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要点写法

酒太甜你太苦 计划 工作计划
精选回答

工作要点写法

(一)基本情况。

1.总结必须有情况的概述和叙述,有的比较简单,有的比较详细。这部分内容主要是对工作的主客观条件、有利和不利条件以及工作的环境和基础等进行分析。

2.成绩和缺点。这是总结的中心。总结的目的就是要肯定成绩,找出缺点。成绩有哪些,有多大,表现在哪些方面,是怎样取得的;缺点有多少,表现在哪些方面,是什么性质的,怎样产生的,都应讲清楚。

3.经验和教训。做过一件事,总会有经验和教训。为便于今后的工作,须对以往工作的经验和教训进行分析、研究、概括、集中,并上升到理论的高度来认识。

4.今后的打算。根据今后的工作任务和要求,吸取前一时期工作的经验和教训,明确努力方向,提出改进措施等。

(二)写好总结需要注意的问题

1.总结前要充分占有材料。最好通过不同的形式,听取各方面的意见,了解有关情况,或者把总结的想法、意图提出来,同各方面的干部、群众商量。一定要避免领导出观点,到群众中找事实的写法。

2.一定要实事求是,成绩不夸大,缺点不缩小,更不能弄虚作假。这是分析、得出教训的基础。

3.条理要清楚。总结是写给人看的,条理不清,人们就看不下去,即使看了也不知其所以然,这样就达不到总结的目的。

4.要剪裁得体,详略适宜。材料有本质的,有现象的;有重要的,有次要的,写作时要去芜存精。总结中的问题要有主次、详略之分,该详的要详,该略的要略。

5.总结的具体写作,可先议论,然后由专人写出初稿,再行讨论、修改。最好由主要负责人执笔,或亲自主持讨论、起草、修改。

(一)文种特征

“计划”不是党和国家公文法规中确定的主要、正式文种,但我们对它的使用却是非常之多。大至国家,小到一个乡村、连队、车间、商店、学校、又有谁在年始、月初不订计划,不做安排?因为做工作事先没有计划、安排,“东一榔头,西一杠子”,就等于是“没有头的苍蝇乱撞头”。

“计划”是对未来一定时期内的全面工作或某项工作提出指标、要求、措施、步骤、期限的文种。它是科学管理中的主要环节,是搞好管理工作的基础,是宏观控制的依据,是获得最佳成效的途径。决策部门的领导者可以凭此统筹全局,纵横协调,综合平衡,理顺关系,减少盲目性,增强预见性,合理安排人力、财务、物力,以低消耗取得高效益,从而取得领导、指挥群众去实现计划目标的主动权。

“计划”不是单一的文种,它是由“计划”、“设想”、“纲要”、“规划”、“要点”、“安排”、“方案”、“预案”等文种共同组成的一种文体,叫做“计划性文体”。

“设想”——属于工作的初步构想,是粗线条的具有远景性、理想性、可变性的一种在时间上大都在XX年以上的计划性文种。

“纲要”——既具有远景发展设想,又具有较强的政策性、思想性、指导性的提纲挈领式的计划性文种。它与其他计划性文种相比,突出的特点是:在时间上,不像“设想”的跨度那么大,又不似“讨‘划”、“安排”的跨度那么小,多在5至XX年之间;在空间上,局面比较大,多用于全局或某一方面重要工作的发展设计;在内容上,多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方面的事项,文字表述多为条款式,即由若干方面的诸多条条组成,全文的条条统一排列序号。

“规划”——带有全局性、方向性的中期(如三五年)计划。它与一般“计划”相比,一是内容不同,“规划”的内容属于全局性的部署,“计划”是实施“规划”的具体方案;二是时间不同.“规划”是较长一个时期的科学展望,“计划”一般是全年或半年的;三是要求不同,前者定方案、定规模,富于理想、展望远景,后者定指标、定时限、定任务、定措施,富于现实性,具有强烈的约束力与紧迫感;四是“计划”既服从于“规划”,又对“规划”起修改、补充和完善作用。

“工作要点”一一通常在一个时期的工作计划尚未正式出台(如年初需等上级的“计划”下发)之前.先拿出一个“工作要点”发给下级,待正式的计划出台后,“工作要点”的使命即告完结,所以人们也称它为“准计划”。它与一般“计划”的不同点主要是:内容是工作的主要方面,不像“计划”要兼顾各方;内容是工作的重要之点,比较原则,不像“计划”兼顾一般,比较具体;内容表述十分扼要,一般千八百字、…两千字,不像“计划”往往要万八千字。

