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理论》专科题库及答案

一切如云烟 范文 工作总结范文
精选回答

《文学理论》专科题库及答案本文简介:华中师范大学网络教育学院《文学理论(1)》专科试题库及答案一、名词解释1、对象化:“对象化”原本是一个哲学术语,最初由德国古典美学家黑格尔提出。文学活动中的对象化是指主体以体验的方式感受生活,将世界作为人的对象化的存在来把握,从而使外在于自己的生活对象成为主体感受经验中的对象。2、主题:文学文本的主

《文学理论》专科题库及答案本文内容:

华中师范大学网络教育学院

《文学理论(1)》专科

试题库及答案

一、名词解释

1、对象化:“对象化”原本是一个哲学术语,最初由德国古典美学家黑格尔提出。文学活动中的对象化是指主体以体验的方式感受生活,将世界作为人的对象化的存在来把握,从而使外在于自己的生活对象成为主体感受经验中的对象。

2、主题:文学文本的主题即蕴含于形象之中的思想意义。

3、心态型人物:是指那种着重展示内在心理过程,表现某种精神体验的人物形象。

4、意识流小说:作为文学术语,意识流指的是一种“内心独白”,即人物潜意识的流露。为了表现这种不断流动的潜意识,人们用了一系列特殊的语言表达方式,如语序的混乱、没有标点、甚至出现自造的语汇等等,这使意识流又有了语言技巧的涵义。所谓的意识流小说,就是使用这些手法多到一定程度的小说。所以意识流小说的叙述多为内心活动、特别是无意识活动的表现。

5、意象:作为一种文学形象,意象在中外文学理论中的基本涵义大体相同,都是指为表现思想感情而创造的一种形象。与其他文学形象的区别在于,意象特别强调作为一种形象,主观之“意”即主体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是意象性形象构成中最基本的因素,外在的形象是为了表现某种内在的思想感情而创造的。

6、小说:小说是用散文形式写成的叙事性的虚构作品。

7、文学文本:文学文本是一个蕴涵着某种审美意蕴的、具有开放性的语言结构体。

8、模仿说:西方文学理论对文学的一种认识,即认为文学是对现实生活的摹仿。

9、文学史:文学史是一门历史地、具体地考察文学产生、发展和演变过程、状况、经验和规律的专门学科。

10、典型人物:是现实主义形态的叙事文学所创造的、在整体个性的表现中显示了某种社会历史蕴意的、具有高度审美价值的人物形象。

11、艺术真实:文学从根本上保持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创作主体具有真切的人生体验和真挚的情感态度,以及文学的虚构和想象要适应和满足读者的接受心理,是艺术真实构成的三个要素;三种要素相互渗透,交融统一,体现了文学与社会生活的特殊关系,亦体现了这种特殊关系对文学这种意识现象和精神生产的特殊规定。艺术真实因此可以概括为表现在文学活动中的上述三种要素的统一;而文学的真实性则是检验文学作品在实现艺术真实上所达到的程度。

12、感物说:中国古代的一种文学观,认为文学是作家对其生活感受的表现。

13、审美关系:是人通过社会实践与客观世界之间形成的一种关系,即人“以全部感觉在对象世界中肯定自己“的关系,简单地说,就是人类从社会生活中去寻找和发现人的价值,感受和理解人生的意义,并从中获得与物质享受全然不同的精神上的喜悦和快慰。

14、主题的多义性:是人通过社会实践与客观世界之间形成的一种关系,即人“以全部感觉在对象世界中肯定自己“的关系,简单地说,就是人类从社会生活中去寻找和发现人的价值,感受和理解人生的意义,并从中获得与物质享受全然不同的精神上的喜悦和快慰。

