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颖教学工作总结

今非昔比 范文 工作总结范文
精选回答

毕颖教学工作总结本文简介:2012-213学年度第一学期教学工作总结姓名毕颖任教年级高一任教学科语文担任工作(3)班语文本学期教学工作中一个最成功或失败的案例用文本教会学生生活——《荷塘月色》教学案例案例背景《荷塘月色》是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慢慢走,欣赏啊”中的一篇散文。是朱自清散文代表作之一,体现了朱自清散文朴素缜密、清

毕颖教学工作总结本文内容:

2012-213学年度第一学期教学工作总结

任教年级

高一

任教学科

语文

担任工作

(3)班语文

本学期教学工作中一个最成功或失败的案例

用文本教会学生生活

——《荷塘月色》教学案例

案例背景

《荷塘月色》是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慢慢走,欣赏啊”中的一篇散文。是朱自清散文代表作之一,体现了朱自清散文朴素缜密、清隽沉郁、语言洗炼、文笔清丽的特点,是一篇公认的美文佳作。

怀着虔诚的心情,我多次教学这篇文章,一直把它作为优美的写景散文来处理,把4-5节的写景作为重点内容,教给学生的是写景的层次、写景的角度、写景的方法,学生品味到的语言美和意境美,感受的是一副素雅、朦胧、静美的荷塘月色画面。每次教学完,总觉得有一点遗憾和惶恐,《荷塘月色》自1927年发表以来,广为传诵,经久不衰,它撼动人心的东西难道就是这几节写景的文字?文学史上有很多写月写荷的文章,为何这篇和作者能成就

“因文成名,因名盛文”的佳话?

今年又教到这篇文章,我抛开所有的资料包括自己以前认真备的教案,就像初读一样,研读文本:

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今晚在院子里坐着乘凉,忽然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在这满月的光里,总该另有一番样子吧。月亮渐渐地升高了,墙外马路上孩子们的欢笑,已经听不见了;妻在屋里拍着闰儿,迷迷糊糊地哼着眠歌。我悄悄地披了大衫,带上门出去。

……

文章开头就有一种摄人心魄的力量。试想想,一个夏日的深夜,月亮升起、喧嚣停息、妻儿安睡,如此温馨惬意的画面里却坐着一个孤独的人,他觉得这一切和他无关,他的心带着他寻找属于他自己的荷月世界。

……

——这样想着,猛一抬头,不觉已是自己的门前;轻轻地推门进去,什么声息也没有,妻已睡熟好久了。

结尾像是一串强有力的休止符,敲打着每个孤独者的心弦。一场汹涌澎湃的情感波涛,在无声无息中兴起,又在无声无息中熄灭,周围的人一无所知,即使是最心爱的人,也毫无察觉。

重读经典,我读出了朱自清的孤独,一种无法排解的孤独,一种从屈原到柳宗元人类共有的孤独。顿时,我豁然开朗,他笔下的景为何那样的幽美;他的文字为何那样的深情;他的情感为何那样的忧伤。

那一刻,我热泪盈眶,文章激起我强烈的共鸣。我找到了一条通往作者内心的路。

因此,我把教学目标设定为:作者是如何排遣自己的“不宁静”的?从文章语言入手品悟作者内心深处的感情,理解散文是特定情境下的特定的情感的产物。教会学生感悟文本背后的生命,进而激发学生自己的生命意识。

案例描述

片断一:知情

师:本文写了朱自清一次怎样的经历?

生:月下散步。

师:月下散步,很浪漫的事情,苏轼、李白等诗人都有这样的雅兴,你觉得朱自清月下散步时的心情怎样?

生:有点高兴,又有点苦闷。

师:高兴可以理解,因为月色迷人。作者为何会苦闷的呢?从文本的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

生:第一节。

师:好,请具体这一节是如何表现作者的心情的?

生:文章开门见山的说“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然后描绘了一个寂静孤独的氛围,用妻儿反衬自己的无眠苦闷。

生:我觉得这里有一种孤独。作者心不宁静,可是无人能懂,夜深人静时独自一人默默坐在院子里。

生:最后一节也表现了这种孤独,“轻轻地推门进去,什么声息也没有,妻已睡熟好久了。”一切都静悄悄的,有种孤寂的氛围。

师:你的感觉很敏锐,老师也有同感,生活中有些时候有些烦恼我们无法对别人言说,只能自己默默的承受,同学们有过类似的经历吗?

