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论文高等教育论文毕业生就业论文

若是少年青涩如初 范文 工作总结范文
精选回答

自20世纪90年代末期高等教育大规模扩招以来,大学毕业生数量逐年骤增。2001年至2006年毕业人数由114万增至413万,2007年为495万,2008年增至532万,2009年突破610万,2010年达到630多万,2011年预计650万。①

几百万同龄人在同一个时间段内求职就业的群体效应,极大地增加了大学毕业生就业的压力。加上我国目前人才供需资讯平台和人才供需标准尚处在初级阶段,供需之间的必要磨合在某种程度上也加大了求职个体的心理压力。客观而论,650万大学毕业生数量对于中国社会当前经济发展对人才的整体需求来说,不是过多,而是远远不够。之所以出现大学毕业生就业困难的情况,一方面与高等教育的教育理念和社会转型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有关,另一方面与大学毕业生自身原因有关。因此,高校毕业生要调整好心态,积极应对目前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带来的各种压力,为实现“学有所长,学有所用”的职业理想打下一个良好基础。

一、造成大学毕业生就业困难的外在因素分析

1.社会因素分析

社会每年提供的就业岗位,尤其是被大多数大学生青睐的国家行政、企事业单位提供的就业岗位数量,远远满足不了大学毕业生的期望。近年来,每年国家公务员考试和国有企事业单位的岗位招聘考试形成了“千军万马挤独木桥”的壮观景象。几百人甚至上千人竞争一个岗位,可见就业竞争之激烈。

之所以形成这样的就业趋势,是因为传统观念对大学生思想的影响。传统观念认为大学生是社会精英,完成高等教育后成为国家公职人员或从事一份待遇优厚、较为稳定的工作天经地义,否则就会被人瞧不起。

在经历了小学、初中、高中若干次激烈的竞争,最后进大学校门之后,大学生大多都有一种“人上人”的优越感,这种优越感必然会导致他们对工作岗位和工作地点的挑剔,导致就业困难度的上升。

2008年以来,大量海外高端人才和出国留学人员在美国次贷危机的影响下纷纷学成归来。这些人才被“求贤若渴”的中国内地城市如上海、北京、深圳、杭州等持续引进,无形中给国内的高校毕业生也造成了巨大的心理压力。

2.家庭因素分析

长期以来,“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一直是中国家庭父母不惜本钱培养子女成才进而改变家庭命运的人生目标,几乎每个家庭都对大学生子女有较高的就业预期,尤其是经济欠发达的农村家庭和经济比较困难的城镇家庭,把改变家庭命运的希望寄托在刚刚毕业的大学生身上。家庭的殷殷期望给大学生带来了较大的心理压力。

3.学校因素分析

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化,高校招生规模在短时间内呈现几倍甚至几十倍的增长,在量上取得了比较显著的成效。但与此同时,其对大学生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却没能得到同步提升,在质上远远不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对人才的要求。现行的高等教育体制存在行政化色彩太浓问题,统得过多,管得过死,课程设置僵化滞后,对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还落实不到教学实践中。“学有所专,学有所长,学有所用”的人才培养理念,也还不能转化为市场对学生们所期望的能力。由此,大学生自身存在就业方面的素质欠缺和准备不足,加上国家不包分配的政策,加重了其就业的压力。

4.用人单位因素分析

目前,大多数国有用人单位在一定程度上存在这样的困惑:他们特别需要的人才招不进来,不需要的人却因人情关系出不去,人才流动滞缓。大多数民营企业由于自身生存和发展的压力,其人才录用的标准是来则能用,缺乏较长远的人才培养和人才储备机制。

二、造成大学毕业生就业困难的内在因素分析

1.大学生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普遍存在消极心态

(1)一些大学生放大了对求职的畏惧感。这些大学生认为,人情关系是主宰就业的关键,没有人情关系,个人再努力也无济于事。由此,“干得好不如有一个好父(母)亲”、“干得好不如嫁(娶)得好”的观念在高校甚至社会上广泛流传。

