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下学期语文教学工作总结

篇一:八年级语文下册教学工作总结
八年级语文下册教学工作总结
本学期工作即将结束,我在这学期的课堂教学中能够渗透新课标理念,不断思考,逐步形成自己的见解。在教导处的安排下,深入学习、钻研探究式教学,并作了一定量的理论学习笔记,学习中,获益非浅。能够按照计划完成教学工作,备课及时,作业量适中,批改指导及时具体。根据语文教研组的安排,积极参入语文研修课的上、听、评课,从其他教师身上取长补短,及时进行教学反思。
课堂教学中,能够尊重学生,营造民主平等的课堂氛围。本学期教材,除文言文外,大部分课文由学生根据自学的模式自学,教师点拨指导,通过尝试,学生的自学能力有了一定的提高,重要的是他们获得了学习实践的方法,进一步培养了学习的兴趣。学习过程中,学生在语言上形成了一定的积累,增加了阅读,掌握了一定的阅读方法。当然,学生的阅读面还显得窄了一些,阅读的量还需加大。另外,在作文的训练指导上还有待提高。
在新课程理念的引领下,我一直围绕着如何提高语文课堂效率,作着深入的思考和积极的实践,也通过自身的经历深深的感知到,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课堂语言的精练到位,课堂提问有效性的提高,对提高语文课堂效率,进而对提高语文教学质量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众所周知,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在很大程度上是靠阅读教学来实现的,而语文课堂教学中提问的设计,可谓是关系到阅读教学组织成败得失的一项重要工作。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只有全体学生积极参入、思考探索的课才是成功的高效的,“学而不思则罔”,学生如果
不动脑,怎能期望有收获呢?然而,对于涉世未深、知识还不丰厚的初中生来说,想让他们直接从文本当中激起阅读兴趣,从而获得知识上的教益,得到美的享受,那是不切实际的。因为,教师在教学之前,学生在阅读课文时,思想上往往是困惑迷茫的,常常不知道作品好在何处,应该学习借鉴什么,即使偶尔有一些美的感受体验,也是凭直觉,无法用言语加以表达,处于一种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状态。这就需要教师的引导点拨,而教师有效的引领学生领悟文章主旨,真正让学生在心灵上触动、在阅读理解能力上提高,靠的不是滔滔不绝的讲解,而是一些精当的、具有启发性的和探索性的提问,及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讨论交流。切合学生与课文实际、引人深思的教学提问,有助于点燃学生思想的火花,掀起感情波澜,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然而,语文阅读教学中还存在着大量的无效提问现象,如:“是不是”“对不对”“好不好”之类的问题让学生回答,表面上来看,学生兴致勃发,情绪高昂,课堂气氛热烈,实际上,这样的提问非常简单,没有多少思考的余地,对促进学生思考,引导学生关注课文是没有好处的。
那么,如何增强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呢?首先,所提问题要难易适度。既不能过于肤浅,没有思考的余地,又不能太艰深,让人难以琢磨,无从下手。太浅,索然无味,提不起学生的兴趣;太深,学生答不了,不仅达不到教学目的,反而容易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事与愿违。问题的难度应以水平较高的学生经过思考或讨论或稍加提示点拨可以答出为上限。
其次,所提问题要围绕教学目标,切合学生实际,紧扣教材训练要点及文章精彩之处。
第三,设计问题要面向全体学生,对于理解或鉴赏性材料的提问,要不受“标准答案”的束缚,让答案具有多维性,力争引起发散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独立精神。
第四,科学地确定问题的指向,切忌提“漫谈式”的问题,单求课堂“热闹”,弄的最终不知所问所答是为何而来。
第五,培养学生生成问题的能力。教师要尊重学生的认识,把学生推向主体,很多问题由学生自己生成,教师的主要任务是教会学生怎样发现问题;当学生的问题提得过多过杂时,教师应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筛选整合,随着问题的解决,正确对待不断产生的新问题。第六,提高学生的问题意识,并鼓励学生不断产生新疑。
总之,课堂提问是教学的重要方法之一,是沟通师生教与学的桥梁,是传授知识的有效途径。提问得法,可以启发学生积极思维,提高学习效率;提问不当,不仅对教学无益,而且会堵塞学生思路,窒息课堂气氛。因此,教师应重视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篇二:2014(下)八年级下册语文教学总结
2013——2014学年度第二学期
八年级语文教学总结
一个学期的教育教学工作已经结束了,本学期我担任八(4)班语文教学工作。经过一个学期的努力工作,取得了一些成绩,获得了一些教学经验。现将本学期的具体工作总结如下:
一、教学工作任务完成情况。
遵循国家教育方针,认真贯彻“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努力体现新课程标准精神,树立大语文观,体现“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三维目标。以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学会生存、学会创造”为宗旨,努力塑造学生健全人格,提高学生素质,联系生活实际对学生进行语文教学,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语文学习方式,经过努力,圆满完成了学校安排的教学任务。
二、引导学生学习情况。
1、以阅读教学为主,以单元重点学习课文为抓手,完成了六个单元共三十篇课文的阅读教学,达到了相应的学习目标。
2、加强了朗读训练,注意课文中的情感教育,了解直接抒情与间接抒情的表达方式,加强抒情性语言的学习。
3、联系身边的实际生活,走进民俗和民间文化。感受自身日常生活中蕴含的无穷乐趣,体会多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产生的艺术效果。
4、带领学生在优美的古诗文中漫步,让学生在大致读懂课文的
基础上,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赏析古诗文的艺术魅力;了解古人写景、叙事、议论的艺术,体会语言运用的妙处;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增强语感。