生:太有了,成绩不理想时,不想和别人诉说,包括自己的父母,因为说了也没用,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生:有时候会莫名其妙的感觉,只想一个人静静的呆一会,不想被打扰。

师:是的,有时候,孤独会带给我别样的感受,能让我们对生活更深刻的认识。孤独中的朱自清先生在去荷塘的路上,他是否有这样的感受?

生:我觉得作者摘下了平时的面具和枷锁,是个完全自由真实的自己。从“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不理。”中可以看出。

师:这确实是个理想的境界,可这是我们生活的现实世界吗?

生:文中说:“到了另一世界”,应该是另一个世界吧。、

师:对,这是朱自清用来排遣自己苦闷孤独的另一个世界。那么,这是怎样的一个世界呢?

片断二:析情

师:佛说:一花一世界。朱先生笔下的荷、月是怎样的一个世界呢,请同学们说说自己的阅读感受。

生:一种朦胧的美。悠悠的,淡淡的。

生:静谧的,淡雅的。

生:我觉得不太美,“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要是我写,就写绚丽的霓虹灯。

生:就是,还有“峭楞楞如鬼一般”,根本就不美嘛。

师:子曰: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智者动,仁者静。这里涉及到个人喜好,朱自清性格温和敦厚,他为自己取自佩弦,古人云:佩弦以自急。所以他觉得被淡淡的云层笼盖的月色是恰到好处,最符合他的心境和性格。也正因为如此,他选择派遣孤独苦闷的方式是散步赏景,而不是像李白那样的痛饮三百杯似的一醉方休。

生:所以文中的清香是缕缕的;歌声是飘渺的;月光是静静的;青雾是薄薄的。

师:对啊,作者的情感也是淡淡的,一种淡淡的喜悦。

生:这点我有体会,我郁闷的时候喜欢吃东西,把肚子撑得饱饱的,心情就好了。

师:是的。各人的方式不一样,那么,朱自清先生在无边的荷香月色里消解了自己的“不宁静”了吗?

生:没有,作者说:“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他依旧处在孤独苦闷中。

师:人作为一个独立体存在于世,那就注定了他一世的孤独,只是有人将这孤独玩味得格外深刻。朱自清先生绕着荷塘走了一圈后,他又想到了什么?又能给我们什么样的感受?

生:江南采莲的事情。

生:那是一个热闹风流的季节。

生:我喜欢《采莲赋》里的情景,少男少女夏始春余,荡着小舟,借莲传情,太浪漫了。

师:这一切确实很美,令人向往,这和前文呈现的“荷月世界”有何区别?和我们生活的现实世界有何区别?

生:这里应该是理想世界吧,只存在于人们的想象之中。荷月世界是一个独处的和别人隔离的世界。现实世界就是我们平常的生活空间吧。

师:你分析得真好,所以,不论想得有多美好,人还得回到平凡的现实世界来,因此作者最后还是推开了自己的家门进去。

片断三:品情

师:有人说:《荷塘月色》是个双圆结构,从行踪上看,由家出发而后又回到家,从心情上看由“不宁静”又回归到不宁静,同学们,你们认为呢?

生:我不同意这种说法,从行踪上看,作者是又回到了原点,但从心情上看,作者并非又回到先前的状态。

师:请你具体的说说。

生:因为“不宁静”,作者想起了日“日日走过的荷塘,在这满月的光里,总该另有一番样子吧。”结果他欣赏到了符合他心境的朦胧月色,他心里有喜悦,虽然是淡淡的。

生:后来,作者又联想到六朝时的采莲盛况,心中荡起了快乐的涟漪。

师:凭什么这样说?

生:从作者引用《采莲赋》里的句子看,那是一群少男少女互表爱慕之情的情景,

“这真是很有趣的事。”,可以看出作者心中的向往。

师:可是,作者一再说“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这表明他怎样的心情呢?