15、意象叠加:又叫意象并置,是把一个意象叠加起来或并置在另一个意象上,造成一种复合的意象表现。

16、散文:散文是一种以抒发对人生的审美感受为内容的文学体裁。

17、象征:象征指用具体的事物来表达某种抽象的概念或思想感情。

18、文学体裁:文学体裁是具有相对独立的审美意义的文体形式。

19、描写(作为小说叙述方式):被称为“展示“,是指叙事者似乎并不露面,叙述只涉及事件本身,叙述者不对事件或人物发表任何看法,也不流露自己的情感态度,而是让事件自身直接呈现的一种叙事方式。

20、起兴:是诗歌的一种特有的表现手法。具体地说就是不把所要表达的较为抽象的情感、思想、意蕴等直接说出来,而是先言比较清楚、明白、具体的事物。起兴具有联想、象征、寄托等多种含义,可以加强诗歌的气氛、情绪,增强艺术感染力。

二、辨析题

1、解释下面这段话的意思并说明其阐述了什么样的文学观点。

歌德说:

艺术家对于自然有着双重关系:他既是自然的主宰,又是自然的奴隶。他是自然的奴隶,因为他必须用人世间的材料来进行工作,才能使人理解;同时他又是自然的主宰,因为他使这种人世间的材料服从他的较高的意旨,并且为这较高的意旨服务。

答:歌德通过分析艺术家与自然即社会生活的双重关系,阐明了文学具有主体性的特点。文学不仅仅是生活的反映,同时也是艺术家对自己的理想与追求的表达,而且,从根本上说,艺术世界的创造也是为理想的表现服务的。实际上,没有主体精神的灌注,不能使艺术创造成为主体精神追求的载体,文学也难以成为文学。

2、解释下面这段话的意思并说明其阐述了什么样的文学观点。

恩格斯说:

据我看来,现实主义的意思是,除细节的真实外,还要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答、其反映了恩格斯在人与环境关系上的看法,显示了他对社会环境内涵的深刻理解。一方面,恩格斯强调了社会环境是形成人物性格和促使他们行动的原因,所以如果不能充分表现社会环境的特点,人物的性格与行动将失去可以理解的基础。另一方面,他又用典型环境这个概念,揭示了规定人物性格和命运的社会环境本身的丰富内涵。恩格斯所说的典型环境,包括两个层次,它既是指个人生活的具体环境,又是指必然会对这种具体生活环境产生影响的、体现为社会发展趋向的历史环境。揭示社会环境具有两个层次的意义在于,如果说在个人生活的具体环境中,人们还可能受到各种个别的、偶然的和暂时的因素的影响,有可能掩盖人的生活环境实质上是一种社会关系的话,那么,对具体环境的历史特点和时代脉络的把握,却能够使人洞悉被偶然现象所掩盖的实质,发现具体生活环境中那些细微变化的社会意义。恩格斯通过典型环境和典型人物关系的阐释,从根本上揭示了典型人物的审美价值,就在于他们显示了人性和人生必然要受社会关系制约的普遍意义。

3、有人认为,文学作品只要如实地描摹了生活现实,就具有了艺术真实。这种说法对吗?为什么?

答、不对。因为文学与生活的关系并不是单纯的反映关系或者摹写关系;文学既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特点,以及文学活动中主体因素的介入和参与,都使人们很难简单地以客观事物本身为出发点,用文学作品与它所表现的社会生活相符或者不相符,来判断文学作品是否具有真实性。文学的真实性,实质上一种艺术真实;艺术真实是按照文学反映生活的特点来检验文学与生活的关系,进而判断其意识属性的一种尺度。正是基于这种共识,中外文学理论都认为,艺术真实并不等于生活事实,对文学真实性的判断,不能简单地以文学与生活的相符程度为标准;文学的真实其实是艺术创造的产物,需要对生活材料进行必要的提炼、概括和综合。文学对真实性的要求实际上包括了三个不同的测度,并以此满足三种不同的需要,即通过反映的测度以满足理解生活的需要,通过表现的测度以满足对真情实感的需要,通过心理的测度以满足读者接受的需要。当文学同时实现了这三个测度的要求并满足了三种需求的时候,就应该说文学具备了真实性,或者说实现了艺术真实。

4、什么是文学作品?什么是文学文本?文本与作品有什么联系?有什么区别?

