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MV迁移的必要性分析

银行卡
迁移成本
1、
EMV以及EMV迁移的概述
EMV是Europay(欧陆卡)、MasterCard(万事达卡)和Visa(维萨)三大国际银行卡组织共同制定的芯片卡规范,是芯片卡与芯片终端之间的交互对话机制[1]。国际组织于1996年发布EMV96
标准,2000年发布了EMV20002标准。三大国际银行卡组织于1996年联合制定了银行IC卡在借记、贷记领域应用的统一技术标准,因此磁条卡向芯片卡迁移也称为“EMV迁移”。从全球范围来看,EMV迁移进展不一,一些国家和地区的行动还处于评估与试验阶段,多数国家滞后于国际卡组织的推进步骤。
EMV迁移是银行卡从磁条卡向智能IC卡转换的过程,是基于CPU
IC卡的金融支付标准,目前已成为公认的框架性标准[1]。其目的是在金融IC卡支付系统中建立卡片和终端接口的统一标准,使得在此体系下所有的卡片和终端能够互通互用,以有效防范诸如制作和使用假信用卡、信用卡欺诈、跨国金融诈骗等各种高科技手段的金融犯罪,并且该技术的采用将大大提高银行卡支付的安全性,减少欺诈行为。
2、
银行卡EMV迁移的背景现状
目前全球已实施或计划迁移的国家和地区超过了30个,仅发行国际卡品牌的EMV卡片就近2亿张,布放EMV终端超过200万台。欧洲和亚太区走在全球EMV迁移的前列,其中欧洲全面启动了迁移计划[2]。亚太区也有10多个国家和地区启动了EMV迁移计划,其中韩国、日本、马来西亚、台湾正在进行全国、全地区性的迁移。在EMV迁移比较成功的欧盟国家,Visa、MasterCard等银行卡机构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银行卡组织通过制定
IC智能银行卡标准,以市场化手段与风险管理政策为手段,促使发卡会员机构、收单机构主动实施EMV迁移。然而国内EMV迁移起步较晚,但近年来随着周边国家EMV迁移的快速发展,银行卡诈骗案件和涉案金额也逐年增大,2005年以来中国的EMV迁移进程明显加快。
3、
实施EMV迁移的必要性
(1)
风险管理的需求
1.
外卡收单风险
国内的银行卡收单市场包括外卡收单和内卡收单。如果我国外卡收单不能按时完成EMV迁移改造,国际风险责任转移政策一旦正式实施,受理国外EMV卡所产生的风险责任将全部由国内收单银行承担,国内外卡的收单市场面临极大的政策风险和系统改造压力。
2.
国际卡伪卡风险
随着国际上的银行业纷纷向EMV迁移,伪造已迁移的EMV卡的成本和难度将提高,而未进行EMV迁移的纯磁条卡将成为伪卡集团的主要目标。国内银行发行的可在境外使用的一卡双币(或多币)国际卡将更有可能被伪冒且在境外被冒用。
(2)
国内市场安全需求
央行曾透露估算数据称,中国目前每年银行卡案件涉及金额在1亿元左右,并呈逐年上升趋势。根据一份2006年的相关统计数据,2006年中国共发生433起银行卡账户信息泄露事件,银行卡欺诈金额为1.84亿元人民币。这使EMV迁移的问题再次被提上议程。
(3)
金融创新需要
除了安全更好外,较传统的磁条卡,芯片卡可能更好的支持综合功能和多应用。由于芯片卡存储容量大并具有自我运算的功能,可以在同一张芯片卡上加载具有不同应用的功能,还可以将接触式和非接触式两个芯片集成在一张卡片上,使一张卡同时具有借贷记、电子钱包及小额支付等功能,还可支持个人信息管理、积分和忠诚计划等诸多附加功能。这些可以使发行芯片卡的发卡行更好的拥有产品竞争力和市场。
(4)
防范伪卡欺诈需求
实施EMV迁移是防范信用卡欺诈的一种有效措施。磁条卡尽管具有成本低和制作简单的优点,但由于存在许多技术缺陷,导致银行卡巨额欺诈案件不断发生。而IC卡采用的是具有独立运算、加解密和存储能力的
CPU芯片,其安全性较磁条卡有相当大的提高[3]。在应用上IC卡与读卡器之间采用可加密的数据通信方式交换数据,具有较强的安全认证机制,大大减少了伪卡犯罪的可能,实施
EMV的银行卡被盗比例下降了30%。EMV卡和磁条卡的安全性比较如下表所示:
比较内容
磁条卡
EMV卡
技术
磁条+SDA
DDA,CDA
伪卡
甄别比较困难
甄别起来比较容易
风险控管
较简单
较灵活
认证
卡,发卡行
卡,发卡行,持卡人,终端
(5)
多样化增值服务需求
