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教育家尹少淳说过美术是最具有人性意味和最具综合性质

猎虎 范文 工作总结范文
精选回答

美术教育家尹少淳说过美术是最具有人性意味和最具综合性质本文简介:更多免费资料请访问:豆丁教育百科美术教育家尹少淳说过:美术是最具有人性意味和最具综合性质的人类活动之一。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美育在培养全方面发展的素质人才的作用越发显得重要。它可以教育学生树立审美观念,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培养学生认识美,创造美的能力。也因为如此,我们就更应该改革课堂旧式单一的老师

美术教育家尹少淳说过美术是最具有人性意味和最具综合性质本文内容:

更多免费资料请访问:豆丁教育百科

美术教育家尹少淳说过:美术是最具有人性意味和最具综合性质的人类活动之一。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

,美育在培养全方面发展的素质人才的作用越发显得重要。它可以教育学生树立审美观念,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培养学生认识美,创造美的能力。也因为如此,我们就更应该改革课堂旧式单一的老师讲、学生听的这种限制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发展教学方法,大胆改革,勇于创新,把握少年儿童心理特点与身心发展的规律,努力为学生创造一个轻松愉快,有趣味的学习环境和气氛。通过平时教学工作以及课外的学习探索与实践,我总结了教学中的可行性方式特征,如下:

1、可以采用的开放命题形式

命题创作首先必须限定一个题目,然后围绕题进行美术创作。难度太大或脱离生活的命题往往会使学生感到茫然而不知所措。适当改变传统的由教材、教师命题的方法,把命题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

金静芳

在教学时,可以根据教材内容教师出“母题”,再由学生出“子题”:如书中

“小鸟找家”一课,我就采用了以自编的“小鸟找家”的童话故事入题展开讨论,启发学生想象故事情节后自由拟题,于是作业时“我和蝴蝶一起玩”、“妈妈再见”、“小鸟迷路了”等等,一大批各具情趣的命题拓展了学生的思维,很好的激发了他们创新的欲望。

2、可以采用开放的题材形式

新课程标准中指出美术教育在小学阶段主要是引导学生参与各种美术活动,尝试各种工具和制作过程,丰富视觉、触觉和审美经验,体验美术活动的乐趣。在教学时,不再一味拘泥于教材规定的题材作为教学内容,题材的形式界限可模糊些,形式的表现留给学生自由的空间。在题材、形式表现上营造较为宽松的氛围,能促进学生乐于参与美术活动。

例如在部分设计制作课单元,我就激发学生从自己身边感兴趣的做起,如把学习的数字卡片和生活中的人、事、物结合起来做成“数字变变变”、“找一找自己最喜欢的玩具或日用品,然后把不满意的地方改变以下,重新设计并画出来”。这些形式比起过去美术课本里的纹样设计、二方连续设计等有趣的多。

3、可以采用开放的教学内容

教师要开放课堂活动空间,引导学生走向自然、走向社会,投身于五彩缤纷、五光十色的校外生活,把公园、田野、村庄等作为学习美术的大课堂,在大自然中学美术,感受生活中的红、黄、蓝。如手工制作课不妨带领学生去放飞风筝,去迎风玩一玩小风车;用制作的彩练、挂饰、窗花美化周围的环境;结合绘画课,可自办一个课堂小画展,组织学生参观发言,潜移默化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和月生活想结合的能力。

4、可以采用开放的教学程序

大胆突破从低—中—高年级的年级界限,采用有序、无序的教与学有机结合,互补共存。例如在低年级可以大胆引导学生观察透视和空间现象,培养他们的空间知觉感;可以灵活结合教学引导学生感受光与色彩的关系、色彩的情感与冷暖等;

引导学生尝试大胆用水粉颜料表现

变化的笔触和变化的色彩。

5、可以采用开放的评价标准

在教学评价时改变传统用“一个标准”去套学生画的内容、形式,作品评价不作硬性统一,因人而异,实行学生自评、互评,体现主体地位。教师点评时语言要幽默、精彩、风趣,让学生把你的点评听进心里去。在优秀作业上写

“心灵手巧”、“魔幻色彩”、“独具匠心”等给学生成功的喜悦;在表现一般的作业上写上“别泄气”、“慢慢来”、

“相信下一张会很精彩”等激励性语言,相信学生的内在潜能,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开放的导向、激励、反馈、调节作用。

以上所述,为我个人的一些心得体会。日常教学中,我努力使学生在每一堂课中都兴趣盎然,通过美术教学活动去唤醒他们对生活的感受,引导他们用基础的艺术形式去表现他们内心的情感,陶冶情操,提高审美能力,达到认识、操作、情感、创造的整合。为学生创造一个轻松愉快,有趣味的学习环境和气氛,消除学生心中的心理障碍,使学生感到学习没有负担,是一种享受,一种娱乐。

黄桂芳

《田园诗情》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诗。从课文的字里行间,无不让我们感受到真正的荷兰充满了一派田园诗情:密布交错的运河、碧绿如丝绒般的草原、悠然自得的奶牛、骏马和绵羊……一切都那么静谧、安闲。课文通过几个画面描写了被称为水之国、花之国、牧场之国的荷兰的田园风光,每一段话,都洋溢着荷兰宁静悠闲的情趣和意境,让人不觉为之动容。

在教学时,我遵循着从整体到细节,再到整体的方法,如开头为学生创设一个情境,让学生一下子走入了荷兰,看看荷兰的风光到底有何特点,有何诗意。学生们通过一个整体的朗读,对文本有了一个鸟瞰的感知:了解了课文给我们描述了草原奶牛图、低地骏马图、动物世界图、傍晚挤奶图、宁静夜晚图,并一一板书后,我打乱教学顺序,让同学们找到自己最喜欢的一幅田园图,细细地去品读,体会其所包蕴的诗情画意。

