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民间传统艺术——崖口飘色

天黑了
精选回答

中华大地风俗众多。在广东省中山市有一种叫做崖口飘色的民俗。是一种具有地方特色的汉族传统民俗和民间艺术,是当地人民群众在长期生产劳动和生活实践中一起共同创造、积累、传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充分表现了人民群众在历史进程中逐步形成的优秀文化价值观念和审美理想,以及汉族传统文化的创造力。是典型的中山文化。

中山市南朗镇崖口村地处珠江出海口旁,崖口飘色这项汉族民间艺术活动源出于当地流行的一个民间故事。相传在很久以前,崖口一位谭姓青年因家境贫穷到邻乡做帮工,与邻村一位老郎中之女结为夫妻。有一年,因海洋发生海啸,把崖口一带淹没,造成村中很多老弱病残者和牲畜溺死,后发生瘟疫。谭氏夫妇死里逃生,在娘家避疫中得老郎中传授祖传秘方,于是夫妇俩日以继夜上山采药免费为村民治病,治好村中很多人,被村民赞为神医,誉为“活菩萨”。

但由于夫妇俩忙于采药熬药,过度劳累终于把怀孕的谭妻累倒,导致流产而死,其夫也因上山采药失足跌下悬崖伤重身亡。崖口村民为他们举行隆重葬礼,在五月初六日出殡那天,村中一位纸扎艺人为纪念这位无私妇女,按其生前模样扎制1个纸人,貌似菩萨,由其4个儿子抬着纸人参加送葬。此后,崖口各村乡民在每年农历五月初六日举行巡游兴起了“耍菩萨”祭祀谭妻。

后村中人认为,用竹、纸裱扎的“菩萨”巡游太呆板,而且在巡游完毕后将菩萨焚化实在浪费,后村中习武之人从舞狮技艺中的“骑膊马”得到启示,将“耍菩萨”演变为在一个木板中竖上铁枝,将小孩固定在铁枝上扮演“菩萨”,由人抬着巡游。

初期人们称这种方式的巡游为“板式”、“枭色”或“出会景”。由于在木板上难以固定铁枝上的孩童,人们就将木板改为木箱,称之为“色柜”;木箱放入石块砖块,在箱面装上铁枝,底层连接箱面的角色称为“色脚”,铁枝上的小童称为“色芯”。早期的“板色”多为一层“飘”,后逐渐改为“二层飘”。

这种板色是用人抬着随巡游队伍行进,抬色人一步一颠,木箱上的小童亦随之不停飘动,故人们称之为“飘色”,或称为“枭色”。飘色集冶炼、力学、人和物的造型艺术以及刺绣、彩绘等汉族民间艺术而成。崖口飘色发展到明代,村中艺人把固定的“色芯”改进为活动的“色芯”,“色芯”在巡游中装扮成武士的小童,随着抬色人的步伐,在色板上随意翻腾、舞动,远处观之,甚象腾云驾雾凌空飘逸,更为壮观。其活动色芯,称为“千秋色”。巡游队伍还增添头牌、布绣、花篮队等。

而后这民俗为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弘扬传统历史文化,镇代表、政府重视民间艺术,精心打造崖口飘色文化品牌。在2003年12月,南朗镇崖口飘色获“广东省民间艺术之乡”称号。

2008年,南朗镇崖口飘色被正式批准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文化部长孙家正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论坛”的讲演中指出: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增强中华民族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认同,促进经济、社会、文化的全面协调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都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这也正是我们举办这个展览的意义所在。

如兰似心 2024-10-27 10:51:53

相关推荐

焚和的意思

焚和的解释是:1.谓毁灭中和之性。焚和[fénhé]⒈谓毁灭中和之性。焚和的具体解释是什么呢,我们通过以下几个方面为您介绍:一、基础解释谓毁灭中和之性。二、引证解释⒈谓毁灭中和之性。引《庄子·外物》:“利害相摩...
展开详情

功过是非意思是什么

功过是非的解释是:功绩与过错,正确和谬误⒈功绩与过错,正确和谬误。成语解释功过是非。功过是非的具体解释是什么呢,我们通过以下几个方面为您介绍:一、网友释义《是非功过》是2009年10月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出版...
展开详情

窥觎非望意思是什么

窥觎非望的解释是:非分的希望。犹言未曾期望。⒈窥觎:伺机行动;非望:非分的希望。寻找实机实现非分的希望。旧时多指谋求帝位。成语解释窥觎非望。窥觎非望的具体解释是什么呢,我们通过以下几个方面为您介绍:一、其他释义...
展开详情

非任的网络意思

非任的网络解释是:非任非任是一个汉语词汇,拼音为fēirèn,基本意思是不称职的人。非任的具体解释是什么呢,我们通过以下几个方面为您介绍:一、词语解释1.不称职的人。非任[fēirèn]⒈不称职的人。二、基础解...
展开详情

