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流秀老师谈如何学习中医2

男儿当自强 范文 工作总结范文
精选回答

张流秀老师谈如何学习中医2本文简介:张流秀老师谈如何学习中医,中医如何入门?中医人必须扎根。那么如何扎根?个人认为,一是要闭关读书,二是要跟师从游,二者可能缺一不可,除非你是天才。闭关读书,最好是闹中取静地心理闭关。能心理闭关,则无时无处不可以读书。不能心理闭关呢?怎么办?那就强制把自己关起来,把决定要读完的书限时读完。跟师从游,意思

张流秀老师谈如何学习中医2本文内容:

张流秀老师谈如何学习中医,中医如何入门?

中医人必须扎根。那么如何扎根?个人认为,一是要闭关读书,二是要跟师从游,二者可能缺一不可,除非你是天才。

闭关读书,最好是闹中取静地心理闭关。能心理闭关,则无时无处不可以读书。不能心理闭关呢?怎么办?那就强制把自己关起来,把决定要读完的书限时读完。

跟师从游,意思你一定要跟过起码一个明医当然多多益善,拜他为师,受他身教言传。注意,这里的“明医”指的是“明”医,明白的明。这个明医是医中高手,不是糊涂蛋,可却不一定是“名”医出名著名的名。你别管他是不是著名出名,只要是医中高手,你就可以跟他。当然,既然是医中高手,他不一定就能或愿意撰写著作文章撒遍天下,名闻全国,但至少能凭病家口碑而名著一方。

跟明师从游,不独要尽可能多地听他开示、教诲、布道,还要尽可能多地跟他临床,看他是怎么看病。相信跟师从游过,你从此就不会怀疑自己闭关之所学,你永远也才不会动摇对中医的信心。

闭关读书,跟师从游,在这些履历的每一天,假若你都能保持了一种亢奋的心态,就如热恋中的感觉,那中医的根,你就真的扎下了!

一、读什么书

我的经验是,书分三类:第一精读类,第二备查类,第三随便翻翻类。

第一、精读类

精读类是你开始从医生涯后可能一生都离不了的,又分三个部分。第一个部分是汤头方剂。比如高等教材《方剂学》,这是中医初学入门者首先得花最多时间和精力来读的。《方剂学》教材各版任选哪一版都行,因为历来各版都没有实质性的不同,只是换了一下主编、编者而已。高等教材《方剂学》读过,你就可以把它放开,然后就读成都中医药大学教授陈潮祖老先生倾其一生所著的《中医治法与方剂》。这部方剂学著作已经出到第四版了。该著作以五脏系归类方剂,并且对方剂的解析思路有了重大的突破与创新。到现在为止,这部著作是唯一最好最先进的方剂学著作。第二个部分是核心经典。中医的核心经典首先是《伤寒杂病论》(被辑为《伤寒论》与《金匮要略》两部,原始书稿已不复得见)。该经典是医圣“感往昔之沦丧,伤横夭之莫救,乃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并平脉辨证”而写成。精读该经典,特别是其中伤寒论部分,正如医圣在序中所说,“虽未能尽愈诸病,庶可以见病知源。若能寻余所集,思过半矣”,这的确是真实不虚的。中医核心经典,还有《温病条辨》、《神农本草》、《难经》和《黄帝内经》,其中《黄帝内经》(包括《素问》与《灵枢》两部)最丰富、最深奥,是中医最早的完整源头,你要达到中医的最高境界,可能最后还得深入到这个源头。第三个部分是部分医书。包括历代古典医家的部分名著,如咱们张姓名医张子和的《儒门事亲》、张介宾的《景岳全书》和张锡纯的《医学衷中参西录》等等;另外,还包括今人的部分著作,比如广西刘力红的《思考中医》、浙江唐云的《走近中医》及台湾彭奕俊的《中医之钥》等等。

第二、备查类

备查类主要是指一些不常翻但需要时可供查找的书籍,也分三个部分。第一个部分是辞书,如明朝李时珍独著的《本草纲目》、民国谢观主编的《中国医学大词典》,及今人主编的《中医辞海》、《中华本草》、《中医方剂大词典》等等。第二个部分是类书,如《证治准绳》、《类证治裁》、《名医类案》、《临证备要》等。第三个部分是大型学科类书,如《现代中医内科学》之类。

