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训在古代叫什么?古代的书院有没有像现在这样的校训?
正如究竟谁是中国第一所大学仍存争议一样,中国的第一个大学校训也是有待进一步考证的。但是很显然,肯定是外国人创办的教会大学。笔者以为,很可能是圣约翰大学。1879年美国基督教圣公会设立圣约翰书院,1892年,院长卜舫济筹款在圣约翰书院添设大学部,三年后有了首届大学毕业生三名,但是直到1905年才以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条例正式组建为圣约翰大学。在更名的同时也明确“Light and Truth”(光与真理)为该校校训。可是“光与真理”在圣约翰书院时期即为校训,所以,“光与真理”作为大学校训,是应当以开设大学部的1892年算,还是从正式更名的1905年算,有待商榷。如果这所大学的校训不能算最早的话,就应该算在1901年3月由美国监理公会正式办起的东吴大学了,这所通过学习圣约翰大学办学经验创立的大学,在创办之时即提出了一个英文校训:“Unto a Full Grown Man”(为社会造就完美的人格)。
至于中国人自己办的大学,较早确立校训的有这么几所:南京大学的前身,1902年由两江总督张之洞创办的三江师范学堂,在1906年更名为两江师范优级学堂时,主持学校的李瑞清就以“嚼得菜根,做得大事”作为校训。不过,根据当时实行的“癸卯学制”,这两所学堂还都算不上是大学,只是到了1914年,两江师范优级学堂改名为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才勉强称得上大学。这时江谦出任校长,明确校训为:“诚”。1914年,名副其实的大学——北洋大学,赵天麟出任校长,提出“实事求是”的校训。同年冬,梁启超在清华大学以《君子》为题作演讲,“厚德载物,自强不息”此后成为校训。何时确认没有记载,但在1917年清华大学修建大礼堂时,将此八字嵌入校徽高悬大礼堂正额,可以证明确认时间最迟就在这一年。1917年11月,在武昌的私立中华大学由创办人陈宣恺的儿子陈时继任校长之后,为学校制立了校训“成德、达材、独立、进取”。
而在这之前,中国并没有“校训”的说法,这是个舶来品。
而《弟子职》,虽无“校训”之名,但已初具校训之实。
另外有记载以来最早、比较正式的“校训”,这个叫做“学规”。据学者考证,是南宋朱熹于宋淳熙五年(公元1178年)所撰写的《白鹿洞书院学规》(又称《白鹿洞书院揭示》)。这个“学规”对后世影响深远,其主要内容可以概括如下:
五教之目——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为学之序——博学之、审问之、慎恿之、明辨之、笃行之;
修身之要——言忠信、行笃敬、惩忿窒欲、迁善改过;
处事之要——正其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
接物之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行有不得、反求诸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