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谁守城-为谁而战

淡然一笑 范文 工作总结范文
精选回答

为谁守城-为谁而战本文简介:公元1276年春,扬州,苦守孤城的南宋大将李庭芝伫立城头,看着城外。几个人慢慢靠近,远处,是密密麻麻的元军帐篷和围城的工事。来人停下,大声宣读了太皇太后的手诏,手诏的意思是:我本人和皇上都投降元朝了,你还为谁守城呢?赶紧投降吧。就在不久前,元军兵临南宋首都临安,南宋朝廷求和不成,太皇太后谢道清抱着五

为谁守城-为谁而战本文内容:

公元1276年春,扬州,苦守孤城的南宋大将李庭芝伫立城头,看着城外。几个人慢慢靠近,远处,是密密麻麻的元军帐篷和围城的工事。

来人停下,大声宣读了太皇太后的手诏,手诏的意思是:我本人和皇上都投降元朝了,你还为谁守城呢?赶紧投降吧。就在不久前,元军兵临南宋首都临安,南宋朝廷求和不成,太皇太后谢道清抱着五岁的小皇帝宋恭帝出城,奉上国玺和降表向元军投降,南宋事实上已经灭亡。

“卿尚为谁守城?”----扬州城外的这一句质问,注定成为自秦一统之后中国封建史上极富隐喻也极其震撼的一个关键问题。“普天之下,莫非王

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何况叫你投降?或许太皇太后的手诏充满了哀恸与无奈,或许太皇太后在懊悔没有多提拔几个像李庭芝这样的

忠臣,但一切都过去了,赵家的天下已经易主,罢了,罢了,你不必再为赵氏皇族守城了,投降吧。

但李庭芝抗旨了,他一声不吭,只做了个手势,***机一响,宣读手诏的使者被利箭射中,倒地身亡,其他人赶紧逃回阵中,一阵人喊马嘶后,气急败坏的元军,又开始了新一轮攻城。

这不是元军第一次劝降了。南宋刚灭亡时,元军就持太皇太后与瀛国公(宋恭帝降后被封为瀛国公)的诏谕劝降。李庭芝登上城墙说:“我奉诏令守城,没有听说有诏谕投降的。”

皇帝都投降了,皇帝已经不需要你守城了,你还为谁守城呢?在封建社会这几乎是一个终极之问了。如果有当代作家写李庭芝,这个固执而骄傲的将军,或许会在某个深夜登上城楼,看着城外旌旗遍野,城内死伤累累,孤独地长啸问天,我是谁?

是啊,这天下是赵家皇帝的,赵家皇帝自己都不要了,你李庭芝还这么一意孤行,拼死维护,何苦来哉?皇权之下,天下不是天下人的,只是皇帝一家的,所以才有

慈禧太后的名言:“宁赠友邦,不予家奴”。这大好河山,统统是我爱新觉罗一家的,我想给谁就给谁,“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难怪严复说得深刻:

“中国自秦以来,无所谓天下也,无所谓国也,皆家而已。一姓之兴,则亿兆为之臣妾。其兴也,此一家之兴也;其亡也,此一家之亡也。天子之一身兼宪法、国

家、王者三大物,其家亡则一切与之俱亡。顾其所利害者,亦利害于一家而已,未尝为天下计也。”

皇帝不为国家负责,只为自己的家族负责;大臣也不用为国家负责,只要为皇帝负责即可。现在皇帝一家都做了俘虏,李庭芝还硬挺着做什么呢?

历史没有让李庭芝说出他的心声。后来他令部下朱焕守扬州,自己驰援泰州。他一走,朱焕就投降了,泰州守将也献城投降。李庭芝投池自杀,水浅未死,与自己的战友姜才一起被俘,又被押至扬州。

元军将领阿术责李庭芝不降,姜才愤骂不已,大呼:“不降者,是我!”阿术倒钦敬他俩的才勇,不忍下手,这时朱焕挑唆道:“扬州积骸满野,皆他们所为,不杀何待!”阿术遂将李庭芝和姜才处死。

在这个结局中,忠诚与背叛、勇猛与怯懦、坦荡与阴鸷,尽在其间。此外,还说明:内奸比敌人,更狠。也许朱焕之流对死守不降、血战到底的李庭芝更痛恨:赵家皇帝都不要天下了,你这么起劲干啥?这样你就比我们高尚了吗?