在尊重学生意愿后,我们首先学习了学生最喜欢的动物世界图。的确,这幅拥有众多动物的悠闲画面令人陶醉。教学这部分,为了让学生能够真真切切地感受动

——《田园诗情》教学反思

物世界的悠闲,仅仅停留在课文内容的表面,显然是不够的。因此,我从尊重、发展学生个性的角度出发,引导学生进行个性化学习,抓住重点词句,紧扣“悠然自得”展开教学,而“天堂”一词的教学,为学生明确动物为什么能悠闲自在地生活做好铺垫。在这个环节的教学中,学生思维活跃,发言踊跃,切合学情的问题设计,也发掘出学生的智慧。

在整课的朗读教学中,我始终注意着用再现的方法,让学生把语言的形象性映在自己的大脑中,让他们能透过文字,感触到田园诗情画意。像牧场的绿草、鲜花、运河等,我全都注意放大他们的美,让这些美能更好地诗化,点缀那些生灵的诗意。对于重点的语句,我采取反复诵读的方法,让这些语言形象,能深深地记忆在学生的心灵之中,如什么样的绿草,什么样的鲜花,什么样的骏马等,让学生能深深地记在脑中,形成很好的语言积累。

对于像这类文质兼美的文本,我觉得就应该老老实实地通过再现式的朗读,让学生踏踏实实地感受到语言本身的魅力与美妙。

在读懂课文完成积累的基础上,让学生说说“看到这些美好的景物,你最想干什么?”学生各种各样的想法,再一次表明了学生对课文中所描绘的美好田园风光的热爱和向往,是美好情感的又一次熏陶和积淀,学生积极性得到了提高。并且,通过表达,学生阅读个性化特征得到了彰显,为后续学习明确了目标。

由此,我不禁想到《语文课程标准》所提出的:“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

任莉娟

计算教学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点,除法是计算的重要组成部分,表内除法是学习除法的基础。二年级上册“认识除法”是在学生认识了乘法的含义以及对平均分积累了一定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从平均分的活动中抽象出除法算式,要求让学生学会联系平均分的含义并根据具体的问题情境列出相应的除法算式。学生对除法意义的理解及对除法的

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的确,朗读是一门艺术,指导个性化的朗读更是一门艺术。在本课教学中,学生通过个性化的朗读,把真正的荷兰读活了,学生进行了有创造的思维。

这样个性化的朗读,既能意会生情,又能表意传情。因此,为学生的朗读铺设个性化的道路,我们又何乐而不为呢?

——《认识除法》教学反思

兴趣将直接影响到后面的学习,所以这节课显得尤为重要。

二年级的小学生,喜欢动手是他们的天性,具体形象思维是他们认知的特点。数学活动中的操作既可以激发学生参与数学活动的兴趣,更是帮助学生体验、理解数学的知识的重要手段。为此,整堂课的设计我便以学生的操作活动为主,安排了从“每几个一份”平均分物体的活动引出除法算式,介绍除号和算式的读法。再从“按指定的份数”平均分物体的活动中引出除法算式,并介绍算式各部分的名称。在每次活动过后都安排同类的“试一试”。这样把平均分物体的两种分法都用除法算式表示,使学生比较全面地初步了解除法的意义。并且,学生在操作中探索规律,建立概念。这样将兴趣激发,思维训练,能力培养融为一体,使知识充满内在活力,充分为学生提供体验经历探索的过程,并敢于把自己想法、做法展现给大家。

本节课的教学,经过实际教学检验,既有成功之处,又有不足,概括下来有以下几点:

1、

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新知识的愿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小学生学习的动力。本节课针对二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创设了学生喜闻乐见、生动有趣的问题情境,通过教师讲坐缆车的故事,使学生自觉的融入新知识的学习,并产生了学习的兴趣和探究的欲望。

2、

给学生提供了自主探究的空间。

本节课通过“帮小朋友安排坐缆车和帮老师分铅笔”等几个问题的设计,为学生营造了良好的探究与发现的空间,让学生通过操作、独立思考、小组交流、集体讨论等方法参与了知识的形成过程,把学习的主动权真正交给了学生。

3、

注重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创设坐缆车和分铅笔的生活情境,引导学生从情境中提出问题,并及时引导学生注意教材中提出的问题,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不仅交给了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更注重了让他们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提高了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但是,一节课总有不尽人意的地方,要引起学生的兴趣不仅仅是题目素材选自生活就可以了,而是要选择切合学生利益的内容。在整节课的教学我还应该多用些激励性的语言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评价,肯定学生的想法,让学生对自己充满信心,更加喜欢参与到数学课中来。另外今后要加强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

经常有其他学科的老师羡慕地对我说:“你们美术课最好上了,不用从头讲到尾,学生兴趣自然有,上课轻松又愉快。”我笑一笑,心想要是真能让每一节美术课轻松愉快又有良好的效果,这个美术老师的造诣可不一般了。美术课要想上好,还真不是那么容易,课前的精心准备,课堂的情景创设、环节安排、个性辅导、多样评价以及课后的反思等等一样都不可少,都需要美术老师下工夫来思考、推敲。

《美术课程标准》提出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美术课程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审美能力;二,引导学生参与文化的传承和交流;三,发展学生的感知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四,形成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技术意识;五,促进学生的个性形成和全面发展。应该说,课程改革给美术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不仅仅停留在过去的以学习美术技能为主的教学模式,而是加入了更多人文性质的内涵,要达到这样的目标,需要美术教师有很高的综合素养、人文素养。而这,与我对美术课美术教师的期望