(2)一些大学生人为增大了挫折感,进而导致抑郁心理。年轻气盛、初出茅庐的大学生们在一封封投递出去的个人简历石沉大海之后,他们开始抱怨世道不公,继而怀疑自己的能力,结果导致紧张、情绪低落,甚至对求职渐渐失去信心。由希望到失望再到绝望,心理压抑感在自我暗示的作用下不断强化,最终使一些大学生形成抑郁心理。

(3)一些大学生有强烈的自卑感。多数高校毕业生因求职过程中的挫折经历和目前就业环境中不良因素的影响,不能自信地面对用人单位提出的各种苛刻要求,而是自卑地认为己不如人,零薪酬现象即是例证。结果导致在求职择业过程中缺少主动性,与许多适当的机会失之交臂。

(4)一些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往往浮躁、盲从,缺乏方向感。在现有的教育体制和生存环境下,大多数大学生不是按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和个性优势进入大学所学专业的,他们不了解社会对各类人才的需求量和需求比例。他们在大学期间忙于交友、恋爱、应付各种证件的考试,处于被动的学习状态。当完成高等教育后,他们又是被动进入职场,思想和心智远没有成熟,不能进行独立思考和判断。因此,他们在求职过程中难免陷于盲从、浮躁之中,缺乏信心和方向感。

2.大学生个体在需求与能力之间的差距导致其心理的不平衡状态

(1)自傲、自负导致名牌高校毕业生在求职时往往好高骛远,期望值过高。一些名校毕业生在求职时倾向于人才济济、竞争激烈的一线城市,但他们往往不能正确认识自己和社会,也没有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一遇挫折很易由自信转向自卑。

(2)一些大学生在求职时因缺乏社会经验往往出现不同程度的焦虑心理。因缺乏实践经验,短时间内又得不到适当的帮助,一些大学生不知如何将个体需求与自身能力进行良性对接,于是在求职过程中常常出现烦躁不安、心理紧张、无所适从等现象。反映在单位选择上,一些大学生不考虑专业的相关性,见聘书就签,这为以后工作与个人愿望的矛盾埋下了伏笔。

(3)盲目攀比、恶性妒忌导致部分大学生求职时错失良机。我国高校教育注重通识、通才教育,缺乏个性优势的培养,使得部分大学生求职时陷于盲目攀比甚至恶性竞争之中。尤其当看到自认为能力与自己相当或者不如自己的同学找到令人羡慕的工作、获得可观的收入时,一些大学生难以保持心理平衡。为了平衡内心,他们往往盲目提高择业标准,结果错失就业良机。

(4)错误归因导致部分大学生在择业时出现逃避抵触行为。一些大学生在择业受挫时,不是将原因归结为自己努力不够、择业标准有点高、面试时有点紧张等主观因素,往往把原因归结为一些客观因素,如自己所上的学校名气不大、自己在大学里没有遇到名师、目前社会风气太差、自己家是农村的草根族、自己智商太低不是天才等等。

三、调适与对策

1.调适

调适即减压。减压要靠应付压力的资源。应付资源就是应对策略的基本材料。资源可以是个体的、社会的或物质的。②其中,个体资源最为重要,属内在资源,它包括个体的自尊、自谦、控制感和自我效能感。社会资源次之,属外在资源,它包括亲密的关系和扩展的社会网络。物质资源是基础,它包括健康和足够的体力,还有住房、金钱等。个体的生存与发展本质上以自我为中心,要靠自我的力量去实现和完成。因此,大学生要实现对就业压力的调适,除了智慧地利用好外在资源和物质资源外,主要靠自己,在物质资源的基础上,将内在资源与外在资源辩证地结合起来。

