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学年高考历史第一单元商鞅变法第3课富国强兵的秦国学案新人教版

细水长流 范文 工作总结范文
精选回答

2018_2019学年高考历史第一单元商鞅变法第3课富国强兵的秦国学案新人教版本文简介:第3课富国强兵的秦国指导意见学习要求探讨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1.认识商鞅之死的原因,并分析“商鞅虽死,而秦卒行其法”的原因。2.结合对商鞅变法内容的学习,理解商鞅变法的意义。3.从时代背景和阶级属性两个方面分析商鞅变法的历史局限性。知识点一商鞅之死1.原因(1)商鞅变法侵犯了贵族的利益,一开始就受到贵

2018_2019学年高考历史第一单元商鞅变法第3课富国强兵的秦国学案新人教版本文内容:

第3课

富国强兵的秦国

指导意见

学习要求

探讨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

1.认识商鞅之死的原因,并分析“商鞅虽死,而秦卒行其法”的原因。

2.结合对商鞅变法内容的学习,理解商鞅变法的意义。

3.从时代背景和阶级属性两个方面分析商鞅变法的历史局限性。

知识点一

商鞅之死

1.原因

(1)商鞅变法侵犯了贵族的利益,一开始就受到贵族的强烈抵制和抗拒。

(2)公元前338年,秦孝公去世,即位的秦惠文王的亲信诬告商鞅谋反。

2.经过:秦惠文王发兵捕拿商鞅,商鞅被迫在封邑起兵自卫,兵败被杀,其尸体在咸阳被车裂示众。

3.结果:商鞅虽死,但他“废井田”“开阡陌”“重农桑”以及设县、什伍户籍等改革措施却保留下来。

知识点二

富国强兵的秦国

1.性质:是一次较为彻底的、成功的地主阶级改革运动。

2.作用

(1)政治上:打击并瓦解了旧的宗法制度,使封建国家机器的职能更加健全,中央集权制度的建设从此开始。

(2)经济上:废井田,开阡陌,从根本上改变了旧有的生产关系,确立了土地私有制。

(3)军事上:奖励军功,提高了秦国军队的战斗力,为秦国下一步的战略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3.结果:公元前343年,秦国已经成为富强之国,周天子派人送礼给秦孝公。

知识点三

变法的历史局限

1.轻视教化,鼓吹轻罪重罚,刑法严苛。

2.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广大人民所受的剥削与压迫。

3.变法并未与旧的制度、文化、习俗彻底划清界限。

【概念阐释】

封建土地私有制

春秋战国时期开始形成,到战国时期正式确立,一直延续了两千多年。包含三种土地所有制形式:国家土地所有制、地主所有制和农民土地所有制。

【易错提醒】

1.正确认识梭伦改革与商鞅变法的社会性质:梭伦改革是一次奴隶主阶级缓和社会矛盾的变革;商鞅变法是一场新兴地主阶级为发展封建经济而进行的除旧布新的社会改革。

2.商鞅之死是商鞅个人的悲剧,但他给后继者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改革是国家富强、社会进步的重要途径,只有顺应时代潮流进行改革,国家才会有光明的前程。

3.商鞅变法处在一个新旧历史交替时期,新旧势力斗争异常激烈的历史特点和变法的阶级属性使变法难免带有一定的局限性。

【结构图示】

正确认识商鞅变法

主题

商鞅变法的作用

[史料研读]

史料一

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①

——《史记·李斯列传》

史料二

弃道而用权,废德而任力,峭法盛刑,以虐戾为俗,欺旧交以为功,刑公族以立威,无恩于百姓,无信于诸侯。人与之为怨,家与之为仇。故孝公卒之日,举国而攻之,东西南北莫可奔走,仰天而叹曰:“嗟夫!为政之弊②,至于斯极也!”卒车裂族夷,为天下笑。斯人自杀,非人杀之也。

——《盐铁论·非鞅篇》

1.史料一反映了商鞅变法的积极作用。①是说:俘虏了楚国、魏国的军队,攻占了上千里的土地,今天秦国仍太平强大。

2.史料二体现了商鞅变法的局限性。②指商鞅变法过于严酷的弊病。

1.史料一是从哪些角度看待商鞅变法的?商鞅变法本质上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什么矛盾?

