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提倡的中庸之道的理论基础是 《道德经》最精髓的一句

追忆
精选回答

中庸之道的理论基础

《中庸》在字面上的解释即是“中道及常理”之意。而执中又当求“中和”,在一个人还没有表现出喜怒哀乐时的平静情绪为“中”,表现出情绪之后经过调整而符合常理为“和”。

其主旨在于修养人性。其中关联及学习的方式(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做人的规范如“五达道”(君臣、父子、夫妇、昆弟(兄弟)、朋友之交)和“三达德”(智、仁、勇)等。中庸所追求的修养的最高境界是“至诚”。而三字经云:“中不偏,庸不易。”

《中庸》提出,“天”赋予万物“性”。“性”是万物之所以存在的“理”。按“理”而生活,完成天所赋予的使命,就是“道”。《中庸》指出道对于人来说是各有不同的。区别,调整各种不同的使命,使之成为大家都遵守的原则,被称为“修道”,即“教”。“

性”、“道”、“教”之论指出了人被“天”赋予使命以及使命的重要性。这也是全篇的宗旨。强调“诚”的重要,诚即是《大学》中所述说的“诚意”。“诚”是人先天的本性,“明”是与“诚”相生的。由诚而达到明,再由明至于诚。

“不诚无物”,至诚的人才能充分的发挥本性与感化人群,进而成为人们的最高典范。朱熹特将中庸重新编订,分成三十三章,称为中庸章句,大致是论述下列三重点:

1、首言道出于天,而道的本体备于己而不可离,遵此道而修是为教。

2、次言存养省察之要,重在戒慎恐惧以慎独。

3、终言天地育养万物,圣神功化之极的至高境界-无声无臭。

《中庸》一文中多次引用孔子的言论及《诗经》的篇章以解释其理念。

扩展资料:

宋明理学传统阐述中庸的字面意思是:“中者,不偏不倚、无过不及之名;庸,平常也。”然而也有一些学者认为宋明理学传统对于中庸的阐释有所错误。

孔子提倡的中庸之道的理论基础是 《道德经》最精髓的一句

他们认为先秦“中庸”一词所谓的“中”乃是指“心中内在”的修持功夫,而非是指“不偏不倚处于中间”的行持处事。这两方的思想差异可以参考下述外部链接的相关资料。

再参照《大学》:“此谓诚于中行于外。”二者其实兼而有之,“心中内在”的修持工夫若不失其正,其行止自然“不偏不倚处于中间”。

孔子提倡中庸之道的理论基础是什么?

孔子提倡中庸之道的理论基础叫“天人合一”。我们一般是在政治课中学习天人合一,天人合一主要是从哲学方面来分析的。在《孟子》中,有一段话是这么说的“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这句话出自《孟子-尽心》,但是这种学说湖绿了中庸之道,所以也忽略了天人合一的真实含义。

一、天人合一是哲学思想。

从哲学方面来说,“天”代表的就是“真理”,也就是客观存在的实物,自然法则等等客观事实。所以“天人合一”就是说人们要把自我学习的只是和先天本性,和客观存在的道理想结合起来,这样分析问题才能更透彻。从这方面来说,“天人合一”不仅仅代表了一种思想,也代表了我们生活中的一种状态。分析事物的时候,我们更应该从客观事实的角度去出发,让自己去适应客观世界,而不是让客观世界来适应我们自己。

孔子提倡的中庸之道的理论基础是 《道德经》最精髓的一句

二、宇宙是客观存在,而人类是一个小个体。

宇宙是一个大的客体,而每个人则是一个小小的个体、人们离不开自然,自然也会因为人类而变化。虽然人和自然在本质上可能是相同的,但是人们在生活中,更应该顺应自然规律,才能达到人和自然的和谐共处。也正是因为这种思想,老子才会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三、中庸之道也包括三层理论。

中不偏,庸不易;中正、平和;中用这三种理论是涵盖在中庸之道中。人生不能偏离,要坚持持之以恒才能成功;做人也要保持中正平和,看待事物的时候要放平心态,学会找到自己的平衡点;也要有一技之长,做一个对社会,对自然有用的人才。

孔子提倡的中庸之道理论基础是什么?

孔子提倡的中庸之道的理论基础是天人合一的思想。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古代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时期,很多思想家在那个时候提出了自己先进的思想,孔子就提出了中庸之道。中庸之道,说的就是人们要自觉进行自我修养,形成完善的人格,创造出太平和合的境界,这种学说的基础就是天人合一。

一、圣人的思想。

中庸之道,最重要的是要谈道,道就是生活的目标,当然没有目标的生活是毫无意义的。在中国,圣人的目标就是很明确的递进关系: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要想中庸之道合理的推行下去,就要以实践为基础,要让大家可以很好的理解中庸之道,就是我们现在通常所说的接地气。只有接地气,从实际出发,才能更好的实践中庸之道,所以虽然思想家讲的是中庸之道,说白了就是要达到一个境界。

二、中庸之道的主题思想。

中庸之道的主题思想就是要教育人们自觉的进行自我修养,自我建都,自我教育和自我完善。只有在自我提高的基础上,才能具备更好的人格。从而达到:

至善、至仁、至诚、至道、至德、至圣、合外内之道的理想人物。

三、还要充分发挥个体的主观能动性。

做好了自身的修养还不够,还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发挥自己善良的天性,感化他们,从而发挥他人善良的天性,这样就能使万事万物受到自己的影响,从而促进万事万物像更优的层面发展,也就是说通过自己的努力,感化天地万物,这样就达到了至仁至善的境界。这种思想,提倡是的找到自己在宇宙中的真正位置,提高自己的价值,也是值得后世研究的。