答、虽然从指称对象上看,文本与作品指的是同一个东西,但是从意义上讲,文本的涵义与作品的涵义却有着相当大的区别。这种区别简单地说就是,“文本”概念淡化甚至否认了“作品”的从属性而突出了“作品”的独立性。在传统的文学理论语境中,当人们用“作品”来指称一个作家的创造物时,其意味着这部作品应是某个主体个人的创作结果,这就是我们所说的作品的从属性。这么来理解作品,又和一种传统的文学观念有关,这种观念认为,作品是作家个人思想感情的反映或表现,即使作品表现的是社会生活,它也留下了作家个人感受生活和理解、解释生活的烙印。于是,人们在阅读和讨论一部文学作品时,往往会自觉不自觉地把作家个人的意图,视为作品意义的重要的、甚至是唯一的来源。文学理论通过“文本”概念提出试图强调,文学作品被作家创作出来之后,它就有了自身的价值,有了相对的独立性,文本一旦产生之后便成为一个相对独立的自足体。也就是说,理论用“文本”这个概念试图说明,文学作品的蕴意存在于作品之中;作品不仅仅是某个作家的创造物,它的意义也并非仅仅来自某个作家的赋予;作为一个语言实体,作品意义其实还有待于读者阅读之后去理解。作为文学观念,文本突出了这样一个事实:文学作品的意义并非仅仅来源于某个作家个人的赋予;对作品的理解应该从其“内部”入手而排斥对文学的“外部”研究。

5、闻一多说,“诗是被强烈的情感蒸发了的水气之凝结。”请分析这段话揭示了诗歌的哪些特征并举例加以说明。

答、这段话首先说明了诗歌具有强烈的情感,一切诗歌都将情感作为始终不渝的表达对象,闻一多先生说这种情感强烈到可以将水蒸发,虽然具有夸张的色彩但也不无道理。此外,这段话还说明了诗歌的语言具有陌生化的特征,即诗歌运用语言时非常注意对日常语言加以扭曲和变形,通过语言形态上的变化增强表达效果,闻一多先生所说的从水蒸发为水气再凝结,就是运用水的形态变化暗示诗歌语言的陌生化。(需举例说明)

6、下列人物形象哪些属于圆形人物、哪些属于扁平人物、哪些属于心态型人物?请做出判断并说明你的理由。

答尔丢夫(《伪君子》)、堂·吉诃德《堂·吉诃德》、《哈姆雷特》《哈姆雷特》、格里高利《变形记》

答、圆形人物:堂·吉诃德、哈姆雷特。

扁平人物:答尔丢夫

心态型人物:格里高利

理由:圆形人物性格比较复杂,这种人物有一个稳定的性格轴心,同时有呈现出不同的性格侧面和性格层次。堂·吉诃德、哈姆雷特就是如此。堂·吉诃德这一形象的主要特征是他的狂,但有时又体现出文雅、博学、理智的一面。哈姆雷特性格更是复杂,即有善于思考、英勇果决的一面,同时又有多愁善感、懦弱无为的一面。

扁平人物性格比较单一,答尔丢夫无论处于何种环境之中,也无论面对何人何事,体现出的都是虚伪这一最突出的性格特征。

心态型人物外在可感性和性格特征比较模糊,但心理过程却得到非常细致、深刻的体现,格里高利这一形象主要体现出的是在他变成甲壳虫后复杂细致的心理感受,所以属于此类人物类型。

三、问答题

1、诗歌结构的跳跃性是指什么?诗歌的结构为什么具有跳跃性的特点?

