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战役是哪三大

永不言败
精选回答

历史上的三国,真的有那三大战役嘛?

首先,三国历史上确实有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夷陵之战这三大战役;其次,这三大战役都是战术指挥出色、以弱胜强、以少胜多的经典战役;最后,这三大战役都是对当时历史进程产生了深远影响的重要战役。

一、官渡之战东汉建安四年(199年)六月,统一了河北地区、坐拥冀、幽、青、并四州的袁绍领军十余万要南下中原,迈出自己统一天下的第一步。

割据中原地区的曹操被迫以数万兵马应战。

袁曹双方于官渡(今河南省郑州市中牟县)一带展开战略决战。

官渡之战前期,曹操绞尽脑汁取得小胜,先后斩杀袁绍帐下大将颜良、文丑。

但是袁绍军实力强劲,虽取小胜的曹操在正面战场上依旧十分吃力,曹操几乎丧失取胜的信心。

建安五年(200年)十月,在许攸的投靠告密下,曹操知道了袁绍军的军粮储备地—乌巢(今河南省新乡市封丘县)。

曹操连夜亲率骑兵并伪装成袁绍军去奇袭乌巢,成功烧毁了袁绍军无数的军粮和武器装备,继而袁绍军的张郃、高览二将阵前倒戈,投降曹操。

双重打击下的袁绍军阵脚大乱,曹操趁胜追击,最终彻底击溃袁军主力。

此战的历史意义在于奠定了曹操统一中国北方的基础。

二、赤壁之战东汉建安十三年(208年),统一了中国北方地区的曹操厉兵秣马地整军二十余万要渡江征战、统一天下。

割据南方地区的孙权联合刘备整军五万对抗曹操。

曹操军与孙刘联军在赤壁(今湖北省赤壁市西北)一带展开战略决战。

由于赤壁之战的主战场在长江上,这让以北方人为主的曹军颇不适应,曹军上下都发生不同程度的晕船事件。

为了避免船只左右摇摆以致于将士晕船,曹操下令以铁索将战船绑在一起。

如此一来曹军战船相连、各船甲板相连如同平地,曹军晕船事件得以缓解。

东吴大都督周瑜和部将黄盖眼见曹军铁索连舟,顿时大喜过望。

他们深知曹操这样做虽然避免了将士晕船,但是也丧失了船只机动灵活的特性。

周瑜和黄盖联合使用“苦肉计”,然后黄盖以投降的名义得以接近曹军大营。

临近曹军战船时,黄盖下令火烧己方战船。

大风将燃烧的战船迅速吹向曹操军,曹操军的战船也迅速着火。

由于曹军战船以铁索连接,一船着火、全军遭殃,最终大火蔓延到曹操岸上的军营。

火借风势,越烧越大,最终曹军大乱,孙刘联军趁势杀出,大败曹军。

此战的历史意义在于奠定了曹、孙、刘三国鼎立的基础。

三、夷陵之战蜀汉章武元年(221年),刚刚登基称帝三个月的汉昭烈帝刘备为了给关羽报仇、同时也为了兼并东吴之地而发动对吴战争。

夷陵之战前期,刘备以替关羽复仇为名要求全军缟素、带丧出征。

在哀兵必胜的Buff加成下,刘备军进展神速,短短数月便深入吴地数百里。

章武二年(222年),刘备军长驱直入,已经攻打到了东吴的夷陵地区,大军就驻扎在猇亭(今湖北省宜昌市猇亭区)。

此时东吴孙权任命陆逊为大都督,开始有组织地抵御刘备军的进攻,同时新任大都督陆逊下令夷陵地区的吴军据险而守,坚守不出,刘备军的兵锋逐渐被遏制住。

章武二年(222年)六月,刘备军在夷陵地区饱受酷暑天气折磨,全军将士苦不堪言。

刘备下令全军转移到深山密林、依山傍水之处安营扎寨。

吴军大都督陆逊抓住战机,以火攻的形式大破蜀军联营。

同时,刘备军在撤退途中在吴地遭到各路吴军的连番打击,全军几乎丧失殆尽。

刘备逃亡到白帝城后(今重庆市奉节县)又气又急,最终也病故于此。

此战刘备军全军覆没、蜀国元气大伤,而吴军虽然取胜,但是战争前期吴国亦损失惨重相当于蜀、吴两国两败俱伤。

此战的历史意义在于迫使蜀汉和东吴政权罢兵言和、互不侵犯、共同抗魏。

进一步稳定了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局面。

一、官渡之战是曹操与袁绍两大军事集团的一次大决战。

此战以袁绍全军溃败,曹操取得全面胜利而结束,为曹操统一北方全境建立魏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赤壁之战是曹操与东吴孙权之间在湖北省长江段所发生的一场大的战役。

