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五虎将

以微笑面对
精选回答

梁山最强五虎将分别是谁,其中武功最强的是谁?

梁山五虎将确实不是最强五虎将,如果仅以武功实力来推选梁山最强五人,我认为是鲁智深、关胜、秦明、董平、呼延灼。

这个名单中,既没有原著中的林冲,也没有很多读者认定的卢俊义。

非常能打的武松,也没有入围,新增的一个是花和尚鲁智深。

那么,为何林冲要被“踢出”五虎将之列,卢俊义、武松为何又不能入选,花和尚凭什么排名最强五虎将的第一名呢?林冲的武功在原五虎将中垫底梁山好汉无论排座次、大分工,都与武功没有多大关系,而是以“武功”或者武艺隐喻人物背后的真故事。

这篇回答不讲“真故事”,只说文本中的武功高低。

假如以武功实力排名,林冲是没有能力位居五虎将之列的。

林冲在《水浒传》中是五虎将中最怂的一个,从来就不敢在阵前公平地单挑任何一流高手。

而且,林冲不太讲武德,总是以众欺寡,专打车轮战、二打一的投机仗。

所以,林教头阵前从来就没输过。

宋江二打祝家庄时,林冲是后队人马,前军先于扈家庄的扈三娘开战。

扈三娘先活捉了王矮虎,又与欧鹏、马麟恶战。

祝龙见扈三娘遭到群殴,便出庄相助。

此时,同为接应的秦明杀到了,林冲却迟迟没有出现。

这一战,梁山吃了大亏,宋江在扈三娘的追赶下仓皇逃命。

扈三娘单人独骑追赶宋江,却被李逵喝住。

扈三娘一见梁山人多,便准备撤出战斗。

此时,林教头率领十八骑军马非常“及时”地现身了。

扈三娘恶斗良久,又不惜力气追赶贼魁,体能消耗得差不多了,更是独自一人,林冲便如此这般地活捉了扈三娘。

呼延灼打梁山时,宋江以五队人马迎战,试图以车轮战拿下汝宁州都统制。

于是,第二队头领林教头壮胆与呼延灼打了五十个回合。

为何说林冲这次单挑是“壮胆”呢?有后文故事为证。

关胜以围魏救赵之计攻打梁山,两阵对圆,关胜挑战,林冲要出马单挑,被宋江喝住。

没想到秦明当先出马,林冲担心秦统制抢了头功,便与秦明双战关胜。

这场战斗打到走马灯般扬起了战尘,恐怕也是到了书中一流高手单挑的回合上限,关胜也只是“看看输与他了”。

关胜还没输,林冲、秦明也没有赢。

问题关键还不在于输赢,而是宋江为何喝住林冲,不喝住秦明。

这是因为宋江知道林冲的武功不够,怕他上去有危险。

所以,打呼延灼时,也是秦明打头阵。

关胜因为中计被捉,林冲截住郝思文厮杀,斗无数合,花荣前来助战,郝思文便气力不加,回马便走。

花荣在此前曾经与宣赞交手,十几个回合后,花荣卖个破绽便走,试图以弓箭射他。

然而,花荣连射三箭都没有射死宣赞,小李广便知道宣赞、郝思文的实力,一见林冲与他单挑,估计林教头拿他不下,这才出手相助。

宋江打东平府时,徐宁当先挑战,以金枪对双枪大战董平,五十回合不分胜败。

宋江知董平英雄无敌,第二天便派林冲、花荣双战董平,以诈败之计引诱双枪将,将他活捉。

假如林冲一人足以摆脱董平,宋江便不需要派花荣去相助了。

假如林冲的水平足够,或者在董平之上,再派一个花荣搞诈败,岂不是太假了,明显就是用计呢。

无论宋江还是花荣,都十分清楚林冲的武功咋样。

所以,面对关胜,宋江喝住了林冲,却没有阻止秦明。

秦明先上,林冲再去,宋江就放心了。

五虎将中,还没有人像林冲这般以众欺寡的不讲武德之人,也没有谁总是打以二斗一的便宜仗保持所谓的不败记录。

仅凭这些战绩,林冲的武功应当是五虎将垫底的水平。

林冲的武功最多排在八骠骑第三名《水浒传》中,梁山的最后一仗便是打东昌府。

没羽箭张清阵前先是连打徐宁、呼延灼等梁山五将,气得宋江割袍发誓:“我若不拿得此 人,誓不回军!”发完誓,宋江点将,说马军不济,步军头领谁为咱出了这口鸟气?梁山阵上刘唐应声而出,挥舞朴刀杀了出去。