今人看来,朱焕之流,无疑属于汉奸一类。巧合的是,人们考证“汉奸”二字由来,有一说是始于南宋灭亡之后:在蒙元大军的步步紧逼之下,南宋王朝虽有李庭芝

和文天祥、陆秀夫、张世杰等人的英勇抵抗,却无法挽狂澜于既倒,至崖山一战,宋军彻底失败,陆秀夫抱幼帝投海,历时320年的宋朝最后灭亡。崖山战事结束

后,率元军征战的汉人张弘范自鸣得意,派人在崖山北面的石壁上,刻下了“镇国大将军张弘范灭宋于此”12个字。而汉族子民每见此石,却情不自禁地默诵“大

宋左丞相陆秀夫殉难于此”。没过多久,石壁上出现了一首诗:“沧海有幸留忠骨,顽石无辜记汉奸。功罪昔年曾倒置,是非终究在人间。”

近代以来,每逢国难,有慷慨赴死者,就有卖身求荣者,尤其是抗战期间,汉奸数量之多,令人咋舌。据统计,整个八年抗战,协助日军作战的伪军人数高达210

万,超过侵华日军数量,使中国成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唯一伪军数量超过侵略军的国家。而在1931年“九一八”之后的局部抗战中,汉奸也多如过江之鲫,难

怪***殉国前,一边开枪一边骂:“怎么到处都是汉奸!”事实上,***的牺牲,就是汉奸出卖造成的。

汉奸为什么这么多?这是一个沉重的话题,或许,长期皇权压制之下,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无论读书人还是文盲,心目中只有一家一姓的意识,缺乏国家、民族的整体观念。正如鲁迅所言:“中国人看到日军杀中国人,他们只是围着看热闹,认为与己无关。”

跟汉奸相比,群氓的数量更多。他们是无处不在的看客,嘻嘻笑着,同时精明地寻找能让自己获益的机会。

1840年,鸦片战争中,有中国百姓自发组织的英勇抗英斗争,但同时也有一些地方的民众给英军搞后勤运输食物,在广东甚至有商人贩卖补给品给英军军舰,英国人称之为:“世界上最勇敢的商人,敢于在双方交战期间在前线贩卖商品。”

道光朝《筹办夷务始末》记载:“在厦门,英军出重价买猪羊牛只。图利奸民及贫苦之人,亦肩挑瓜果蔬笋等,向鼓浪屿岸边昂价售卖。”事实上,英军在发动战争

前即注意到了这些中国社会的内情。《鸦片战争在舟山史料选编》中记载说,英国人认为中国东南沿海的居民“特别爱贸易”,而且“决不热爱他们的鞑靼统治

者”。能趁打仗之机卖个高价钱,哪管是卖给谁。谁出钱多就为谁干活,管他雇主是谁。当时的《伦敦画报》还刊登了一群广东苦力的素描群像,他们是英军从香港

征召的随军苦力队伍,是处于社会最底层的中国贫民,只因为英军给了不错的报酬和衣食待遇,就毫不犹豫地为英军服务。一直到了1900年,世界进入了20世

纪,八国联军攻陷北京,京城群氓仍然兴致勃勃地当看客,还有一些青壮年,在洋人们攀墙围攻皇宫时,他们帮着驾梯、扶梯。在留存下来的照片中,这些帮助洋人

进攻紫禁城的中国人,表情轻松得很,甚至有些愉悦----因为能赚钱了。

他们又怎么会把江山社稷的得失,跟自己联系在一起呢?那些都是爱新觉罗一家的,只有银钱,才是自己的。既然清朝贵族只把这些人统统看成奴才,又怎么能奢求这些草根有国家意识、民族大义呢?