提示

角度:史料一从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肯定了商鞅变法对秦国的积极影响。

矛盾:新兴地主阶级与奴隶主贵族顽固势力的矛盾。

2.依据史料二说明导致商鞅悲惨结局的原因是什么?你对此有何认识?

提示

原因:变法触动了旧贵族的利益,遭到他们的强烈反对;秦孝公死后,商鞅失去政治支柱。

认识:改革总会遭到旧势力的阻挠和反对;改革道路上布满荆棘。因此,改革者不仅要有远见卓识,而且要有大无畏的精神和勇气。

[史论归纳]

商鞅变法的作用

(1)积极性:变法推动了秦国社会的进步,促进了经济的繁荣,壮大了国力,为秦国的富国强兵和后来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对秦国乃至中国历史的发展都起了重要作用。

(1)改变了旧有的生产关系:废井田,开阡陌,从根本上确立了土地私有制

(2)激发了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给秦国的农业生产带来了生机

(1)打击并瓦解了旧的宗法制度,使封建国家机器的职能更加健全,中央集权制度的建设从此开始

(2)商鞅变法中许多具体措施,如二十等爵制、县制、什伍、连坐制度等长期得到沿用,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

(1)奖励军功,达到强兵的目的,极大地提高了秦国军队的战斗力

(2)秦国在对外兼并战争中掌握主动权,并运用正确的战略方针,不断取得重大胜利,为秦国下一步的战略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2)历史局限性

①轻视教化,鼓吹轻罪重罚,刑法严苛。

②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广大人民所受的剥削与压迫。特别是什伍、连坐制度的推行,给人民带来巨大的痛苦。

③变法未与旧的制度、文化、习俗彻底划清界限。

④重农抑商政策不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

主题

商鞅变法成功的因素

[史料研读]

史料一

《战国策·秦策》记载:孝公死,惠王代后……人说惠王曰:“大臣太重者国危,左右太亲者身危。今秦妇人婴儿皆言商君之法,莫言大王之法,是商君反为主,大王更为臣也。”

史料二

商鞅说:“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①。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

1.史料一反映了秦孝公死后,商鞅失去政治依靠,有人向秦惠文王进谗言诬陷商鞅。

2.史料二商鞅以古代王朝为例阐述了变法改革的重要性。①是指治世的法则不是死板的,使国家安适不一定效法古人。

1.史料一中商鞅遭此类人的反对而亡,但“商鞅虽死,而秦卒行其法”,这说明了什么?

提示

改革顺应了时代的要求和历史发展的潮流。

2.史料二反映了商鞅的什么思想?商鞅为什么能成为一名杰出的政治家?

提示

变法图强。

个人因素:出生于卫国贵族家庭,热衷于法家学说,有强烈的从政愿望。时代因素:诸侯割据、战争频繁、思想文化活跃,士人热衷于游说诸侯,追求建功立业。

[史论归纳]

商鞅变法成功的原因

(1)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商鞅变法与封建社会取代奴隶社会的时代要求一致,符合社会发展客观规律,这是成功的根本原因。

(2)改革措施全面且互相配合。变法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个方面,符合秦国的实际,确保了变法的实效性。

(3)注重舆论宣传的效果。法家思想主张的传播和商鞅与守旧贵族的论战,奠定了商鞅变法的思想理论基础。

(4)得到最高统治者的支持。秦孝公坚持变法图强,重用商鞅并大力支持其变法活动,成为变法的坚强后盾。

(5)处于有利的社会环境中。秦国国君权力比较集中、民风质朴和尚武精神充斥等因素,为变法提供了有利条件。

(6)态度坚决且取信于民。严厉打击了守旧贵族的抵制活动,赢得了广大人民的拥护,使变法内容得以深入人心。

1.秦惠文王即位后,商鞅遭迫害出逃至一家客栈投宿,客栈主人不敢收留,说:“商君定有法律,谁让没有凭证的旅客住宿,谁就要连坐的。”这个故事主要说明(

)