孔子提倡的中庸之道的理论基础是 《道德经》最精髓的一句

趁桃红柳绿 2024-05-04 12:50:28

相关推荐

洞悉和熟悉的区别

熟悉只是表面上的认识、熟知。如这个人我们原来是同学,我比较熟悉。而洞悉不仅熟知,还能从熟知的表面现象敏感觉察到人和事物内部的本质,并能预知事物发展的方向。如他常常能从一些事物的表面现象,敏锐洞悉事情的走向,作出...
展开详情

葬尊是什么

葬尊是智者,是英雄。大巫贤的故事里,很久很久以前,有个在朝廷当大官的欺压百姓,捣毁了许多村子的祠堂寺庙,还到处杀人,每个村里的大巫贤都被杀了,是六葬菩萨显灵降下大雨,山石堵塞官道,奘铃村的先祖才能带着经书和冥陀...
展开详情

绣球花的赞美

1、绣球花不像玫瑰和牡丹那样娇贵,只要有土有水有阳光,它就能生长得很茂盛。给人们美的享受。2、绣球花长开不败,这簇花萎谢了,那团花又盛开了,始终药薪郁郁,生机勃勃。3、绣球花开得那么鲜艳,那么红火,几十朵小花挨...
展开详情

火车站办理临时身份证几点上班

火车站24小时都可以办理临时身份证。中华人民共和国临时居民身份证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地公民在“申请领取、换领、补领居民身份证期间”可以申请领取的公民身份证明文件。2003年6月28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
展开详情

青春豆蔻年华的意思

青春豆蔻年华的意思是比喻十三四岁的少女。出自唐·杜牧《赠别》的诗中:“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后来称女子十三四岁的年纪为豆蔻年华。这是杜牧离开扬州的时候,写给一位只有十三岁左右名叫张好好的风尘女子的诗...
展开详情

精选推荐更多>

寒号鸟文中的得过且过是什么意思

《寒号鸟》文中的得过且过意思是指只要能够过得去,就这样过下去。形容胸无大志,没有长远打算;也指做事马马虎虎,敷衍了事。
成语用法:作谓语、定语、状语。
近义词:苟且偷安、聊以卒岁。
反义词:自强不息、力争上游。
示例:
1、清·彭养鸥《醒世小说黑籍冤魂》第一回:“但是吃烟人的脾气,总是得过且过,那一个是真心肯戒。”
2、茅盾《林家铺子》:“这年头,谁能顾到将来呢?得过且过。”
3、老舍《四世同堂》:“他们年岁虽轻,却学会了得过且过,他们还记得自己是中国人,可是不便为这个而不去快乐的参加滑冰。”

一个篱笆三个桩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一个篱笆三个桩”这一谚语告诉我们团结协作的重要性。具体的意思就是指能力再强的人也需要其他人的帮忙,因为人并不是全能的,一个人的成功同样需要分工合作的团队成员的合作和帮助,就像篱笆一样是靠一个桩一个桩围起来的。
出自《古今贤文》中的合作篇。
原文:
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一根竹竿容易弯,三根麻绳难扯断。
《古今贤文》古今贤文是中国古代儿童的启蒙书目,又名《昔时贤文》、《增广贤文》。推测成书于明代,后来经过明清两代人的增补,形成了今天的全书。

拜谢与叩谢用法

“拜谢”指敬辞,行礼表示感谢;“叩谢”指磕头感谢,泛指表示深切的谢意。
“拜谢”造句:
1、我一定要当面拜谢这位好心人!
2、出海平安归来,仍要拜谢妈祖娘娘和白衣大士,有的还专门请戏班子为天后娘娘唱戏答谢。
3、最后,再次诚心诚意拜谢能坚持将近七年的各位朋友!
“叩谢”造句:
1、每一天,我为你祈祷,为你的生命叩谢上苍,为你许下最美好的愿望,祈求众神赐予你幸福和健康。
2、浮华的蝴蝶却相信花是应该向它叩谢的。
3、一众人族突感身轻体健、百病消除,都知晓是三人所为,又一次诚心叩谢。

苟延残喘能形容自己吗

“苟延残喘”可以形容自己。拼音:gǒu yán cán chuǎn,原义是勉强延续临死前的喘息,比喻暂时勉强维持生存。出自北宋·欧阳修《与韩忠献王》:遽来居颖,苟存残喘,承赐恤问,敢此勉述。
成语典故:狼是残暴的动物,本性难改。东郭先生救了它,它反而要吃掉东郭先生,幸好一位农民路过,把狼打死了。
成语寓意:这则故事告诉人们小聪明永远比不上大智慧。另外,对待像狼一样的恶人,人们不能乱施善心。生活常常使一些人挣扎在贫困或绝望的边缘,使他们仅仅能够将生命维持下去。若想摆脱这种窘境,就只能靠自己顽强的毅力和自强不息的精神去拼搏。
用法:谓语、定语,含贬义。
示例:
1、明·马中锡《中山狼传》:“今日之事,何不使我得早处囊中,以苟延残喘乎?”
2、明·吴承恩《西游记》:“欲要自尽,又恐父母疑我逃走,事终不明。故没奈何,苟延残喘,诚为天地间一大罪人也。”
3、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穷得当卖全无,虽只区区四金,到也不无小补,又可以苟延残喘得好几日了。”
近义词:苟且偷生、苟全性命。
反义词:宁死不屈、视死如归。
常见热点问答
热点搜索
1-20
21-40
41-60
61-80
81-100
101-120
121-140
141-160
161-180
181-200
作文大全
1-20
21-40
41-60
61-80
81-100
101-120
121-140
141-160
161-180
181-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