第三、随便翻翻类

除了精读类和备查类,都可归为随便翻翻类,同样可分三个部分。第一个部分是经常随便翻翻的,比如古今医家你感兴趣的医论、医案和医话、药话。第二个部分是偶尔随便翻翻的,如一些文抄公剪贴而成的什么什么大全、精选。第三个部分主要是供催眠和上厕所看的,比如目下的太多中医药杂志刊物等等。此外,随便翻翻类,还应包括本来就和中医有亲和、亲缘关系或者可能会对中医有益的其它学科门类的知识书籍,比如易学、相学、西医学、新三论哲学等之类的书籍。中医人不应有所知障,要以平和的心态,把所能接触到的一切人文、社会和自然科学的知识力所能及地尽可能拿来为我所用。中医也应与时俱进,否则固步自封,只能孤芳自赏,很难不为人所诟病。

二、如何读书

1、心态上没有成见

中医跟西医不同,中医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个体化治疗,有因时、因地、因人三因制宜的讲究,虽不排斥专病方药,但它总体并不体现“刻舟求剑”的经典寓言。因而从古至今,形成了具有特定时代和地区特色的学术流派。为此,我们读书不能有门户之见。中医历史上的众多学术派别,都是有它的时、地原因的,我们必须首先要给予充分的理解,并加以谦虚的学习,然后再结合自身时地的各种情形适当取舍,灵活运用。这方面,中医大家朱良春前辈堪称我等的榜样。他在所作《〈伤寒论〉理论的临床应用》一文中就说:“我治病既用《伤寒论》方,也采用时方,由于实际情况的需要,还有些自拟方。在这方面,我没有偏见,也没有偏好。”

在此可能需要提醒一下,由于当今西医药的过分滥用,中医人在精读核心经典的同时,有必要注意对李东垣、薛立斋、张景岳等古医家花更多的研究时间,近人今人如祝味菊、吴佩衡、孙秉严、李可等等已故与在健的老医家,也是咱们应当特别注意学习的。

2、具体中动笔读书

宋代有个写“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的理学家说:“不记则思不

起。”如何记?就学当代写过“春来我不先开口,哪个虫儿敢做声”的一位伟人,他就是不动笔墨不读书。他仅仅只是读过中等师范,可他凭了这样的读书,却成为了一个少有的饱学博学之士。一个饱学博学之士,胸中自有丘壑,自有十万甲兵。咱们中医人也理当如此。唯如此,临床临证时,咱们才终究可能左右逢源,应付裕如。

怎样动笔读书?三个方面,一是划着重线,二是搞批注,三是作读书笔记。三个方面根据必要,可以灵活地同时或单独采用。我的经验是,精读的书必须划着重线和作批注,批注主要是对内容的简要整理,及时记下引发的感受或启示等;而随便翻翻的书多半一目十行,若看到重要的知识点,就划着重线或把它摘录下来。摘录也就是作读书笔记吧。

3、常问难切磋交流

问难切磋交流需要对象,对象即友。古人云,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友或为老师,或为学友,或为同仁,或为你的学生弟子和其它不定的对象,反正有缘者都是友,都可以向他问难切磋交流。一方面,因为从书上通常不能得到你所想得到的一切,何况你绝对读不到所有的书。宋代有个苏东坡,据说曾狂妄地贴过一对门联:“识遍天下字,读尽人间书。”其实那不可能,也没有必要。但是咱们问难切磋交流,却能给你解决很多疑难,甚至给你很多灵感。我先前也习惯向人问难,这原是为了碰撞,产生思想的火花,可是通常失望。后来就干脆把问难,变成了以讨教的口吻考人。

