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学主观题

舟行四海 范文 工作总结范文
精选回答

中小学教育学主观题本文简介:中小学教育制度化教育:主要是指正规教育,即指具有层次结构的、按年龄分级的教育制度。教育目的:广义,人们对受教育者的期望,即人们希望受教育者通过教育在身心诸方面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或产生怎样的结果。狭义,国家对受教育者在学校教育中培养什么样的人才的总要求。素质教育:是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以全面

中小学教育学主观题本文内容:

中小学教育

制度化教育:主要是指正规教育,即指具有层次结构的、按年龄分级的教育制度。

教育目的:广义,人们对受教育者的期望,即人们希望受教育者通过教育在身心诸方面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或产生怎样的结果。狭义,国家对受教育者在学校教育中培养什么样的人才的总要求。

素质教育:是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以全面提高学生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主体性,注重开发人的潜能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

教育目标:指学校教育所应达到的标准要求,使受教育者在学校教育阶段所应完成的教育任务及在这个过程中所应获得的完满健康的发展。

义务教育:是国家用法律形式规定的对适龄儿童和青少年实施一定年限的普及的、强迫的、免费的学校教育。

普及教育:国家对学龄儿童和青少年不分种族、肤色、宗教信仰、性别和能力普遍实施的一定程度的基础教育。

杜威

从实用主义经验论和机能心理学出发,杜威批判了传统的学校教育,并就教育本质提出了他的基本观点,“教育即生活”和“学校即社会”。

教育本质

1、教育即生活

杜威认为,教育就是儿童现在生活的过程,而不是将来生活的预备。教育就是要给儿童提供保证生长或充分生活的条件。杜威认为,教育过程在它的自身以外无目的,教育的目的就在教育的过程之中。

2、学校即社会

杜威认为,既然教育是一种社会生活过程,那么学校就是社会生活的一种形式。

在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体系中,教学论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

1、从做中学

杜威提出了“从做中学”这个基本原则。教学过程应该就是“做”的过程。在他看来,如果儿童没有“做”的机会,那必然会阻碍儿童的自然发展。儿童生来就有一种要做事和要工作的愿望,对活动具有强烈的兴趣,对此要给予特别的重视。

杜威认为,“从做中学”也就是“从活动中学”、从经验中学入它使得学校里知识的获得与生活过程中的活动联系了起来。由于儿童能从那些真正有教育意义和有兴趣的活动中进行学习,那就有助于儿童的生长和发展。杜威指出,贯彻“从做中学”的原则,会使学校所施加于它的成员的影响更加生动、更加持久并含有更多的文化意义。

2、思维与教学

杜威认为,好的教学必须能唤起儿童的思维。因此,学校必须要提供可以引起思维的经验的情境。

五个步骤,通称“思维五步”,由“思维五步“出发,杜威认为,教学过程也相应地分成五个步骤

儿童中心论

尽管杜威并不是“儿童中心”思想的首创者,但是,他是赞同“儿童中心”思想的。

杜威认为,学校生活组织应该以儿童为中心,使得一切主要是为儿童的而不是为教师的。因为以儿童为中心是与儿童的本能和需要协调一致的,所以,在学校生活中,儿童是起点,是中心,而且是目的。杜威强调说我们必须站在儿童的立场上,并且以儿童为自己的出发点。

在强调“儿童中心”思想的同时,杜威并不同意教师采取“放手”的政策。他认为,教师如果采取对儿童予以放任的态度,实际上就是放弃他们的指导责任。在杜威看来,要么从外面强加于儿童,要么让儿童完全放任自流,两者都是根本错误的。

论述题

我国的教育目的是什么,结合当前实际论述在教育教学工作中该如何贯彻落实。

(1)

1995年八届人大三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规定:“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为我国的教育目的。1996年6月国务院颁布《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提出,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2)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特征

第一,我国教育目的以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为指导思想

第二,我国教育目的有鲜明的政治方向

第三,坚持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统一

(3)我国教育目的的落实:要培养合乎时代需要的一代新人,应当特别注意人才素质的这样几个方面:创造精神、实践能力、开放思维和崇高理想。要认真落实我国的教育目的,我们还必须正确处理以下几个方面的关系;

①教育目的与教育目标

从教育目的到教育目标的转换,实际上就是教育目的由一般到具体的实现过程。所以应当对不同学校的教育目标有正确的理解与界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等法律的规定,义务教育和基础教育阶段学校教育必须做到“两个全面”,即“全面发展”和“面向全体(学生)”。所谓“全面发展”主要指要使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都得到发展,在身体、心理和精神等都能健康成长。所谓“面向全体”就是应当为所有学生的发展提供全面的教育,从而为学生的未来成长和整体国民素质的全面提高服务。