(1)确立积极的自我意象,充分挖掘自身潜能,走入创富人生。自我意象是“我属于哪种人”的自我观念,它是在人们对自身的认知和评价的基础上形成的。也就是说,个体的自我信念一般都是根据自己过去的成功或失败、他人对自己的反应、自己根据环境的比较意识特别是童年经验而不自觉地形成的。心理学家马尔慈说,人的潜意识就是一部“服务机制”——一个有目标的电脑系统。而人的自我意象,就犹如电脑程序,直接影响这一机制运行的结果。如果你的自我意象是一个失败的人,那么你就会不断地在自己内心那“荧光幕”上看到一个垂头丧气、难当大任的我,听到“我没有出息、没有长进”之类的负面讯息,然后感受到沮丧、自卑、无能与无奈……而在现实生活中你便会“注定”失败。相反,如果你的自我意象是一个成功的人,那么你就会不断地在自己内心那“荧光幕”上看到一个不断进取、敢于经受挫折和承受强大压力的我,听到“我现在做得好、以后会做得更好”之类的鼓舞讯息,然后感受到喜悦、自尊、自信与有为……而在现实生活中你便会“注定”成功。③

个体最初的自我意象的形成经历了一个很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个体处于被动状态,它是可以改变的。因为随着个体自我意识的觉醒,再加上专业心理健康教育和训练的帮助,个体有能力改变认知,重塑自我。因此,大学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如果遭遇挫折、失去信心,可以寻找专业的心理咨询书籍或心理咨询师的帮助,对原有的自我意象进行剖析和重塑,进而确立积极的自我意象。

(2)积极寻求有效的社会资源,获取多层面、多渠道的就业帮助和机会。马克思认为,个体的存在离不开社会,只有融入到社会关系之中,才能找到自己的位置和发展方向。个体在社会中生存要面对两类群体:一类是由感情关系辐射和地域关系形成的熟人群体;另一类是因生活和工作半径扩大后而面对的陌生人群体。不管是在熟人社会还是在陌生人社会,恰当的人际交往都至关重要。因为这能给个人的生存发展提供许多机会和帮助。

(3)边求职边锻炼,健康生活,以充沛的体力和精力过好每一天。大学生要珍惜青春期旺盛的生命力,时刻保持有效的自我控制和良好的状态。良好状态指的是一个人的健康质量,包括身体素质、精力水平、体重和对高危行为的避免。良好的状态对于有效应对压力是一种资源。这种资源不仅能使人用良好的知觉去感知生活,而且能使人以充沛的体力和精力去应对各种压力。大学生要想拥有良好状态,一要客观认识当前的就业难问题从根本上说属于结构性就业难题。二要了解社会对专业的需求情况,根据自身能力、自己的职业兴趣、专业特长、实际能力、性格气质特点、家庭情况等去合理定位就业期望值。三要加强挫折承受力训练,培养愈挫愈勇、积极向上的性格,同时要冷静分析导致择业失败的原因并进行合理归因。

2.对策

对策即应付压力的方法。所有应付压力的方法的目的都是相同的,即预防、消除或降低压力的消极后果。有效应付压力的方法如下。

(1)重组认知。重组认知就是改变人们对压力来源的评价,并改变对压力自我挫败的想法。应对压力常常是一种期望的过程,它可能开始于压力来源真正起作用之前。人们对相似情境的负面性经验和认知,往往又成为压力形成的因素。所以重新定义认知层面对消除压力至关重要。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对职业的认知往往带有主观片面性,机械地按照自己的愿望和要求行事,因而受挫,久而久之,便会形成不良认知。因此,学校或家长有责任帮助他们转变就业观念,重组认知。学校应当通过各种就业指导方式,引导学生在求职择业过程中学会从客观的角度看待问题,用科学的方法分析问题,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对待问题,使他们能够根据自身实际条件和社会需求实实在在地确定符合自己发展的求职目标和择业方向。家长要主动降低对子女的就业期望,并帮助子女解决一些生存方面的实际困难,使他们以一种相对宽松的心态走入社会。必要时,大学生还可以求助专业的心理咨询师用合理情绪疗法或应激免疫法来帮助自己重组认知。