粉线的网络意思

粉线的网络解释是:粉线粉线,读音是fěnxiàn,汉语词汇,沾有黄、白色粉的粗线,用于裁衣时打底样。粉线的具体解释是什么呢,我们通过以下几个方面为您介绍:一、词语解释沾着黄、白等颜色粉末的线,裁衣服时用来在衣料...
展开详情

精选推荐更多>

告诫背后诋毁人的古语

告诫背后诋毁人的古语:
1、《增广贤文·上集》:“来说是非者,便是是非人。说人是非者,必是是非人。”
2、《金缕曲·赠梁汾》:“共君此夜需沉醉,且由他、蛾眉谣诼,古今同忌。”
3、《庄子·盗跖》:“摇唇鼓舌,擅生是非。”
4、《汉书·郊祀志》:“听其言,洋洋满耳,若将可遇;求之,荡荡如系风捕景,终不可得。”
5、宋·释普济《五灯会元》:“利刀割肉疮犹合,恶语伤人恨不销。”
6、唐·沈亚之《送韩北渚赴江西序》:“故有谀言顺容积微之谗,以基所毁,四邻之地,更效递笑,飞流短长,天下闻矣。”
7、《屈原列传》:“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
8、元·李寿卿《伍员吹箫》:“他在平公面前,搬弄我许多事非。”
9、《朱子全书》:“若悠悠地似做不做,如捕风捉影,有甚长进?”
10、元·无名氏《冤家债主》第三折:“俺孩儿也不曾讹言谎语,又不曾方头不律。”
11、《元史·世祖五》:“癸丑,初建东宫,甲寅,诛西京讹言惑众者。”
12、西汉·司马迁《史记·六国年表序》:“不察其始终因举而笑之,不敢道,此与以耳食无异。”

脾气共有几画

“脾气”共16笔画,意思指性情;发怒或急躁的情绪。
“脾气”造句:
1、她的脾气非常暴躁,经常摔东西。
2、妈妈性格温柔,从来不和我们发脾气。
3、他性格内向,脾气也很特别。
4、那位将军的脾气很粗暴。
5、他是一个高傲自大、脾气古怪的人,很多人对他都敬而远之。
6、爸爸工作能力很强,就是脾气有点急躁。
7、王爷爷性格倔强,脾气也有些古怪。
8、她脾气不好,一生气就会闹得天翻地覆。
9、父亲的脾气异常暴躁。
10、他发起脾气真可怕,活像要把人生吞活剥一般。
11、这个老人天生桀骜不驯,他的脾气就是要反对每一个人。

孟子三章第一章翻译

《孟子三章》第一章翻译: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一座方圆三里的小城,有方圆七里的外城,四面包围起来攻打它,却不能取胜。采用四面包围的方式攻城,一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了,可是不能取胜,这(是)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不如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式。城墙并不是不高啊,护城河并不是不深呀,武器装备也并不是不精良,粮食供给也并不是不充足啊,但是,守城一方还是弃城而逃,这是因为作战的地理形势再好,也比不上人心所向、内部团结啊。所以说,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疆域的边界,巩固国防不能凭借险要的山河,威慑天下不能凭借锐利的武器。能行“仁政”的君王,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支持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连内外亲属也会背叛他;支持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所有人都会归顺他。凭着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去攻打那连亲属都反对背叛的君王。所以,能行仁政的君主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能胜利。
《孟子三章》第一章是《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原文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赏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指站在正义、仁义方面,会得到多数人的支持帮助;违背道义、仁义,必然陷于孤立。文章通过对天时、地利、人和,并将这三者加以比较,层层递进。论证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道理。

威风凛凛形容什么

“威风凛凛”形容声势或气派使人敬畏、恐惧。威风:使人敬畏的声势、气派。凛凛:气势逼人的样子。
“威风凛凛”的出处:
1、《三国演义》:“看那少年,生得身长八尺,浓眉大眼,阔面重颐,威风凛凛。”
2、《东周列国志》:“只见城楼上一员大将,倚栏而立,盔甲鲜明,威风凛凛。”
“威风凛凛”造句:
1、想当年,这位老将军在战场上威风凛凛。
2、他身材魁梧,穿上军装后,更显得威风凛凛了。
3、办公桌后的高背椅上,正襟危坐着一位威风凛凛的将军。
4、只见将军正襟危坐,威风凛凛。
5、他穿上军服,还真有点威风凛凛的气势。
6、狮子是非洲草原的百兽之王,它金发飘逸,步履从容,那威风凛凛的模样令人望而生畏、肃然起敬。
常见热点问答
热点搜索
1-20
21-40
41-60
61-80
81-100
101-120
121-140
141-160
161-180
181-200
作文大全
1-20
21-40
41-60
61-80
81-100
101-120
121-140
141-160
161-180
181-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