②德、智、体、美诸育之间的关系

在诸育关系的认识上,有两点至关重要。一是诸育均有相对的独立性。二是现实或真正的教育应是一体的。

③全面发展与因材施教的关系

这实际上是我国教育目的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相统一的一个具体要求。全面发展的一个维度是自由发展,全面发展不仅不排斥个性发展,而且是以个人合乎本性的自由发展为条件的。全面发展不等于平均或平等的发展。所以,必须根据每一个学生的特殊性对学生因材施教,在充分发挥每一个人的长处的同时求得他的全面发展。

④全面发展与职业定向的关系

在中小学阶段,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同时,应当鼓励学生对社会上不同职业的特点和要求有一些直观、感性的认识,激励中小学生努力学习,为自己的职业理想的实现和祖国美好的明天做好充分的准备。

教育与个人的发展

个体身心发展:指作为复杂整体的个体在从生命开始到结束的全部人生过程中,不断发生的变化过程,特别是指个体的身心特点向积极地方面变化的过程。

内发论:人的身心发展的力量主要源于人自身的内在需要,身心发展的顺序也是由身心成熟机制决定的。

外铄论:人的身心发展主要依靠外在力量,诸如环境刺激和要求、他人的影响和学校的教育。(洛克的“白板说”,美国行为主义心理学家华生“健康的婴儿培养成领袖到小偷”。外铄论的关注重点是:学习什么和怎样才能有效的学习)

遗传:指个体从上代继承下来的生理解剖上的特点,这些生理特点也叫遗传素质。

环境:指个体生活其中,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一切外部因素。

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的认知发展规律:感知运算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形式运算阶段。美国心理学家柯尔伯格道德认知过程:前习俗水平、习俗水平、后习俗水平)、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一刀切、一锅煮)、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关键期或最佳期)、个体身心发展的互补性、个体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先天素质、内在机能、环境、自身的主观能动性:男女性别;身心的内所有构成方面;)

遗传对个体发展的作用

1、遗传为人的发展提供了可能2、遗传素质的差异是造成个体间个别差异的原因之一3、遗传素质的成熟制约身心发展的水平及阶段4、遗传素质仅为人的发展提供物质前提,而不能决定人的发展

环境对个体发展的作用

1、环境使遗传素质提供的发展可能性变成现实2、环境决定人的发展方向、水平、速度和个别差异

学校教育及其作用

一、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1、学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培养人的活动。2、学校教育是通过专门训练的教师来进行的,相对而言效果较好。3、学校教育能有效的控制、影响学生发展的各种因素。

二、学校教育在影响人的发展上的独特功能。1、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作出社会性规范。2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3、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具有即时和延时的价值。

4、学校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

个体在社会实践中主观能动性的巨大作用

个体的实践活动是个体发展得以实现,从潜在的可能状态转向现实状态的决定性因素。从活动水平的角度看,个体的实践活动体系有三个层次:

(1)第一层次的活动是人作为生命体进行的生理活动。

(2)第二层次是个体的心理活动,最基本的是认知活动。

(3)第三层次是社会实践活动,是人与环境之间最富有能动性的交换活动,是一种能量的交换,体现了人的主动选择。

人的主观能动性从综合的意义上把主体与客体、个体与社会、人的内部世界与外部世界联系起来,成为推动人本身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教育需要非常重视对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童年期儿童的学习特征

1、低年级儿童难以深刻理解学习的意义2、学习动机是希望得到教师的称赞、家长的夸奖3、学习兴趣与习惯。低年级儿童只对学习过程的形式感兴趣,同时小学生的学习习惯还没有完全形成,对学习缺乏了解4、对学习结果的重视随年龄而增。

少年期表现出的总体性的阶段特征

身体状态的剧变2、内心世界的发展3、自我意识的觉醒4、独立精神的加强

看看童年期和少年期学生发展的主要特征

学生与教师

教师职业道德:指教师在其职业生活中,调节与处理与他人、与社会、与集体、与工作关系所应遵守的行为规范或行为准则,以及在此基础上所表现出来的观念意识和行为品质。

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指教师在教师道德意识、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方面,自觉地按照教师职业道德的要求所进行的自我锻炼、自我改造和自我提高等行为活动,以及经过努力所达到的教师道德境界。

学生特有的本质属性

(1)学生是发展中的人,具有发展的可能性和发展需要

①学生具有发展的可能性和可塑性

②学生发展的可能性和可塑性转化为现实性的条件是个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2)学生是学习的主题,是具有能动性的教育对象