另一方面,书本上的学问也最好能够经过和某些对象的问难切磋交流,因为那能够使我们发现疏忽和漏洞,增加印象,从而把书本的知识尽快融化成为我们自己的东西。

关于向学生或弟子的问难切磋交流,从光彩的方面说,这叫不耻下问;从学问的方面说,这实在是教学相长。《中医治法与方剂》中有个故事,说的是陈潮祖老先生在给学生分析名方乌梅丸时,未加思索地照本宣科讲:“蛔虫得苦则下。”有学生问:既然蛔虫得苦则下,胆汁是最苦之物,何以蛔虫还要窜入胆道?入胆之后遇到胆汁何以还不下行?此问顿使他哑口无言。从教之初,他沿其说而深信不疑,学生猛然一问,这才促使他思考。原来,“此证是因脏寒引起蛔虫上窜胆道,继因蛔虫进入胆道引起发热(感染),存在着肠道虚寒、蛔入胆道、胆道感染三种矛盾。此方用干姜、肉桂、附子是针对脏腑虚寒而设,乌梅、蜀椒、细辛是针对蛔入胆道而设,黄连、黄柏是针对蛔入胆道以后引起的感染而设。三类药物环环相扣,各有针对。”“过去对蛔虫证的认识不足,以致对本属脏寒何以要配清热解毒的黄连、黄柏的道理不能理解,才有蛔虫‘得苦则下’之说”。遗憾的是,新世纪规划教材《方剂学》居然未吸收这一成果,依然固执地沿袭历来的错。

我对中医是有一系列反思的。这一系列反思最先源于1997年末与1998年初写课徒讲稿的时候。当写到气血阴阳部分,疑问就来了:既然气属于阳,血属于阴,为什么又会有一个阴阳与气血并列?比如脏象心系,有心血、心气,还有心阴、心阳;是不是心阳就是心气?心阴就是心血?显然不是。此阴阳其实原非彼阴阳矣!此阴阳为何?经过深入思考,终得自圆其说,并已初释于论文《新中医还正祛邪论》中。这也是通过教而发现问题、促使思考的获知方式吧。

学医从何入门

佛家讲,成佛的途径有八万四千法门。但从近代的佛教看,佛门的修行不外乎就是,以诵经为主的净土宗,以坐禅为主的禅宗,和以挽手印为主的密宗。同样,学习中医,入门的途径也会有多种多样。但,从我和我的两个学有所成而达到一定境界的医界朋友看来,也可归纳为三种:

一是从医典入手。从源到流,深入浅出。那可需要很高的文化功底,尤其是古汉语知识素养。这样的深入,最先很难,投入的精力很大,没有相当的韧劲是难以坚持下去的。唐宋八大散文家之一、我国北宋时期杰出的政治家王安石在他的散文《游褒禅山记》中,曾有如此感叹:“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同道们,咱们扪心自问,是不是能从源到流学医的料?你如果是这块料,那就从《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开始学起吧。从源到流的学习有两个好处:第一,你可以避免枉读太多的废书,因为你已经象《西游记》里边孙行者悟空先生一样,经过了道家太上老君八卦炉的火炼,炼出了足以辨别真伪的火眼金睛。

第二,你经过了深入浅出,已经没有了中医学习上的一切障碍,从此的困难皆势如破竹,迎刃而解,这也就是先难后易、先苦后甜吧。大家所学的第一外语都是英语对吧?英语的学习过程,是不是就是这样入门难深入易,和日语的学习刚刚相反?我学过几年日语,入门真的太容易,但要精进,确实很难。我敬佩从源到流这样学中医的人。如果你们有谁知难而上,我转赠给他一首一位新中国元帅的诗:“攻城不怕坚,攻书莫畏难。科学有险阻,苦战能过关。”(叶剑英)还转赠给他一个哲人的话:“我发现,一旦内心有了不管成功还是失败都要去干的决心,那么原来认为那几乎是不可克服的困难并没有那么难了。山峰由于它的高度引起的眩晕,从来只存在于山下的观望者的感觉中,而不适用于登山者。”(金观涛著《我的哲学探索》)从医典入手,这是一。二是从药物入手。先学抓药认识药物,或者跟师认识原样药材

——

我就拜过草药医师。同时记熟药性,最好能背诵药性赋。这样做有个好处,就是你在用方的时候,药物加减能够非常得心应手,往往一味加减,即有起废振颓之殊功,并且记不到成方根本不在乎,可以利用对药物的熟悉程度另起炉灶组方,如果依理组合得好,可以创制新的高效成方。我写过诗说:“莫要小瞧几根草,依理组合奥妙深。”事实上,咱们中医有很多经方和名方就是这样创制出来的。当然,你如果知识储备不够,胸中只有树木不见森林(林