正好吻合。

我一直在思考:什么样的美术课称得

陈焱焱

上好?怎样上好美术课呢?在思考的

同时,我在一次次实践的检验中寻找答案。

思考一:美术课前的准备

美术课的准备绝不仅仅是教具的准备,它要有更广泛的内容。比如在《动物朋友》这一课里,教具是制作好的手工礼物,为了让课堂更有氛围,我试着准备了儿童歌曲,歌曲在课堂气氛的烘托上起了很大的作用。除了有形的课堂资源的准备之外,更要准备的是老师多方面的知识、深厚的文化底蕴。这得靠老师长期的积累。

思考二:美术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当然是重点,很多问题都值得深入探讨。这里我想谈我一直在思考的一个问题:课堂教学的有组织性和引导儿童自由创作可能会出现的无序性的矛盾。课堂教学的有组织性是上好课的保证,这是大多数教师认可的原则。但有些类型的美术课往往不需要孩子规规矩矩端端正正地作业,比如一些手工课,需要几个儿童合作完成,小朋友凑在一起难免会各抒己见,不会像成人那样有克制力,这样势必造成纪律不好。还有一些绘画课为了更好地调动孩子的积极性,加入了游戏、舞蹈等活泼的形式,课堂也会显得杂乱,问题是这样形式上的“乱”并非无效。国外的老师在上美术课不需要孩子坐得端端正正,他们给孩子足够的空间创作,可以画在桌子上,可以“乱涂乱画”。德国纽伦堡丢勒中学的谢尔先生曾说,在丢勒中学,学生作画时可以戴耳机听音乐,边听自己喜欢的音乐边作画。我想这在国内肯定是禁止的。学校要求课堂必须有秩序,但一味的整齐往往会抹杀孩子的个性,限制孩子的创造性。怎样兼顾呢?那要求教师在组织教学上的收放自如,既不放纵,也不压制。

新课堂背景下,要明确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转变是课堂改革的核心,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了解数学的价值,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学生学会同伴合作,学会用数学方法思考、交流,培养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达到协调,促进师生的共同发展,重新焕发课堂教学的生命价值,也是课题研究的灵魂。

思考三:美术作业的评价

大人看孩子的画往往摇头,画的是什么呀,乱七八糟!殊不知,儿童绘画贵在无序、天然童真,去雕饰的浪漫稚拙,而且个性鲜明,想象力丰富。有的孩子喜欢色彩,有的孩子画画喜欢用线条。还有的孩子只喜欢画抽象的形状。所以对于儿童画的批改、评价应该有多重的标准,要善于发现儿童画中闪光的东西。

课程标准是新的,儿童是新的,在教学中肯定会有更多的新问题新现象新思路值得我们去思考,这确实是十分有意思的事情。

金波

一、实物引入、提示课题、明确目标(创设问题情境)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推动学生探究新知识的动力。但兴趣总是在一定的情况中产生,为此新课开始时,教师利用实物和生动的语言,很快地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学生参与的学习欲望。

师:同学们,昨天我们结识的朋友——长方体,它要去做客,请同学们帮它设计一件漂亮的外衣,你们能帮助长方体实现它的愿望吗?

生:能。

师:请同学们拿出准备好的长方体和彩纸,讨论一下,如何给长方体做一件精美的外套,看看哪一组同学在用材料最少的情况下,做得又快又好。

师: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主要内容。板书课题,“长方体的表面积”

生:动手操作。

包装设计结束后,让学生评比、自我评价。在反馈时结合制作过程,为表面积的计算打下基础。

在新课开始时,营造一个有利于学生学习的课堂环境,从生活实际引入,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还数学的原始本来面目,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从学生所熟悉的事物中提炼出问题、根据题目设问,既能达到以问促学的目的,又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既提出了研究问题,又使学生学有方向、学有目标,创设良好的问题情景,充分激发起学生问题解决的欲望。

二、演示操作、形成表象、建立概念(提出数学问题)

(1)感受长方体表面积的意义。

师:同学们想一想,我们刚才对长方体的哪些部分进行了包装?

生:长方体的6个面。

师:那么,什么是长方体的表面积呢?

在老师的引导下,将生活问题数学化,提出相关的数学问题,以待进行进一步的探索和解决问题。

师:我们先来研究什么是长方体的表面积。(教师利用课件出示长方体牙膏盒)请同学们仔细观察:沿着棱剪开(纸盒粘接处多余的部分要剪掉),再展开,你发现了什么?

生1:我发现原来的立体图形变成了平面图形。

生2:我发现长方体的外表展开后是由6个长方形组成的。

(2)、认识长方体表面积的含义。

师:说得对!请你拿出学具袋中的长方体纸盒学具,也用同样的方法剪开,再展开,看看展开后的形状,然后在展开后的图形中,分别用“上面”、“下面”、“前面”、“后面”、“左面”、“右面”标明6个面。

师:从学生手中选一个长方体展开图,贴在黑板上。

问:通过观察课件和动手操作实物模型,谁知道什么叫做长方体的表面积?