答、诗歌结构的跳跃性,是针对事件发展的逻辑来说的,也就是说,诗歌的言说一般来讲并不遵循事件发展的逻辑或顺序,所以在诗的语言表现层面上,读者很难找到事件发展的线索逻辑,于是出现了诗歌的抒情对事件发展逻辑而言的跳跃性。这说明,诗歌结构所遵循的是表情需要,其结构是按照感情表现的需要来构成的,情感本身的非逻辑化必然会造成诗歌语言表现的跳跃性。

2、文学理论与文学史、文学批评相比,最主要的区别是什么?

答、文学理论与文学史、文学批评相比最大的不同在于它不必具体、详尽地去分析作家、作品、文学思潮、文学运动,而是以整体的文学现象作为研究对象,从宏观视野去总结人类研究文学的成果,并进一步解释和阐明文学问题,并使对文问题的解释和阐明都上升到条理化、系统化、理论化的高度,从而使其成为知道和规范整个文学活动的基础的思想和理论。

3、什么是文学形象的间接性?文学形象为什么会有间接性?

答、文学形象的间接性是指,作为语言的艺术,文学作品中的形象不具有直接的现实性,文学形象只能通过接受者的想象和联想才有可能间接地被感知。文学形象的间接性是因为语言造成的。

4、在诗歌中,“情”与“景”是什么关系?为什么?

答、“情”和“景”是审美意象构成中不可或缺的两个基本因素,“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神于诗者,妙合无垠”。所以,诗歌对审美意象的创造不能孤立地写景,使“景”的描绘脱离了对“情”的表现;脱离了“情”的“景”只能是“虚景”。所以“情景一合,自得妙语,撑开说景者,必无景也”。审美意象也不可能仅由情来构成,无景之情也是“虚情”,直接表达情感有时候反而容易流于空泛,难以感动他人。

5、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感物说”是怎样看待文学与生活的关系的?

答、中外文学理论虽然都强调文学必须依赖于社会生活,但是二者的着眼点却有所不同。中国古代的“感物说”主要是从思想感情的发生只能源于丰富的人生经验来讲的,揭示了生活基础对文学活动主体的制约。

6、什么是典型?典型形象与一般人物形象有什么区别?

答、典型人物是现实主义形态的叙事文学所创造的、在整体个性的表现中显示了某种社会历史蕴意的、具有高度审美价值的人物形象。典型与一般人物形象的区别在于,1、典型人物具有“整体个性”的特点,2、典型人物的普遍性在于体现了深广的社会历史蕴涵,3、典型人物在表现人生上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

7、舞台演出对剧本写作有些什么限制?

答、舞台是一个有限的、固定的空间,这就给表演的时空转换造成了极大的限制,所以表演的内容和方式都必须适应舞台这个有限的空间。写作剧本时需要考虑什么样的故事和场面才能搬上舞台;怎样才能在这个有限的空间内表现故事情节的发挥变化;不能在舞台上演出的内容任何通过对话来交代,等等。舞台表演必须当着观众的面直接演出的,具有一次性和直观性的特点。剧本的长度必须适应观众接受的心理和生理的特点。有限的演出空间要求戏剧叙事必须相对集中,戏剧的矛盾冲突要集中并发展迅速,无法在舞台上直接表演的内容可以利用人物间的对话来补述。

8、什么是“形象大于思想”?形象大于思想说明了什么?

答、“形象大于思想”现象的发生,既和作家的主观动机有关,又和读者的想象、联想有关;文学形象本身的特点,则是连接二者的中介或桥梁。

从创作主体来看,作家之所以要用形象来说话,就是因为艺术形象作为组织和表达思想感情的“语言”,可以传达许多抽象概念或逻辑话语不容易说清楚的丰富而深邃的意思,能够表达那些概念语言无法言说的复杂感受和体验。这说明在文学形象的构成中,已经包含着大于特定概念的丰富内涵。从读者接受一方而言,具体生动的文学形象虽然不能准确无误地表达某种确定的观念,却可以将读者带入意会、感受、体验的状态,为他提供驰骋想象的广阔天地,从而使读者获得更为丰富的信息。这些丰富的内容,往往是几个抽象的概念难以说清楚的,这就是形象大于思想的含义。

9、文学文本具有什么样的结构?