刘唐尽管勇猛,却连张清的战马都干不过,眼睛被马尾扫花,接着便挨了一石子。

步军肯定是不行了,马军不服气,杨志接着上。

杨提辖虽然十分了得,却被张清一石子打在头盔上,吓得胆丧心寒,伏鞍归阵。

张清如此英勇,打得宋江怀疑人生。

梁山好汉也是好没面子,个个心中不服,于是,朱仝、雷横、关胜、董平、索超等先后挨打。

张清日不移影,连打梁山十五员战将。

这其中,包括三员五虎将、五员八骠骑。

此时,梁山五虎将已经全部到位,秦明大概是因伤缺席了这场战斗,否则,秦统制又该头一个挨石子了。

秦明是因伤没能出战张清,躲过了石子。

但是,林冲却是在阵前的,他为何不出战呢?这场战斗充分证明,林冲就是个怂人,不仅是个怂人,而且是个心机表——这就是林冲从来没有败过的原因。

宋江如此发誓赌咒,燕顺都上去了,林冲竟然无动于衷,他配做五虎将吗?林教头武艺高强,但却没有万夫不当之勇。

五虎将其他四人,书中很明确地说他们是万夫不当之勇的战将,这一点,林冲也不够五虎将的资格。

祝家庄之战,林冲大约与祝龙打了五十回合,没有分出胜败。

五十回合是《水浒传》单挑上限,打到这个回合数战平,就是势均力敌。

然而,秦明打祝龙,十几个回合就让祝龙不敌。

林教头与秦统制差着档次呢。

林冲不够五虎将水平,进八骠如何呢?八骠骑第一名花荣不仅弓箭《水浒传》第一,而且,曾经在清风山大战秦明,五十回合不分胜败。

第二名徐宁一套钩镰枪法,施耐庵不厌其详地细细描述,绝对是梁山第一枪。

林冲呢?风雪山神庙时,却使的是一杆花枪。

徐宁单挑董平,林冲则是二打一。

林教头进八骠,恐怕难以排在这两人之前吧。

杨志与林冲比又如何呢?杨志因高中武举,做了殿前制使,所以,杨制使的弓马技术是非常了得的。

书中没有给出林冲任何能射箭的信息,这一点,就要输给杨志了。

杨志与呼延灼起码单挑了五次,各无输赢,林冲则是以车轮战打平了呼延灼。

杨志曾经与林冲在梁山之下大战五十回合,杀到“分际”时被王伦拉偏架叫停。

分际,本来就是难分难解之际,五十回合内,双方战平。

但是,王伦的叫停却给林冲减分了。

王头领接到跟随林冲那位小喽啰的报信,知道林教头遇到高手了,便以一担财帛抵了投名状,算是重新接纳林冲入伙了。

于是,王头领下山相助林冲。

文本中没有说谁赢谁输,但王伦担心林冲则是肯定的。

所以,他便叫停了打斗,给杨志介绍了自家兄弟林冲。

如此算来,林冲进八骠要排在第三名,杨志恐怕老大不服。

杨制使是万夫不当之勇的战将,林冲不是。

鲁智深综合实力梁山最强此处,先捎带说说卢俊义。

卢员外在续书《征四寇》中确实是梁山第一好汉,但是,续书不是原著,在《水浒传》中,卢俊义的武功恐怕很难排进梁山前二十。

宋江说他“棍棒天下无对”,但卢员外并无实战证明自己是棍棒高手。

除此之外,卢俊义也没有突出战绩,表明他有能力在马上单挑一流高手。

假如卢俊义的武功真如《征四寇》那般玄乎,远在梁山其他好汉之上,东昌府大战张清时,宋江如此发誓,卢俊义为何不去打张清呢?关胜出战,能以青龙偃月刀挡石子,卢俊义假如比关胜厉害,张清的石子打得着他?卢俊义绝对不是梁山第一武功高手,梁山综合武功最高的好汉是花和尚鲁智深。