生1:长方体的表面积,就是指长方体物体表面的面积。

生2:长方体的表面积,就是指长方体上下、前后、左右六个面的面积总和。

生3:简单地说就是把长方体六个面的总面积,叫做它的表面积。

电脑课件使原来用实物不好展示的部分,得到充分展示,降低了观察上的难度,同时动静结合的画面使观察的重点更突出,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专注能力,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观看剪开、展开的实物课件及动手操作剪一剪、标一标、贴一贴的实物模型,让学生真正动眼、动手、动脑,参与获取知识的过程。在看一看中,充分感知,建立表象,在动手操作中展开思维,发现并归纳出表面积的含义,从而明确概念。

(3)探求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师:出示一个长方体的盒子(长、宽、高不等),把它展开,并在黑板上画一个长方体和展开图。

师:既然长方体六个面的总面积叫做它的表面积,那么怎样求长方体的表面积呢?请你用长方体实物模型学具,量一量、想一想、算一算,先独立完成,有困难的合作完成。

这样有实物,又有相应的图形,让学生根据刚才包装的方法,讨论探求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有利于学生从具体到抽象发展。

生(1):分别求出长方体上、下、左、右、前、后的面积,再把它们的积加起来,就是它们的表面积。

S=S上+S下+S左+S右+S前+S后

生(2)

:求上、下两个面的面积;求出前、后两个面的面积;求出左、右两个面的面积,然后把三次乘得的结果加起来,就是长方体的表面积。

S=2S上+2S左+2S前

生(3):求出上面,求出前面,求出后面,然后用它们相加的和,再乘以2,就得出六个面的总面积。因为长方体六个面中,分别有三组相对面的面积相等。

S=2(S上+S左+S上)

生(4):侧面积加2个底面积.

S=C底h+2S上

生(5):把展开图从中间剪开,分成相等的两部分,看成两个长方形,再扣去缺少的部分,就是长方体的表面积。

S

=[(长+高)

×(宽+高)-(高×高)]

×2

师:你们计算的很准确!长方体学具是一个长、宽、高不等的长方体,你们能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找到简捷的计算方法,很值得学习。生活中的长方体确实是各种各样的,找到解决实际问题的好方法才是最重要的。

当学生理解表面积的概念后,急于知道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如果把求法直接告诉学生或引导学生一步一步推导出表面积的公式,就不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因此,教师让学生通过看实物和平面展开图,量一量、想一想、算一算,让学生在观察、测量、计算、比较的探索过程中,运用多种感官,参与学习,大胆猜想,动手测量,探索尝试计算。关键和精彩之处,在于学生学习时,采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多种学习方式,寻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学习知识又能培养能力,学生主动参与,获取知识,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这是一个从生活到数学的过程,一个具体到抽象的过程。它不仅有利于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一定的抽象概括能力。让学生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和理解问题,发展学生的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的实际问题的意识。

三、迁移类推、自己发现、总结方法

师:关于长方体表面积怎样计算大家还有问题吗?请仔细阅读教材,有问题提出来。

师:出示长方体牙膏盒,能计算出它的表面积吗?

生:齐声回答“能!”过了一会说:不能。

师:为什么?

生;因为不知道每个面的长和宽各是多少?

师:对!要想求出牙膏盒的表面积需要量出几个数据?分别是长方体的什么?

生:需要量出3个数据,分别是长方体的长、宽、高。

师:请拿出学具袋中的牙膏盒,帮助工人师傅计算一下制作一个这样的牙膏盒至少需要多少纸板?选择你喜欢的方法计算。

生:列式(略)。

师:拿出你准备的长方体药盒,计算出制作一个这样的药盒至少需要多少纸板?测量后你发现了什么?

生:我发现长方体药盒的宽和高是相等的,所以是一个特殊的长方体。

生:列式(略)。

师:请你从学具袋里拿出正方体药盒,求出它的表面积。制作100个这样的药盒至少需要多少纸板?

生:列式(略)。

数学学习,从理解知识到具体应用,解决实际问题,这是一次“飞跃”。因此,教师设计的练习题,是用学生熟悉的生活实际用品,让学生自己运用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练习题的设计从一般长方体牙膏盒到特殊长方体药盒,最后到正方体药盒。争取达到面对不同的形体,能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人人理解,个个掌握这些最基本的解答方法。

让学生学习的过程平等化和自主化,让问题解决的方案多样化和个性化,在老师的指导下,让学生经历问题解决的过程,积累问题解决的经验,体验解决问题的乐趣,形成解决问题的策略。

师:长方体表面积的知识,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应用非常广泛,如刚才我们要知道包装这样一个盒子至少要用多少包装纸,就应用了这一知识,但是,在包装时用的材料不只是六个面的面积,还有接口处面积。

现在工人师傅要做一个木箱,我们一起看看。能不能帮他准备材料。

这一组练习的设计,层次分明,让学生在练习中巩固新知,让学生在一次次探索和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中,主动参与新知识的构建过程,学生找出计算长方体表面积的方法。在计算时根据具体情况,分析具体问题,让学生充分阐述他们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案,并适时引导归纳。促进数学知识逻辑化和数学方法系统化,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与方法的理解,有效帮助学生建构多元的知识网络。

学生通过动口、动手、动脑等多种感官参与活动,将感知和思维结合起来,重视知识获得过程,即重视公式的推导过程。培育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充分发挥了学生主体作用和教师主导作用。

四.应用与反思

(一)质疑问难、巧设练习、灵活应用

在合理解释问题解决方案和建构多元数学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巩固所学的知识和方法,学会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解决新问题,同时在新问题的解决过程中,进行必要的反思。

练习:

1.用多种方法计算

做一个长方体形状的铁皮盒,长21厘米、宽和高都是13厘米,至少要用多少平方米的铁皮?

2.根据要求,说解答方法。

(1)制作一个长方体的鱼缸所需的用料。

(2)求粉刷教室的面积。

(3)火柴盒的用料。(提供实物,火柴盒壁厚不计)这道题有点难,同学们可以共同研究一下解决的办法。

(4)游泳池贴瓷砖要贴哪些部分。

(5)铁皮通风管、烟囱的用料。

这道题只说方法,让学生从数学回到生活实际,具体问题具体解决,求火柴盒的外壳与内匣一题,让学生在新的情况下,通过观察,灵活应用长方体表面积的意义和计算方法解题,使学生在研究、讨论、探索的过程中发展智能。体会生活中长方体表面积是变化的,只有活学活用,才能真正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而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二)归纳知识、总结学法、促进提高

小组说说:

这节课学到了什么?学会了哪些知识?谁的方法最好?你喜欢哪种方法?你会解决哪些生活中实际问题?