(2)消除紧张。紧张是对压力产生的生理上的警告,是个体的生理唤起增加到一个不舒适的水平,并可能持续很长时间。消除紧张对应付压力起到止痛片的作用。大学生在临近毕业即将离校、生活还没有着落、等待签约、即将参加或正在面试时,容易产生高度紧张情绪状态。此时此刻,学会放松至关重要。首先,大学生进入大学后就应开始接受并重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所谓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指高校就业指导部门以在校非毕业学生为对象,通过长期循序渐进的就业指导形式,引导在校学生合理规划自身职业发展方向与发展阶段,从而顺利完成求职择业的一种渐进式的就业指导模式。这种就业指导模式一方面能够促使在校生在就业前适应就业心理,提前进入就业状态,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就业时的紧张情绪。另一方面,这种模式可以激励在校学生按照自己所规划的职业方向和阶段深化专业知识学习,加强社会实践,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做到有备无患。其次,阅读一些心理健康方面的书籍,学习一些有关放松训练的具体方法并反复训练。最后,如果紧张成为一种习惯,自己无法自控,可借助系统脱敏疗法消除紧张状态。系统脱敏疗法是心理治疗临床上一种常用的方法。利用这种方法主要是诱导求治者缓慢暴露导致神经症焦虑的情境,并通过心理放松状态来对抗这种焦虑情绪,从而达到消除紧张焦虑习惯的目的。

(3)解决问题。很多压力是因生活中的具体事件带来的具体问题得不到解决而导致的。所以,要想消除压力,就要妥善解决这些具体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首先要敢于面对,将问题分析分类,做到轻重缓急、心中有数。其次要积极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先求己再求人。最后要解决问题,给自己一个负责任的交代。问题得以解决,不但使个体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而且使其自我效能感提高。

(4)培训社会技能。大学生求职、择业和就业过程其实是一种人际交往过程,在这种人际交往过程中遇到的许多问题会成为压力的来源。因此,培训大学生社会生存技能可以使他们缓解进而消除就业压力。社会技能培训包括交流、礼仪、亲近、自我表现、坚持立场等。训练这些社会技能对应对压力的后果会产生积极影响,但不会对应对成功产生很大作用。大学生要明确单纯使用这些社会技能不会使自己最后成功就业,真正就业成功还要取决于自己做人的品质和实力,训练社会技能只是在一定程度上帮助自己就业。

注释

①此组数据来自2001—2010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

②王登峰、崔红:《心理卫生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第216页。

明悟 2022-07-15 01:44:52

相关推荐

前途的意思

前途原指前面的路程,比喻将来的光景;将行经的前方路途,引申为目标和价值。出自鲁迅《故事新编-奔月》:“圆的雪白的月亮照着前途,凉风吹脸,真是比大猎回来时还有趣。”出处:晋-左思《吴都赋》:“先驱前涂,俞骑骋路。...
展开详情

丼怎么读

jǐng或dǎn。读作jǐng时,同“井”。读作dǎn时,意为投物井中所发出的声音,也可用作姓。中文丼字来源甲骨文,甲骨文即有丼字,或为今“丹”字,井中的一点,为丹砂的象征符号。又因为从“井”得字,所以也指井,...
展开详情

芝麻油是上火还是降火

芝麻油有降火功效。一般黑芝麻食用,白芝麻榨油。中医学认为:本品性味甘、凉,具有润肠通便、解毒生肌之功效。据《本草纲目》上记载:有润燥、解毒、止痛、消肿之功。”《别录》说:利大肠,胞衣不落。生者摩疙肿,生秃发。”...
展开详情

闭门反思的意思

“闭门反思”的意思是关上门反省自己的过错。形容自身冷静下来好好单独地想想所犯之过错,作出深刻反省。成语出自:《汉书·韩延寿传》:“因入卧传舍,闭阁思过。畅姬扳肯殖厩帮询爆墨。”...
展开详情

五言绝句平仄格式

1、平起首句押韵:平平仄仄平(韵),仄仄仄平平(韵),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韵)。如:“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2、平起首句不押韵: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韵),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
展开详情

