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的思想主张

悬世尘埃
精选回答

老子的核心思想是什么?

老子核心思想,以道德经明心,经本道性,故之所处,对照。

一语破、天开地明为经首。

故老子佛也,道也,达磨祖上曰,佛之有三身,化身釋迦牟尼,法身禅祖,老子也。

亦名大仙。

亦名佛。

报身老子,达磨祖师也。

故所为三界三花一果,所指三佛一指观。

明心见性,正遍行觉!无碍方圆。

是为无教辨解,人之所难,难之所处。

皆因身心小之其私,私则动与周围,而不能达广大。

故经中一句含其万物旷意。

明为印心方可或。

老子五千字的《道德经》,八十一篇的哲学论述,谈的都是认识论和方法论,都与道德修养有关。

从老子的著说中提炼出他的核心思想,是仁者见仁的。

但简而言之,老子的核心思想大体有以下五个方面,那就是谦下、不争、虚静、慈善和知足。

谦下老子告诉人们,不自我表扬,反能显明;不自以为是,反能是非彰明;不自我夸耀,反能得有功劳。

善于用兵的人,只要达到用兵的目的就可以了,并不以兵力强大而争强好斗。

达到目的了也不去夸耀骄傲,达到目的了也不要自以为是,达到目的都出于不得已,达到目的也不逞强。

就是要做到不自以为是,不自我夸耀,不自我骄矜,这是避免祸患、消除纷争的有效方法。

与此相反,“自是”“自伐”“自矜”都会招来祸患。

要避免祸患就要“勿矜”“勿伐”“勿骄”“勿强”。

孔子向老子请教,老子也告诫孔子“勿骄”。

不争老子告诉人们,最善的人所作所为,正因为有不争的美德,所以没有过失,也就没有怨咎。

老子说他有三件宝:第一件叫做慈爱,第二件叫做节俭,第三件是不敢居于天下人的前面。

善于带兵的将帅,不逞其勇武;善于打仗的人,不轻易激怒;善于胜敌的人,不与敌人正面冲突;善于用人的人,对人表示谦下。

自然的规律是让万事万物都得到好处,而不伤害它们;圣人的行为准则是,做什么事都不跟别人争夺。

老子的不争思想就是为而不争,有所为而不争逐名利。

他特别崇尚水的美德:“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最高的德行莫过于水,它善于滋润万物,却从不与万物相争,最后停留在最低下的地方。

所以水最接近于大道的精神。

他告诫人们要向水学习,多做善事好事,而不图名利回报。

虚静老子告诉人们,古时候善于修道的人,微妙通达,深刻玄远,不是一般人可以理解的。

他小心谨慎,好像冬天踩着冰过河;他戒备警觉,好像防备着邻国的进攻;他恭敬谨慎,好像要去赴宴做客;他行动洒脱,好像冰块缓缓消融;他纯朴厚道,好像没有经过加工的原料;他旷远豁达,好像深幽的山谷;他浑厚宽容,好像浑浊的河水。