为什么说学生具有发展的可能性与可塑性

学生是发展中的人,在中小学这一时期,是一个人的生理心理发育和形成的关键时期,是一个人从不成熟到基本成熟、从不定型到基本定型的成长发育时期。对于中小学生来说,他们的身心各个方面都潜藏着极大的发展可能性,在他们发展过程中所展现出的各种特征都还处在变化之中,具有极大的可塑性。

《教育法》中规定的学生的义务有

1、遵守法律法规2、遵守学生行为规范,尊敬师长,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3、履历学习,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4、遵守所在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的管理制度

教师应具备的能力素养

1、了解学生及同学生交往的能力2、语言表达能力3、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能力4、组织管理能力5、教育科学研究能力

教师职业化的条件

1、教师的学科专业素养

①精通所教学科的基础性知识和技能②了解与该学科相关的知识③了解该学科的发展脉络④了解该学科领域的思维方式和方法论

2、教师广泛的文化素养

3、教师的教育专业素养

①敬业②树立正确的教育观③掌握教育理论和具有良好的教育能力(对所教知识进行加工处理的能力;向学生传授知识,施加影响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分为④具有一定的研究能力

教师的人格特征

1、情绪稳定,性格开朗,兴趣广泛2,有较强的自信心、坚定的意志和积极的进取精神3、心胸开阔、兼容并包

当代教师的职业道德的建构和原则

1、建构:继承性、时代性、全面性2、原则:教书育人原则、乐教勤业原则、人格师范原则

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主要内容和基本原则

主要内容:1提高教师职业道德认识2、陶冶教师职业道德情感3、磨练教师职业道德意志4、树立教师职业道德理想5、坚定教师职业道德信念6、培养教师职业道德行为习惯

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作用及意义

作用:1、教师加强职业道德修养有利于自身综合素质的提高2、教师加强职业道德修养有利于从教事业的发展,是培养德才兼备合格人才的需要3、教师加强职业道德修养有利于自身职业理想的实现4、教师加强职业道德修养是抵制不正之风的重要保证,是当前改善师德状况的迫切需要。

意义:1、教师加强职业道德修养是教师道德人格不断发展完善的需要。2、教师加强职业道德修养是做好教育工作的需要。

教师加强职业道德修养的基本途径与方法

途径:1、努力学习教师道德理论,树立人民教师道德理论人格2、参加社会实践,做到知行合一。方法:1、加强理论学习。2、勇于实践磨练,增强情感体验3、虚心学习他人,相互砥砺提高,学习先进教师的优秀道德品质。4、确立可行目标,坚持不懈努力。

教师中心论与儿童中心论

教师中心论认为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居于主导地位,强调教师在教育过程中的权威作用,强调教师对学生学习活动的控制和学生对教师的绝对的服从。赫尔巴特和苏联凯洛夫是教师中心论的代表

儿童中心论认为儿童在教育过程中处于主导地位,强调学生的自主和主动,儿童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处于辅助地位。法国的卢梭和美国的杜威是儿童中心论的代表人物

课程

课程:广义指各级各类学校为实现培养目标而规定的学习科目及其进程的总和。狭义的课程特指某一门学科。朱熹“宽著期限,紧著课程”,拉丁语:“跑马道”,始于英国的“教育家斯宾塞”。具体表现为: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科书

制约课程的主要因素

1、一定历史时期社会发展的要求及提供的可能2、一定时代人类文化及科学技术发展水平3、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能力基础及其可接受性4、课程理论

课程类型

1、根据课程任务,课程可分为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研究型课程2、根据课程制定者或管理层次,课程可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

课程设计:是指课程结构的编制,既包括课程体系结构整体的编制,也包括具体课程的编制。

课程计划:是课程设置的整体规划,是教育主管部门制定的有关学校教学工作的指导性文件,他具体规定了学校应设置的学科,学科开设的顺序及课时分配,并对学期、学年、假期进行划分。课程计划体现了国家对学校的统一要求,是学校组织教学活动的重要依据和纲领。制定依据是教育目的和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构成:教学科目的设置、学科顺序、课时分配、学年编制与学周安排

课程计划对学校和教师的指导意义

对学校的指导意义:1、课程计划体现了国家对学校教育的统一要求,是学校组织教学工作、确定工作步调的依据,是指导教师进行教学和其他活动的依据;2、学校领导和教师应依据课程计划,开足计划中要求设置的学科,保证各门学科的教学时数;3、以教学为主,全面安排各项活动,使学校保持稳定的教学秩序,使学生在德智体美多方面得到全面发展。

对教师的意义:1、认真学习和熟悉课程计划,了解教学和其他活动的全面安排和要求;2、了解自己任教学科的年级、顺序、教学时数;3、了解自己任教学科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与衔接;4、纵观学校教学、教育全局,明确自己的任务与要求,有目的、有计划的组织好自己的教学、教育工作。