生:这不应该是回归到“不宁静”,我觉得作者在夜游中得到了宁静,柔和的荷月美景让他平静,风流的采莲盛况让他神往。

生:这里好像有一种孤独和哀伤,一种美好不再的哀伤,这种淡淡的哀伤在采莲图里有,在荷月图里也有。

生:我觉得是一个中年男人在品味自己的孤独,一种美丽的孤独。

生:孤独不是寂寞,品味孤独需要强大的内心,我希望我也能有这种强大。

……

师:都说的很好,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荷塘月色》这样的名篇,就应该是见仁见智,用我们对生活的理解,深入文本,走进作者的内心,就能真正理解作品的情味。

读出属于我们自己的《荷塘月色》。

布置作业:以“我的第二世界“为题,写一篇读书笔记。

案例反思

以前教这篇课文时,总喜欢介绍时代背景写作背景,总要把学生带到1927年,带到朱自清的家庭,其实,经典的作品是跨越时空的,而且是常读常新,过多的陈旧的资料堆砌,反而让学生画地为牢。因此,本次教学时,我打破常规,仅从文本入手,教自己最真的感受和理解,让学生呈现自己最真的感受和理解,师生思想碰撞,产生火花,形成智慧。

散文最大的特征就是无特征,因此教什么无规律可言,这需要教师潜心研读文本,形成自己的理解和观点。就本文来讲,我觉得最重要的是“言”与“情”,因为“情”之深深,所以“言”之凿凿。“情”是内核,“言”是外壳,本课教学时,我着重引导学生走进文本,体味作者的情感,进而欣赏其语言,达到教一篇通一类的目的。在学生感悟了朱自清独自的苦闷哀愁喜悦之情时,4-5节的语言赏析就变得浅显易懂了。甚至有学生文中的句子提出质疑行的解读,如“峭楞楞的如鬼一般”,有学生认为这句破坏了美感,删去较好。

平时,我们经常会抱怨现在的学生感情粗糙肤浅,认识低幼简单,很难有什么文本能打动他们,总觉得他们读不懂经典文学。从这课看,我觉得问题不在学生,而在教的老师。怎么打破学生和文本之间的隔膜?怎样在学生和作者之间架设情感通道?怎样让学生读进去再走出来?怎样促进学生的知、情、行的统一发展?这些需要老师认真研读精心的设计。本案例分别从“知情”、“析情”、“品情”三个层面引导学生从自己生活的经历和感受来感知作者的情怀,将心比心,学生融入了作者的情感体验后,就有了自己的思考,课堂表现活跃,不时有妙语横空而出。

语文课堂要有生活意识,要教会学生生活,这就是我们经常说的“以人为本”,本节课教会学生品味孤独,孤独是每个人必须要经历的一种生活体验,真正孤独的是不会说自己孤独的,只是偶尔长啸几声,或者是无奈的一声叹息(如朱自清),那么,作为一个社会人该如何排解孤独呢?王羲之说: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所以,每个人要建立一个属于自己的第二世界,这样人的精神世界才是全面的完美的,社会也才能是和谐的。读书笔记的布置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建立自己的心灵空间,提升自己的生活能力,作业反馈表明这次的读书笔记效果非常好,学生的第二世界是精彩纷呈。

案例启示

语文教育是人的教育,教育的核心问题是培养什么样的人。语文教学所用的材料是语言文字,是各类文章,这些文章无不积淀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人文精神,语文教学必须以“立人”为中心,由过去死记语文知识转到通过语言的形式认识社会、感悟人生、塑造自己上来;由过去的传授知识训练学生为主转到以人的发展为主上来。有了这样的教学理念,教师才会敬畏课堂,把课堂看成是学生正在经历的生活,是学生的生命体验;有了这样的课堂意识,备课时,教师对文本才会有独到的见解,才会不满足做教参的传声筒;有了这样的追求,教师才会主动的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从而享受到职业生涯所带来的莫大的幸福。

4

月夜星辉 2022-07-15 01:42:10

相关推荐

无人与我是什么

无人与我,意思是:没有人和我一起。“无人”,是一个汉语词汇,是没有人才、没有人、没人在的意思,出自《史记·范雎蔡泽列传》:“秦王屏左右,宫中虚无人。”...
展开详情

人不如旧 衣不如新的意思

人不如旧,衣不如新的意思是:衣服是新的好,朋友是旧的好。(因此旧的东西或朋友不可轻易舍弃)形容事物的前后比较。“衣不如新,人不如故”可以用作宾语、定语,一般常用作书面语。这句话最早出自于《晏子春秋·第五卷内篇杂...
展开详情

古人读书的方法

读书有很多种方法,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让我们来看看古代名人都是怎么读书的,并从中借鉴一些好的读书方法。1、董遇:“三余”读书法汉代的著名学者董遇提倡利用“三余”时间读书。他说:“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雨者晴...
展开详情