答、文学文本是一个由多种要素所组成的多层面的结构体,具体地讲,文学文本是一个由语言层、现象层和意蕴层组成的结构系统。文学文本语言层的作用则在于塑造形象,由此构成了文学文本的第二个层面即现象层或形象层,这个层面通过语言塑造的形象,构成了一个艺术世界。第三个层面是意蕴层。对于文学文本来说,意蕴层其实并不独立存在,读者不可能像阅读理论文章或新闻报道那样,直接从语言文字中获得文本的意义。文学文本的意蕴是蕴涵在现象层或形象层之中的,读者只有通过对形象的感知,才可能获得对文学文本意蕴的感悟和理解。

10、简述情节和故事的区别。

答、二者的区别在于,故事只有事实、事件及其发生的时间顺序,没有也不重视表现事件之间的因果关系,我们因此无法知道事件所以如此的前因后果。情节就不同了,它不仅说出了两个事件(结果),而且把叙述的重点放在事件之间的关系上(原因)。对于叙事来说,这就有了情节,有了刻画人物的可能。这说明,故事的特征是只叙述事件的结果,所以故事的吸引力及其蕴含全在事件本身;而情节的特点则在呈现事件所以发生的过程和原因,这就为塑造形象和挖掘事件的蕴含留下了广阔的空间。情节的展开使故事有可能呈现更复杂的人际关系、社会矛盾,从而也为小说审美地表现人生提供了某种可能。

11、什么是意境?试述意境的构成及其审美意义。

答、在中国古代文论里,意境又可以称为境界,或简称为“境“,是意象中的一种类型。我们可以把意境理解成一个有三重结构的文学形象。

意境结构的第一个层面,是由意即意象构成,其特点为情景交融,“拟容取心“,将需要表达的思绪情感寄托于某种物象或景象,从而创造出“情中景,景中情“的审美意象来。

意境结构的第二个层面,是境生象外,即通过意象所创造的空间,引发读者的想象,使读者能够通过对意象的感受达到一种境界。因此,第二个层面上的意境具有虚实相生的特点:由那个具有物象形式的情景交融的意象,引发了读者的审美想象,并在这种想象中达到一种境界。意境结构的第三个层面是韵外之致,它是说意境除了带给人们象外之象,还应使人获得言外之意。此刻从语言中所获得的韵味,会将读者带入一个形而上的层面,进入了从“有“到“无“的境界,由此生成的感受超越了眼前景物和象外之象,而是进入了与人生意蕴相关的思考和领悟。

12、什么是文学的主体性?文学的主体性说明文学与社会生活是什么关系?

答、在文学活动中,主体自身的各种条件,尤其是作家的人生经验、人生理想和他对社会生活的感受与理解,必然会深刻地影响着文学对生活的把握,由此形成了文学这种社会意识的一个重要的属性,我们称之为文学的主体性。

文学的主体性一方面说明文学源于生活,能相当真实地反映生活,但又不能把文学仅仅视为生活的反映,因为文学还能通过价值关系鲜明地显示反映主体的个性和情感。

13、文学文本语言层的审美作用体现在什么地方?

答、语言层的审美作用可以从语义和语音两方面来分析:

(一)语义方面:体现在语义中的审美性,主要是指从语言的蕴意上使人感受到文学语言之美。其主要表现为语义的多义或含蓄,使文学的语言耐人寻味,让读者产生了生动具体的想象和联想。语义的多义、含蓄之美,具体体现在两个方面:

其一是由谐音等语言的形式特征所造成的丰富、多义和含蓄,给人带来了语言的美感。其二是利用语义的多义创造审美效果,即利用语言修辞来创造多义性和含蓄性。如反讽、隐喻等等所造成的语义含蓄和多义。