>

+

木),也可能常常有药无方,导致临床中,只会莫名其妙地把各种药物作狂轰烂炸的堆砌,既害病家,又浪费药材,更贻笑大方。

三是从方剂汤头入手。据我所知,这是古往今来绝大多数医家学习岐黄医学的下手处。记得当初我跟师学习时,师父用的是北京光明中医函授大学的函授教材,《中医基础理论》厚厚的上中下三本,师父叫一个月就看完,然后把所有时间用来突击《方剂学》,还特地另给了一本清代医家汪昂的《汤头歌诀》要我背。当时还有其侄女和我一齐学医,师父拿给她的是厚厚的几本《中药学》,没有《方剂学》和《汤头歌诀》。我感到疑惑,就背地里悄悄地问师父的几位医道同仁:“学医最好是先看什么书呢?”他们都毫不犹豫地回答:“汤头!你方剂都记不住,病人来了,你怎么开方?背了汤头就可以开方!”我这才确认师父确实厚此薄彼,对我的偏心没得说。《方剂学》后边有汤头歌,不好背;汪昂的《汤头歌诀》背起来更难。于是我只好在理解的基础上自己编,总共编了150多个汤头方歌,结果一发而不可收拾,数年间编了五版,当然一版比一版完美好背。带弟子以后,我的徒弟们背的都是第四版。背熟了汤头方歌,弟子们学医半年以后,就可以独立处方了。我因此获得了师父背地的表扬

——

我师父从来都是当面贬我不表扬我

——

他说:“张流秀教出的弟子就是不一样,汤头掌握得没得说。”

别看我的弟子们是如何地熟练掌握汤头方剂了,想当初刚刚业余行医赶鸭子上架的时候,经常的那种难堪你们不知道。我跟师时间太短,确实只有三个月,后来救了那么多人,没有人当真相信我只跟师学了三个月时间,都认为肯定是三年。也难怪,因为跟师之前,我已经有了十来年的医学自学经历了。只是一直没有高人指点,虽自学有年,终是徘徊难成。拜师以后,发觉里边诀窍,于是如饥似渴,方有了突飞猛进的长进。我写过一篇文论,题目叫《学医与拜师》,你们听一听,就知道拜师是何等的重要。

学医与拜师

从临床医的角度,学医,最好还是要拜师。比如弟子跟我,基本上头两月可初步熟药,次两月可初步知病,再两月便能初步处方。至于制药、急救、拔罐、注射、静滴,必都已见识或也能操作了。以后就是深化、广识、多见,能逐渐独立接纳病人和灵活处置疾病的问题了。虽然,拜师易成临床医,但,却很难同时也成为学者医。我之几位弟子跟师时间只有2至4年就不必言,业师有一弟子大抵已跟师16年之久,临床有口皆碑,却两度都没能考取国家执业医师资格,而评职论文,都曾是业师口述大意框架,由我这师弟执笔整理给其写成。要是院校科班学生可就容易得多,跑几趟图书馆,综合几本书,用不着临床,曾几何时,一蹴而就,且字正腔圆,有板有眼,难找漏洞。大概这就是高层中医界要举行学者医面向名老中医的拜师大会的原因。这是中医界特有的盛事。果能查缺补漏,总结不足和经验,臻至完善,拜师大会每一两年或两三年都举办一次,那中医的代代继承和发展,就用不着太过悲观了。继承是保守不变质,发展是完善要走样。中医可以且应该走样,但不能变质。否则,即已不是中医。

下边我附了一首诗,诗云:学医同仁当自剖,发展继承常与谋。纸上得来终不够,把戏还得要过手。但是尽管如此,由于跟师时间实在太短,师父只能是给我领进了门,结束了以前自学,始终只是在中医门外徘徊的茫然。我是标准的“师父领进门,修行在各人”的例子。所以我曾写诗说:“岐黄技艺医中葩,险境奇峰待采拿。半是师承半自悟,私淑各家乃我家。”我自知为文不如科班,技艺不如家传,名虽师承,却乃业师领进门,修行唯各人,只有发愤多下苦功而已。因为如此,所以当初刚刚离师回家,方剂尚未研读透,汤头更未能背熟,赶鸭子上架,就难以避免很多难堪,如今回忆起来,不免会心一笑。怎么个难堪法?病人来了,我断出了什么病,也知道用什么方,可就是背不了汤头,记不全药味。怎么办?当着病人翻书,那还下得了台?面子上也过不去,对吧?我就让“那一位”,就是我当时的女朋友、如今的“压寨夫人”来和病人“拉家常”,东拉西扯转移病家的注意力