谁能使浑浊沉静下来,慢慢澄清?谁能使停滞灵动起来,慢慢显出生机?保持这个道的人不会自满。

正因为他从不自满,所以能够去故更新。

深知什么是雄强,却能安守雌柔的地位,甘愿做天下的溪涧;深知什么是荣耀,却能够安守卑辱的地位,甘愿做天下的川谷。

崇高的道理就好像深邃的峡谷。

老子告诫人们,待人处事要虚怀若谷,能宽容于物、宽待于人,能包容万物、容天下难容之事。

慈善老子告诉人们,对于善良的人,我善待于他;对于不善良的人,我也善待于他,这样就可以使人人向善。

有道的圣人保存借据的存根,但并不依此强迫别人偿还债务。

有德之人就像持有借据的圣人那样宽容,无德之人就像掌管税收的人那样苛刻。

自然规律是没有亲疏偏爱的,永远帮助有德的善人。

和解深重的怨恨,必然会留下残余的怨恨,这不能算是妥善解决问题的办法。

大生于小,多生于少,应防微杜渐、以德报怨,把怨恨解决在萌芽中。

待人处事要与人为善,而且要善待不善之人,做到不与人结怨。

自己的善心被别人误解,而受到委屈时,也要忍辱负重,像虚旷的山谷一样,默默地包容一切。

要做个有德的人,把个人的得失、荣辱、恩怨置于度外。

即使别人做了有损于我的事,我也不计较、不报复,而且还要以德相报,化解怨恨,而不是把怨恨越结越深。

知足老子告诉人们,最大的罪过就是贪欲,最大的祸害就是不知足,最大的过失就是只想得到。

执政盈满,不如适时停止;显露锋芒,锐势难以保持长久;金玉满堂,也守藏不住;富贵而且又很骄横,那就自己种下祸根。

最充盈的东西,它的空间是最大的,就像空虚的一样,其用是没有穷尽的。

人要知足,知足者富,知足者乐,“知足之足长足”,知道满足的人,是最富足的人。

精神上的富足远远胜于物质名位上的富足。

一切祸害都来自于欲望贪心不足。

在对待名利的问题上,要不醉心,不趋之若鹜、争先恐后,要适可而止。

贪图利禄,得寸进尺,恃才傲物,富贵而骄,都不会有好的结果。

要心胸广大,虚怀若谷,不要满,不要骄,不恋位,永远保持冲虚不盈,知足为乐。

老子关于修身之道的论述,特别是他的核心思想远不止以上提到的这些,我们今天读《道德经》,学习老子的思想,就是要善于从儒、释、道等中国传统文化中摄取营养,从传统的中国文化宝库中博采众长,丰富自己修身齐家的思想。

对面说再见 2023-09-06 11:22:51

相关推荐

游鉴湖秦观原文翻译

宋朝是文学作品发展的高峰时期,有很多文人留下了不少经典的作品。比如说苏轼、李清照、辛弃疾、秦观等一大批优秀的诗词作家,都有脍炙人口的作品。游鉴湖秦观原文翻译游鉴湖[宋]秦观画舫珠帘出缭墙,天风吹到芰荷乡。水光入...
展开详情

雨果的创作生涯可分为几个时期

雨果1802年2月26日出生于法国东部城市贝桑松,出生6周后,雨果随父母到处奔波。雨果幼时便显露出极高的文学天赋,后来的创作产生了不小的影响。雨果的创作生涯可分为几个时期雨果的创作生涯可分为四个时期。第一个创作...
展开详情

歌德的少年维特之烦恼是一部什么小说

歌德1749年8月28日出生于法兰克福镇的一个富裕家庭。小时候歌德的父亲非常严肃,相反,母亲用不同于父亲的温柔母爱来安慰、保护着歌德、鼓励和引导他的学习兴趣,努力培养歌德正确理解文学的能力。歌德的少年维特之烦恼...
展开详情

李清照对项羽的评价

李清照,号易安居士,她改革了宋代时期的词风,对宋词的发展有着巨大的贡献,引领了宋代词风的发展。李清照写词极佳,她的诗作也是一绝,李清照的诗作代表《夏日绝句》,其中的“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为千古名句,流传至今...
展开详情

李清照前后词风的变化

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的词人李清照,在宋代文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她开创了新的词体,将婉约的风格发挥到了极致,引领着宋代婉约词做的发展。李清照在古典文学史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冠绝一时,被誉为“婉约之词宗”、“词国...
展开详情