语音的审美意义,主要表现在音节美上,具体体现为文学语言的节奏和韵律。语言的音节之美使文学语言读起来上口、悦耳,更好的还体现了古代文论常说的“气势“或“气“,使读者从文学语言中感受了一种生命的韵律,造成了一唱三叹,荡气回肠的感受。

14、简述“感物说”和“摹仿说”的共同点和差异。

答、两者都强调了文学必须依赖社会生活,这是它们最大的共同点。

两者差异在于分析文学与社会生活之间关系的着眼点不同。中国古代的“感物说“主要是从思想感情的发生只能源于丰富的人生经验来讲的,西方的“摹仿说“则强调了社会生活为创作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素材;前者揭示了生活基础对文学活动主体的制约,后者阐明了社会生活作为文学对象的重要性,二者都是文学活动存在和发展必不可少的前提条件。

15、语言艺术有哪些特点?

答、第一、语言艺术的表现很少受时空的限制,对社会人生的反映有巨大的容量。

第二、语言艺术能够深刻、细腻地传达思想感情,表现人的心理生活。

第三、语言的丰富表现潜力拓展了文学的审美空间,使文学在把握人生上成为最自由、最带普遍性的艺术种类。

16、散文有哪些特征?

答、①感受的真挚、新颖与自然。这是散文最基本的特点,其他特征的形成,都与这一个基本特点有关。②题材和样式的多样化。这说的是散文在材料的使用和表现的形态上,几乎没有任何清规戒律,有着远远超出其他文体的更多、更大的自由。这是散文相当重要的一个特点,其它任何文学体裁都无法与之相比。③语言的生活化。散文语言又被人称为娓语体,家常体。所谓娓语、家常语,都是说散文的语言具有口语化的特点,散文语言和语言表达的这个特点,与散文主要是抒发人生感受有着密切的关系。

四、论述题

1、别林斯基说,“每一个典型对于读者都是似曾相识的不相识者”,请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想并结合实例加以分析。

答、说典型“似曾相识“,是因为典型人物身上蕴含了人生或人性中某种具有普遍意义的东西,以这种普遍性为媒介,典型人物走进了我们的日常生活,表现了我们共有的感受、情绪和思想。说典型人物又是一个“不相识者“,是一个让人们感到陌生和新鲜的形象,是因为那些你我都有的感情和思想,在他身上却表现得那么强烈,那么集中,那么富于个性;并以这种强烈、集中的个性化表现,显示了隐藏在人们熟视无睹的人生表现和生活现象之下的底蕴或奥秘。在这个意义上不妨说,典型就是对人生和人性的一种发现,一种敞开;典型的独创性就在于他能从人们熟视无睹的对象中发现奥秘;典型的永恒魅力就是在于以这种发现和敞开提升了读者对人生和人性的感受和理解。(需另行举例)

2、试举例分析情节与人物、人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

答、情节与人物的关系:人是社会生活的主体,作家从审美关系的角度把握现实、反映生活时,特别关注并全力再现和表现的必然是社会关系中,行动着的人。情节是展示人物性格,心灵和情感、意识等发展变化的框架,从属于人物形象的创造。

人物与环境:人物与环境的关系密不可分,两者都必须通过对方而得以确立。一方面,环境创造人,人是环境的产物,另一方面,人作为社会生活的主体,在接受环境影响的同时也在不断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对环境进行能动地改造。所以作家在处理人物与环境的关系时,一方面要写出环境对人物的影响和制约,揭示出人物性格、命运和心态形成的原因和根据,另一方面,还要写出人物改造环境的能动性,写出人物对环境的种种反应和抗争,从而展示人物精神世界的丰富内涵和发展变化。(需另行举例)