归纳本节课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总结交流学习方法,对知识的掌握及今后的学习相得益彰。

数学教学中,要从学生已有知识以及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具体事物出发,通过实物、教具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知识,给学生充分观察和实际操作的机会,让他们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来源于生产实践,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兴趣,这是新大纲中所强调的。教师遵循了新大纲的理念,从生活实际引入,为学生创设了探索新知识的条件,让学生参与到获取新知识的过程中去。将抽象的知识变成了学生能看得见、摸得着的现实东西,使学生在观察和操作中,对知识的思考与实物模型的演示、操作有机的结合起来,在学生头脑中形成表象,建立概念,以动促思。引导学生在探索中,发现和总结出计算长方体的方法,并给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机会。让学生在多种算法的交流中,选择适合自己的算法,不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有助于学生形成探索性学习方式,培养创新意识。

数学知识本源于生活,同时有服务于生活,教师出示多个实例,为学生创造了比较具体的情境,使学生体验到数学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进一步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情境中,得到了多元的数学知识,完成本课的学习,这样学生掌握了知识,培养了能力,发展了个性。

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结合所学内容为学生提供或准备一些新的问题,让学生在新的问题解决过程中,进一步巩固知识,教师对学生的探索成果和解决问题方法作出肯定,引导学生对学习活动进行合理的评价和有效的反思,这样才能有效实现师生共同发展的目标。

课堂真正成为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主要场所,营造健康、宽松的课堂教学气氛,构建一种有利于培养

全文由:“后羿射日”和“嫦娥奔月”两个故事组成。故事浅显易懂,妙趣横生,再加上她流传久远,家喻户晓,因此我将本课的教学方法定位于以读代讲,读中悟情。教学中,我主要抓住“后羿射日”、“嫦娥奔月”、“后羿追月”三个情节,采用换位体会法,将学生置身于文中特定的情境之中,使他们设身处地地领悟作者意图,与文中人物情感产生共鸣。比如教学“嫦娥奔月”一节时,我首先请学生默读课文,体会文章的意境美,景色美,文笔美,并试着用有声语言表达出美。接着请一位朗读能力强的同学美读课文,其他同学一边听读,一边欣赏课文插图,想象嫦娥升天的情景。然后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在老师的第一人称范读声中体会升天成仙飘飘悠悠的感觉。最后师生接读课文,升华情感。再如学习“后羿追日”一节时,由于学生年龄较小,对亲情、爱情缺乏感性理解,一时难以体会后羿的焦急、迫切、痛苦、无奈。教学时我是这样引导学生的:

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教学体系

龚荣英

“你们不是后羿,你们不着急。后羿是那么爱他的妻子,为了爱妻,他宁可不做众人羡慕的神仙。可是现在嫦娥升天了,嫦娥一去永不复返了,此时此刻,他还能心平气和无动于衷吗?后羿,赶快冲出门去,去呼唤你的妻子吧!”一声声“嫦娥!”“嫦娥!”的呼唤,动人心弦。

学生对文中人物形象及文章所含的意蕴的感悟能力不容小瞧。他们张扬的个性,尽现在他们出色的感受中、发言中。在本节课中,学生在剖析逄蒙、嫦娥形象时,那一个个课本上没有的,而又恰当准确的词语(逄蒙:狡猾、诡计多端、卑鄙无耻……),那独到的见解,令我欣喜、激动不已!听课的老师也对我班学生的精彩谈论大赞不绝。

这让我不禁联想到:我们农村老师在观摩城里老师公开课时,对城里孩子那精彩、个性的感悟、谈论,常是羡慕不已。对农村孩子则是恨铁不成钢!“城乡差别就是那么大呀!”其实差别在于我们农村老师没有给孩子个性张扬的机会,没有给孩子精彩谈论的时间。从根本上说,是老师没有胆量放手让孩子们去感悟文字,感悟文章意蕴,从心灵深处认为农村孩子感悟不出文章的意蕴及其内涵来。课堂上即使试着让学生去体验、感悟,只要学生一有“卡壳”的时候,老师连忙接过来,整节课抱着课本讲呀讲,苦了自己,也苦了

[教学片段1]

在视频展示台上出示一串珠子,1颗涂色,9颗没有涂色。

师:

这串珠子分成了几部分?每部分有几个?

生:

分成两部分,左边9个,右边1个。

师:

你观察得很仔细,说得也很完整。

师:

还可以怎么说?

生1:

10可以分成9和1。

生2:

9和1合成10。

师:

你由分想到了合,真是个爱动脑筋的好孩子!

师:

自己在下面把剩下的四串珠子涂一涂,看看谁涂得有次序!

生3:

我第2串涂2个,第3串涂3个,第4串涂4个,第5串涂5个。

生4:

10可以分成8和2,10可以分成7和3,10可以分成6和4,10可以

学生——坐在那儿一动不动地听一节课。真是吃力不讨好!试想一下:在这样的心态、环境下,孩子何时才能亮出自己独特的风采?为了孩子们,我们老师“高抬贵口”吧!在课堂上,真正把感悟、言论自由权交还给学生。

方燕平

分成5和5。

师:

他们涂得对吗?说得怎么样?

生5:

涂得是对的,说得很完整,而且很有次序。如果声音大一些就更好了。

[教学片段2]

师:

你觉得今天这节课学的怎么样?