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清军水师与英军军舰激战,老百姓在岸上围观,当清军船只被击沉时,观众们居然欢声雷动。英军统帅巴夏礼在他的日记中记下了这一幕,他当时问买办这是怎么回事,买办给了经典的回答:“国不知有民,民就不知有国。”

1***8年,欧洲各国达成《威斯特伐利亚和约》,后人认为,这是民族国家成型的开始。从公约里可以看到,曾经一统天下的皇权世界已经无可避免地趋于瓦解,民族国家开始登上历史舞台,国家之上不再有任何权威,这确立了国家主权至上的国际基本原则。

与此同时,在东方的中国,正处于明末清初的尸山血海之中。这一年,偏处一隅的南明小朝廷还在激烈地党争,而北京皇城里的顺治帝下诏旨说:“满

族贵族自开国以来,屡世出征,著有劳绩;命各部将他们分别升叙,实授官员,一概给予世袭诰命。”这个规定,使满族贵族不仅本人获得了特权地位,而且可以传

给子孙后代,并使这种特权地位永远继续下去。

当国家成为贵族统治阶层的私产,与老百姓又有何干?贵族,又怎么可能与草根百姓,结成命运共同体?

这样的国家,势必是一盘散沙。危难时刻,谁都指望不了谁,但谁都会陷入悲剧之中,不可避免。

八国联军攻入北京后,慈禧与光绪慌忙出逃,而东南诸省纷纷表态“自保”。皇城惨遭洗劫,陷在京城的达官贵人,更是遭遇噩运。同治皇后的父亲,

户部尚书崇绮在城破前一天逃至保定,“其家属尽为联军所拘,驱至天坛,数十人***之”。其妻瓜尔佳氏不堪受辱,归来后率领全家同日自毙。躲到保定莲池书院的崇绮听闻噩耗,随即自杀。

但是作为看客的京城百姓,也没有逃脱噩运。在侵略者眼中,他们同样不是人。针对平民的屠杀四处发生,英国记者辛普森这么记载他在沦陷后的北京目击的情况:“法国步兵之前队路遇中国人一团,其内

······义和团丁、平民相与参杂,匆遽逃生。法国兵以机关枪向之,逼至一不通之小巷,机关枪

······

约击十分钟或十五分钟,直至不留一人而后已。”

事实上,每逢战乱,无人能够置身事外,权贵或许利用其资源尚有一些逃生机会,平民百姓,就只能听天由命了。

为谁守城?为谁而战?

南宋末年,元军兵临城下,临安朝官纷纷匿名逃走,太皇太后谢道清无奈之下,在朝堂张榜做各位大臣的思想工作,说我赵家立国300年,对大家不薄,现在我与嗣皇帝遇到困难,你们却纷纷跑路,哪里还像人的作为?又怎么见先帝于地下?但无用,大家继续跑路,弄得几乎没人上朝了。