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是什么意思

这句话的意思是:只有在春天辛勤劳动才能获得丰收,一天最宝贵的时间是早晨。这句话一般用于激励人刻苦学习,充分利用学习时间,达到提升自我的目的!出处有:1、南朝·梁·萧绎《纂要》:“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
展开详情

集中注意力的基础是

集中注意力的基础是对大脑进行科学的锻炼,促使脑神经变得发达和强壮。注意力是指人的心理活动指向和集中于某种事物的能力。“注意”,是一个古老而又永恒的话题。俄罗斯教育家乌申斯基曾精辟地指出:“注意是我们心灵的唯一门...
展开详情

精选推荐更多>

乔迁新居大门对联

乔迁新居大门对联:
1、横批:春意盎然。
上联:福星高照全家福;
下联:春光耀辉满堂春。
2、横批:吉祥如意。
上联:迎喜迎春迎富贵;
下联:接财接福接平安。
3、横批:可心就好。
上联:良辰吉日喜迁新居;
下联:人兴家旺宜住高楼。
4、横批:乔木莺迁。
上联:乔迁喜天地人共喜;
下联:新居荣福禄寿全荣。
5、横批:栋宇聿新。
上联:吉日迁居万事如意;
下联:良辰安宅百年遂心。
6、横批:方寸福地。
上联:添居室金玉满堂;
下联:栋梁起流芳百世。
7、横批:四海升平。
上联:一马平川进新居;
下联:珠光宝气福满堂。
8、横批:万象更新。
上联:和顺一门有百福;
下联:平安二字值千金。
9、横批:喜气盈门。
上联:福旺财旺运气旺;
下联:家兴人兴事业兴。

亏除去部首有多少画

“亏”字除去部首,还有两画。
亏(拼音:kuī),汉语一级通用规范汉字(常用字)。“亏”和它的繁体字“虧”原是音义都不同的两个字。简体“亏”原是“于”的异体字,字形、字义关系不详。清代王筠认为是“吁”的本字,假借为动词“往”义,并由此引申出“到达”、“在”、“比”义,进而虚化出一系列介词用法,这些意思后世多写作“于”。“亏”字后来成为“虧”的简化字。
“虧”始收录于《说文解字》,许慎认为是形声字,从亏雐(hū)声,本义指气不足,引申泛指缺损,再引申指短、少、差欠,又引申为毁坏,还引申为道义上的亏欠、对不起。又作幸好、幸亏讲。另外“亏”也表示讥讽。

疾行的意思

“疾行”读音jí xíng,汉语词语,意思是快速行走。
出处:
1、《素问·气厥论》:“水气客于大肠,疾行则鸣濯濯,如囊裹浆。”
2、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七十二回:“伍员疾行,至于鄂渚,遥望大江,茫茫浩浩,波涛万顷,无舟可渡。伍员前阻大水,后虑追兵,心中十分危急。”
造句:
1、他骑马疾行,在父亲咽气前到达了家中。
2、大队骑马背枪的胡子在山道上一路疾行,偶尔一两个山中猎户看到这群胡子,无不躲得远远的。
3、适才我看到你骑在疾行的巨无霸背上,仍然谈笑自若引吭高歌,如此临危不惧,气定神闲的大将风骨,岂是平常人所能及的。
4、杨龙和林凤仙驾着火龙,在万丈虚空之上穿云破雾,瞬息千里,飞速地朝着东南方向疾行而去。

会操是什么意思

会操,读音为huì cāo,汉语词语,意思是会合举行操演。该词是一个军事术语,古今语意不同,在清朝末年,又称为秋操、大操,意指新军的军事演习,在今天,专指军队的队列训练。
出处:《大辞海·军事卷》:“会操:集中部属对已训课目、内容进行的操演。多用于队列训练,目的是检验训练效果,相互观摩,交流经验,取长补短,共同提高。通常由连、营、团级单位组织实施,并组成评判组,按指定的单位或个人顺序轮流操演,结束后进行讲评。”
造句:
1、每天早晨,同学们在操场上会操。
2、我今天感到非常高兴,能够以检阅官身分出席这次结业会操。
3、我非常高兴出席今天的结业会操,再一次以检阅官的身分,与入境处的结业学员见面。
常见热点问答
热点搜索
1-20
21-40
41-60
61-80
81-100
101-120
121-140
141-160
161-180
181-200
作文大全
1-20
21-40
41-60
61-80
81-100
101-120
121-140
141-160
161-180
181-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