生:

今天学的10的分与合我全都会了。10可以分成9和1,9和1合成10;10可以分成8和2,8和2合成10……

生:

课堂上我积极发言,老师给我一朵小红花,我很高兴。

生:

我做练习时写得很认真,老师给了我奖励,我还要加油。

……

[反思]

评价是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评价的目的是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对评价理念和方法有了新的要求。

一、

教师评价,关注全面发展

传统课堂教学评价的主体是教师,一切由教师说了算。这种评价必然损害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显然违背“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要求。教师在课堂上的评价,要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导向性,要简明扼要、明确具体,要能客观、全面地描述学生的学习情况,充分肯定学生的进步和发展。在评价过程中,教师要尊重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个性,使学生不断获得成功体验和发展的动力。

在评价学生回答问题的发言时,我都注意让学生知道自己好在哪儿。如“你观察得很仔细,说得也很完整。”“你由分想到了合,真是个爱动脑筋的好孩子!”这样的评价明确地表明了教师的观点,对学生好的思考问题的方法进行了正面强化。

二、

学生自评,促进自我发展

学生的自我评价是课堂教学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学习者本人,对学习的感受往往比他人(包括教师)更真实具体。教师、同伴的评价主要以外部观察与主观判断为依据,不可避免地要受到经验、手段等的影响,尤其是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学习动机、态度等内部因素的考察,更显出其局限性。学生在评价自己对某部分数学知识的理解与掌握程度时,比别人更清楚地知道自己学懂了没有,还有什么不明白之处,对自己的思考过程中出现的曲折、成功、思考模式的优劣,以及情绪上的变化,都较教师或同伴的评价更准确。有效的自我评价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因,促进学生不断发展;有利于学生将各种评价目标与标准内化,养成良好的自我评价的习惯;有利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自己的行为不断地检查和调整,形成良好的自我反思、自我调整的能力。

例如,学生在学习完“10的分与合”后自我评价:“今天学的‘10的分与合’我全都会了……这节课我认真听了。”“课堂上我积极发言,老师给我一朵小红花,我很高兴。”这样的评价不仅回顾了这节课所学的知识,而且总结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方法。又如,“我做练习时写得很认真,老师给了我奖励,我还要加油。”这样的自我评价,不仅是学生对自我的肯定和激励,而且提示教师应关注到学生的心理。

三、

学生互评,激励学习热情

学生互评不仅仅是教师评价和学生自评的补充,使评价更趋全面,而且直接让学生参与评价,更体现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给学生自主的空间。学生互相评价的过程也是互相学习的过程,因为评价的前提是倾听,通过评价,看到别人的长处,完善自己;发现同伴的问题,共同进步。

《蒲公英》是一则童话故事,全文采用拟人的手法,写蒲公英的种子对太阳公公的嘱咐有不同的想法和做法,结果他们的命运也各不同,从而告诉人们做事不要被表面现象所迷惑,有时,有必要听从长辈的正确教导。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

往往是多元的,每一个学生对教材的感受各不相同,在教学中我们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遵循新课标“以人为本,促进个体和谐发展”的基本理论,以尊重学生情感,张扬学生个性为立足点,围绕“读好书”这一教学重点进行教

学。让学生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体验。通过读中悟,

悟中读,使学生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学生对同伴的评价“涂得是对的,说得很完整,而且很有次序。如果声音大一些就更好了。”由于评价很客观,被评价者露出了笑容,而且很愿意接受。

方惠燕

一、培养收集并处理信息的能力。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使学生的视野更开阔。因上此新课前,我让学生把通过各种途径收集到的关于蒲公英的资料在小组内交流,把自己小组认为比较有价值的资料与人共享,不仅体现”大语文观”,还对理解读好课文有很大的作用。

二、训练从读中悟的能力。

依据阅读教学特点和中年级学生阅读的认知规律,这节课突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避免繁琐的内容分析,以读代讲,充分发挥朗读对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陶冶情感的作用。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把文本读正确,把自己的感觉读出来。通过个性化的朗读对学生进行语感训练。如:教学第一自然段时,我创设朗读情境,指导学生朗读:这些蒲公英的种子在微风的吹拂下离开了妈妈的怀抱。他们要到广阔的天地中去,也许要到天涯海角。如果你们现在都是蒲公英种子,一阵阵风吹过,你们飞到了天空中,朵朵白云从你们身旁飘过,你感觉怎么样?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教学中我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学生是怎么理解的就怎么读出来。这也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读进去――理解课文,读出来――表达情感)。正如《语文课程标准》所提倡的“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的境界。

三、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在教学中我充分认识到这一点,没有把课文蕴含的道理简单地灌输给学生,而是组织学生展开讨论。这些蒲公英种子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不同结果?在讨论过程中尊重学生的体验,鼓励学生畅所欲言,把自己的感悟体验进行交流,让学生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思想的启迪,不断提高认识水平。潜移默化地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明白看事物应当全面,不能被事物美丽的外表所迷惑。有时,有必要听从长辈的正确教导。真正以人为本,通过自主、合作、探究来领悟课文的精髓。

四、

提高从拓展练习中延伸知识的能力。

结尾的小练笔设计,让学生表演读课文,然后根据题目要求自己写一写,小组充分交流。既发展学生的语言和思维,更帮助学生在懂得探索与幻想重要的同时,要正确处理听从和盲从的关系,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这节课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在读的形式上还够多,学生能理解“嘱咐”,也会用嘱咐练习说话。但在如何读好太阳公公嘱咐的话时,学生还未读出亲切关爱的语气。如果让学生联系日常生活中父母、老师、长辈们是怎样嘱咐的,可能效果会更好些。