教育大纲:即学科课程标准是课程计划中每门学科以纲要的形式编定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规定了学科的教学目的与任务、知识的范围、结构与深度、教学进度及有关教学法的基本要求。构成:说明部分、本文部分、其他

教学大纲对学校和教师的指导意义

1、教学大纲是国家对各门学科的教学提出的统一要求和具体规格,是国家对学校教学实行领导的一种重要工具;2、教学大纲是编写教科书和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依据;3、学校和教师应全面彻底的领会课程标准的内容、体系和精神实质;4教学大纲是衡量各科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

教科书:又称课本,是根据教学大纲编制的、系统反应学科内容的教学用书。

教科书的编排

1、教科书的编排形式要有利于学生的学习2、教科书的内容阐述要层次分明,文字表述生动流程,篇幅详略得当,3、教科书的标题和结论要用不同字体或符号标出,使之醒目。

教科书的作用:1、是学生在学校获得系统知识、进行教学的主要材料2、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依据;3、是课程计划对本学科的要求,分析本学科的教学目标、内容、范围、教学任务4、根据学科特点,使教师通过教科书研究本学科与其他学科之间的关系。

教科书在教学中的应用

1、认真钻研和深刻理解教科书中各章节目之间,各篇范文之间的关系,从整体上把握学科知识脉络2、透彻理解教科书中的每个章节内容,备课中围绕教学重点、难点、关键设计教学过程,3教学中应充分应用教科书,包括有关图表、附录都应当重视4、由于最新的科学成果尚未在教科书中反映,教师应灵活的为学生补充有关学科的新知识。5、结合本地需要,适当补充本民族、本地区乡土教材6、在教学中,教师应指导好学生充分利用好教科书。

小学阶段的课程性质:普及性、基础性、发展性

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1、加强综合性,突出课程的整体教育功能2、加强实践性,突出学生自主性、探索性学习3、加强弹性,体现课程的适应性

教学

教学:是教育目的的规范下的,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教育活动。它包含:1、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根本目的2、教学有教与学共同组成3、教学有多种形态,是共性与多样性的统一。

教学的意义

1、教学是传授系统知识、促进学生发展最有效的形式2、教学是进行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实现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3、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中心工作,学校工作必须以教学为主

小学的教学任务

1、引导学生掌握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2、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3、发展学生的体力,提高学生的健康水平4、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基础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

教学过程:是教师根据教学目的、任务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通过指导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掌握系统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学生智力和体力,形成科学世界观及培养道德品质、发展个性的过程。

我国的教学过程观点

1、教学过程主要是一种认识过程2、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认识的间接性、交往性、教育性,有领导的认识

教学过程的特点

1、间接经验与直接境的相结合:学生以学习间接经验为主;学生学习间接经验要以直接经验为基础。2、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掌握知识是发展智力的基础;防止单纯抓知识教学或只重能力发展的片面性。3、掌握知识与提高思想相结合:学生思想的提高以知识为基础;学生思想的提高又推动他们积极地学习知识;在教学中要防止两种偏向。4、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能动性结合:教学过程中教师起主导作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建立合作、友爱、民主、平等的师生交往关系

教学过程的结构

1、引起学习动机2、引导学生领会知识3、巩固知识4、引导和组织学生运用知识5、检查知识

教学原则: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和对教学过程规律的认识而制定的指导教学工作的基本准则。

教学原则及运用(注意名家名言)

1、直观性原则;直观性原则是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当运用多种直观手段,利用学生的多种感官进行感知,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使学生获得生动的表象,从而帮助学生全面、深刻的理解概念和原理;(要求:正确选择直观教具和现代化教学手段、直观要与讲解相结合、重视运用语言直观)2、启发性原则;启发性原则是指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注意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引导他们通过独立思考,融会贯通的掌握知识,发展能力。(要求: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启发学生将知识创造性的用于实际)3、巩固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牢固、熟练的掌握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并在需要的时候能够准确无误的呈现出来;(要求:在理解的基础上巩固、重视组织各种复习、在扩充改组和运用知识中积极巩固)

4、循序渐进原则;是指教师要严格按照科学知识的内在逻辑体系和学生认识能力发展的顺序进行教学,使学生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能力得到充分的发展;(按教材的系统性进行教学、抓主要矛盾解决好重点和难点的教学、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5、因材施教原则;是指在教学中,要从学生的个别差异出发,有的放矢的进行教学,使学生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发展;(针对学生的特点进行有区别的教学、采取有效措施,是有才能的学生充分发展)6、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是指教师在教学中,应使学生联系实际来理解掌握知识,引导他们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要求:书本知识的教学要注意联系实际、重视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正确处理知识教学与技能训练的关系、补充必要的乡土教材。)