鲁智深俗名鲁达,先后在老种经略相公手下做关西五路廉访使。

后来,又被拨到小种经略相公府做提辖。

《水浒传》中的老种、小种经略相公,就是分别做过承宣使(经略相公)的种师道、种师中兄弟,他们都是镇守西北边陲的主帅。

而鲁达的经历,又是“招安巨寇”杨志的真实历史写照。

《三朝北盟会编》、《梁溪集》等史料中说,招安巨寇杨志先后在种师道、种师中手下做选锋首,也就是先锋敢死队队长,分别参加了攻打幽州和抗金之战。

如此,《水浒传》中的鲁达就是一员能征惯战的边关战将。

凭借鲁达的作战经验,梁山恐怕只有呼延灼能与之相提并论。

呼延灼是汝宁州都统制,也是一员久经沙场的战将。

都统制是战争时期的武将官职,是从带兵长官统制中选拔一人,作为总指挥官,统一发号施令。

所以,呼延灼一上手便知鲁智深、杨志的武艺不是绿林手段,都是阵上厮杀的战将,实战招式简直太熟悉了。

除了马上武功之外,鲁智深还是一员步战战将。

杨志在二龙山下与鲁智深大战五十回合,心中暗自佩服道:那里来的这个和尚!真个好本事,手段高!俺却刚刚地只敌的他住!杨志与林冲打五十个回合被叫停,却没有佩服林冲。

这就说明,鲁智深的步战实力要高于林冲。

而且,林冲没有鲁智深倒拔垂杨柳这般真身罗汉的本事,更没有鲁智深“万夫不当之勇”的勇力。

花和尚马上步下都能打,一条桌腿打得五台山二百余人四处奔逃,梁山恐怕没有这般能打的战将。

鲁智深身为梁山十大步军头领,其军中地位与关胜一般。

但是,鲁智深的实战本领要远高于关胜,步战则是关胜所不能。

故此,鲁智深的综合武功肯定要高于关胜。

以此,我将鲁智深排在梁山最强五虎将的第一名,加上关胜、秦明、董平、呼延灼,梁山五虎将才都是“万夫不当之勇”的战将。

除这五人之外,武松、杨志也有资格入选。

假如是鲁智深、关胜、杨志、秦明、呼延灼,或者是鲁智深、关胜、杨志、秦明、董平为最强五虎将,也是没有问题的。

武松也有万夫不当之勇,入选最强五虎将也未尝不可。

只是武松在书中没有马战记录,而五虎将则以马战当先,武松也就很难入选了。

梁山最强五虎将,也就是说梁山最能打的五个人,那么这就和宋江和吴用所封的马军五虎将有所区别。

先来看看梁山被封为马军五虎将都有谁?他们分别是大刀关胜、豹子头林冲、霹雳火秦明、双鞭呼延灼、双枪将董平。

卢俊义大刀关胜乃是关羽之后代,相貌堂堂,有乃祖之风,武艺高强,一柄大刀虽然不是青龙偃月刀,但在整本小说中无一败绩,在征讨梁山的时候力战林冲、秦明两人,后来在征讨辽国、王庆、方腊时多立战功,被封为为大名府正兵马总管。

纵观关胜的战绩,其武艺似乎不下于卢俊义,但二人没有正面交手,难以分高下,但不管正面说,关胜的武艺在梁山众人中排前五是毫无问题的。

再说说豹子头林冲,林冲的武艺也很不错,好像在整本书中也没有遇到对手,但是林冲虽然武艺很好,但这个人的性格比较弱,遇到同等武艺的人,生死厮杀的时候可能会是失败的一方。