A.商鞅之法已经深入民心

B.商鞅本人遭民众切齿痛恨

C.守旧贵族反攻倒算

D.商鞅对秦国没有贡献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B、D表述不符合史实;客栈主人不是守旧贵族,因此C错误;由题干关键信息“商君定有法律”,客栈主人不敢收留体现了商鞅变法深入贯彻,故选A。

答案

A

2.有个叫赵良的人对商鞅说:“您一出行,后面随从的车乘几十辆,车上载满全副武装的卫士,力大而肌肉发达的作陪乘,手持矛戟的武士紧紧护卫着您的车乘而疾走。”这反映的实质是(

)

A.商鞅出行戒备森严

B.商鞅变法使秦国富裕

C.商鞅变法的阻力和艰难

D.商鞅奢侈浪费

解析

商鞅变法触动了贵族的利益,遭到他们的忌恨,为了安全起见,商鞅出行时重兵保护,体现了商鞅变法的艰难和商鞅变法的决心与勇气。

答案

C

3.“至秦……用商鞅之法,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买卖。”这使秦国(

)

A.废除了世卿世禄制度

B.加强了各地经济联系

C.促使封建制经济发展

D.发展了商品经济

解析

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除井田,民得买卖”和所学史实说明商鞅变法废除井田制,承认土地私有,并以法律形式保护,有利于封建制经济的发展。所以本题选C。

答案

C

4.战国时,荀子游访秦国后,在《强国篇》中谈到:秦民风淳朴,官吏忠于职守,士大夫效忠公室,朝廷办事效率高,“故四世(自秦孝公起的四位国君)有胜,非幸也,数也”。荀子的观点可以说明(

)

A.秦国的四位国君很有作为,秦的强盛是必然的

B.秦国军事上的胜利是偶然因素所致

C.由于秦国统治政策得当,其强盛成为形势发展的必然

D.封建经济发展是秦国强盛的根本原因

解析

此题属于材料选择题,由荀子的所见可知,秦国统治政策得当;“非幸也,数也”的意思为不是幸运的、偶然的,而是形势发展的必然。故本题选C项。

答案

C

5.秦国之所以成为富强之国,周天子及诸侯国对其进行祝贺,主要原因是(

)

A.实行商鞅变法

B.更多使用铁制工具

C.秦王的个人威望高

D.秦国与各诸侯国关系好

解析

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秦国的旧制度被废除,经济获得了发展,秦国成为七个诸侯国中实力最强的国家。

答案

A

6.世人对秦国人有着“薄恩礼,好生分”的印象,这与商鞅变法哪一措施有关(

)

A.奖励军功

B.奖励耕织

C.什伍连坐和告奸制度

D.焚烧诗书

解析

分析商鞅变法中的各项措施,应该与建立严密的户籍制度,制定连坐法紧密相关。这一制度规定居民要登记户籍,五家为一伍,两伍为一什,什伍之内,各家相互纠察。奖励告密,实行连坐法,一家犯法,其他各家都得举报,否则要受同样的惩罚,以此强化统治。

答案

C

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周室微,诸侯力政,争相并。秦僻在雍州,不与中国诸侯之会盟,夷狄遇之。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

——司马迁《史记》

材料二

秦孝公任商鞅。鞅以三晋地狭人贫,秦地广人寡,故草不尽垦,地不尽出。于是诱三晋之人,利其田宅……(使其)务本于内,而使秦人应敌于外。故废井田,开阡陌,任其所耕,不限多少。数年之间,国富兵强,天下无敌。

——《通典·食货》

(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指出当时秦国面临的政治环境,商鞅提出怎样的改革措施来解决这一问题?这一措施对旧制度的冲击突出表现在哪一方面?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商鞅为什么要“诱三晋之人”,结果如何?从政治和经济的角度说明商鞅变法哪些措施“改变了中国历史发展的面貌”。

解析

第(1)问,“政治环境”从时代背景、自身实力和所处地理位置来分析;“改革措施”结合商鞅变法的政治和军事改革举措回答即可;“突出表现”从对旧势力和新兴力量的影响上分析。第(2)问,原因,从发展行业和目的上分析;“结果”,依据所学,从政治、经济、军事的角度分析;“措施”,从政治、经济等方面概括。