我国目前小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除沿用一些传统的教学原则,还运用到以下一些教学原则:主体性教学原则

、发展性教学原则

、愉悦性教学原则

、差异性教学原则

教学方法:为完成教学任务而采用的办法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是教师引导学生掌握知识技能,获得身心发展而共同活动的方法。基本依据:教学目的和任务的要求、课程性质和教材特点、学生的年龄特征、教学时间、设备、条件,教师业务水平、实际经验及个性特点。

常用的教学方法

(一)以语言形式获得间接经验的方法。

1

、讲授法

讲授法是教师运用口头语言系统连贯地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教学方法。要求:讲授内容要有科学性、系统性、思想性,讲授要有启发性,讲授要讲究语言艺术

2

、谈话法

又称问答法。它是通过师生的交谈来传播和学习知识的一种方法。其特点是教师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经验和知识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借以获得新知识或巩固、检查已学的知识。

3

讨论法

讨论法是在教师指导下,由全班或小组围绕某一种中心问题通过发表各自意见和看法,共同研讨,相互启发,集思广益地进行学习的一种方法。

二)以直观形式获得直接经验的方法

1、

演示法

演示法是教师把实物或实物的模象展示给学生观察,或通过示范性的实验,通过现代教学手段,使学生获得知识更新的一种教学方法。它是辅助的教学方法,经常与讲授、谈话、讨论等方法配合一起使用。

(三)以实际训练形式形成技能、技巧的教学方法

1、

练习法

练习法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巩固知识和培养各种学习技能垢基本方法,也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一种主要的实践活动。

2、

实验法

实验法是学生在教师

指导下,使用一定的设备和材料,通过控制条伯的操作,引起实验对象的某些变化,并从观察这些变化中获得新知识或验证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它也是自然科学学科常用的一种方法。

教学组织形式有哪些

个别教学制: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布置检查和批改作业都是个别进行的,即教师对学生一个一个的轮流的教;教师在教某个学生时,其余学生均按教师的要求进行复习或作业。优点在于教师能根据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使教学内容、进度适合每一个学生的接受能力。缺点在于教师所能教的学生数量有限,教学速度慢,效率低。

班级授课制:是一种集体教学形式,他把一定数量的学生按年龄与知识程度编成固定的班级,根据周课表和作息时间表,安排教师有计划的向全班学生集体上课(1862年,北京京师同文馆)。优点在于一个教师同时可以教几十个学生;比较适合学生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和发挥学生之间的相互影响作用,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

分组教学制:就是按照学生的能力或学习成绩把他们分成为水平不同的组进行教学。也是集体教学的一种形式,类型有:能力分组、作业分组、学科分组。优点在于它比班级授课制更切合学生个人的水平和特点,便于因材施教,有利于人才的培养,同时也存在一定的副作用。设计教学法:是美国克伯屈创立的,主张废除班级授课制和教科书,打破传统的学科界限,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自己决定学习目的和内容,在自己设计、自己负责人的单元活动中获得有关知识和能力。

道尔顿制:指教师不在上课向学生系统的讲授教材,而只为学生分别指定自学参考用书、布置作业,由学生自学和独立作业,有疑难时才请教师辅导,学生完成一定阶段的学习任务后,向教师汇报学习情况和接受检查。

班级授课制的优点

1、有严格的制度保证教学的正常开展和达到一定质量。2、有利于经济有效的、大面积培养人才。3、有利于系统知识的传授。4、能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课的类型:按教学的任务分为:新授课、巩固课、技能课、检查课。按一节课完成的任务的数量:单一课、综合课。按教学方法分为:讲授课、演示课、练习课、复习课

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

备课、上课、作业的检查与批改、课外辅导、学业成绩检查与评定

1、备课是教师根据学科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科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选择最合适的表达方法和顺序,以保证学生有效地学习。备课分个人备课和集体备课两种。备的内容有钻研教材、了解学生、设计教法。写好三种计划:学期教学进度计划、单元计划、课时计划

2、上课是教学的中心环节,一堂好课的标准:目标明确、内容准确、方法得当、表达清晰、组织严密

3、作业的检查与批改,作业要求内容符合教学大纲和教科书的要求,具有代表性,要有助于学生巩固与加深理解所学的基础知识;分量适宜,难易适度;提出明确的要求,规定完成时间。教师应及时批改作业,注意讲评,对作业总的优缺点,尤其是倾向性问题、典型问题的分析;对作业的典型错误以及产生的原因,对有关作业规格的鉴定,提出恰当意见。