——

打掩护吧。我则借机离开,背着病人迅速翻书。要不然我就说:就用什么什么处方。我“那一位”心有灵犀,马上会意,当着病家的面公开查书,查到了那个处方,就翻着拿到我面前,说:“是不是就是这个?”我立刻盯上一眼,说:“正是,记好了!”盯一眼,自然就知道了一味或几味未能完全记得的药。这中间天衣无缝,毫无破绽。你们说,这滑不滑稽?有没有趣?后来辞别学校开药铺带徒弟的时候,我的弟子们和我还不时有这样的配合,也挺默契,现在想起来,大家都还忍不住好笑。那可是人生中一段值得回味的故事哦!同道们,你们可有这样的故事?咱们的教授、博导可有这样的故事?当今一个名叫余杰的文化人,曾在其文章中透露:而今在某某大学

——

他说的是北京大学

——“好听的课和值得崇拜的教授如同凤毛鳞角,老先生方方正正,年轻教授也学会了照本宣科、斟词酌句”。其实在我们看来,那是他们无奈。你想,从学校到学校,象牙塔中的生活基本人人一样,千篇一律,哪容易有什么充满一段段有趣故事的特殊经历?

同道们,在医道上,你们如果真想学有所成,最好就找个机会到民间去拜师。象牙塔里多的是教你成为学者医的老师,少的是让你成为临床医的师父。咱们学中医的,应当首先成为能够医病的临床医,然后才应当做能够著述的学者医,否则你们怎么“儒门事亲”?学了中医,怕最后连自己都不相信中医,你四五年七八年甚至十来年的学医历史岂不白费了?那可是你青春燃烧的岁月哦!

刚才我们说了学习中医的三个入门途径。那么,你适合哪一个途径呢?这就需要看你自己的根基。佛家讲,契机是最重要的。糟糕的是,如今的中医学院不讲这个。中医学院是什么?是工厂。而你们就将成为,这个工厂用同样的西化模子和工艺程序批量生产出来的产品。大学里“生产”了太多细胞水平、分子水平的博士、硕士,就是没能“生产”出一个扁鹊、华佗、张仲景。我不是说学院不好,如果老天爷待我不薄,我自己都想为真正的中医办一所大学。我是说如今的中医药院校培养中医人才的模子和工艺程序错了。至少大家考入了中医学院反而对中医不是太感兴趣,和不少中医博士、硕士只会成天废寝忘食地在实验室里向耗子兔子要什么数据而不能在临床上给人看病,就是问题。这个问题的严重性直接导致了整个中医的后继乏人与乏术。上海中医药大学教授匡调元氏,曾在给近年来对我有知遇之恩的名老中医、江苏南通市的朱良春先生写信道:“目前中医后生似已离中医愈来愈远,再不指点迷津,后果令人不安!”

问:您主要是创造属于自己的药方还是沿袭古人的药方治病?

答:临证首先想到用前人现成的药方,或照录不变,或适当加减。一般来说,发掘的前人专病成方多照录不变,比如五香流气饮治瘰疬,养阴清肺汤治白喉;而更多前人名方,包括时方、经方,则多会因时、因地特别是因人而加减。我也创制得有属于自己版权的药方,比如治寅时腰疼的寅愈汤,治卵巢囊肿的破囊散,治血栓闭塞性卒中的中风饮,等。

问:当西医判定病人为癌症晚期时,中医一般会怎么看待?张老师您怎么看待?

答:咱们中医先辈在源头经典《内经》里边早已丑话先说:“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癌症晚期,只要病家不放弃,我就不能拒绝,病家尽心,医家尽力嘛。但心里清楚,多只是出于人道,聊尽人事而已。

问:您从医十年来,您觉得您治病的治愈率是多少?您最擅长治什么病?

