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自成为何没能成为下一个刘邦朱元璋?

飘零的心
精选回答

刘邦和朱元璋,是历史上非常有名的平民出身的皇帝,各自也是开创了一个非常厉害和伟大的朝代,后世人对于他们也是非常崇敬的。而在明朝末期,李自成也是十分有名厉害的闯王,名气很大,但为什么李自成却没能像刘邦和朱元璋那样,成为下一个平民皇帝呢?李自成又是差在了什么地方,他没有成为皇帝,最终失败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呢?今天就让吾爱诗经网的小编带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1、个人素质与志向的差距

性格决定命运。朱元璋不仅勇武善战、善纳人才,而且富于谋略,目光远大。他先是安于做小明王的手下,发展自己势力,并不出风头,当他打败实力远比自己强得多的陈友谅与张士诚时,没有得意忘形,而是继续稳扎稳打,“高修墙、广积粮、缓称王”。朱元璋明白自己是要成就一番事业的,而不是小富即安,以致在明朝建立之后,他仍然非常勤劳,堪称当年的劳动模范,对自己的子民(官员除外)也是爱护有加。他明白,他要建立的是一个强大的帝国,而不是成为一个土财主。

反观李自成,虽然个人也是有才能的,但目光总嫌短浅。李自成曾经说过一句话“陕,吾之故乡也。富贵必归故乡,即十燕未足易一西安”。以至于在北京城下,还只是想跟皇帝讨个王位,“”欲割西北一带,敕命封王,并犒军银百万,退守河南。受封后,愿为朝廷内遏群贼,外制辽沈,但不奉召入觐”。在稍有所成就的时候,就开始贪图享乐,甚至是有些骄横。尤其是在攻入北京之后,竟然纵容部下抢掠,难道就不知道这些人民已经成为自己的子民了吗?很显然,李自成并没有搞清楚自己的位置,他不明白自己是要建立一个伟大的帝国,他所想到的只是改善一下生活罢了。

2、人才上的差距

朱元璋的文臣武将人们耳熟能详,大破张士诚的常遇春,北伐的徐达,李文忠,统筹军务的李善长,运筹帷幄的刘基,全部围绕在他的周围。

李自成呢?刘宗敏、宋献策、牛金星,还有一些诸如“不沾泥”,“三只手”、‘鹞子翻’等人。牛金星是个举人,宋献策是个道士,刘宗敏是个莽汉,李岩有政治远见,但受排挤。在人才上李自成已经输了。

朱元璋之所以有这么多人才,不仅是他礼贤下士,还与蒙元统治政策有关。

元朝统治者出于多种原因,十分排斥汉族人进入其政治权力中心,从科举考试就可以看出来。在近一个世纪的统治中,元朝举行了16次科举考试,考中进士的只有1139人,并且进入朝堂的汉族人也不受待见,这就阻塞了汉人知识分子的进身之路。得益于蒙元的愚蠢,朱元璋获得了中国历史上农民军中最强大的人才储备!

李自成就没有这么好运了。科举考试把人才都吸引到了政府一边,“天下英雄进入觳中”,有明一代,数得出的名臣差不多都是科举出身。跟着李自成的也就是吃不上饭的流民了。

3、使用民心上的差距

朱元璋领导下的起义很大程度上是民族斗争。蒙元在中国的统治是非常残暴的,实行等级制度,有很多骇人听闻的法令,对于汉族人的羞辱时间长达百年,态度极其恶劣,人民深受其苦。朱元樟祭起了“恢复中华”的大旗,代表汉族反对蒙元的民族压迫,在仇恨的驱使下,义军拥有了极其顽强的作战意志,也得到了人民的广泛拥护!朱元璋成为汉民族的英雄。

李自成反的是明王朝,他代表的仅仅是受灾区的底层贫苦人民,虽然他的起义成功推翻了腐朽的明王朝,但并没有给人民带来幸福的生活。他们对统治阶层并非刻骨铭心的仇恨,更多的是嫉妒——造反也是为了当地主。他们一旦成功就封侯拜相、鱼肉人民,民心尽失。他也没有充分利用反抗满清的民族情绪,反而被满清以替崇祯报仇为名趁机夺了天下。