但在梁山众将中,排名进入前五也应该没有争议。

林冲剩下的秦明、呼延灼、董平这三人,都不能确保能进入前五名,因为卢俊义肯定是要占一个名额的,加上关胜、林冲,已经占了3个名额了。

除了秦明、呼延灼、董平这三人可以竞争剩下的2个名额外,梁山众将中至少还有好几个人可以来竞争,比如杨志、鲁智深、武松、孙立等。

鲁智深和武松都是步兵统领,步战非常之强,单论生死相搏,恐怕秦明、呼延灼、董平很难招架得住,所以这两人绝对有资格竞争梁山五虎,考虑到后来武松一只手臂被斩断,算是败绩,这里就将武松排除在外,鲁智深位列5虎应该没什么问题,而且他还是梁山真正的好汉。

而且鲁智深出身也不差,做和尚之前已经做到了延安府的提辖了。

鲁智深杨志是名门之后,其性格比较隐忍缜密,加上武艺高强,是属于比较有智谋的将领,和秦明、呼延灼、董平等人比较的话,可能还要强上一筹。

在梁山上,由于是二龙山入伙的,因而宋江、吴用等比较忌惮杨志,并没有将其列为5虎将,但其实力足可以进入前五。

孙立在梁山的排位是最有争议的,本身具备5虎将的实力,但却连天罡都进不了,只能屈就地煞第一。

孙立和祝家庄栾廷玉是师兄弟关系,栾廷玉的实力绝对可以媲美林冲,那孙立的实力也差不到哪里去,纵观孙立的战绩,也不差于马军5虎将。

所以,要是只论武艺来选出梁山最强的五人,我认为应该是这五人:玉麒麟卢俊义、大刀关胜、豹子头林冲、花和尚鲁智深、青面兽杨志,其中最强者当属卢俊义。

将心比心 2023-09-05 12:24:43

相关推荐

雨果的创作生涯可分为几个时期

雨果1802年2月26日出生于法国东部城市贝桑松,出生6周后,雨果随父母到处奔波。雨果幼时便显露出极高的文学天赋,后来的创作产生了不小的影响。雨果的创作生涯可分为几个时期雨果的创作生涯可分为四个时期。第一个创作...
展开详情

歌德的少年维特之烦恼是一部什么小说

歌德1749年8月28日出生于法兰克福镇的一个富裕家庭。小时候歌德的父亲非常严肃,相反,母亲用不同于父亲的温柔母爱来安慰、保护着歌德、鼓励和引导他的学习兴趣,努力培养歌德正确理解文学的能力。歌德的少年维特之烦恼...
展开详情

游鉴湖秦观原文翻译

宋朝是文学作品发展的高峰时期,有很多文人留下了不少经典的作品。比如说苏轼、李清照、辛弃疾、秦观等一大批优秀的诗词作家,都有脍炙人口的作品。游鉴湖秦观原文翻译游鉴湖[宋]秦观画舫珠帘出缭墙,天风吹到芰荷乡。水光入...
展开详情

曾巩的老师是谁

在唐宋八大家中,若论资质最平庸、性格最踏实、学习最刻苦的人,那一定是曾巩。曾巩的名气远不如其他几位大家,但这才是一个普通人原本的模样。曾巩的老师是谁欧阳修。曾巩的老师,是大名鼎鼎的欧阳修,欧阳老先生可是当时的文...
展开详情

曾巩那届状元是谁

宋朝是我国历史上文化最繁荣的时代,文人最向往的时代,今天通过北宋一届科举考试的榜单,来向大家诠释什么叫做群英荟萃、群星闪耀。曾巩那届状元是谁状元是章衡。在宋朝,有这么一届科举榜单,可以说是科举史上的第一名榜,可...
展开详情

精选推荐更多>

浮想联翩哪个字错了

浮想联翩没有错别字。
浮想联翩,汉语成语,拼音是fú xiǎng lián piān,意思是飘浮不定的想象,比喻连续不断,许许多多的想象不断涌现出来。
出自晋·陆机《文赋》:“沈辞怫悦;若游鱼衔钩而出重渊之深;浮藻联翩;若翰鸟缨缴而坠曾云之峻”。
用法:作谓语、宾语、定语;形容思绪活跃。多用作贬义,有时也用作褒义,具体视语境而定。
示例:这幅画饱含诗情,使人浮想联翩,神游画外,得到美的享受。
造句:
1、李先生每次收到国内的来信,都浮想联翩,夜不能寐。
2、每次回到故乡,我就浮想联翩,昔日和小伙伴们玩耍嬉戏的情景仿佛就发生在昨天。
3、那天夜里,奥克睡在科根家。他合着眼,但却浮想联翩。
4、映在护城河里水面上的樱花仿佛彩灯,让人浮想联翩。