银行可借助IC卡提供多样性的增值服务。目前全球范围内正积极提倡公交卡、电信卡、银行卡的融合,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一卡通”。IC卡提供的增值服务既能通过接触方式实现借贷记功能、电子钱包功能,又能通过非接触方式实现快速交易的小额支付功能。
(6)
零售市场发展选择需求
实施EMV迁移是广大零售市场发展的选择。调查显示,有60%以上的消费者呼吁使用脱机处理的银行卡;70%以上的受访者不愿携带现金备用,这就使银行卡
IC化有了广泛的基础,进而使EMV迁移成为可能。
4、
制约EMV迁移的因素
(1)
迁移成本巨大
就全球范围来说,中国的银行卡EMV迁移进程较慢,成本过高是一大障碍。EMV迁移涉及发卡行主机和收单行收单系统的全面改造,涉及包括加密、授权、数据处理在内的方方面面,需要花费大量费用[3]。
(2)
市场需求不足
国内商业银行的经营,是在确保安全性和流动性的前提下获取效益最大化。在EMV迁移中,各发卡银行无疑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而现在的情况是,国内银行卡市场并没有对EMV卡产生大量的需求,因为中国的信用卡欺诈要比国外少的多,所以欺诈损失的绝对值也不大,这就造成了国内商业银行对银行卡换芯的动力不大。
(3)
IC卡受理和收单环境不成熟
国内相对封闭和安全的人民币银行卡市场非常不利于进行EMV
迁移,虽然银联近几年已经在全国各地布放了大量可以读取芯片卡的机具,但是仍属于杯水车薪。如果没有广泛的可以使用的刷卡机具,就没有愿意办理卡片的消费者。IC卡多功能应用需相应的其他行业标准支持,同时需要与之相对应的受理终端,而我国目前尚缺乏这样一个相对成熟的受理环境作为其应用基础。
(4)
EMV卡片生产厂商技术应用创新不足
目前,国内银行在ATM、POS的EMV升级以及兼容EMV终端的系统改造方面进程缓慢,而且跨行业的“一卡通“设备共享和信息资源共享工作效果不明显,很多应用不能做到资源共享、互联互通。尽管国内一些智能卡厂商在IC卡安全性和质量上有了很大提高,但相对于国外一些成熟的大公司,仍然没有优势可言。
5、
银行卡EMV迁移总结与建议
EMV迁移堪称近年来全球银行界举足轻重的一项浩大工程。随着技术发展、EMV标准的完善及国际EMV迁移计划的实施,银行磁条卡向IC卡的迁移是必然的发展趋势,EMV迁移将是我们无法回避的选择。但同时随着全球EMV迁移的进一步深入,EMV迁移实施范围的逐步扩大,国内银行卡产业将同时面临更大的风险。根据EMV迁移的制约因素,在此提出了以下几点应对措施:
(1)
加强领导,有序推进
进一步完善国内EMV标准的制定。磁条卡向IC卡转换,实现EMV迁移是一个必然趋势[4]。首先,应积极制定和完善中国的EMV标准,这是整个迁移行动的基础。其次,国内银行业管理部门应会同商业银行尽快制定适合国内实际的EMV迁移计划,尤其是在已有的技术标准等基础上,进一步进行必要的业务和技术试点,从而为EMV迁移在国内获得实实在在的经验。
(2)
务实改革,消化巨额成本
第一,对终端的改造。商业银行应积极开展机具升级。针对EMV迁移,在今后银行卡终端设备采购中,商业银行应增加对EMV标准卡片的受理功能的要求,同时,做好现有设备进行升级的准备,从而在不过多增加成本投入的前提下,逐步进行银行卡EMV的适应性改造。
第二,对卡片的改造。降低EMV迁移卡片成本投入的一个有效方式,可以通过在IC卡上的营销来分流等,将IC复合卡作为EMV迁移的过渡性产品,还可以帮助客户熟悉IC卡操作,加深银行与企业对IC卡的认识。
(3)
继续坚持科学的迁移策略
坚持先试点、后推广,先收单、后发卡,先贷记、后借记的原则。进行EMV迁移时先进行试点工作,为国内银行IC卡战略决策、各方面技术业务标准的可行性验证、银行IC卡应用等做好准备并积累经验[4]。EMV迁移的具体步骤应是先从能够受理国外EMV卡的收单业务开始,然后在适当的条件下发行符合EMV标准的IC卡,这样可应对国际卡组织的风险转移,减少损失,增加收益。另外,在发行EMV卡时,应当先迁移风险较大、数量较小的贷记卡,后迁移风险相对较小、数量较大的借记卡,以降低欺诈风险。
参考文献:
[1]吴慧元.信用卡EMV迁移风险及我国的对策
[2]杨茵.EMV迁移的国际经验及其对我国的启示术
[3]陈杰.国内银行卡EMV
迁移的思考与建议
[4]徐阳.EMV迂移对中国银行卡发展的影响及应对策略
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