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改革时期的教育是什么?

勇敢去面对
精选回答

[拼音]:zongjiao gaige shiqi de jiaoyu

[外文]:education in stage of Protestant Reformation

宗教改革运动是 16 世纪欧洲新兴资产阶级以宗教改革的形式发动的一次大规模反封建的社会政治运动。1517年首先在德国兴起,并迅即扩大到整个欧洲。它的矛头直接指向西欧封建制度的主要支柱──以罗马教皇为首的天主教教会。在运动中,产生了脱离天主教的新教。新教与天主教经过一个多世纪的斗争,形成各自的势力范围。两派为扩大和巩固自己的影响和势力,都对教育十分重视。两派斗争对以基督教教育为主干的西欧教育产生了巨大影响。

新教对教育的改革

新教包括许多宗派,其中最主要的是路德派和加尔文派。它们都重视普及教育,除由新教教会直接组织教学外,也敦促地方行政当局兴办学校,并对教育进行了改革。

(1)路德派。16世纪欧洲宗教改革家德国的M.路德,曾建议由基督教新教教会和地方当局接管教育,在全国城镇农村设立公办学校,为平民子女提供免费教育。课程主要是读、写、算和宗教知识,即4R教育,也设有体育和音乐课。路德的助手P.梅兰希顿毕生从事教育。他编写过大量文法、修辞、逻辑、物理、伦理等学科的教科书。他编写的《拉丁文法》曾多次再版,是当时通用的标准文法课本。他对德国学校作了全面调查之后,于1528年制订《萨克森拉丁文法学校计划》详细阐述他的教育原则。根据这一教学计划,各级学校减少了教学的学科门类,以便使学生学得更加透彻。1559年,他起草了一份维滕贝格学校法规,要求每个村庄建立一所本族语学校,教授4R和音乐。他还在维滕贝格创办了一所拉丁文法学校,各地相继仿效。拉丁文法学校分 3级,初级学习拉丁文的阅读和书写,中级学习拉丁文法,高级学习古典拉丁文著作。有些拉丁文法学校在高级班还增加希腊文和希伯来文课程。稍后,另一教育家J.斯图谟把三所旧的拉丁中学改组为一个新型中学,定名为古典文科中学 (Gymnasium),该校主要学习拉丁文、希腊文。文科中学分为10个年级,每级按固定的课程和教科书进行教学。这类学校,对其他欧洲国家也有影响。路德教派主张对统治阶级上层人士的子女实施高深的教育。其目的是培养新教的牧师、国家的官吏和新教学校的教师他们主张建立双轨学校制度,即为普通人民建立一种学校,为上层阶级建立一种学校。

(2)加尔文派。16世纪欧洲宗教改革家J.加尔文领导的基督教新教在瑞士颇有影响,后在尼德兰、苏格兰也占有优势。加尔文注重国民教育。1537年,他为日内瓦宗教共和国制定了一份施政方案,强调学术和教育的重要性。他又起草了日内瓦学校的计划书,主张对儿童实施普及义务的初等教育。在加尔文教派的学校中,也学习4R。宗教课的内容为传授本派教义。教学使用本族语。加尔文教派对尼德兰教育的影响甚大。尼德兰采纳了加尔文教派的教义,建立了政教合一的资产阶级共和政体,接管了原有的城市学校,在学校设备、学校领导、管理体制以及师资等方面作了许多改革。尼德兰在城市中实施普及义务的小学教育,同时也注意到中学的建立及其改革。尼德兰成为欧洲新教学者和学生们的活动中心。加尔文教派对法国、英国以及美洲各殖民地国家的教育都有很大影响。

