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围与自困——论《围城》中的女性形象及现实意义开题报告书

突围与自困——论《围城》中的女性形象及现实意义开题报告书本文简介: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开题报告书题目突围与自困——论《围城》中的女性形象及现实意义学生姓名赵辉学号10040208专业班级汉语言文学1002班指导老师杨绍华2014年月日论文(设计题目突围与自困——论《围城》中的女性形象与现实意义课题目的、意义、国内外有关研究动态(一)目的、意义:《围城》取自书中才
突围与自困——论《围城》中的女性形象及现实意义开题报告书本文内容:
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开题报告书
题
目
突围与自困——论《围城》中的女性形象及现实意义
学生姓名
赵
辉
学
号
10040208
专业班级
汉语言文学1002班
指导老师
杨
绍
华
2014年
月
日
论文(设计题目
突围与自困——论《围城》中的女性形象与现实意义
课题目的、意义、国内外有关研究动态
(一)目的、意义:
《围城》取自书中才女苏文纨的一句话“城中的人想出去,城外的人想冲进来”。婚姻也罢、事业也罢,整个生活都似在一个围城之中,人永远逃不出这围城所给予的束缚与磨砺。本文论述的苏文纨和孙柔嘉这两位知识女性,都曾以昂扬的姿态向封建传统礼教突围,都希望通过自身的努力获得经济的独立,来争取自己的幸福。但都以失败而告终,陷入了自设的围城。两位知识女性形象具有超越时空的现实意义,让读者,尤其女性读者应物质与精神两兼顾的生活态度。
(二)国内外有关研究动态:
19世纪60年代,西方妇女展开了自上而下的女权运动,而随着女性主义运动的风起云涌,不断发展,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理论也得到不断的发展。其中有代表性的著作有:早期,英国的弗吉尼亚·伍尔夫《一间自己的房子》,法国西蒙·德·波伏娃《第二性》;20世纪70年代以后,法国的克里斯蒂娃的《妇女的时间》,埃莱娜·西苏的《美杜莎的笑声》,萧瓦特的《她们自己的文学》等。“五四”是人的解放的时代,女性写作也随着“五四”运动的风起云涌蓬勃发展起来。冰心、丁玲、凌淑华、陈哲衡、石评梅、陈学昭等一大批“新女性”以手中的笔为武器,向强大的封建男权社会要求“人”的权利。但这些女作家的女性意识尚处于不成熟状态,只限于表面的外在的觉醒。由于历史的局限,她们还不可能对女性自身生命与经验进行书写、探询。随着“五四”运动的堰旗息鼓,女性文学的高潮时代随之消失。但知识女性的精神探索仍在继续。
课题的主要内容(观点)、创新之处:
(一)
主要内容:
本文通过借鉴前人经验,分析苏文纨和孙柔嘉这两位知识女性,探析《围城》女性解放意识失败的原因及《围城》的现实意义。探讨在当时的时代背景限制、无法摆脱男权社会的束缚下。她们也试图积极的把握自己的命运,但都以失败而告终,陷入了自设的围城。作品中的两位知识女性形象具有超越时空的现实意义,让读者,尤其女性读者应争取经济上和精神上的双重独立。
(二)
创新之处:
在表现女性形象这一主题上,钱钟书先生确实是一位描写女性的高手,他为我们提供了40年代中国中上层知识女性的众生相,具有鲜明的特色。提出钱钟书对女性的描写是站在一个较高的视点,因而《围城》中苏文纨、孙柔嘉这两位女性知识分子形象,也折射出了世间万象,具有超越时空的现实意义,提供了一种新的婚姻态度和女性的独立人格魅力。
研究方法、设计方案或论文撰写提纲:
1
男权社会下的《围城》女性形象
1.1
女性意识的觉醒
1.2
自强而终于迷失的女博士
1.3
自立而终于受厄的女教师
1.3.1
苦心经营的无奈
1.3.2
独立意识与家庭角色的冲突
1.3.3
婚姻基础的不牢固
2
探析《围城》女性解放意识的失败
2.1
依附胜过独立
2.2
矫情吞噬真爱
2.3自身性格弱点不容忽视
3
女性问题的新思考
完成期限和预期进度:
2013年9月20日—9月30日
学生确定选题上报
2013月10月31日前
指导教师下达毕业论文任务书
2013年11月30日前
指导教师召开开题报告会,学生填写开题报告表
2013年12月—2011年3月
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撰写毕业论文初稿
2014年3月31日
学院中期检查。
2014年4月1日—4月28日
学生在老师指导下修改补充完善论文。
2014年5月1日—5月12日
毕业论文上交学院教务办。评阅教师填写评阅人意见。
2014年5月14日——5月30日
毕业论文答辩与成绩评定。
主要参考资料:
[1]方道文:《围城》四女性[J],河北学刊,1994.
4.
[2]杨绛:记钱钟书与《围城》,杨绛作品集(第2卷)
[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
[3]朱莉莉:《芭比的哭泣——论围城中的女性形象》[N],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科学报)2005年12月
[4]西蒙娜·德·波伏娃:第二性[M],中国书籍出版社,1998:125.
[5]李春林:《围城》诊释与解读[M],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2002.
12.
[6]杨新生:《围城》中知识女性的现代思想意识及其悲剧根源[N]一《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一2009-09-10.
[7]李玲:《围城》的男性偏见[N]一《海南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8]
Nida
E
A
&Taber
C
R.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Translation[M].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1982.
[9]胡明贵,沈玉梅:“被看”的女人一一《围城》中女人追逐男人的文化、心理透视[N]一《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一2006-01-25.
[10]解志熙:人生的困境与存在的勇气——论《围城》的现代性[J],文学评论,1989.
[11]潘允康,破解现代婚姻“围城”——婚姻中个人行为和社会行为的矛盾和统一
[J]
杭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
指导教师意见:
签名:*年*月*日
开
题
报
告
会
纪
要
时
间
2013年
11
月
23
日
地
点
T3_C508
与
会
人
员
姓
名
职务(职称)
姓
名
职务(职称)
姓
名
职务(职称)
杨绍华
老师
汤盈盈
学生
周思纯
学生
肖鹤湘
学生
刘人志
学生
张煊铭
学生
滕丹丹
学生
赵辉
学生
会议记录摘要:
关于论题,本论题探讨在当时的时代背景限制、无法摆脱男权社会的束缚下。两位女性知识分子也试图积极的把握自己的命运,但都以失败而告终,陷入了自设的围城。指出作品中的两位知识女性形象具有超越时空的现实意义和社会意义。
关于创新点:本篇论文在表现女性形象这一主题上,钱钟书先生确实是一位描写女性的高手,他为我们提供了40年代中国中上层知识女性的众生相,具有鲜明的特色。提出钱钟书对女性的描写是站在一个较高的视点,因而《围城》中苏文纨、孙柔嘉这两位女性知识分子形象,也折射出了世间万象,具有超越时空的现实意义,提供了一种新的婚姻态度和女性的独立人格魅力。
指导老师意见:一、题目应力求简短、精确、有概括性,直接反映毕业论文;
二、语言表达应精练、规范;
三、指出女性形象在当今社会上的作用和进步(改观);
四、论题的意义、目的要明确;
五、理论体系应完整,思路清晰
会议主持人:
记
录
人:*年*月*日
系工作小组意见
负责人签名:*年*月*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