凭样品买卖合同纠纷

删除回忆 合同 买卖合同
精选回答

凭样品买卖,又称样品买卖、货样买卖,是指以出卖人交付的货物须与当事人保留的样品具有同一品质的买卖,因此而产生的纠纷即为凭样品买卖合同纠纷。凭样品买卖合同纠纷一般是因双方当事人对出卖人交付的标的物质量是否合格而产生的,所以,此类案件的原告一般是合同的买受人,被告则一般是出卖人。

如果双方当事人就其买卖合同是否属于样品买卖而发生争议时,应当实行"谁主张、谁举证"的原则,买受人主张为凭样品买卖的,应当由买受人举证;出卖人主张为凭样品买卖的,应当由出卖人举证。

(一)凭样品买卖合同中的样品确定规范

凭样品买卖是一种特殊的买卖,其特殊性就表现在当事人是以样品来确定标的物的品质。所谓样品,又称货样,是指当事人选定的用以决定标的物的品质的货物。因此,样品买卖的根本特征就在于出卖人交付的货物与样品须具有同一品质,它是以样品来确保标的物品质的,而不是以出卖人交付的货物符合样品的品质为生效条件,也不是以出卖人交付的货物不符合样品的品质为解除条件。可见,在样品买卖合同中,标的物的品质与样品相同是当事人关于标的物品质的约定,而不是以标的物的品质符合样品为决定买卖合同效力的条件。而凭样品买卖合同纠纷则主要是因双方当事人对出卖人交付的标的物的质量产生争议而引起的纠纷,所以确定样品对于判断出卖人所交付的标的物是否符合约定至关重要。

样品买卖须有样品的存在,而且样品须于订立合同作出约定。双方当事人怎样选择样品以及保存样品在买卖合同中是至关重要的,双方当事人选择什么样的样品,要看买受人的目的、需要和出卖人的能力,选择的样品可以是从现货中选择,也可以另行约定。样品买卖中,双方约定了样品后,就应当保存好样品以备日后对照,必要时要在公证处封存。对样品的认定,应当依《合同法》第168条的规定认定,即凭样品买卖的当事人应当封存样品,并可以对样品质量予以说明。《合同法》之所以规定凭样品买卖合同的双方当事人应当封存样品,是因为样品买卖合同中必须有样品的存在,因为样品的质量是检验出卖人交付的标的物是否符合要求的惟一标准,封存样品的目的即在于保护样品,使其不损坏灭失,并为合同标的物的检验以及当事人纠纷的排解提供证据。法院在审理案件中,以双方当事人封存的样品为买卖合同中的样品。当然,这里所说的"封存",应当作较为广义的理解,不应仅理解为包装及密封,只要为一切必要的保护措施即可。

(二)样品品质说明的效力

《合同法》第168条规定,当事人封存样品时,还可同时对样品的质量予以说明。当事人在封存样品的同时,还可以用语言、文字对样品的品质予以说明,防止合同成立后样品发生变化,从而产生纠纷。出卖人交付的标的物应当与样品及其说明的质量相符。所以,出卖人对样品出具的说明,亦构成对标的物质量的担保内容。

(三)凭样品买卖合同中交付标的物质量是否符合样品的判断

1.一般原则。对凭样品买卖合同纠纷案件中,买受人如果认为出卖人所交付的标的物的质量不符合样品质量的,则应当由买受人负举证证明的责任;在诉讼中,买受人可以申请由人民法院委托有关专门机构进行质量鉴定。质量鉴定机构对出卖人交付标的物进行质量鉴定的标准一般情况是既不是国家标准、行业标准,也不是标的物的通常标准,而是以样品所体现的品质为鉴定标准,双方当事人对样品所作的说明也是鉴定所依据的标准内容。对于出卖人实际交付的标的物是否与样品的品质相符,除凭肉眼能够作出判断的以外,一般均应当委托专门机构进行质量鉴定后认定。