曹操亲帅30万水陆大军,企图打过长江夺取东吴。

但是,由于孙刘联手,周瑜、诸葛亮火攻妙计,及曹操的北方部队不识水性和水土不服,最后以曹兵大败而结束。

三、夷陵之战蜀国刘备为报关羽之仇,不顾诸葛亮、赵云等臣劝阻,亲帅十万水陆军队沿长江水路并进攻打东吴。

东吴陆逊避其锋芒坚守不战,待蜀军师劳兵疲之际采用火攻,火烧连营六百里,刘备一蜀汉军队大败而逃。

刘备也逃到白帝城一命呜呼。

孙子云:“兵者,国之大事,不可不察也。

自古常道:“好战者,必亡。

我们通过三国时期的三大战役,不难看出其中的玄机。

桃花旗袍 2023-09-04 13:25:08

相关推荐

游鉴湖秦观原文翻译

宋朝是文学作品发展的高峰时期,有很多文人留下了不少经典的作品。比如说苏轼、李清照、辛弃疾、秦观等一大批优秀的诗词作家,都有脍炙人口的作品。游鉴湖秦观原文翻译游鉴湖[宋]秦观画舫珠帘出缭墙,天风吹到芰荷乡。水光入...
展开详情

歌德的少年维特之烦恼是一部什么小说

歌德1749年8月28日出生于法兰克福镇的一个富裕家庭。小时候歌德的父亲非常严肃,相反,母亲用不同于父亲的温柔母爱来安慰、保护着歌德、鼓励和引导他的学习兴趣,努力培养歌德正确理解文学的能力。歌德的少年维特之烦恼...
展开详情

雨果的创作生涯可分为几个时期

雨果1802年2月26日出生于法国东部城市贝桑松,出生6周后,雨果随父母到处奔波。雨果幼时便显露出极高的文学天赋,后来的创作产生了不小的影响。雨果的创作生涯可分为几个时期雨果的创作生涯可分为四个时期。第一个创作...
展开详情

李清照对项羽的评价

李清照,号易安居士,她改革了宋代时期的词风,对宋词的发展有着巨大的贡献,引领了宋代词风的发展。李清照写词极佳,她的诗作也是一绝,李清照的诗作代表《夏日绝句》,其中的“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为千古名句,流传至今...
展开详情

李清照前后词风的变化

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的词人李清照,在宋代文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她开创了新的词体,将婉约的风格发挥到了极致,引领着宋代婉约词做的发展。李清照在古典文学史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冠绝一时,被誉为“婉约之词宗”、“词国...
展开详情

精选推荐更多>

言字怎么查部首

“言”字用部首查字法,查部首:言,就可以查到了。言(拼音:yán)是汉语通用规范一级字(常用字)。此字初文始见于商代甲骨文,其本义一般认为是说话,引申指所说的话,或者所说、所写的一个字、一句话。这些意义还存在于“言论、言语”等词语的义素中。
言是汉字部首之一。言用作左旁时简化为“讠”。用言作意符的字主要有三类:
1、表示言语行为,如:语、谈、谓、诵、誓。
2、与言语有关的品德,如:诚、谅、诈、谦。
3、与言语有关的名物,如:诗、词、谣。
“言”字构型和本义说法不一。一种说法认为是指事字,其字形是在“舌”字上部加一区别符号“一”而成的指事字。“舌”与“言”关系密切,就像“刀”与“刃”关系密切一样,都采用了加区别符号造指事字的方式。到了战国时代,舌上的一横变为两横,像舌形的部分与“口”分离,曲笔渐成直笔。秦、楚文字手写体的演变道路基本相同,殊途同归,都与汉隶相近。小篆是规范体,它们一直保持了从“舌”的写法。