顾敏燕

曾在网络上看到这样一个故事:同样上《画苹果》这一课,美国小学生画苹果,教师拎来一筐苹果,由学生任拿一个去画;日本的学生也是自己拿着一个苹果去画;而中国学生画苹果往往是老师在黑板上画一个标准的苹果,并规定先画左,后画右,这边涂红,那边涂绿……最后中国学生画得最像。然而在我们这样的“教法”之下,培养出来的孩子往往是最没有创造性的孩子,孩子的创新精神在我们的“教”中慢慢失去了,这是美术教育的一种遗憾。

我们在美术教育最重要的不是教会孩子会画某种东西,而是要教会孩子思想、教会孩子情感、教会孩子感受生活、感受美。所以我认为美术教育是一种润物细无声的过程,这个过程可能是漫长的,也可能是没有鲜花和掌声的,但却是影响孩子一生的。我在教学是这样做的:

一、

开放思维,尊重个性

儿童画教学重要的是培养儿童的想象力。每个儿童都有创造的欲望,每个儿童天生就是画家。对孩子的评价的标准,

重要的不是画得像不像,而在于画的过程以及闪光的点子。每个孩子对待同一个主题有各自不同的想法,他们都有创造的欲

望。如果教师要把他个人的(成人化)想法硬是塞给学生,或者拿着一些“范作”让孩子去借鉴甚至是临摹,那孩子的思维一定会被局限与“范作”或教师的思维中,从而哪来的想象和创造?现代教育中有一个教育观点:“不教而教”。“不教”,就是不把成人的技法模式过早地灌输给孩子;“教”,就是创造一个有问题的情景,激发孩子的创造力、想象力,尤其是自主的创造精神。教师应该改变“灌输——接受”式教法,在教学的时候通过正确的引导,激发孩子根据自己的想法自信地去画,孩子们才能创作出意想不到的优秀作品。即使这些作品“不像”,那也是儿童个性的体现。只要画面中有儿童自己的想法,就应该适当地表扬。这样的教学,对提高儿童的自信心也是有一定帮助的。

二、

多样教学,培养个性

1、创作形式的多样化

传统的儿童画教学总是按照先勾线,再涂色的方法进行。这样画面是工整了,但也从另一方面局限了一部分孩子们的思维。在作画的过程中,教师应该鼓励一些胆子比较大,喜欢创新的孩子敢于突破绘画程式,大胆尝试、实践,不断发现、寻找到适合自己个性的创作形式,最大限度地发掘孩子们的思维潜能;教师也可以适时地介绍一些国内、外儿童运用的比较优秀的创作形式来让一些喜欢思考的孩子进行选择,如:在背景的处理上突破传统的用油画棒平涂的形式,而用点、曲线、小色块来取代,处理完的背景活泼、生动;对于主体物的处理可以用渐变或点、线、面结合的方法涂色,这样,儿童的作品才不会出现“千人一面”的结果。

2、工具的多样化

美国美术教育家罗斯菲德说过:“应让儿童有充分的艺术材料,他才能发现自己的表现方法。”儿童画常用的工具是记号笔+油画棒,长时间只用这两种工具也会限制了他们想象的空间

。工具的限制,即使孩子们就算有好的想象,也无法用合适的工具表现,孩子们的个性也会被限制。现在的孩子应该学会了解、运用各种各样的绘画工具,通过自己的双手和大脑进行实践,使自己的画面看上去更生动。在工具的准备上,一部分可以由教师提供给学生,如水粉(水彩)颜料、毛笔、粉笔等;另一部分由孩子们在生活中寻找,让他们在生活中做一个有心人,找到适合自己表现的工具,而寻找工具的过程也是创造思维初步形成的过程。如:各种彩色的纸、五彩的羽毛、蜡烛甚至是废报纸都可以作为绘画的辅助工具材料。

三、合理评价,发展个性

艺术不像数学公式一样的标准。如果问孩子们:你们的爱好是什么?十有八九的孩子会回答:“画画!”孩子们喜欢画画,并不是意味着他们关心或热爱艺术,而只是喜欢游戏的一种天性。但有些教师、家长却误解了这个天性。走进各类的美术培训中心,你看到的可能是许多孩子在三心二意地画画。当爱好变成责任的时候,这个爱好就不如以前那么吸引人了。而教师为了让出了钱的家长看到“成效”,有时候就会亲自代笔。长时间这样,孩子们对画画失去了激情,产生了惰性,就会把他原来的爱好给慢慢抹煞掉。

儿童画是孩子们眼中、心中的世界,他和成人的想法是不一样的。教师在评价一幅儿童画的时候,不能用教师指定的统一标准去评价,而应该站在儿童的立场上,充分考虑儿童的个性品质,或者用学生自评、互评等多样的评价形式进行评价,这样有利于提高学生对美术的兴趣,发展了儿童的个性。

现在的课堂教学要求我们:既要重视人的全面发展,又要重视人的差异性,注重发展个性。画画的过程应当是像小鸟飞翔一样轻松愉快

洒脱 2022-06-29 18:03:15

相关推荐

多啦A梦来我家

那天,我正在家里看书,突然一道蓝光闪过,一个蓝色的物体莫名其妙得出现在我家,把我吓得跪在了地上。我颤抖着瞥了一眼,突然发现那个怪物原来是多啦a梦!惊魂稍定的我还没有说出话,它就茫然的问:这是哪啊?我努力从牙缝里...
展开详情

我所期待的星期天

唉!讨厌的星期天又来了!一座座堆积如山的作业等我去铲平,还要穿梭于各上辅导班之间。一天到晚忙得不亦乐乎!如果星期天像我所期待的那样,该有多好啊!当我睁开蒙胧的睡眼,快乐而有意义的一天开始了。吃完早饭,我看看课外...
展开详情