再者,李自成的命也不好,朱元璋对付的是元末已经享受惯了的蒙古人,而李自成的时代,面对的是兵强马壮志吞天下的女真人。

4、战斗力与根据地的差距

朱元璋起兵的地区位于江南,经过长时间的发展,生产力水平很高,加上“广积粮,高筑墙,缓称王”的政治策略,使朱元璋获得了一个稳固的后方。朱元璋麾下的军队是经过战火洗礼、十分强悍的,无论是谋臣战将,还是军队的作战水平、后勤补给,都十分优秀。并且在北伐以前,朱元璋已经建立了完备的政治体系,为接管全国政权打下了坚实基础。

李自成起义爆发在衣食无继、物资匮乏的地区,活动范围不是陕西,山西等土地贫瘠的省份,就是像河南那样的灾区,家底极薄。而在与官军的拉锯战中,也很难建立一块稳固的根据地。李自成多次被官军围剿,不断被人赶进山沟,最惨的一次只剩18人,在这种情况下,需要不断招募新兵,战斗力自然不强。只是当时明朝的精锐如天雄军,秦兵,洪兵等都在与清军交手中覆灭了,李自成才捡了个便宜,后来一遇清军,自然打不过,一直逃到南方。

家和万事兴 2023-08-12 13:52:11

相关推荐

艺考生集训注意事项 有什么要了解知道的

艺术生集训不要忽略了文化课,作为艺术生必须要做到文化课和专业课双赢,才能被心中理想大学录取,在这期间需要付出很大的努力。文化课也是非常重要的,不要忽略文化课,要一直学习专业课。艺考生集训注意什么学会针对性强化技...
展开详情

投档会参考学考成绩吗 学考成绩有什么用

将成绩符合的学生的档案投给招生院校。这就是投档,投档不参考于学生的其他条件,只参考他的总成绩和志愿。而根据学校的调档比例省教育考试院确定他的投档比例,只要学生的档案被投档,决定他是否被录取的因素就会包含他的学考...
展开详情

提高生物成绩的方法是什么 窍门有哪些

即通过分析教材,找出要点,将知识简化成有规律的几个字来帮助生物知识记忆。例如DNA的分子结构可简化为“五四三二一”,即五种基本元素、四种基本单位、每种基本单位有三种基本物质、很多基本单位形成两条脱氧核酸链、成为...
展开详情

艺术生集训注意事项有哪些 需要注意什么

艺术生在集训的时候也要同步文化课学习,夯实文化基础。考生在专业课集训期间,文化课千万不要丢,专业课和文化课的学习一定要兼顾。艺术生集训的注意事项一定要选择一个靠谱的培训学校。因为一个好的培训学校,懂得怎么以最快...
展开详情

艺术生什么时候集训好 有必要去集训吗

艺术生集训指的是艺术类学生在完成学业水平测试之后,由学校或自己向学校申请,暂时停掉学校的文化课,到专业的艺术培训学校进行封闭式训练,直到校考结束。美术生集训时间美术生集训,通常从高二下学期开始,5月份开始报名,...
展开详情

精选推荐更多>

言字怎么查部首

“言”字用部首查字法,查部首:言,就可以查到了。言(拼音:yán)是汉语通用规范一级字(常用字)。此字初文始见于商代甲骨文,其本义一般认为是说话,引申指所说的话,或者所说、所写的一个字、一句话。这些意义还存在于“言论、言语”等词语的义素中。
言是汉字部首之一。言用作左旁时简化为“讠”。用言作意符的字主要有三类:
1、表示言语行为,如:语、谈、谓、诵、誓。
2、与言语有关的品德,如:诚、谅、诈、谦。
3、与言语有关的名物,如:诗、词、谣。
“言”字构型和本义说法不一。一种说法认为是指事字,其字形是在“舌”字上部加一区别符号“一”而成的指事字。“舌”与“言”关系密切,就像“刀”与“刃”关系密切一样,都采用了加区别符号造指事字的方式。到了战国时代,舌上的一横变为两横,像舌形的部分与“口”分离,曲笔渐成直笔。秦、楚文字手写体的演变道路基本相同,殊途同归,都与汉隶相近。小篆是规范体,它们一直保持了从“舌”的写法。