答:我赞同我师父的主张:打铁还须自身硬,不劳广告到处吹。曾有个从台湾落叶归根的老人慕名前来找我瞧病时说:张医生呐,你医道高,我们要大家告诉大家。从医十年来,我治病失败不少,救人也多。至于具体的治愈率,我没统计过,也不想像当今太多的各级中医药杂志里边那些“某某方治某某病多少多少例”那么造假。我擅长治的病主要是“气”质性的疾病及尚可逆转的“形”质性疾病

——

我一般不受西医病名的限制。中医认为,气质性疾病是未成病,简称“未病”;而形质性疾病是已成病,简称“已病”。上工不治已病治未病,上工即是上医。不幸来求治的大多都是已经西医判处死刑、死缓而不得已只好转求中医来试试的中期、中晚期已成病,我只得勉为其难地做一个下医,欲做上医而不得矣!

问:您从师学医仅三个月,即能济世救人,其中有什么秘诀吗?你怎样用这样短的时间去理解中医学博大精深的理论体系,怎样去实际运用理法方药?虽然你天赋极高,但掌握它们也需假以时日,请问在以后的行医生涯中,您是否得遇高人指点?

答:我从师学医的确只有三个月,但在这之前我却已有了十多年的自学历史。从师结束到今天,又经过了整整十年的自学自悟。所以我写诗说,我是“半是师承半自悟”。我理解中医学博大精深的理论体系,得益于对理法方药的实际临床运用和教学相长的带徒。在我的行医生涯中,由于没有所知障,我对所接触到的同行,不论高低贵贱、科班江湖、西医中医,都表示出相当的尊重,所以有意或无意指点我的人不少。在我的眼里,他们好象都是高人。

问:我叫□□□,是先前提问五行的女孩。听完你的讲座,我觉得对中医的理解更深了。我知道你有自己的一套理论,也想传播开去,我有兴趣了解,也想和你交朋友,可以吗?

答:欢迎你,提问五行的女孩。如果咱们有缘,我会把我这十年来实际临床和理论思考的成果奉献给大家。不过你想和我“交朋友”,假若你已有了“男朋友”的话,请慎重考虑是不是有人要吃醋!

附:上海中医药大学2004年11月6日演讲后,学子所递感谢卡:

由衷地感谢老师的莅临,将宝贵的经验传承,让我们对中医这领域有更进一步的认知与了解,大大地扩展了思路,更加领会到“大医精诚”的含义。再次谢谢老师!

勇敢去面对 2022-06-28 19:03:18

相关推荐

你是否压抑过度呢

你会不会被压抑过度呢?想要更加了解的话,快点测试一下吧!【题目】公车上,邻座睡着的人把头靠在你肩上,你会怎么办?1、用肩膀推回去2、马上离开座位3、不会觉得不快,所以不加以理睬4、想了想,还是忍耐下去你会压抑过...
展开详情

你的心会为谁留位置

不同的人,在你的心里会占据不同的位置,有的人占的位置在前、有的人占的位置在后,有的人占据的空间大、有的人占据的空间小人心的空间是有限的,我们不能为每个人在心里留出位置。但是或许会有那样一个人,会让你在心里无论何...
展开详情

测试你对待爱情的态度

爱情观是人们对爱情问题的根本看法和态度,它的内容主要包括:什么是爱情爱情的本质,及爱情在社会生活和个人生活中的位置,择偶标准,如何对待失恋等。爱情观也是人生观的反映。如果你现在还不是很明确自己恋爱观的话,就来做...
展开详情

十二生肖相爱指南

肖鼠据生肖恋爱观反应,喜欢在恋爱过程骑驴找马的肖鼠者,容易出现中途换角的情况,如女性会以对方事业、财力、家世背景作为衡量依据;男性则更现实的希望娶进经济条件好或是能力强过于他的妻子,以助事业发展。最佳配偶:相龙...
展开详情

假如某天你闪婚了,那是因为?