精选推荐更多>

凉州词王翰在什么情况下写的

王翰的《凉州词二首》具体创作时间未能确证,《凉州词》是乐府歌词,是按凉州(今甘肃省河西、陇右一带)地方乐调歌唱的。这首诗地方色彩极浓。从标题看,凉州属西北边地;从内容看,葡萄酒是当时西域特产,夜光杯是西域所进,琵琶更是西域所产,胡笳更是西北流行乐器。这些无一不与西北边塞风情相关。
原文节选: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译文:
酒筵上甘醇的葡萄美酒盛满在精美的夜光杯之中,歌伎们弹奏起急促欢快的琵琶声助兴催饮,想到即将跨马奔赴沙场杀敌报国,战士们个个豪情满怀。
今日一定要一醉方休,即使醉倒在战场上又何妨?此次出征为国效力,本来就打算马革裹尸,没有准备活着回来。
《凉州词二首》是唐代诗人王翰的组诗作品。第一首诗渲染了出征前盛大华贵的酒筵以及战士们痛快豪饮的场面,表现了战士们将生死置之度外的旷达、奔放的思想感情;第二首诗抓住边塞风光景物的特点,抒写边关将士们夜闻笳声而触动的思乡之情。这两首诗意境开阔,语言华美,节奏明快,富有浪漫气息。

霸凌的意思

“霸凌”通常是指人与人之间权力不平等的欺凌与压迫,它一直长期存在于社会中,包括肢体或言语的攻击、人际互动中的抗拒及排挤,也有可能是类似性骚扰般的谈论性或对身体部位的嘲讽、评论或讥笑,或者是因嫉妒等个人原因对其进行辱骂和讽刺。
“霸凌”造句:
1、报复只会升高施霸凌者的侵犯气焰。
2、正如施霸凌者值得你的注意,受害者也一样。
3、试著找出施霸凌背后的真正原因,再提供适合的援助。
4、教育部透过宣示活动展现反霸凌决心。
5、对那些孤离、少与同侪互动的学生要注意,孤离的学生最易成为施霸凌的目标。

鸟的天堂是什么意思

鸟的天堂一指的是茂盛的大榕树,人们把它叫做“鸟的天堂”。二指地方是鸟儿理想的栖息之地。出自《鸟的天堂》,作者巴金,散文,里面主要内容是说作者巴金游玩鸟的天堂所见到的景色及其感受。
在此文中,作者以清新流畅之笔,发掘和描绘了自然胜景之美,寄托了自己美好的情思,创造出一种清丽悠远的意境。同时,作者不是孤立地描绘这“鸟的天堂”,而是把它放在南国初夏水乡的夕照、青山、塔影、波光、田畴、朝暾的联系、烘托下加以凸显的。全文虽用语简朴无华,平铺直叙,却到处呈现出如诗似画的美趣,流贯着一种祥和宁静而又生机勃勃的田园牧歌情调。

王羲之是什么朝代

王羲之(303年-361年)是东晋大臣、书法家,字逸少,琅琊临沂(今山东省临沂市)人。丹阳尹王旷的儿子,太尉郗鉴的女婿,有“书圣”之称。
凭借门荫入仕,历任秘书郎、江州刺史、会稽太守,累迁右军将军,人称“王右军”。永和九年(353年),组织兰亭雅集。撰写的《兰亭序》,成为“天下第一行书”。永和十一年(355年),称病弃官,迁居于绍兴金庭。升平五年(361年)去世,安葬于瀑布山。
善于书法,兼善隶、草、楷、行各体,精研体势,心摹手追,广采众长,备精诸体,冶于一炉,摆脱汉魏笔风,自成一家,影响深远。风格平和自然,笔势委婉含蓄,遒美健秀。在书法史上,与钟繇并称“钟王”,与其子王献之合称“二王”。李志敏评价:“王羲之的书法既表现以老庄哲学为基础的简淡玄远,又表现以儒家的中庸之道为基础的冲和。”
常见热点问答
热点搜索
1-20
21-40
41-60
61-80
81-100
101-120
121-140
141-160
161-180
181-200
作文大全
1-20
21-40
41-60
61-80
81-100
101-120
121-140
141-160
161-180
181-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