答案

(1)政治环境: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秦国偏远落后,不被中原各国看重(政治、外交地位卑微)。

措施:军功爵制(军功授爵制度)。

表现:废除世卿世禄制度;军功地主势力上升;宗室地主势力日益衰落,新兴的军功地主成为秦国统治阶级的主要支柱。

(2)原因:发展农业生产,增强秦国经济实力,以适应争霸战争的需要。

结果:经过几年的努力,增强了秦国的综合国力,提高了秦国的政治威望,达到了国富兵强的目的,使秦在兼并战争中取得了优势。

措施:政治上废除分封制,建立了中央集权制;经济上废除了井田制,确立了封建土地所有制。

1.下图为明末刻本《新列国志》的插图,反映了秦孝公死后,商鞅被处以车裂,族人被诛的情景。商鞅变法成就巨大,但最终个人的结局悲惨,根本原因是(

)

A.触犯了奴隶主贵族的利益

B.违反了历史的发展潮流

C.推行严刑峻法

D.焚烧诗书,禁锢世人思想

解析

由于商鞅废除井田、奖励耕战等改革措施触犯了贵族阶层对土地和官职所具有的垄断特权,因而便遭到了以太子为首的既得利益集团的强烈反对。这是商鞅个人结局悲惨的根本原因。故选A项。

答案

A

2.《商鞅列传》中记载:商君亡至关下,欲舍客舍,客人不知其是商君也,曰:“商君之法,舍人无验者坐之。”商君喟然叹曰:“嗟乎,为法之敝,一至此哉!”最后无处可去的商鞅起兵自卫,兵败被杀。这个“作法自毙”的故事,说明了当时的秦国(

)

A.变法深入贯彻

B.变法违背民意

C.变法阻力重重

D.变法最终失败

解析

根据所学,商鞅变法是一次较为彻底的改革运动。在秦孝公的支持下,商鞅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思想习俗等领域推行全面改革,废除了旧制度,创建了适合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制度。分析材料,商鞅出逃后,受困于自己制定的制度,后被逮捕处死。本题选A项。

答案

A

3.“山东之士被甲蒙胄以会战,秦人捐甲徒裼以趋敌,左挈人头,右挟生虏。夫秦卒与山东之卒,犹孟贲之与怯夫;以重力相压,犹乌获之与婴儿也。”(注:孟贲、乌获均为勇猛的力士)统一六国前的秦国出现这一现象的直接原因是(

)

A.秦人素来彪悍

B.秦地与山东自然条件不同

C.秦国士兵过于霸道

D.变法使秦国军事强大

解析

商鞅变法实行军功爵制,极大地增强了秦军的战斗力,在军事上对东方诸国形成了绝对的优势。

答案

D

4.在变法过程中,商鞅曾设立20个等级的军功爵制度……没有军功的国君亲属不再拥有世袭的爵位。立有军功的平民,按其功劳的大小授予官爵。这种做法的重大社会意义是(

)

A.促使秦国成为六国中的军事强国

B.打击了奴隶主贵族的世袭特权

C.促使奴隶制社会向封建制社会转型

D.为平民阶级的崛起创造了条件

解析

A项仅仅是对秦国军事方面的影响,不符合设问要求;B项是次要方面。D项与史实不符,主要方面是有利于推进封建制社会的形成,故选C项。

答案

C

5.《史记·商君列传》记载:“甘龙曰:‘圣人不易民而教,知(智)者不变法而治。因民而教,不劳而成功;缘法而治者,吏习而民安之。’”这段话反映的核心主张是(

)

A.遵循先代旧制

B.因时进行变革

C.加强思想控制

D.强化专制统治

解析

《史记·商君列传》容易使学生想到商鞅是主张改革的,因此可能会导致误选,而所选材料是甘龙的一段话,他的观点是守旧的、反对变法的。

答案

A

6.有人批评商鞅“相秦不以百姓为事”。下列新法哪一项可以作为立论依据(

)

