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提倡的中庸之道的理论基础是 《道德经》最精髓的一句
中庸之道的理论基础
《中庸》在字面上的解释即是“中道及常理”之意。而执中又当求“中和”,在一个人还没有表现出喜怒哀乐时的平静情绪为“中”,表现出情绪之后经过调整而符合常理为“和”。
其主旨在于修养人性。其中关联及学习的方式(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做人的规范如“五达道”(君臣、父子、夫妇、昆弟(兄弟)、朋友之交)和“三达德”(智、仁、勇)等。中庸所追求的修养的最高境界是“至诚”。而三字经云:“中不偏,庸不易。”
《中庸》提出,“天”赋予万物“性”。“性”是万物之所以存在的“理”。按“理”而生活,完成天所赋予的使命,就是“道”。《中庸》指出道对于人来说是各有不同的。区别,调整各种不同的使命,使之成为大家都遵守的原则,被称为“修道”,即“教”。“
性”、“道”、“教”之论指出了人被“天”赋予使命以及使命的重要性。这也是全篇的宗旨。强调“诚”的重要,诚即是《大学》中所述说的“诚意”。“诚”是人先天的本性,“明”是与“诚”相生的。由诚而达到明,再由明至于诚。
“不诚无物”,至诚的人才能充分的发挥本性与感化人群,进而成为人们的最高典范。朱熹特将中庸重新编订,分成三十三章,称为中庸章句,大致是论述下列三重点:
1、首言道出于天,而道的本体备于己而不可离,遵此道而修是为教。
2、次言存养省察之要,重在戒慎恐惧以慎独。
3、终言天地育养万物,圣神功化之极的至高境界-无声无臭。
《中庸》一文中多次引用孔子的言论及《诗经》的篇章以解释其理念。
扩展资料:
宋明理学传统阐述中庸的字面意思是:“中者,不偏不倚、无过不及之名;庸,平常也。”然而也有一些学者认为宋明理学传统对于中庸的阐释有所错误。
孔子提倡的中庸之道的理论基础是 《道德经》最精髓的一句
他们认为先秦“中庸”一词所谓的“中”乃是指“心中内在”的修持功夫,而非是指“不偏不倚处于中间”的行持处事。这两方的思想差异可以参考下述外部链接的相关资料。
再参照《大学》:“此谓诚于中行于外。”二者其实兼而有之,“心中内在”的修持工夫若不失其正,其行止自然“不偏不倚处于中间”。
孔子提倡中庸之道的理论基础是什么?
孔子提倡中庸之道的理论基础叫“天人合一”。我们一般是在政治课中学习天人合一,天人合一主要是从哲学方面来分析的。在《孟子》中,有一段话是这么说的“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这句话出自《孟子-尽心》,但是这种学说湖绿了中庸之道,所以也忽略了天人合一的真实含义。
一、天人合一是哲学思想。
从哲学方面来说,“天”代表的就是“真理”,也就是客观存在的实物,自然法则等等客观事实。所以“天人合一”就是说人们要把自我学习的只是和先天本性,和客观存在的道理想结合起来,这样分析问题才能更透彻。从这方面来说,“天人合一”不仅仅代表了一种思想,也代表了我们生活中的一种状态。分析事物的时候,我们更应该从客观事实的角度去出发,让自己去适应客观世界,而不是让客观世界来适应我们自己。
孔子提倡的中庸之道的理论基础是 《道德经》最精髓的一句
二、宇宙是客观存在,而人类是一个小个体。
宇宙是一个大的客体,而每个人则是一个小小的个体、人们离不开自然,自然也会因为人类而变化。虽然人和自然在本质上可能是相同的,但是人们在生活中,更应该顺应自然规律,才能达到人和自然的和谐共处。也正是因为这种思想,老子才会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三、中庸之道也包括三层理论。
中不偏,庸不易;中正、平和;中用这三种理论是涵盖在中庸之道中。人生不能偏离,要坚持持之以恒才能成功;做人也要保持中正平和,看待事物的时候要放平心态,学会找到自己的平衡点;也要有一技之长,做一个对社会,对自然有用的人才。
孔子提倡的中庸之道理论基础是什么?
孔子提倡的中庸之道的理论基础是天人合一的思想。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古代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时期,很多思想家在那个时候提出了自己先进的思想,孔子就提出了中庸之道。中庸之道,说的就是人们要自觉进行自我修养,形成完善的人格,创造出太平和合的境界,这种学说的基础就是天人合一。
一、圣人的思想。
中庸之道,最重要的是要谈道,道就是生活的目标,当然没有目标的生活是毫无意义的。在中国,圣人的目标就是很明确的递进关系: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要想中庸之道合理的推行下去,就要以实践为基础,要让大家可以很好的理解中庸之道,就是我们现在通常所说的接地气。只有接地气,从实际出发,才能更好的实践中庸之道,所以虽然思想家讲的是中庸之道,说白了就是要达到一个境界。
二、中庸之道的主题思想。
中庸之道的主题思想就是要教育人们自觉的进行自我修养,自我建都,自我教育和自我完善。只有在自我提高的基础上,才能具备更好的人格。从而达到:
至善、至仁、至诚、至道、至德、至圣、合外内之道的理想人物。
三、还要充分发挥个体的主观能动性。
做好了自身的修养还不够,还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发挥自己善良的天性,感化他们,从而发挥他人善良的天性,这样就能使万事万物受到自己的影响,从而促进万事万物像更优的层面发展,也就是说通过自己的努力,感化天地万物,这样就达到了至仁至善的境界。这种思想,提倡是的找到自己在宇宙中的真正位置,提高自己的价值,也是值得后世研究的。
孔子提倡的中庸之道的理论基础是 《道德经》最精髓的一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