拿报纸

我隔壁的刘爷爷去成都避暑了,刘叔叔在家,刘叔叔每天都要上班,他叫我来拿报纸,我答应了他,帮他们拿了一个月的报纸。刘爷爷回来了,他发现报纸不在了,以为是被偷了,他敲了我的门,问我报纸在不在我这,我说:在,我就把报...
展开详情

黄太狼的故事(五)打工记

黄太狼为了能补交上医药费,决定外出打工,黄太狼收拾行李,离开了家,踏上了挣钱的路。心里虽然不情愿,但是也没别地办法,只好认命了!黄太狼来到建筑师河马的家,他敲了敲门,发现河马大师不在,于是,他在河马大师家旁边的...
展开详情

树的故事

从前有一棵树,树上长着很多叶子。一天,树枝对叶子说:喂,你为什么总是跟我抢营养,你有总就给我滚。叶子被激怒了,便说:好,我走。时间似箭飞过,转眼间到了秋天,树上的叶子一片一片的从树上落下来。过了一段时间,树开始...
展开详情

精选推荐更多>

小聪明是什么意思

小聪明,汉语词汇,拼音:xiǎo cōng ming,释义:在小事情上或枝节方面显露出来的聪明,多损伤大局或不利于长远。常含贬意。是指此人虽聪明伶俐,但不能做到大智若愚,为人处事时总以为别人想不到,而运用自己的谋划和行动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引证解释:
1、元·汤式《湘妃引·和陆进之韵》曲:“使聪明休使小聪明,学志诚休学假志诚。”
2、清·金松岑、曾朴《孽海花》第十四回:“威毅伯笑道:‘只是小儿女有点子小聪明,就要高着眼孔,这结亲一事,老夫倒着实为难。’”
3、鲁迅《故事新编·非攻》:“我们的老乡公输般,他总是倚恃着自己的一点小聪明,兴风作浪的。”
4、艾芜《人生哲学的一课》:“我得弄点小聪明,就是装假也不要紧。”
造句:
1、张剑总喜欢在同学们面前卖弄那点儿小聪明。
2、耍小聪明的人,往往聪明反被聪明误,常常把事情弄糟。
3、你就爱耍这种小聪明,但哪一次不是弄巧成拙,整了自己?

反常必有妖怪的前一句是什么

前一句是“事出”,全句是“事出反常必有妖”。意思是事情反常就一定有奇怪的地方。
出自清朝纪昀《阅微草堂笔记玉马精变》,原文是:越七八日乃萎落,其根从柱而出,纹理相连,近柱二寸许,尚是枯木,以上乃渐青。先太夫人,曹氏甥也,小时亲见之。咸曰瑞也,外祖雪峰先生曰:物之反常者为妖,何瑞之有!曹氏亦式微。
译文:
花叶繁茂下垂,过了七八天才枯萎谢落。花的根从柱生出,纹理与柱相连;靠近柱子二寸光景,还是枯木,往上才渐渐发青。先母太夫人是曹氏的外甥女,小时亲眼见过厅柱的牡丹,当时都认为是吉祥征兆。我的外祖雪峰先生说:“反常的物就是妖,哪有什么吉祥征兆?”后来曹氏门庭也衰落了。
纪昀(1724.7.26-1805.3.14),字晓岚,一字春帆,晚号石云,道号观弈道人,直隶献县(今河北沧州市)人。清代政治家、文学家,乾隆年间官员。历官左都御史,兵部、礼部尚书、协办大学士加太子太保管国子监事致仕,曾任《四库全书》总纂修官。

诫子书是什么体裁

《诫子书》的体裁是书信,《诫子书》是政治家诸葛亮临终前写给他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
原文: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译文:
君子的行为操守,从宁静来提高自身的修养,以节俭来培养自己的品德。不恬静寡欲无法明确志向,不排除外来干扰无法达到远大目标。学习必须静心专一,而才干来自学习。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没有志向就无法使学习有所成就。放纵懒散就无法振奋精神,急躁冒险就不能陶冶性情。年华随时光而飞驰,意志随岁月而流逝。最终枯败零落,大多不接触世事、不为社会所用,只能悲哀地坐守着那穷困的居舍,其时悔恨又怎么来得及?
文章阐述修身养性、治学做人的深刻道理。从文中可以看出诸葛亮是一位品格高洁、才学渊博的父亲,对儿子的殷殷教诲与无限期望尽在此书中。全文通过智慧理性、简练谨严的文字,将普天下为人父者的爱子之情表达得非常深切,成为后世历代学子修身立志的名篇,并入选中国义务教育语文教材。

正余弦公式互换

正余弦公式互换有:
sin(π/2-α)=cosα。
cos(π/2-α)=sinα。
sin(π/2+α)=cosα。
cos(π/2+α)=-sinα。
cos(π-α)=-cosα。
sin(3π/2-α)=-cosα。
cos(3π/2-α)=-sinα。
sin(3π/2+α)=-cosα。
cos(3π/2+α)=sinα。
互换口诀:奇变偶不变,符号看象限。
正弦(sine),数学术语,在直角三角形中,任意一锐角∠A的对边与斜边的比叫做∠A的正弦,记作sinA(由英语sine一词简写得来),即sinA=∠A的对边/斜边。
余弦(余弦函数),三角函数的一种。在Rt△ABC(直角三角形)中,∠C=90°(如概述图所示),∠A的余弦是它的邻边比三角形的斜边,即cosA=b/c,也可写为cosa=AC/AB。余弦函数:f(x)=cosx(x∈R)。
常见热点问答
热点搜索
1-20
21-40
41-60
61-80
81-100
101-120
121-140
141-160
161-180
181-200
作文大全
1-20
21-40
41-60
61-80
81-100
101-120
121-140
141-160
161-180
181-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