A.“明尊卑爵秩等级,各以差次名田宅”

B.“勠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

C.“集小乡邑聚为县”

D.“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

解析

材料说明商鞅变法损害了百姓的利益,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广大人民所受的剥削与压迫,特别是连坐法的推行,给广大人民带来了巨大痛苦。

答案

D

7.《战国策》在评论商鞅变法时说:“①商君治秦,一法令至行,公平无私,罚不讳强大,赏不私亲近,②法及太子,黥劓其傅。期年之后,③道不拾遗,民不妄取,④兵革大强,诸侯畏惧。”以上评论明显有夸大之嫌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①②④符合对商鞅变法的评价,而③却有夸大的意图,在严刑峻法下,人们的行为受到了法律的约束,但却不会出现③所说的状况。所以答案选C。

答案

C

8.苏轼认为:“商君之法,使民务本力农;然其民见刑而不见德,知利而不知义。”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①商鞅变法重刑罚,轻教化

②商鞅重视农业,轻视商业③苏轼的评价较为客观公正

④商鞅重视利益,轻视道德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解析

由“使民务本力农”“然其民见刑而不见德,知利而不知义”分析可知,①③④与材料信息一致,材料未提及商业方面,②与材料不完全相符。故本题选B。

答案

B

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材料二

(商鞅变法)行之十年,秦民大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

——《史记·商君列传》

(1)材料一中两幅图片反映出怎样的历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现这种局面的原因。

(2)材料二中“山无盗贼”和“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跟变法的哪些条款有关?试作简要评述。

解析

第(1)问,图1中一车四马的战国战车模型,说明秦国军事装备先进,战斗力强。图2中显示的秦人的“尚武”精神明显是实行奖励军功政策产生的影响。第(2)问,“山无盗贼”“怯于私斗”说明社会治安良好,这是什伍连坐制和轻罪重刑的结果,“民勇于公战”则是奖励军功带来的影响;评述应依据商鞅变法的积极和消极影响来作答。

答案

(1)历史信息:秦军装备先进,战斗力强;民风“尚武”。

原因:商鞅变法中实行军功爵制度,奖励军功,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

(2)①什伍连坐制度、轻罪重刑的实行,形成了“山无盗贼”“怯于私斗”的局面;奖励军功则导致“民勇于公战”。②评述:这些条款的实行,一方面有利于社会稳定与发展,强化了民众的法律意识;另一方面严刑峻法也加重了对人民的剥削、压迫,产生了一定的消极影响。

去掉浮华虚夸 2022-07-12 04:55:46

相关推荐

提高生物成绩的方法是什么 窍门有哪些

即通过分析教材,找出要点,将知识简化成有规律的几个字来帮助生物知识记忆。例如DNA的分子结构可简化为“五四三二一”,即五种基本元素、四种基本单位、每种基本单位有三种基本物质、很多基本单位形成两条脱氧核酸链、成为...
展开详情

艺术生什么时候集训好 有必要去集训吗

艺术生集训指的是艺术类学生在完成学业水平测试之后,由学校或自己向学校申请,暂时停掉学校的文化课,到专业的艺术培训学校进行封闭式训练,直到校考结束。美术生集训时间美术生集训,通常从高二下学期开始,5月份开始报名,...
展开详情

艺术生集训注意事项有哪些 需要注意什么

艺术生在集训的时候也要同步文化课学习,夯实文化基础。考生在专业课集训期间,文化课千万不要丢,专业课和文化课的学习一定要兼顾。艺术生集训的注意事项一定要选择一个靠谱的培训学校。因为一个好的培训学校,懂得怎么以最快...
展开详情

艺考生集训注意事项 有什么要了解知道的

艺术生集训不要忽略了文化课,作为艺术生必须要做到文化课和专业课双赢,才能被心中理想大学录取,在这期间需要付出很大的努力。文化课也是非常重要的,不要忽略文化课,要一直学习专业课。艺考生集训注意什么学会针对性强化技...
展开详情