4、课外辅导:课堂教学规定时间以外,教师对学生的辅导。一是做好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二是做好困难学生的帮助工作。

5、学业成绩检查与评定。学业评价是指以国家的教育教学目标为依据,运用恰当的、有效地工具和途径,系统的收集学生在各门学科教学和自学的影响下认知行为上的变化信息和证据,并对学生的知识和能力水平进行价值判断的过程。学业成绩检查与评定的方法:观察法、测验法、调查法、自我评价法。测验法:主要以笔试进行,是考核、测定学生成绩的基本方法。测验的质量指标:效度(测验出所要测量的属性或特点程度)、信度(经过多次测量所得结果的一致性程度,以及一次测量所得结果的准确性程度)、难度(测验包含的试题难易程度)、区分度(测验对考生的不同水平能够区分的程度,即具有区分不同水平考生的能力)。测验的种类:论文式测验、客观性测验、问题情境测验、标准化测验

学生学业评价的方式:考查(口头提问、检查书面作业、书面测验)、考试:命题(核心)、监考、阅卷(口试和笔试、开卷和闭卷)。

德育

德育: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泛指有目的、有计划地对社会成员在政治、思想与道德等方面施加影响的活动,包括社会德育、社区德育、学校德育、家庭德育。狭义,专指学校德育按照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的对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等方面的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积极地认识、体验与践行,以使其形成一定社会与阶级所需要的品德的教育活动。(道德教育、政治教育、思想教育)

德育的意义

1、德育是实现我国教育目的的基础和保障2、德育是学生健康成长的条件和保证3、德育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奠基工程和未来保证

德育目标:是指通过德育活动使受教育者在品德形成发展上所要达到的总体规格要求,即德育活动所要达到的预期目的或结果的质量标准。制定德育目标的主要依据

1.时代与社会发展需要;

2.国家的教育方针和教育目的;

3.民族文化及道德传统;

4.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及心理特征。

德育目标要求(了解一般不考:不同年龄阶段德育要求是不一样的,小学和初中)

小学:1、培养学生正确的政治方向,初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共产主义道德认识

2、培养学生的道德思维和道德评价能力

3、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

初中:1.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

(1)热爱生命,自尊自信,乐观向上,意志坚强。

(2)亲近自然,爱护环境,勤俭节约,珍惜资源。

(3)孝敬父母,尊重他人,乐于助人,诚实守信。

(4)热爱劳动,注重实践,热爱科学,勇于创新。

(5)尊重规则,尊重权利,尊重法律,追求公正。

(6)热爱集体,具有责任感、竞争意识、厨结合作和奉献精神。

(7)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热爱和平,具有世界眼光。

2.能力方面

(1)培养爱护自然、鉴赏自然、保护环境的能力。

(2)发展观察、感受,体验、参与社会公共生活的能力,培养同他人交往与沟通的能力。

(3)逐步认识和理解社会生活的复杂性,具有基本的道德判断和辨别是非的能力,能够负责任地做出选择。

(4)形成自我调适、自我控制的能力,能够理智地调控自己的情绪。

(5)能够初步掌握搜集、处理、运用社会信息的方法和技能,能够独立思考、提出疑问和进行反思。

(6)能够理解法律的规定及其意义,理解学校及社会生活中的必要规则,能遵纪守法,具有寻求法律保护的能力。

3.知识方面

(1)了解和掌握我与他人、我与社会、我与自然的道德规范。

(2)知道和掌握基本的法律知识,了解法律的基本作用和意义。

(3)了解我国的基本国情、基本路线、基本国策和世界概况。

(4)了解和掌握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

德育内容

小学:爱国主义教育、理想教育、集体主义教育、劳动教育、人道主义与社会公德教育

初中:1.政治教育。其内容主包括: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教育,国家的政策法规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时事政治教育等。

2.思想教育

。其具体内容包括: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世界观和人生观的教育,革命传统和革命理想教育,劳动教育,自觉纪律教育等。

3.道德教育

其具体内容包括:道德知识教育,审美情操教育,传统美德教育,社会公德教育,道德思维能力及道德信念教育,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等。

4.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是指通过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方面的教育与训练,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预防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的产生,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

德育过程:是教育者按德育目标对受教育者在品德发展上所提出的要求,借助于相应的德育内容和方法,对受教育者政治意识、思想观点、道德品质等方面施加影响,并引导受教育者进行自我教育,从而促进受教育者发展的过程。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内容、德育方法

小学德育过程的特点

1、德育过程是一个促使学生知、情、意、行互动发展的过程;2、德育过程是一个促使学生品德结构不断建构完善的过程3、德育过程是一个多种因素互动、反复且长期的逐步提高的过程4、德育过程是一个学生自我教育能力逐步提高的过程

