:“华光犹冉冉,旭日渐曈曈。”
3、元·黄溍《晓行湖上》诗:“晓行重湖上,旭日青林半。”
近义词:朝晖、朝日、晨曦、朝阳。
反义词:夕阳、落日、斜阳、残阳。

集是会意字吗

集是会意字。集的拼音是jí,本义指树上聚集了许多鸟,引申泛指会聚、汇合。也指人群集中的集市、集镇。
出自:
1、《诗经·唐风·鸨羽》:“肃肃鸨羽,集于苞栩。”
2、《诗经·小雅·頍弁》:“如彼雨雪,先集维霰。”
3、枚乘《七发》:“逐狡兽,集轻禽。”
4、《韩非子·解老》:“时雨降集,旷野闲静。”
5、杜甫《述古》诗之一:“市人日中集,于利竞锥刀。”
6、《诗经·周颂·小毖》:“未堪家多难,予又集于蓼。”
用法:作定语,状语。
示例: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造句:
1、镇长非常以自己为荣,他来到了市集。
2、或许对于一个成熟的市集型项目,这是其正常生命周期的一部分吧。

有书目这个词语吗

有“书目”这个词语,是一批图书的目录式排列,也称文献目录、图书目录。“书目”出自《南史·张缵传》:“缵固求不徙,欲遍观阁内书籍。尝执四部书目,曰:‘若读此毕,可言优仕矣。’”
“书目”造句:
1、中国古代书目著录有互著和别裁两种方法。
2、我想在翻看电子书目和播放列表的时候也有同样的感觉,不过我觉得有些东西还是会被弄丢的。
3、在大多数情况下,所有的图书馆都运用书目系统来对海量的信息进行管理和规整,以期其井然有序,方便读者查阅。
4、许多图书馆使用定制化的工具栏指向书目和常用全文数据库。
常见热点问答
热点搜索
1-20
21-40
41-60
61-80
81-100
101-120
121-140
141-160
161-180
181-200
作文大全
1-20
21-40
41-60
61-80
81-100
101-120
121-140
141-160
161-180
181-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