师旷论学文言文道理

《师旷论学》文言文道理:
1、人生学无止境,任何时候都应该抓紧学习。终生学习,受益终生。
2、“老而好学”虽比不上“少而好学”和“壮而好学”,但总比不好学好。要活到老,学到老。
3、如果想立志学习就应该从当下开始,这样才能成就一番事业。年纪性别和成功无关,只要有目标、有恒心、有决心,一定能成功。
原文: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何不炳烛乎?”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其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秉烛之明。秉烛之明,孰与昧行乎?”平公曰:“善哉!”。
译文:晋平公对师旷说:“我年龄七十岁,想要学习,恐怕已经晚了。”师旷说:“为什么不把烛灯点燃呢?”晋平公说:“哪有做臣子的人戏弄国君的行为呢?”师旷说:“双目失明的我怎么敢戏弄君主呢?我听说,少年时喜好学习,如同初升太阳的阳光一样灿烂;壮年时喜好学习,如同正午强烈的阳光;晚年时喜好学习,如同拿着蜡烛照明,点上烛火照明比起在黑暗中走路,究竟哪个好呢?”晋平公说:“说得真好啊!”
晋平公想要学习,却担心自己年龄已老。而师旷认为,人的一生都应该不断学习。他形象地比喻:少年好学,好像初升的太阳;壮年好学,好像正午的阳光;老年好学,好比蜡烛的光明,也可以照亮人生的里程,虽然光线微弱,但总比摸黑走路要好得多。
本篇的特点在于采用形象的比喻。师旷的说辞不是陈述抽象的道理,而是用日常生活的常识来阐发自己的主张。为了吸引对方的注意,师旷有意利用汉语一音多义的特点,用双关的手法故意曲解晋平公的语意。

赛马失翁焉知非福是什么意思

“赛马失翁焉知非福”是错误的,正确的是“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意思:比喻一时虽然受到损失,反而因此能得到好处。也指坏事在一定条件下可变为好事,反之亦然。形容人的心态,一定要乐观向上,任何事情都有二面性,不好的一面,有可能向好的一面转化。
出自:西汉-淮南王·刘安《淮南子·人间训》,原文: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马无敌亡而入胡。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数月,其马将胡骏马而归。人皆贺之,其父曰:“此何遽不能为祸乎?”家富良马,其子好骑,堕而折其髀。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一年,胡人大入塞,丁壮者引弦而战。近塞之人,死者十九。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
这个故事说明,世事多变,坏事可以变成好事,好事也可以变成坏事。因此人们应当从无尽的欲望中清醒,少一些苛求,多一些满足。生活并不会遵从某一个人的愿望发展,改变随时可能发生,但积极地面对改变却会让你发现更好的奶酪。
近义词:失之东隅、因祸得福、因福得祸。

炎帝是真实存在的吗

炎帝是真实存在的,炎帝是中国上古时期姜姓部落的首领尊称,号神农氏,又号魁隗氏、连山氏、列山氏,别号朱襄。
传说姜姓部落的首领由于懂得用火而得到王位,所以称为炎帝。从神农起姜姓部落共有九代炎帝,神农生帝魁,魁生帝承,承生帝明,明生帝直,直生帝氂,氂生帝哀,哀生帝克,克生帝榆罔,传位五百三十年。
炎帝所处时代为新石器时代,炎帝故里目前有六地之争,分别是:陕西宝鸡、湖南会同县连山、湖南株洲炎陵县、湖北的随州、山西高平、河南柘城。炎帝部落的活动范围在黄河中下游,在姜水一带时部落开始兴盛,最初定都在陈地,后来又将都城迁移到曲阜。
相传炎帝牛首人身,他亲尝百草,发展用草药治病;他发明刀耕火种创造了两种翻土农具,教民垦荒种植粮食作物;他还领导部落人民制造出了饮食用的陶器和炊具。
传说炎帝部落后来和黄帝部落结盟,共同击败了蚩尤。
华人自称炎黄子孙,将炎帝与黄帝共同尊奉为中华民族人文初祖,成为中华民族团结、奋斗的精神动力。
炎帝被道教尊为神农大帝,也称五榖神农大帝。
常见热点问答
热点搜索
1-20
21-40
41-60
61-80
81-100
101-120
121-140
141-160
161-180
181-200
作文大全
1-20
21-40
41-60
61-80
81-100
101-120
121-140
141-160
161-180
181-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