师旷论学文言文道理

《师旷论学》文言文道理:
1、人生学无止境,任何时候都应该抓紧学习。终生学习,受益终生。
2、“老而好学”虽比不上“少而好学”和“壮而好学”,但总比不好学好。要活到老,学到老。
3、如果想立志学习就应该从当下开始,这样才能成就一番事业。年纪性别和成功无关,只要有目标、有恒心、有决心,一定能成功。
原文: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何不炳烛乎?”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其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秉烛之明。秉烛之明,孰与昧行乎?”平公曰:“善哉!”。
译文:晋平公对师旷说:“我年龄七十岁,想要学习,恐怕已经晚了。”师旷说:“为什么不把烛灯点燃呢?”晋平公说:“哪有做臣子的人戏弄国君的行为呢?”师旷说:“双目失明的我怎么敢戏弄君主呢?我听说,少年时喜好学习,如同初升太阳的阳光一样灿烂;壮年时喜好学习,如同正午强烈的阳光;晚年时喜好学习,如同拿着蜡烛照明,点上烛火照明比起在黑暗中走路,究竟哪个好呢?”晋平公说:“说得真好啊!”
晋平公想要学习,却担心自己年龄已老。而师旷认为,人的一生都应该不断学习。他形象地比喻:少年好学,好像初升的太阳;壮年好学,好像正午的阳光;老年好学,好比蜡烛的光明,也可以照亮人生的里程,虽然光线微弱,但总比摸黑走路要好得多。
本篇的特点在于采用形象的比喻。师旷的说辞不是陈述抽象的道理,而是用日常生活的常识来阐发自己的主张。为了吸引对方的注意,师旷有意利用汉语一音多义的特点,用双关的手法故意曲解晋平公的语意。

赛马失翁焉知非福是什么意思

“赛马失翁焉知非福”是错误的,正确的是“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意思:比喻一时虽然受到损失,反而因此能得到好处。也指坏事在一定条件下可变为好事,反之亦然。形容人的心态,一定要乐观向上,任何事情都有二面性,不好的一面,有可能向好的一面转化。
出自:西汉-淮南王·刘安《淮南子·人间训》,原文: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马无敌亡而入胡。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数月,其马将胡骏马而归。人皆贺之,其父曰:“此何遽不能为祸乎?”家富良马,其子好骑,堕而折其髀。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一年,胡人大入塞,丁壮者引弦而战。近塞之人,死者十九。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
这个故事说明,世事多变,坏事可以变成好事,好事也可以变成坏事。因此人们应当从无尽的欲望中清醒,少一些苛求,多一些满足。生活并不会遵从某一个人的愿望发展,改变随时可能发生,但积极地面对改变却会让你发现更好的奶酪。
近义词:失之东隅、因祸得福、因福得祸。

炎帝是真实存在的吗

炎帝是真实存在的,炎帝是中国上古时期姜姓部落的首领尊称,号神农氏,又号魁隗氏、连山氏、列山氏,别号朱襄。
传说姜姓部落的首领由于懂得用火而得到王位,所以称为炎帝。从神农起姜姓部落共有九代炎帝,神农生帝魁,魁生帝承,承生帝明,明生帝直,直生帝氂,氂生帝哀,哀生帝克,克生帝榆罔,传位五百三十年。
炎帝所处时代为新石器时代,炎帝故里目前有六地之争,分别是:陕西宝鸡、湖南会同县连山、湖南株洲炎陵县、湖北的随州、山西高平、河南柘城。炎帝部落的活动范围在黄河中下游,在姜水一带时部落开始兴盛,最初定都在陈地,后来又将都城迁移到曲阜。
相传炎帝牛首人身,他亲尝百草,发展用草药治病;他发明刀耕火种创造了两种翻土农具,教民垦荒种植粮食作物;他还领导部落人民制造出了饮食用的陶器和炊具。
传说炎帝部落后来和黄帝部落结盟,共同击败了蚩尤。
华人自称炎黄子孙,将炎帝与黄帝共同尊奉为中华民族人文初祖,成为中华民族团结、奋斗的精神动力。
炎帝被道教尊为神农大帝,也称五榖神农大帝。
常见热点问答
热点搜索
1-20
21-40
41-60
61-80
81-100
101-120
121-140
141-160
161-180
181-200
作文大全
1-20
21-40
41-60
61-80
81-100
101-120
121-140
141-160
161-180
181-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