5、在借助提示、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的基础上,体会游记散文借景抒情的特点;品味了古诗文名句的思想感情,并结合亲身体验来加深理解。
6、注重学生写实作文的训练,注重从写实到写虚的训练。注重切实有用的作文方法指导,学生的作文水平得到了提升。
三、主要教学感悟及反思。
1、注重教学方式建构,加强课堂活力激发。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教学中要特别重视学生学习的动机、情感、态度,努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灵活运用自主、合作、探究为主的教学模式,驱动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培养学生主动思考、质疑、求索以及善于捕捉新信息的能力,并把这种能力的培养定为课堂教学的终极目的。准确把握学生的心理特征和思维特点,积极探索有利于激发兴趣、激活思维的课堂教学方法。
2、学习先进教学理念,改革落后教学课堂。
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因此,教学中必须坚守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在教学实践中积极探索焕发语文课堂活力、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途径,探究能启发学生思维的自读课文阅读方法,以感知——探究——反思——延伸为主线的重点篇目学习法,以合作——探究——创造——创新为核心的语文活动课运作方法,以激
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
3、优化教学手段,提高学习效率。
现代教育技术日新月异,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要以更新教学手段为重点,借助各种媒体和教学资源给学生以直观的体验、感受,使得师生在探索中经验共享。教学中,首先要仔细研究教材,精心设计教学环节。课堂上要有效运用各种教学媒体和教学资源,扩展创造性思维。
4、重视语文基础,注重技能训练。
新课程改革促使教师由知识的占有者转化为知识的组织者,由知识的传递者转化为学习的促进者,超越课堂的藩篱,将现代教学过程演化为“培养学习者”的过程,实现由“授之以鱼”到“授之以渔”的根本转变。语文教学要重视语文基础,通过扎实多样的语文训练,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学生的语文实技能,使学生获得终身学习的本领。
四、存在的问题与改进措施。
学生主动、自觉、勤于学习的意识有待加强,阅读水平也有待继续提高,作文能力有待提高。在今后的教学中,还应继续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上下工夫,从基础入手,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强化生动、活泼,扎实、系统,有序、有恒的训练,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了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了一些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
2014年7月6日
篇三: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工作总结
语文教学工作总结
李耀平
本学期我担任八年级(19/20)两个班的语文教学工作,两个班
共有学生近百人,随着年龄的增长,青春期生理和心理的影响及社会
诸多因素的影响,厌学的学生逐渐多起来,但大多数学生学习还比较
努力,有上进心。在教学中,我认真教学、创新思想与方法,现将本
期的工作体会总结如下:
一、实践课堂教学,激发学生兴趣。
刚参加工作的我反复学习有关的教育教学理论,深刻领会新课标
精神,认真反思自身教学实际,了解学生,探究教法,树立以学生为
主体的教学理念,在教学实践中积极探索语文课堂教学的新思路,激
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传统的应试教学课堂是围绕知识目标而展
开,但忽视了学生学习的动机、兴趣,如何激活学生所需的先辈知识,
启动学生的求知欲望成为课堂教学的难题之一。为此,我仔细研究教
育心理,把握好八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和思维特点,积极探索有利于
激发学生兴趣的教学方法。
二、自主学习,提高学习效率。
这既是语文课程的基本要求,也就是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特
点的体现。我在教学中,改变了传统课堂上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状况,
仔细研究教材内容,精心设计教学环节,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
他们能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提高学习效率。
三、以阅读教学为重点。
1.结合亲身体验感悟课文的思想内涵,进而了解社会人生。
2.加强了朗读,注意课文中的联想与想像。
3.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同时,注重学生人文素养地培养。
4.在借助导读、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的基础上,结合学生自己的生活体验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体会语言运用的妙处;积累常见
的文言词语,增强语感。
四、注重学生学习方法的掌握。
从基础入手,再提高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
方法的学习中得到提高,初步获得了一些语文实践能力。
五、教育教学不足
一学期来,在学校领导的悉心指导和关怀下,在同事的大力帮助
和鼓励下,在学生的良好配合下,教育教学任务得以完成。学生的知识和能力有所长进。但我还有很多方面需要向我的领导、同事学习,以便在以后的教学有所进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