投档会参考学考成绩吗 学考成绩有什么用

将成绩符合的学生的档案投给招生院校。这就是投档,投档不参考于学生的其他条件,只参考他的总成绩和志愿。而根据学校的调档比例省教育考试院确定他的投档比例,只要学生的档案被投档,决定他是否被录取的因素就会包含他的学考...
展开详情

精选推荐更多>

什么是光耀门楣

光耀门楣,汉语词汇,拼音是guāng yào mén méi,意思是做出了让家门荣耀的事情。
出自清代文康《儿女英雄传》:“但是那块匾上的‘名镇江湖’四个字,只好留作个光耀门楣的用处,镌在碑上却不合款。”
用法:联合式;作谓语、宾语;含褒义;形容使家族荣耀。
近义词:光宗耀祖、荣宗耀祖、显祖荣宗。
反义词:奇耻大辱、丧权辱国、卑躬屈膝。
例句:
1、他对儿子抱着光耀门楣的殷厚期望,他可不希望自己的宝贝儿子真的得了抑郁症。
2、如今大汉内外交困,壮士为什么不投军出仕,为自己谋条出路,以光耀门楣、名扬天下呢?

皇帝的新装是几年级的课文

《皇帝的新装》选自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的第六单元,是丹麦童话大师安徒生的代表作之一。
这篇童话通过一个愚蠢的皇帝被两个骗子愚弄,穿上了一件看不见的——实际上根本不存在的新装举行游行大典的丑剧,深刻地揭露了皇帝昏庸及大小官吏虚伪、奸诈、愚蠢的丑恶本质。褒扬了无私无畏、敢于揭假的天真烂漫的童心。
极度的夸张是借助于作者丰富的想象力完成的。两个骗子所设下的骗局,想象就非常奇特。骗子就怕戳穿他们的骗局,而这两个骗子对皇帝的心思和臣民的心理都琢磨透了,他俩的骗局非常露骨,而且非常毒辣。他们不是搞伪劣产品,而是根本就没有织布,根本就没有衣服。他们有一种“钳口术”,谁要说一句真话,说看不见衣服,就借用专制的皇权,说你“不称职或者愚蠢得不可救药”。于是,大臣随员为了保护自己只得说假话,皇帝为了自己的“尊严”也要说假话,高贵的骑士们、街上和窗口里的老百姓、成百上千的人都在异口同声、自欺欺人地称赞皇帝的“新装”,这是一个强烈的讽刺。

月的部首是丿还是月

“月”是独体字,所以它的偏旁是月。“月”最早见于商代甲骨文,其本义是地球的天然卫星,即月亮。古人根据月亮的盈亏规律创造了“月”这个计时单位,沿用至今。也指形状像月亮的东西、按月出现或完成等义。
“月”的出处:
1、《诗经・小雅・天保》:“如月之恒,如日之升。”
2、《归园田居》:“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3、《淮南子・天文训》:“水气之精者为月。”
“月”造句:
1、妈妈用上个月的盈余给我买了一件漂亮衣服。
2、随着卫星升空,奔月的神话变成了现实。
3、前些年,他带领大家戴月披星地开山造田,如今他又和群众一起种草植树,想在家里找到他,难啊!
4、小刘学习很用功,日就月将,进步很快。

中国古代历史人物有哪些

中国古代历史人物有孔子、秦始皇、孟子、苏轼、李白等等。
1、孔子: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省曲阜市)人,祖籍宋国栗邑,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大成至圣先师”。
2、秦始皇:嬴姓,赵氏,名政(一说名“正”),又称赵政、祖龙,也有吕政一说。秦庄襄王和赵姬之子。中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战略家、改革家,首次完成中国大一统的政治人物,也是中国第一个称皇帝的君主。
3、孟子:名轲,字子舆,邹国(今山东邹城东南)人。战国时期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是孔子之后、荀子之前的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孔孟”。
4、苏轼:字子瞻,一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坡仙,汉族,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美食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
5、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
常见热点问答
热点搜索
1-20
21-40
41-60
61-80
81-100
101-120
121-140
141-160
161-180
181-200
作文大全
1-20
21-40
41-60
61-80
81-100
101-120
121-140
141-160
161-180
181-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