3、为什么说文学是“人学”,请结合实例加以分析说明。

答、其一,文学是“人学”是就文学的审美性而言的,即文学对生活的反映具有超越生活现象,表现人的价值,追寻人生意蕴的特点。

其二,文学是“人学”是说文学以人为对象,文学给读者展现了唯有文学才能表现的生活经验和人的世界,所以文学对人的表现和思考具有不同于其他意识形态的特点。

4、在下列人物形象中任选一个,以其为例分析典型人物的特点和艺术魅力。

林黛玉《红楼梦》、阿Q《阿Q正传》、于连《红与黑》、浮士德《浮士德》

答、(要点)第一,典型人物具有“整体个性“的特点。

第二,典型人物的普遍性在于体现了深广的社会历史蕴涵。

第三,典型人物在表现人生上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

第四,论述必须与对人物形象的分析紧密结合。

秋叶红红叶添香 2022-07-19 20:53:14

相关推荐

你是否压抑过度呢

你会不会被压抑过度呢?想要更加了解的话,快点测试一下吧!【题目】公车上,邻座睡着的人把头靠在你肩上,你会怎么办?1、用肩膀推回去2、马上离开座位3、不会觉得不快,所以不加以理睬4、想了想,还是忍耐下去你会压抑过...
展开详情

你的心会为谁留位置

不同的人,在你的心里会占据不同的位置,有的人占的位置在前、有的人占的位置在后,有的人占据的空间大、有的人占据的空间小人心的空间是有限的,我们不能为每个人在心里留出位置。但是或许会有那样一个人,会让你在心里无论何...
展开详情

测试你对待爱情的态度

爱情观是人们对爱情问题的根本看法和态度,它的内容主要包括:什么是爱情爱情的本质,及爱情在社会生活和个人生活中的位置,择偶标准,如何对待失恋等。爱情观也是人生观的反映。如果你现在还不是很明确自己恋爱观的话,就来做...
展开详情

十二生肖相爱指南

肖鼠据生肖恋爱观反应,喜欢在恋爱过程骑驴找马的肖鼠者,容易出现中途换角的情况,如女性会以对方事业、财力、家世背景作为衡量依据;男性则更现实的希望娶进经济条件好或是能力强过于他的妻子,以助事业发展。最佳配偶:相龙...
展开详情

假如某天你闪婚了,那是因为?

题目:和暧昧的人第一次约会,男人主动的接触你身体时,你最反感他碰你哪里?1.搂你的腰2.捏你臀部3.摸你脸蛋4.抓你的手1.选搂你的腰终于找到真命天子或真命天女的时,你就会不顾一切闪电结婚:这类型的人遇到非常来...
展开详情

精选推荐更多>

鸿鹄之志岂燕雀能知是什么意思

鸿鹄之志岂燕雀能知,即“燕雀安知鸿鹄之志”,意思是:燕雀怎么能知道鸿鹄的远大志向,比喻平凡的人不知道英雄人物的志向。
出自《史记·陈涉世家》,又见《庄子·内篇·逍遥游》,原文是: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曰:“苟富贵,勿相忘。”佣者笑而应曰:“若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叹息曰:“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翻译:陈涉年轻的时候,曾经同别人一起被雇佣耕地。(有一天)陈涉停止耕作走到田畔高地上(休息),因失望而愤慨叹息了很久,说:“如果(有朝一日我们谁)富贵了,可不要忘记老朋友啊。”雇工们笑着回答说:“你是个被雇佣耕地的人,哪来的富贵呢?”陈涉长叹一声说:“唉,燕雀怎么知道鸿鹄的志向呢!”
使用示例:
1、《吕氏春秋·士容》:“夫骥骜之气,鸿鹄之志,有谕乎人心者诚也。” 
2、唐·卢肇《鸜鹆舞赋》:“况乃意绰步蹲,然后知鸿鹄之志,不与俗态而同尘。”
3、元·郑光祖《王粲登楼》第一折:“大丈夫仗鸿鹄之志,据英杰之才。”亦省作“鸿鹄志”。
4、《北史·张定和张奫等传论》:“当其郁抑未遇,亦安知有鸿鹄志哉!” 
5、宋·陆游《庵中杂书》诗:“辍耕垄上鸿鹄志,长啸山中鸾凤音。”
6、郁达夫《己未秋应外交官试被斥仓卒东行返国不知当在何日》诗:“燕雀岂知鸿鹄志,凤凰终惜羽毛伤!” 