2.在对交付的标的物品质是否符合样品品质时,还有一个问题应当引起注意,即当双方当事人所封存的样品存在隐蔽瑕疵时,对质量标准的判断与选择。

所谓隐蔽瑕疵,是指当事人已尽其交易上的必要注意,仍然没有发现的瑕疵。《合同法》第169条规定,凭样品买卖的买受人不知道样品有隐蔽瑕疵的,即使交付的标的物与样品相同,出卖人交付的标的物的质量仍然应当符合同种类物的通常标准。此条规定所指的隐蔽瑕疵,应当是指买受人尽交易上的注意而未能发现的、且并非出卖人故意不告知的瑕疵。依《合同法》的规定,买受人不知道样品存在隐蔽瑕疵的,出卖人负有交付具有同种类物通常标准的物的义务,而不论其所交付的标的物与样品的品质是否相同。也就是说,如果样品虽然存在隐蔽瑕疵,但并没有因此影响标的物的通常用途,能够达到同种标的物的通常标准的,出卖人仍然可以按样品的品质交付标的物;如果出卖人未按样品的品质要求交付标的物的,而样品存在的隐蔽瑕疵足以影响标的物的通常用途,达不到同种物的通常标准的,此时出卖人本可依照合同交付与样品相同品质的标的物,但是法律为保护买受人的利益,仍然要求出卖人负有交付符合同种物的通常标准的标的物的义务,此时,出卖人交付的标的物不应与样品相同,在这种情况下,凭样品买卖合同中的质量条款实际上因法律规定而改变。

对凭样品买卖中,如果样品存在隐蔽瑕疵的,则必须适用《合同法》第169条的规定对标的物的标准进行确定,此条规定是一项强行性的规范,当事人不得以约定排除该条的适用,因为出卖人的质量瑕疵担保责任是一种法定责任,其目的在于平衡买卖双方的利益。

点灯的心灵 2022-07-01 13:13:14

相关推荐

你是否压抑过度呢

你会不会被压抑过度呢?想要更加了解的话,快点测试一下吧!【题目】公车上,邻座睡着的人把头靠在你肩上,你会怎么办?1、用肩膀推回去2、马上离开座位3、不会觉得不快,所以不加以理睬4、想了想,还是忍耐下去你会压抑过...
展开详情

你的心会为谁留位置

不同的人,在你的心里会占据不同的位置,有的人占的位置在前、有的人占的位置在后,有的人占据的空间大、有的人占据的空间小人心的空间是有限的,我们不能为每个人在心里留出位置。但是或许会有那样一个人,会让你在心里无论何...
展开详情

测试你对待爱情的态度

爱情观是人们对爱情问题的根本看法和态度,它的内容主要包括:什么是爱情爱情的本质,及爱情在社会生活和个人生活中的位置,择偶标准,如何对待失恋等。爱情观也是人生观的反映。如果你现在还不是很明确自己恋爱观的话,就来做...
展开详情

假如某天你闪婚了,那是因为?

题目:和暧昧的人第一次约会,男人主动的接触你身体时,你最反感他碰你哪里?1.搂你的腰2.捏你臀部3.摸你脸蛋4.抓你的手1.选搂你的腰终于找到真命天子或真命天女的时,你就会不顾一切闪电结婚:这类型的人遇到非常来...
展开详情

十二生肖相爱指南

肖鼠据生肖恋爱观反应,喜欢在恋爱过程骑驴找马的肖鼠者,容易出现中途换角的情况,如女性会以对方事业、财力、家世背景作为衡量依据;男性则更现实的希望娶进经济条件好或是能力强过于他的妻子,以助事业发展。最佳配偶:相龙...
展开详情