天主教对教育的改革

天主教会为对抗新教的改革,发起反宗教改革运动,其势力较大者为西班牙天主教徒依纳爵·罗耀拉创立的耶稣会派。1584年,各地耶稣会的代表在罗马集会,制定《教育法令》,几经讨论,于1599年公布。《教育法令》规定了学级编制、学校设备、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按此法令,耶稣会派建立的学校大体上分为3级,学完全部课程共13年或15年。初级6年,学生10岁或12岁入学,主要学习拉丁文法和修辞。中级3 年,主要学习哲学和修辞学。高级课程有两种不同类型:一类为培养教士,主要学习经院式神学,学制 4年;一类为培养教师,主要学习哲学,学制 6年。耶稣会为培养适应海外传教的教士,除教授宗教教义和拉丁文之外,还增加演说术、地理、历史等课程,强调组织纪律和体育锻炼。耶稣会派的教育工作的组织非常严密。为了加强教会对学生的控制和影响,耶稣会派的学校实行寄宿制(见耶稣会教育)。

宗教改革对教育的影响

宗教改革运动打破了长期以来天主教会垄断教育的局面,使教育的领导权开始转到国家手中。新教的重视普及教育、提倡政府办学、改进传统教学法、提出新的教学原则、注意实用课程、运用民族语言教学等教育改革措施,使教育领域出现了世俗化、地方化、方言化的倾向,并在此基础上,逐渐形成了欧洲的国民教育制度。宗教改革时期还出现了教育调查、学校视导、教师检定、师资培养等制度的萌芽,出现了近代的双轨学制的端倪。反宗教改革的耶稣会派对教育进行的改革,在教学组织和教学方法上也有某些独创之处,对当时和后世都有影响。

参考书目曹孚、滕大春等编:《外国古代教育史》,人民教育出版社,北京,1981。G. R. Elton ed. The New Cambridge Modern History , Vol. Ⅱ, The Reformation 1520~1559,Cambridge University,1958.R. B. Wernham ed. The New Cambridge Modern History, Vol Ⅲ, The Counter Reformation ɑndprice Revolution,1559~1610,Cambridge University,1968.

随遇而安 2023-09-08 16:58:27

相关推荐

艺术生集训注意事项有哪些 需要注意什么

艺术生在集训的时候也要同步文化课学习,夯实文化基础。考生在专业课集训期间,文化课千万不要丢,专业课和文化课的学习一定要兼顾。艺术生集训的注意事项一定要选择一个靠谱的培训学校。因为一个好的培训学校,懂得怎么以最快...
展开详情

艺术生什么时候集训好 有必要去集训吗

艺术生集训指的是艺术类学生在完成学业水平测试之后,由学校或自己向学校申请,暂时停掉学校的文化课,到专业的艺术培训学校进行封闭式训练,直到校考结束。美术生集训时间美术生集训,通常从高二下学期开始,5月份开始报名,...
展开详情

提高生物成绩的方法是什么 窍门有哪些

即通过分析教材,找出要点,将知识简化成有规律的几个字来帮助生物知识记忆。例如DNA的分子结构可简化为“五四三二一”,即五种基本元素、四种基本单位、每种基本单位有三种基本物质、很多基本单位形成两条脱氧核酸链、成为...
展开详情

艺考生集训注意事项 有什么要了解知道的

艺术生集训不要忽略了文化课,作为艺术生必须要做到文化课和专业课双赢,才能被心中理想大学录取,在这期间需要付出很大的努力。文化课也是非常重要的,不要忽略文化课,要一直学习专业课。艺考生集训注意什么学会针对性强化技...
展开详情

投档会参考学考成绩吗 学考成绩有什么用

将成绩符合的学生的档案投给招生院校。这就是投档,投档不参考于学生的其他条件,只参考他的总成绩和志愿。而根据学校的调档比例省教育考试院确定他的投档比例,只要学生的档案被投档,决定他是否被录取的因素就会包含他的学考...
展开详情

精选推荐更多>

浮想联翩哪个字错了

浮想联翩没有错别字。
浮想联翩,汉语成语,拼音是fú xiǎng lián piān,意思是飘浮不定的想象,比喻连续不断,许许多多的想象不断涌现出来。
出自晋·陆机《文赋》:“沈辞怫悦;若游鱼衔钩而出重渊之深;浮藻联翩;若翰鸟缨缴而坠曾云之峻”。
用法:作谓语、宾语、定语;形容思绪活跃。多用作贬义,有时也用作褒义,具体视语境而定。
示例:这幅画饱含诗情,使人浮想联翩,神游画外,得到美的享受。
造句:
1、李先生每次收到国内的来信,都浮想联翩,夜不能寐。
2、每次回到故乡,我就浮想联翩,昔日和小伙伴们玩耍嬉戏的情景仿佛就发生在昨天。
3、那天夜里,奥克睡在科根家。他合着眼,但却浮想联翩。
4、映在护城河里水面上的樱花仿佛彩灯,让人浮想联翩。