杨志的人物关系

杨志是中国古典小说《水浒传》中的人物,绰号青面兽,杨家将后人,武举出身,曾任殿帅府制使,因失陷花石纲丢官。后在东京谋求复职不果,穷困卖刀,杀死泼皮牛二,被刺配大名府,得到梁中书的赏识,提拔为管军提辖使。
他护送生辰纲,结果又被劫取,只得上二龙山落草。三山聚义后加入梁山,一百单八将之一,在梁山排第十七位,上应天暗星,位列马军八骠骑兼先锋使。征方腊时病逝于丹徒县,追封忠武郎。
杨志是三代将门之后,五侯杨令公之孙,因脸上生有一大块青记,人称青面兽。他自幼流落关西,早年曾应武举,官至殿司制使官。后押送花石纲,却在黄河里翻船失陷,不敢回京赴命,只得避难江湖。

邯郸学步文言文翻译

《邯郸学步》文言文翻译:燕国寿陵有个少年,千里迢迢来到邯郸,打算学习邯郸人走路的姿式。结果,他不但没有学到赵国人走路的样子,而且把自己原来走路的步子也忘记了,最后只好爬着回去。
原文:
寿陵余子之学行于邯郸,未得国能,又失其故行矣,直匍匐而归耳。
《邯郸学步》出自《庄子·秋水》,寓意:燕国人努力向别人学习,应该肯定,但是他依样画葫芦的生搬硬套并不可取,不但没学到别人的精髓,反而连自己原有的也丢了。
学习不是不能模仿,但必须先细心观察别人的优点,研究邯郸人之所以能够走得优雅的关键之处,除了步法外,那种优雅是否和他们的神态、心境,甚至文化有关?再从自己的实际状况来检视,要将步伐调整成邯郸人的样子,需要做出哪些改变?这样才能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如果像燕国人那样盲目,一味崇拜别人,结果必然是功夫没学成,不切实际,自己的长处也丢光了。
不过若从“刻苦学习”的角度来看,燕国人的精神应该受到肯定,虽然他的学习方式不对,但是至少“肯学”,比起很多不肯学习、任由自己安于现状的人,燕国人更有改变的勇气。如果有朝一日他领悟诀窍,要优雅地走路便指日可待。

北宋诗人晏几道和晏殊是什么关系

北宋词人晏殊和晏几道是父子关系。
晏几道(1038年5月29日-1110年),北宋著名词人。字叔原,号小山,抚州临川文港沙河(今属江西省南昌市进贤县)人。晏殊第七子。
历任颍昌府许田镇监、乾宁军通判、开封府判官等。性孤傲,中年家境中落。与其父晏殊合称“二晏”。词风似父而造诣过之。工于言情,其小令语言清丽,感情深挚,尤负盛名。表达情感直率。多写爱情生活,是婉约派的重要作家。有《小山词》留世。
晏殊(991年-1055年2月27日),字同叔,江南西路抚州临川县(今江西进贤)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
晏殊以词著于文坛,尤擅小令,风格含蓄婉丽,与其第七子晏几道被称为“大晏”和“小晏”,又与欧阳修并称“晏欧”。后世尊其为“北宋倚声家初祖”;亦工诗善文,其文章又能“为天下所宗”。原有文集,今已散佚。存世作品有《珠玉词》、《晏元献遗文》、《类要》残本。
常见热点问答
热点搜索
1-20
21-40
41-60
61-80
81-100
101-120
121-140
141-160
161-180
181-200
作文大全
1-20
21-40
41-60
61-80
81-100
101-120
121-140
141-160
161-180
181-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