精选推荐更多>

胜春朝这首诗表现的是什么

“胜春朝”出自刘禹锡《秋词》,这首诗表现出一种激越向上的诗情,表现了作者奋发进取的豪情和豁达乐观的情怀。
原诗: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译文:
自古以来,骚人墨客都悲叹秋天萧条、凄凉、空旷。我却说秋天远远胜过春天。
秋日天高气爽,晴空万里。一只仙鹤直冲云霄推开层云,也激发我的诗情飞向万里晴空。
这首诗没有什么悲凉的气息,诗人随着自己的“诗情”和想象驰骋于碧空之上。于是,鹤飞之冲霄,诗情之旷远,“实”和“虚”便融合在了一起,所获得的全然是一种励志冶情的美的感受。全诗气势雄浑,意境壮丽,融情、景、理于一炉,不仅仅表现出是秋天的生机和素色,更多的是一种高扬精神和开阔胸襟,唱出的那曲非同凡响的秋歌,留下的是一份难能可贵的精神财富。

吕布的方天画戟多少斤

吕布的方天画戟二十四斤,方天画戟是一种古代兵器名称,因其戟杆上加彩绘装饰,又称画杆方天戟,是顶端作井字形的长戟,主要使用者有吕布等人。历史上,方天画戟通常是一种仪设之物,较少用于实战,不过并非不能用于实战,对使用者的要求极高。
据《荡寇志》中祝永清与陈丽卿的谈话中描述,吕布的画戟重二十四斤,在《三国志平话》吕布之戟长一丈二。
画杆方天戟的画杆似有八荒火龙之灵,触之有焚烧之感,画戟顶端利尖之处透着煞戾无匹的杀气让人凶性渐涨。方天四角之刃仿佛藏着修罗之力,迷人心智,嗜血杀戮。

商鞅变法的原因

商鞅变法原因代表了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顺应了新兴地主阶级要求推翻奴隶主贵族统治,发展封建经济,适应了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这是变法成功根本所在。变法得到强有力的统治阶级秦孝公的支持,变法措施执行坚决,改革全面彻底。法家思想的传播,商鞅个人对守旧势力的论战,奠定了变法的理论基础。商鞅取信与民,厉行法治,赏罚分明,敢于同旧势力做斗争,得到人民的支持。
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
1、进一步破除了井田制,扩大了亩制,重农抑商,奖励一家一户男耕女织的生产,鼓励垦荒。
2、普遍推行了县制,制定了法律,统一了度量衡制,建成了中央集权的君主政权。
3、禁止私斗,奖励军功,制定二十等爵制度。
商鞅变法的启示:
1、只有改革,国家才会有光明前程。
2、改革会遇到重重阻力,必须坚持不懈,有牺牲精神。
3、改革应充分发挥人才的作用。
4、要制订法律保障改革的顺利进行。
5、要想让社会进步,国家富强,就得要有大破大立的勇气。

康德哲学的主要观点

康德哲学的主要观点:
1、知识的普遍必然性:
康德哲学是从知识的普遍必然性开始的,不同的是他并不怀疑普遍必然性原则存在,他认为自己要做的是为已有的科学知识寻求其可能性条件,并划定科学知识的范围,从而为科学重新奠定牢固的基础。
2、批判哲学的认识论:
对人类认识能力本身的这种分析就进入了认识论的领域,因为这种分析本身已经是一种认识。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中所提出的认识论的总问题是:先天综合判断是如何可能的。在他看来,一切知识都基于判断,因为单个的表象或概念是无所谓真假的,只有把两个表象或概念连接起来形成一个判断(如“这朵花是红的”),才有真假问题,才构成知识。
3、先验感性论:
康德把研究感性先天形式的理论称为“先验感性论”。所谓“感性”,指人的认识的一种被动的接受性,也就是“直观能力”。康德认为,当外在的对象刺激世人的感官时,在主体方面接受刺激印象的感受能力便开始活动,一切对象只有通过感性才能被主体接受,对象与主体感受能力处于一种直接的关系中。
常见热点问答
热点搜索
1-20
21-40
41-60
61-80
81-100
101-120
121-140
141-160
161-180
181-200
作文大全
1-20
21-40
41-60
61-80
81-100
101-120
121-140
141-160
161-180
181-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