题目:和暧昧的人第一次约会,男人主动的接触你身体时,你最反感他碰你哪里?1.搂你的腰2.捏你臀部3.摸你脸蛋4.抓你的手1.选搂你的腰终于找到真命天子或真命天女的时,你就会不顾一切闪电结婚:这类型的人遇到非常来...
展开详情

精选推荐更多>

浅冬的意思

浅冬的意思是刚刚入冬。
浅(拼音:qiǎn、jiān)是汉语通用一级汉字(常用字)。此字始见于战国金文,形声字,古字形从水,戋声。浅本义指水不深,也指房屋等处所窄小,引申指时间上的距离短。此外浅也引申为内容、见识、学问、颜色等不深,用作抽象意义。“浅”另有一个音读jiān,古书上叠用成“浅浅”,用来形容水流声,现代已不常用了。
出处:
1、《诗经·邶风·谷风》:“就其浅矣,泳之游之。”
2、《古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相关组词:深浅、浅水、浅色、搁浅、肤浅、粗浅。
反义词:深。

高尔基的代表作

高尔基的代表作有《海燕》、《在人间》、《鹰之歌》、《母亲》、《我的大学》、《春天的旋律》、《克里姆·萨姆金的一生》、《小市民》、《意大利童话》、《在人间》、《俄罗斯童话》等。

人物介绍:

马克西姆·高尔基(1868年3月28日—1936年6月18日),原名阿列克赛·马克西姆维奇·彼什科夫,是苏联无产阶级作家、诗人、评论家、政论家、学者。高尔基诞生在伏尔加河畔下诺夫哥罗德镇的一个木工家庭。

4岁时,父亲去世,他跟母亲一起在外祖父家度过童年。

10岁时,开始独立谋生,先后当过学徒、搬运工、看门人、面包工人等。

1884年,参加民粹党小组,阅读民粹党人著作和马克思的著作,投身于革命活动。1905年,高尔基加入了俄国社会民主工党。

1906年,高尔基受列宁的委托,由芬兰去美国进行革命活动,在美国出版长篇小说《母亲》。后定居意大利卡普里岛。

1913年,高尔基从意大利回国,从事无产阶级文化组织工作,主持《真理报》的文艺专栏。

1921年10月,高尔基出国疗养。1928年,高尔基回到苏联,在斯大林的安排下,他在俄罗斯作了两次长途旅行观光后决定回国定居。

1934年当选为苏联作家协会主席。回国后的高尔基作为苏联文化界的一面旗帜,为苏维埃的文化建设做了大量工作。

但20世纪30年代苏联出现的种种问题又使他与斯大林及现实政治始终保持一定的距离。1936年6月18日,高尔基因病逝世,享年68岁。

创作特点:

作品主题:

高尔基早期创作的现实主义作品多取材于他的底层生活的见闻和感受。这些作品除强烈地控诉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罪恶外,还力图揭示流浪汉内心深处的痛苦和新旧意识的斗争,捕捉劳动群众生活的时代特征,其目的仍然是要唤起人们对生活的积极态度。

高尔基的文学创作起步于浪漫主义。高尔基一生都在探索个人和历史的关系,寻找合理的社会生活,其作品中的主人公也往往充满激烈的内心冲突,并积极投身革命活动,探求改造现实的途径。高尔基曾不止一次地遭到沙皇政府的逮捕、监督和放逐,但他依旧始终如一地进行自己的革命和文学活动。

高尔基的创作中处处洋溢着对积极人生态度的赞美,向往唤醒人民群众创造新生活的激情,唤起人对自己作为人的自豪感,鄙视怜悯与恩赐。在高尔基看来,人有权力,也有力量创造与人相称的生活,怜悯与恩赐是贬低人,有辱人的尊严。

高尔基有互相冲突的两种人格。一是对现实社会造成人异化的现实的悲剧性体验和失望的痛苦;二是对人、对社会的热爱以及对未来的理想主义的认识。第一次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前的高尔基对俄国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是充满了热爱和信念的,他是怀着极大的热诚去迎接美好的未来的。作家此间的创作描写了革命前劳苦大众的悲惨生活,表达了他一种急切地改变现实的渴望,对未来新生活主人的召唤。

艺术特色:

在塑造艺术形象方面,高尔基强调通过典型化的手法塑造生动的形象揭示生活的本质,同时展示社会发展的未来前景,其现实主义创作又融入了积极浪漫主义的乐观、自信的特点,给人以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高尔基主张作家应以现实主义典型化的方法塑造形象,使艺术形象真实而生动。对文学反映生活的真实性,其根本点取决于作家对生活感受的程度,这中间必然表现出作家的审美态度。高尔基对文学反映社会生活的真实性也体现了他的新的审美观。他以敏锐的观察力认识到生活的真实本质是正演绎着一场前历未有的社会巨大变革。而掀起这场社会变革的主要力量就是已经觉醒的劳动人民,他称之为“新人”,因此,他的文学创作的真实性及艺术的典型化的理念中明确了艺术就是要塑造这些为社会变革不断奋斗的“新人形象”。