杨志的人物关系

杨志是中国古典小说《水浒传》中的人物,绰号青面兽,杨家将后人,武举出身,曾任殿帅府制使,因失陷花石纲丢官。后在东京谋求复职不果,穷困卖刀,杀死泼皮牛二,被刺配大名府,得到梁中书的赏识,提拔为管军提辖使。
他护送生辰纲,结果又被劫取,只得上二龙山落草。三山聚义后加入梁山,一百单八将之一,在梁山排第十七位,上应天暗星,位列马军八骠骑兼先锋使。征方腊时病逝于丹徒县,追封忠武郎。
杨志是三代将门之后,五侯杨令公之孙,因脸上生有一大块青记,人称青面兽。他自幼流落关西,早年曾应武举,官至殿司制使官。后押送花石纲,却在黄河里翻船失陷,不敢回京赴命,只得避难江湖。

邯郸学步文言文翻译

《邯郸学步》文言文翻译:燕国寿陵有个少年,千里迢迢来到邯郸,打算学习邯郸人走路的姿式。结果,他不但没有学到赵国人走路的样子,而且把自己原来走路的步子也忘记了,最后只好爬着回去。
原文:
寿陵余子之学行于邯郸,未得国能,又失其故行矣,直匍匐而归耳。
《邯郸学步》出自《庄子·秋水》,寓意:燕国人努力向别人学习,应该肯定,但是他依样画葫芦的生搬硬套并不可取,不但没学到别人的精髓,反而连自己原有的也丢了。
学习不是不能模仿,但必须先细心观察别人的优点,研究邯郸人之所以能够走得优雅的关键之处,除了步法外,那种优雅是否和他们的神态、心境,甚至文化有关?再从自己的实际状况来检视,要将步伐调整成邯郸人的样子,需要做出哪些改变?这样才能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如果像燕国人那样盲目,一味崇拜别人,结果必然是功夫没学成,不切实际,自己的长处也丢光了。
不过若从“刻苦学习”的角度来看,燕国人的精神应该受到肯定,虽然他的学习方式不对,但是至少“肯学”,比起很多不肯学习、任由自己安于现状的人,燕国人更有改变的勇气。如果有朝一日他领悟诀窍,要优雅地走路便指日可待。

北宋诗人晏几道和晏殊是什么关系

北宋词人晏殊和晏几道是父子关系。
晏几道(1038年5月29日-1110年),北宋著名词人。字叔原,号小山,抚州临川文港沙河(今属江西省南昌市进贤县)人。晏殊第七子。
历任颍昌府许田镇监、乾宁军通判、开封府判官等。性孤傲,中年家境中落。与其父晏殊合称“二晏”。词风似父而造诣过之。工于言情,其小令语言清丽,感情深挚,尤负盛名。表达情感直率。多写爱情生活,是婉约派的重要作家。有《小山词》留世。
晏殊(991年-1055年2月27日),字同叔,江南西路抚州临川县(今江西进贤)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
晏殊以词著于文坛,尤擅小令,风格含蓄婉丽,与其第七子晏几道被称为“大晏”和“小晏”,又与欧阳修并称“晏欧”。后世尊其为“北宋倚声家初祖”;亦工诗善文,其文章又能“为天下所宗”。原有文集,今已散佚。存世作品有《珠玉词》、《晏元献遗文》、《类要》残本。
常见热点问答
热点搜索
1-20
21-40
41-60
61-80
81-100
101-120
121-140
141-160
161-180
181-200
作文大全
1-20
21-40
41-60
61-80
81-100
101-120
121-140
141-160
161-180
181-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