言有物而行有恒是什么意思

言有物而行有恒(yán yǒu wù ér xíng yǒu héng)是一个文化术语,说话要言之有物,做事要持之以恒。“言有物”即说话或写文章要有实际根据和内容,语言、文字要与实际情况相符,不能想当然,不能假大空;“行有恒”即做任何事情都应该有恒心、有原则,说到做到,专心一意,坚持到底,不朝三暮四或半途而废。此术语实际所包含的是一种务真求实的科学态度和专一持守的诚信精神。
出处:《易经·象下》:“君子以言有物而行有恒。”
象,易经用语,是《易经》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用语。《三易》之一(另有观点:认为易经即三易,而非易经),是传统经典之一,相传系周文王姬昌所作,内容包括《经》和《传》两个部分。《经》主要是六十四卦和三百八十四爻,卦和爻各有说明(卦辞、爻辞),作为算卦之用。《传》包含解释卦辞和爻辞的七种文辞共十篇,统称《十翼》,相传为孔子所撰。
春秋时期,官学开始逐渐演变为民间私学。易学前后相因,递变发展,百家之学兴,易学乃随之发生分化。自孔子赞易以后,《易经》被儒门奉为儒门圣典,六经之首。儒门之外,有两支易学与儒门易并列发展:一为旧势力仍存在的筮术易;另一为老子的道家易,易学开始分为三支。

举目见日不见长安表达了什么

“举目见日,不见长安”表达了对长安的怀念,对前朝的眷恋。出自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明日,集群臣宴会,告以此意,便重问之。乃答曰:‘日近。’元帝失色,曰:‘尔何故异昨日之言邪?’答曰:‘举目见日,不见长安。’”
译文:第二天,召集群臣宴饮,就把明帝这个意思告诉大家,并且再重问他一遍,不料明帝却回答说:“太阳近。”元帝惊愕失色,问他:“你为什么和昨天说的不一样呢?”明帝回答说:“现在抬起头就能看见太阳,可是看不见长安。
《世说新语》是南朝宋文学家刘义庆撰写(一说刘义庆组织门客编写)的文言志人小说集,是魏晋轶事小说的集大成之作,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笔记小说”的代表作。其内容主要是记载东汉后期到魏晋间一些名士的言行与轶事。通行本6卷36篇。有梁刘孝标注本。

小学体测项目有哪些

小学一、二年级体测项目有身高体重、肺活量、50米跑、坐位体前屈、1分钟跳绳。小学三、四年级体测项目比一、二年级体测项目多了1分钟仰卧起坐。小学五、六年级体测项目比三、四年级多了50米×8往返跑。
身高体重:测量身高、体重可以判断人的生长发育和体型。
肺活量:指一次尽力吸气后,再尽力呼出的气体总量,它是一次呼吸的最大通气量,在一定意义上可反映呼吸机能的潜在能力。
50米跑:是一个能体现快速跑能力和反应能力的体育项目。
坐位体前屈:它的测试目的是测量在静止状态下的躯干、腰、髋等关节可能达到的活动幅度,主要反映这些部位的关节、韧带和肌肉的伸展性和弹性及身体柔韧素质的发展水平。
1分钟跳绳:目的在于训练下肢耐力和协调性。
1分钟仰卧起坐:用于测量腹部肌肉的力量,及一个人的体力、耐力。
50米×8往返跑:是有效反映学生灵敏及耐力素质发展水平的常用指标。
常见热点问答
热点搜索
1-20
21-40
41-60
61-80
81-100
101-120
121-140
141-160
161-180
181-200
作文大全
1-20
21-40
41-60
61-80
81-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