德育原则

导向性原则、疏导原则、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相结合原则、教育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因材施教原则

德育的途径

1、思想品德课与其他学科教学2、课外活动与校外活动3、劳动4、少先队活动5、班主任工作

德育的方法

1、说服法2、榜样法3、锻炼法4、陶冶法5、表扬奖励与批评处分

班主任工作

班主任是指全面负责一个教学班学生的思想、学习、健康与生活等工作的教师。

班主任的作用

1、班主任是班级工作的组织者、领导者和教育者;2、班主任是校长、教导主任的有力助手3、班主任是各任课教师的协调者4、班主任是学校、家庭、社会的沟通者

班主任的职责与任务

1、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2、教育学生努力学习3、指导学生课外、校外生活和活动4、管理班集体,指导社团活动5、协调各任课老师的工作

班主任的主要工作

1、了解学生2、组织和培养本集体3、建立学生档案4、个别教育5、班会活动6、协调各种教育影响7、操行评定8、班主任工作计划与总结

个别教育工作

1、先进生工作。(1)先进生的心理特征,自尊好强、充满自信;强烈的荣誉感;较强的超群愿望与竞争意识(2)先进生的教育。严格要求,防止自满;不断激励,弥补挫折;消除嫉妒,公平竞争;发挥优势,全班进步。2、后进生工作。(1)后进生的心理特征。不适度的自尊心;学习动机不强;意志力薄弱;(2)后进生的教育。关心爱护后进生,尊重他们的人格(2)培养和激发学习动机

班会:是以班级为单位,在班主任指导下,一般由学生干部主持进行的全班性会务活动。分为:常规班会,生活会,主题班会。

主题班会分为:主题报告会(灌输性)、主题汇报会(交流性)、主题讨论会(民主性)、科技小制作成果展评会(竞技性)、主体竞赛、主题晚会。组织:确定主题、精心准备、具体实施、效果深化。

班集体的培养

班集体的基本特征:明确的共同目标、一定的组织结构、一定共同生活的准则、集体成员之间相互平等、心理相容的氛围。班集体的教育作用:有利于形成学生的群体意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交往能力、有利于形成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

班集体的形成与培养

1、确定班集体的发展目标2、建立班集体的核心队伍3、建立班集体的正常秩序4、组织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5、培养正确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

课外活动

课外活动:指学校在课堂教学任务以外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对学生进行多种多样的教育活动。

课外活动的特点:学生参加课外活动的自主选择性、课外活动内容和形式的灵活多样性、学生在课外活动组织上的自主性

课外活动的任务与作用

1、充实学生的生活,扩大学生活动领域,密切学生与社会的联系2、激发学生的兴趣爱好,发挥学生的特长3、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探索意识和创造才能

课外活动的内容:科技活动、学科活动、文学艺术活动、体育活动、社会活动、传统的节假日活动

课外活动的形式

1、群众性活动:报告和讲座、各种集会、各种比赛、参观访问调查旅行、社会公益活动

2、小组活动:学科小组、技术小组、艺术小组、体育小组

3、个人活动:阅读书籍、写读书心得、记日记、进行某种实验、唱歌、体育锻炼等

课外活动的基本要求

1、要有明确的目的性和计划性2、活动要丰富多彩,富有吸引力3、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和创造精神

课外活动对教师的要求

1、教师至少在某一方面具有特长和兴趣爱好,有能使学生叹服的绝招2、教师要对自己指导的活动领域有足够的、超出于学生的了解3、教师要调整与学生的关系4、课外活动要求教师有比课堂教学更强的组织能力5、教师需注意收集有关资料和认真记录、总结自己所指导的课外活动

课外活动计划的实施

1、做好计划实施的发动工作2、加强计划实施中的检查与指导3、搞好计划实施的总结工作

唯一的信仰 2022-07-24 18:24:59

相关推荐

多啦A梦来我家

那天,我正在家里看书,突然一道蓝光闪过,一个蓝色的物体莫名其妙得出现在我家,把我吓得跪在了地上。我颤抖着瞥了一眼,突然发现那个怪物原来是多啦a梦!惊魂稍定的我还没有说出话,它就茫然的问:这是哪啊?我努力从牙缝里...
展开详情

我所期待的星期天

唉!讨厌的星期天又来了!一座座堆积如山的作业等我去铲平,还要穿梭于各上辅导班之间。一天到晚忙得不亦乐乎!如果星期天像我所期待的那样,该有多好啊!当我睁开蒙胧的睡眼,快乐而有意义的一天开始了。吃完早饭,我看看课外...
展开详情