在北宋末年,也是同样场景:金兵围城,汴梁乱作一团,守城部队斗志低落,徽宗、钦宗病急乱投医,居然靠神棍郭京的“六甲神兵”来保护京城。结

果可想而知。徽宗、钦宗也因此成为史上结局最悲惨的皇帝,受尽屈辱,死在遥远的北方,他们的贵妃、公主,金枝玉叶,沦为***,只爱丹青不爱江山的徽宗结局

尤其悲惨,死后还被金兵焚尸熬油。

但徽宗、钦宗毕竟是皇帝,温饱无虞地苟延残喘数十年。那些一起被掳往北方的十余万宋朝子民,却命如草芥,冻饿而死,不计其数,一路上金兵“杀

人如刈麻,臭闻数百里”。曾经以《清明上河图》之繁华著称的汴京,浩劫后形同废墟,老百姓饿死者日以万计,连一只老鼠都可以卖到十几文钱,人吃人的惨剧时

有发生

······

靖康之耻,痛入心肺,并不仅仅只是赵氏皇族之痛。

可以设想,当年李庭芝对“卿尚为谁守城”的质问时,他也许想起了150年前的靖康之耻,不仅仅只是一家一姓之耻。但李庭芝这样的人,在中国古代,太少太少。

近代以来,仁人志士一直在探索如何在国民中形成“国家意识”。但是皇权之下,这是不可能的。民国著名史学家蒋廷黻在其著作中焦虑地写道:“近

百年的中华民族根本只有一个问题,那就是:中国人能近代化吗?能赶上西洋人吗?能利用科学和机械吗?能废除我们的家族和家乡观念而组织一个现代的民族国家

吗?能的话,我们民族的前途是光明的;不能的话,我们这个民族是没有前途的。”

蒋廷黻是在抗战期间思考这一问题的。抗战,是中国人近代以来面对外侮最坚决的一次抵抗,超越了地域、阶级、党派、意识形态,全民动员,众志成

城,知道为国家民族的命运而战,不再是一盘散沙。国防大学教授金一南在其新作《全民抗战是百年沉沦中的民族觉醒》中这么评价:“1937年的全民抗战,才

是中华民族真正的全民族觉醒。日本侵略者占中国的地、杀中国的人,屠中国的城,对准整个中华民族而来,使这个民族第一次没有阶级之分、没有地域之隔、没有

统治与被统治之嫌,‘地无分南北,年无分老幼,无论何人,皆有守土抗战之责任,皆应抱定牺牲一切之决心’,结成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荣辱共同体,筑起

国家与民族新的血肉长城。”

从大历史的角度来看,抗战胜利的伟大之一,就在于此。

谁敢与我以心换心 2022-07-15 04:29:39

相关推荐

?怎么读 ?的拼音是什么

的拼音:huàn。的笔画共13画。的部首为文。的解释:《集韻》呼玩切,音喚。斕,文采。通作奐。...
展开详情

给老年长辈的生日祝福 老人生日祝福语简短

1、安逸静谧的晚年,一种休息,一种愉悦,一种至高的享受!祝您福如东海长流水寿比南山不老松!2、祝爸爸身体健康,天天开心,一生平安!3、爸爸生日快乐!敬爱的爸爸,祝愿您岁岁愉快,年年如意!4、奶奶,祝您年年有今日...
展开详情

心情不好很累很无奈 压抑憋屈的心情说说

1、原来爱情的世界很大,大的可以装下各种委屈。原来爱情的世界很小,小到多个人就挤到窒息。2、我始终无法对你的安危视而不见,你一皱眉,心间想的再也不见即变为了,还是护你周全来得舒服。3、有些事必须要独自承受,又不...
展开详情

00后心酸的说说:错误的时间遇到对的人,人生最大的悲剧莫过

1、你要记住,只要有自己真心喜欢的东西,就会发出光来,喜欢一个人也是一样,即便到最后不能在一起也没有关系,因为,你一定会喜欢,那个因为喜欢着他而发光的自己。2、我能感觉到你的心痛,你有你说不出的无奈,但是你做出...
展开详情

抬头望望天的伤感说说 心情不好抬头望望天的说说

1、去旅行吧,见的世面多了,你会发现原来在意的那些结根本算不了什么。2、怦然心动只是刹那惊艳,柴米油盐才是一辈子的生活方式。3、爱,是两个人间的彼此折磨4、那一天下着雨,是五月的雨,清清凉凉的,正如听到后,那种...
展开详情