高尔基的现实主义文学与传统现实主义文学有着本质的区别。传统现实主义仅仅反映社会的真实现状,而这种真实现状大多表现为个人与社会的矛盾冲突,其实质是通过人性受到的摧残而表现出的对社会的否定与批判。

人物影响:

在作家辞世近半个世纪以后,人们对他的兴趣还是出现持续性的高涨。在欧美各国,不时掀起了“高尔基热”。尤其是高尔基的剧本,不断被搬上各国舞台,或拍成电视、电影。20世纪六七十年代,《在底层》和《仇敌》等在美国上演或播出,《仇敌》被剧评家认为“是已经播出的节目中最好的剧目”。在联邦德国,上演过高尔基的《瓦萨·日列兹诺娃》,而演出《避暑客》时,被评论家誉为文艺复兴以来的盛事。而在法国,英国和西班牙等地,也都上演过高尔基的剧本。

高尔基的创作对美国进步作家的影响也不可忽视。尤其是他创作中的“个人的社会活力”(指个人变革自我、变革社会和变革自然的创造力)主题与“死物奴役活人”的主题,以及处理这类主题的艺术风格,更是引起了他们的浓厚兴趣。

高尔基充满革命激情和革命乐观主义的作品,为中国广大读者所喜爱,教育和鼓舞我国人民为消灭剥削制度和建设新社会而斗争。

夜夜心是什么意思

“夜夜心”的意思是因为狐独而夜夜悔恨。出自唐代李商隐《嫦娥》,原文:
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译文:
透过装饰着云母的屏风,烛影渐渐暗淡下去。银河也在静静地消失,晨星沉没在黎明的曙光里。月宫的嫦娥恐怕后悔偷了后羿的长生不老药,现在只有那青天碧海夜夜陪伴着她一颗孤独的心。
赏析:
就内容而论,这是一首咏嫦娥的诗。然而各家看法不一。有人以为歌咏意中人的私奔,有人以为是直接歌咏主人公处境孤寂,有人以为是借咏嫦娥另外有所寄托,有人以为是歌咏女子学道求仙,有人以为应当作“无题”来看。兹且当作歌咏幽居寂处,终夜不眠的女子。以此而论,着实写得贴情贴理。语言含蕴,情调感伤。
诗中所抒写的孤寂感以及由此引起的“悔偷灵药”式的情绪,却融入了诗人独特的现实人生感受,而含有更丰富深刻的意蕴。在黑暗污浊的现实包围中,诗人精神上力图摆脱尘俗,追求高洁的境界,而追求的结果往往使自己陷于更孤独的境地。清高与孤独的孪生,以及由此引起的既自赏又自伤,既不甘变心从俗,又难以忍受孤孑寂寞的煎熬这种微妙复杂的心理,在这里被诗人用精微而富于含蕴的语言成功地表现出来了。这是一种含有浓重伤感的美,在旧时代的清高文士中容易引起广泛的共鸣。诗的典型意义也正在这里。

慈眉善目形容老人还是年轻人

“慈眉善目”形容老人。意思是形容人的容貌一副善良的样子。出自《老张的哲学》:“圆圆的脸,长满银灰的胡子,慈眉善目的。”
造句:
1、我们都被她慈眉善目的样子蒙骗了。
2、老爷爷慈眉善目,一定是个好人。
3、孙爷爷长得慈眉善目,又爱给我们讲故事,所以大家都非常喜欢他。
4、这个大娘,慈眉善目的,一见到她就觉得亲得不得了。
5、这位老人脸上总是挂着笑,看起来慈眉善目的。
6、小草怀着无比崇敬的心境仰望着慈眉善目的太阳。
常见热点问答
热点搜索
1-20
21-40
41-60
61-80
81-100
101-120
121-140
141-160
161-180
181-200
作文大全
1-20
21-40
41-60
61-80
81-100
101-120
121-140
141-160
161-180
181-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