拿报纸

我隔壁的刘爷爷去成都避暑了,刘叔叔在家,刘叔叔每天都要上班,他叫我来拿报纸,我答应了他,帮他们拿了一个月的报纸。刘爷爷回来了,他发现报纸不在了,以为是被偷了,他敲了我的门,问我报纸在不在我这,我说:在,我就把报...
展开详情

黄太狼的故事(五)打工记

黄太狼为了能补交上医药费,决定外出打工,黄太狼收拾行李,离开了家,踏上了挣钱的路。心里虽然不情愿,但是也没别地办法,只好认命了!黄太狼来到建筑师河马的家,他敲了敲门,发现河马大师不在,于是,他在河马大师家旁边的...
展开详情

树的故事

从前有一棵树,树上长着很多叶子。一天,树枝对叶子说:喂,你为什么总是跟我抢营养,你有总就给我滚。叶子被激怒了,便说:好,我走。时间似箭飞过,转眼间到了秋天,树上的叶子一片一片的从树上落下来。过了一段时间,树开始...
展开详情

精选推荐更多>

省略号五种常见的用法及举例

省略号五种常见的用法及举例:
第一种:表示说话的断断续续。例如:她磕磕巴巴地说,一句话丌能流畅地表达完整。
第二种:表示列举的省略,一般在列举多项以后再用省略号,以便读者据以联想省略的内容。例如:说上面这个,什么都有,它包括稻鸡、角鸡、鹁鸪等等。
第三种:表示说话的中断:例如:由于穿长袍的丌认识戴礼帽的兄弟,所以问到这位是的时候突然中断,随即后面戴礼帽的回答。
第四种:表示余意未尽,用以引发思考。例如:“你这个人真是”后面的省略号,表示作者欲言又止,都丌知道该怎么说了,这就给读者或听众留下无限的遐想的空间了。
第五种:表示重复词语的省略,即相同的词语重复出现时用省略号代替。例如:我在几十分钟内想了很多,重复很多-次,说明我内心想的东西之多。

陀螺的作者是谁

《陀螺》的作者是:高洪波。高洪波,男,笔名向川,诗人、散文家,1951年12月生于内蒙古。198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1969年应征入伍,曾任陆军四十师炮团战士、排长。1971年开始发表作品。1984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1978年转业后历任《文艺报》新闻部副主任,中国作家协会办公厅副主任,《中国作家》副主编,《诗刊》主编,中国作家协会创联部主任、书记处书记。中国作家协会第九届全国委员会委员。中国作协副主席。
高洪波,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作协儿童文学委员会主任。曾任中国作协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中华文学基金会理事长、《诗刊》主编等职。代表作有散文集《悄悄话》、诗歌《我想》、《高洪波文集》(八卷本)及《高洪波文存》(九卷本)等,作品曾获中国出版政府奖、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五个一”工程奖、国家图书奖等,图画书“快乐小猪波波飞系列”累计销量超百万册,版权输出到法国、韩国、越南等国家。

籴和粜是什么意思

“籴”拼音是dí,为会意字,从入从米,也就是买米的意思,引申开来是买入之意。“粜”拼音是tiào。本意为卖米,引申开来是卖出之意。“籴粜”组合在一起就是买卖粮食的意思。
例句:
1、籴:
(1)使商无得籴,农无得粜。——《商君书·垦令》
(2)你来籴米。将银子来我秤。——《陈州粜米》
(3)籴米毋使钱。——客家话常用谚语。
2、粜:
(1)贩谷粜千钟。——《史记·货殖传》
(2)使商无得籴,农无得粜。——《商君书·垦令》
(3)二月卖新丝,五月粜新谷。——唐·聂夷中《咏田家》
(4)想那粜风月的女娘,似饥狼饿狼。——《雍熙乐府》

古来征战几人回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古来征战几人回表达了作者豁达、豪爽,大丈夫当率性而为,视死如归的思想情感。这句话出自唐代诗人王翰的《凉州词》:“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译文:酒筵上甘醇的葡萄美酒盛满在夜光杯之中,正要畅饮时,马上琵琶也声声响起,仿佛催人出征。如果醉卧在沙场上,也请你不要笑话,古来出外打仗的能有几人返回家乡?
赏析:古诗描写边塞将士们很难得的一次欢聚的酒宴,表现出激昂兴奋的情绪、开怀痛饮一醉方休的场面,是边地荒凉的环境、紧张动荡的征戍生活的写照,具有浓郁的边地色彩和军营生活的风味。
常见热点问答
热点搜索
1-20
21-40
41-60
61-80
81-100
101-120
121-140
141-160
161-180
181-200
作文大全
1-20
21-40
41-60
61-80
81-100
101-120
121-140
141-160
161-180
181-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