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当问时“惜字如金”当问时“泼墨如水”

不当问时“惜字如金”当问时“泼墨如水”本文简介:不当问时“惜字如金”,当问时“泼墨如水”·孙忠莲·2013-08-1222:34:36·浏览量:1020不当问时“惜字如金”,当问时“泼墨如水”我选择了“教师教学”维度中的“教师机智”这一视角进行观课。我和王老师是同校同事,经常随机性观察王老师的讲课,素来对王老师在常态教学中所表现出来的“追问”艺术
不当问时“惜字如金”当问时“泼墨如水”本文内容:
不当问时“惜字如金”,当问时“泼墨如水”
·
孙忠莲
·
2013-08-12
22:34:36
·
浏览量:1020
不当问时“惜字如金”,当问时“泼墨如水”
我选择了“教师教学”维度中的“教师机智”这一视角进行观课。我和王老师是同校同事,经常随机性观察王老师的讲课,素来对王老师在常态教学中所表现出来的“追问”艺术深感敬佩,而这又正是我的弱项,所以我选择了“教师如何设置追问链推动学生思考”作为本节课的观察点。
依据课前会议王老师的课前说课,我判断王老师最精彩的追问会出现在“品味语言魅力”环节中,因此我便把观察的重点聚焦在这一环节。在观课时,我捕捉、记录了四次追问,分别出自教师预设中对“灵性”的品味、对“直立地挺着胸膛”的品味、对“一朵一朵地开放着”的品味、对“几十年、千里迢迢”的品味;这四个预设问题,学生在教师追问前的回答与预期目标的吻合度均呈现为明显偏离;学生因素中的不吻合原因,思考不深刻占1次,思考不全面占2次,既不全面又不深刻占1次;经过教师追问之后所达成的追问效度,四次均为A,既高度吻合。
在“品味语言魅力”之前的初识作者魅力、感知标题魅力环节,王老师基本上没有设置追问,而只是以生生板演、生生互动的方式来完成,而恰是在这种表面上“不作为、不追问”的设置当中,显示出王老师的智慧和匠心——这些环节,完全可以依靠学生已有的阅读能力从文本中一些言简意明的词句当中完成,因而教师大胆放手。
王老师最精彩的追问,也的确出自“品味语言魅力”环节。如在品味“灵性”一句时,当学生只知其妙,而不知其所以妙,只能模糊理解出“体现出百合的美丽”之时,王老师以“什么是灵性”进行追问,学生回答出了“智慧”,王老师紧跟以“体现出作者怎样的情感”来再次追问跟进,学生领悟出了“对百合神灵般的膜拜”。如果没有王老师的2度追问,那么学生对“灵性”这个词的品味,还只能是浅层次的、感性的、不彻底的。品味“直立地挺着胸膛”一句时,学生只能理解到“百合努力”这一层面,王老师要求学生做出“直立”的动作以体会百合的“自信与执著”,完成了对“直立”的深层理解;当学生品味“千里迢迢、几十年”这一句子时,王老师以追问将学生的深度思维推向高潮,引导学生的思维层层推进,对百合形象的理解,也达到了层层深入的目的——
“千里迢迢”和前文中哪个词呼应?(以此引出和前文“遥远”“偏僻”“断崖”的对比性分析);
什么叫“断”?百合的道路,真的断了吗?她是怎样开辟出道路的?
当她在断崖上“开出第一个花苞”,开出“灵性的洁白和秀挺的风姿”的时候,百合有没有停止前进的脚步?当她不满足“第一朵”而开出“一朵一朵”从而遍布山野的时候,百合有没有停止前进的脚步?;当她不满足“一朵一朵”从而形成“百合谷地”的时候,已经是课文的结尾,作者没有继续往下写,但请同学们大胆的想象,百合会不会停止前进的脚步?
在这里,王老师极尽追问,用两个“有没有”带出一个“会不会”,来调动学生进入深度的思考,从而深度领悟百合的“执著”精神。
难能可贵的是王老师的追问,并没有就此停止,她接着“断崖”“偏僻”等词语进一步发难“这些环境描写对塑造百合形象有什么作用”引出学生对衬托手法的习得;又以“作者的衬托手法,还表现在哪里”引出蜂蝶的作用;更以“想象法在第六段处描写蜂蝶”来纵深推进对文本的理解。一环扣一环,一环比一环更加有层次感和梯度性,极具追问的实效性和艺术性。
纵观整节课,王老师在学生能够自己习得时,真是“惜字如金”不设一问;而在需要问时,又真是“泼墨如水”,一问再问。这种收放自如的追问机智,真让观课者受益匪浅。
当然,本节课也存在着缺陷。比如通过对“秀挺”的品味,学生习得了“增词品味法”,而在课文中却没有进一步的运用。如果抓住“谨记”一词,通过“增词法”进行品味,那么既巩固了学生对品味方法的理解,又丰富了百合的形象内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