精选推荐更多>

国泰民安的泰的意思

国泰民安的泰的意思是平安,安定。成语的意思是国家太平,人民生活安定。出自宋·吴自牧《梦粱录·山川神》:“每岁海潮太溢,冲激州城,春秋醮祭,诏命学士院,撰青词以祈国泰民安。”
成语用法:用于褒义,常与“风调雨顺”连用。
近义词:河清海晏、政通人和。
反义词:兵荒马乱、兵连祸结、民不聊生。
示例:
1、《汉书·刑法志》:“至今桓公任用管仲;而国富民安。”
2、老舍《龙须沟》第一章:“有一天,沟不臭,水又清,国泰民安享太平。”
3、《中国青年报》1985.10.1:“然而不管怎么说,饱经忧虑的中国人民毕竟盼来了物丰民富,国泰民安的好日子。”

盾牌是什么意思

“盾牌”是古代作战时一种手持格挡,用以掩蔽身体,抵御敌方兵刃、矢石等兵器进攻的防御性兵械,呈长方形或圆形,盾的中央向外凸出,形似龟背,内面有数根系带,称为“挽手”,以便于抓握;比喻掩盖、推托的借口;《圣经》诗篇:“列邦的君王聚集要作亚伯拉罕之神的民因为世界的盾牌是属神的,他为至高!”盾牌意为君王。
出处:
1、沈从文《从文自传·一个老战兵》:“他们常常是一人手持盾牌单刀,一人使关刀或戈矛,照规矩练‘大刀取耳’、‘单戈破牌’或其他有趣厮杀题目。”
2、冰心《六一姊》:“我知道是她自己要看,却拿我作盾牌。”
在古代东方,以及古希腊、古罗马等具有古老历史的国家,作战时都广泛使用盾牌。公元前两千年出现了铜盾,后来又出现了铁盾。盾牌的表面一般都包有一层或者是数层皮革,可以防止箭、矛和刀剑的攻击。通常还绘有各种彩色的图案、标志、徽章等等。随着枪炮火药等兵器的发展,盾牌逐渐被废弃。
盾虽然只能用以防御,但常配以刀枪,也能发挥很大的进攻能力。用法主要有:腾、跌、扑、滚、伏、窜、踔、蹲等。
盾牌作为武术套路较为流行的有:矛、盾对打、盾牌刀进棍、盾牌刀进枪、三节棍进盾刀等。

觉得是动词吗

“觉得”是动词,指感觉到,意识到。
出处:
1、《朱子语类》:“每常处事,或思虑之发,觉得发之正者心常安,其不正者心常不安。”
2、《水浒传》:“默然觉得神思恍惚,寝食不安。”
造句:
1、你的脸色很难看,觉得哪儿不舒服吗?
2、你觉得心里不痛快,就尽情地哭一场吧!
3、看见穿短裙就觉得人家作风不好,真是少见多怪。
4、大家都觉得这部电影很有意思。
5、讲完课后他觉得舌敝唇焦。
6、穿上妈妈做的衣服,觉得挺舒服的。
7、他觉得他现有的工作非常称心。
8、妈妈觉得家里还应该购置一些家具。
9、由于他平时不留心观察事物,作文时就觉得没什么可写的。

文艺性说明文的特点是什么

文艺性说明文的特点是:
1、短小精练,也可称千字文,一篇集中说明一个问题,具有“小品”的特点。
2、资料可靠,数据确凿,力求知识的科学性。
3、文笔轻松、活泼、生动、形象,颇有文采,可叙述,也可描写。
4、题材新颖、适时,是广大读者所关心的问题。
5、语言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多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把科学融入艺术之中,富有情趣,引人入胜。
文艺性说明文,即科学小品,是说明文的一种,它与其他说明文不同之处,是采用了文学的表现手法。文学是其手段,传播科学知识才是其目的。这类说明文,以说明的表达方式为主,还辅以叙述、描写、议论甚至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为了增强文艺性,有时娓娓地讲段故事,有时绘声绘色地写段风景。
常见热点问答
热点搜索
1-20
21-40
41-60
61-80
81-100
101-120
121-140
141-160
161-180
181-200
作文大全
1-20
21-40
41-60
61-80
81-100
101-120
121-140
141-160
161-180
181-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