精选推荐更多>

什么是今体书法之鼻祖

隶书是今体书法之鼻祖。
隶书是汉字的一种字体,有秦隶、汉隶等,一般认为由篆书发展而来,字形多呈宽扁,横画长而竖画短,讲究“蚕头燕尾”、“一波三折”。
根据出土简牍,隶书始创于秦朝,传说程邈作隶,汉隶在东汉时期达到顶峰,上承篆书传统,下开魏晋、南北朝,对后世书法有不可小觑的影响,书法界有“汉隶唐楷”之称。
隶书是汉字中常见的一种庄重的字体,书写效果略微宽扁,横画长而直画短,讲究“蚕头燕尾”、“一波三折”。它起源于秦朝,在东汉时期达到顶峰,书法界有“汉隶唐楷”之称。也有说法称隶书起源于战国时期。
隶书是相对于篆书而言的,隶书之名源于东汉。隶书的出现是中国文字的又一次大改革,使中国的书法艺术进入了一个新的境界,是汉字演变史上的一个转折点,奠定了楷书的基础。隶书结体扁平、工整、精巧。到东汉时,撇、捺、点等画美化为向上挑起,轻重顿挫富有变化,具有书法艺术美。风格也趋多样化,极具艺术欣赏的价值。
隶书基本是由篆书演化来的,主要将篆书圆转的笔划改为方折,因为在木简上用漆写字很难画出圆转的笔划,所以隶书的书写速度更快。

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什么意思

“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的意思:我不是生来就有知识的人,而是爱好古代的东西,勤奋敏捷地去求得知识的人。出自《论语·述而篇》:“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译文:孔子说:“我不是生来就有知识的人,而是爱好古代的东西,勤奋敏捷地去求得知识的人。”
《论语·述而篇》是《论语》的篇章之一,共包括38章,是学者们在研究孔子和儒家思想时引述较多的篇章之一,共包含六方面的内容,提出了孔子的教育思想和学习态度,孔子对仁德等重要道德范畴的进一步阐释,以及孔子的其他思想主张。

改造国民性什么意思

改造国民性,汉语词组,拼音为gǎi zào guó mín xìng,意思是改变打造人民,使他们变得有气质,有血性。
出自闫玉刚创作的作品《改造国民性——走近鲁迅》。此书通过介绍鲁迅通过文学、革命来改造国民的精神、思想,唤醒一个民族的血性,强调鲁迅对当时社会和后世的影响。
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中国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出身于破落封建家庭。青年时代受进化论、尼采超人哲学和托尔斯泰博爱思想的影响。1902年去日本留学,原在仙台医学院学医,后从事文艺工作,企图用以改变国民精神。1905—1907年,参加革命党人的活动,发表了《摩罗诗力说》、《文化偏至论》等论文。
鲁迅一生在文学创作、文学批评、思想研究、文学史研究、翻译、美术理论引进、基础科学介绍和古籍校勘与研究等多个领域具有重大贡献。他对于五四运动以后的中国社会思想文化发展具有重大影响,蜚声世界文坛,尤其在韩国、日本思想文化领域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影响,被誉为“二十世纪东亚文化地图上占最大领土的作家”。

成吉思汗四个字的寓意

“成吉思汗”四个字寓意着至高无上的荣耀,“成吉思”在蒙古语中的意思是“伟大、宽阔”,“汗”就是蒙古族的首领,也可以指权利、荣誉。成吉思汗是大蒙古国的开国君主,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成吉思汗胸怀宽广、眼界开阔,一生立下了许多赫赫有名的战功,被评价为“一代天骄”。
孛儿只斤·铁木真(1162年5月31日—1227年8月25日),蒙古帝国可汗,尊号“成吉思汗”,意为“拥有海洋四方”。世界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1162年出生在漠北草原斡难河上游地区,取名铁木真。1206年春天建立大蒙古国,此后多次发动对外征服战争,征服地域西达中亚、东欧的黑海海滨。1227年在征伐西夏的时候去世,之后被密葬。 1265年十月,元世祖忽必烈追尊成吉思汗庙号为太祖。1266年十月,太庙建成,制尊谥庙号,元世祖追尊成吉思汗谥号为圣武皇帝。1309年十二月,元武宗海山加上尊谥法天启运,庙号太祖。从此之后,成吉思汗的谥号变为法天启运圣武皇帝。
常见热点问答
热点搜索
1-20
21-40
41-60
61-80
81-100
101-120
121-140
141-160
161-180
181-200
作文大全
1-20
21-40
41-60
61-80
81-100
101-120
121-140
141-160
161-180
181-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