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的寓意(流传千年不同习俗的美好寓意)
前言:
又到了每年可以放假的节日---端午佳节。一提到端午节,大家可能会联想到很多的词语,屈原、放假、粽子、踏青、龙舟等等。关于端午节的来历,大家最熟悉的莫过于祭奠屈原,但其实端午节的由来众说纷纭,接下来给大家介绍几种最常见的学说。
祭奠屈原
关于屈原的传说是大家最熟悉的,也是最为大家称赞的。
屈原是我国战国时期楚国的爱国诗人、政治家。但当时中华大地上战乱纷争,屈原曾向楚怀王进谏,但没有被楚凡楚怀王接纳,反而被楚怀王流放到了汨罗江一带。
后来在秦国的杀神白起攻破楚国的都城后,楚国灭亡,得知这一消息的屈原伤心欲绝,抱着一块石头投入汨罗江,而屈原死的那天正是农历的五月初五。
屈原的爱国精神被楚国的百姓所敬佩,大家纷纷拿着食物投到汨罗江中,想让鱼儿吃饱之后就不会破坏屈原大夫的尸体,也有一位老伯伯拿来了一坛雄黄酒,想迷晕汨罗江中的鱼虾。
到后来这种习俗就流传了下来,每到农历五月初五,大家纷纷拿起食物投入到汨罗江中,经过长时间的演化,就变成了现在的吃粽子,赛龙舟。
二、祭奠伍子胥
伍子胥是比屈原还要早200年的吴国大夫,当时吴国刚刚打败勾践,勾践正在吴国卧薪尝胆,而吴国的大王出差被勾践的表象所疑惑,并没有看出他真正的意图,也就放过了越国。伍子胥识破勾践的计谋后,曾经劝阻夫才要杀掉勾践,彻底灭亡越国,但出差并不听劝阻,他不相信勾践会有这样的能力。
后来夫差着急入主中原,所以派兵攻打齐国,将整个越国的军队都带了出去。伍子胥再次含泪劝诫,希望夫差能暂时放弃进攻齐国的计划,而是先灭掉勾践的越国。
夫差再次不听劝阻,着急进攻齐国,后来夫差更是听信小人谗言,误会伍子胥联合齐国想要灭掉吴国,于是下令送上一把宝剑,让伍子胥自杀。
伍子胥收到夫差送来的宝剑,悲愤难忍,嘱咐下人在他死后将他的眼睛挂在东门之上,他要看着越国的军队灭掉吴国。夫差听到这个言论后,勃然大怒,令人将伍子胥的尸体投入到河中,而这一天就是农历五月初五。
九年后,吴国被越国的军队攻破,吴国灭亡。这时人们才想起当时伍子胥的话,才想到伍子胥当时的深谋远虑,也才领略到伍子胥身上的爱国精神。于是人们纷纷来到伍子胥被投尸投入的河中,扔下食物来表达对伍子胥的怀念,伍子胥也被人们称为涛神。
三、祛邪避疫
还有一种传说是关于祛邪避疫。据说早在伍子胥之前,人们就已经有了过端午节的习俗。古人在五月采摘兰草盛行,认为用兰草的汤沐浴可以解除毒,也有一种习俗是在五月初五挂菖蒲和艾叶,喝雄黄酒来驱鬼。
四、端午节习俗
粽子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饮食文化盛行的大国,各个节日有都有相对应的食物,而粽子就是端午节最具代表性的食物之一。粽子有咸甜之分,咸粽子会在江米中加入腊肉、蛋黄,而甜粽子则会加入蜜枣、葡萄干、
但不论是哪种口味,大体上来说,咸口味的粽子在南方比较盛行,而甜口味的粽子则在北方比较盛行。
挂五彩绳
最开始五彩绳就是用五种不同颜色的绳系到手腕上,来祈求身体健康,去除疾病。到了现在,五彩绳已经变得不单单是五个颜色,也增加了其他鲜艳的颜色编织而成,也会在绳子上面挂上福袋或者平安结、小珠子等其他的挂饰。
赛龙舟、踏青
每到端午节,人们会早早的起床去踏青,而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也是山上草木茂盛,百花齐放的季节,采下几棵艾蒿挂在门外。踏青之后的早饭大多是粽子或者茶叶蛋。
而享用过一顿简单却又意义非凡的早饭后,大家会来到河边来观看赛龙舟,随着围观群众们阵阵的喊声、加油声,端午节的喜庆气氛瞬间被点燃。
五、端午节不同的习俗下的寓意
不同的习俗代表着我国古代先人的不同愿望,以及不同内涵。挂菖蒲、喝雄黄酒人们更多的是希望祈求福寿延绵,祈求身体健康,去除邪祟;
而烧纸钱、赛龙舟、祭奠屈原,则是为了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以及农业上的丰收;
挂香囊、吃粽子则是现代的人们对端午节的诠释。每到端午佳节,家人老人们会包好粽子等待儿女吃团圆饭,父母则会将自己的小儿女盛装打扮并挂上五彩绳,这种行为更多的代表的是在繁忙的社会里,家人对于团员的期盼。
总结;
端午节不仅仅是一个传统的庆祝节日,更多的是体现了先人精神的传承及发扬,在生活节奏快速的社会,更需要人们停下来细细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