“安排”一一是针对短时间(如周、月、季度)内的工作所提出的工作计划,“计划”是制定“安排”的母体,“安排”是“计划”的分解与消化。

“方案”——对未来某一重要专门事项,从总体上所做的最佳选择与安排。它与“安排”的不同点:“安排”主要应用于短时间的工作,“方案”主要应用于专门性的某一中心工作或重要事项;“安排”是对已定的一个时期工作“计划”的具体贯彻与分解,“方案”面对的是尚未定局的新任务、新问题,通过方案来加以认定。如《××省科技体制改革方案》、《××市关于防治潮白河的施工方案》。

“预案”一一预案是各级政府或企事业单位根据自身工作权限和职责范围,所制定的有关应急方案,以应对处置重大突发性事件而采取的具体措施。如地震、水灾、台风等自然灾害引起的突发性事件;安全事故、爆炸品危险品、交通事故、疫情、中毒等引起的突发事件;重大集体罢工、集会、、游行、示威、刑事案件、xx或敌对事件两引起的突发事件。例如《全国高致病性禽流感应急预案》、《全国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市破坏性台风紧急预案》。

(二)结构与写法

计划的内容结构一般由以下几个部分组成:1.标题。计划的标题基本上有五种写法:一是由“制文机关”、“时间概念”、“内容”与“文种”组成,如《××港保税区管委会XX年扩大招商引资规模工作计划》;二是由“时间概念”、“内容”与“文种”组成,如《XX年技改工作计划》,其制文单位“××市经济开发区总公司”置于文尾落款处;三是由“地域概念”、“时间概念”与“文种”组成,如《××市XX年工作计划》;四是由“内容”与“文种”组成,例如国务院于XX年3月22日用通知印发的《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有的并在这个标题下面附加括号注明制文机关及日期,如《药品监督管理体制改革方案》(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二ooo年五月十一日);五是由“制文单位”、“时间概念”与“文种”组成,如《中共××市委XX年工作计划》2。正文。一般由“做什么”、“怎样做”两大层次构成正文的主体,最后由一个极其简短的“号召性结尾”组成。所谓“做什么”,从综合性的工作计划来看,即计划的指导思想、总的要求与主要指标;从专题性工作计划(特别是“纲要”、“方案”等)来看,即计划的背景、依据,以及重要性、必要性和目的、原则、要求等。所谓“怎样做”,即为了实现主要指标或目的、要求而采取的各种措施、办法,包括人力、物力、财力、技术、设备、手段等。例如《中共××市委XX年工作计划》,全文由并列的七大部分组成,其中第一部分“总体要求和主要指标”与第二部分“推动国民经济发展再上新水平”,就是“做什么”;其余五个部分(“切实抓好改革开放两条基本途径”、“推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以提高执政能力为重点,全面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讲的是“怎样做”。国务院《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详见XX年4月21日各地报纸),全文由十一个部分42个条文组成,其中第一部分“全面推进依法行政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第二部分“全面推进依法行政的指导思想和目标”、第三部分“依法行政的基本原则和基本要求”是“做什么”的内容;其余八个部分(“转变政府职能,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建立健全科学民主决策机制”、“提高制度建设质量”、“理顺行政执法体制,加快行政程序建设,规范行政执法行为”、“积极探索高效、便捷和成本低廉的防范、化解社会矛盾的机制”、“完善行政监督制度和机制,强化对行政行为的监督”、“不断提高行政机关工作人员依法行政的观念和能力”、“提高认识,明确责任,切实加强对推进依法行政工作的领导”)则讲的是“怎样做”。从以上两例足以证明,先写“做什么”,后写“怎样做”,是人们撰写计划通常所要采取的基本写法。

多数计划特别是综合性的工作计划,一般都要有一个“号召性”的结尾。例如前述的那份《中共××市委XX年工作计划》,其结尾写作:“市委号召,全市各级党组织和全体共产党员,要紧密团结在以xx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高举邓小平理论和‘xxxx’重要思想的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xx大和xx届六中、、七中全会精神,团结带领全市人民,求真务实,开拓进取,为加快实施‘三步走’战略,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而努力奋斗!”

3.结尾。

结尾也是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一般应载明两项内容:其一是制订计划的机关或单位名称,要写全称,并加盖公章,以示郑重、严肃;其二是制订计划的日期,要具体写明×年×月×日,用汉字数字。

(三)写作要点提示

l。要有严格的科学态度。

严格的科学态度,既包括积极进取的革命精神,也包括量力而行,实事求是。在确定发展速度和达到目的的指标时,凡是经过努力能够达到的,一定要积极争取,努力做到。同时,也要量力而行,任务的提出,指标的确定,一定要建立在调查研究和科学分析的基础上,协调各种比例关系,注意综合平衡,不搞脱离实际的高指标、大计划、一刀切。我们做任何事情都要尊重科学,按照客观规律办事,这样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收到良好的效果。因此,在制定计划、规划时,必须深入实际,调查研究,依靠群众。听取专家意见,吸取先进的成功经验,根据本地区、本部门的人力、物力、财力的具体条件与特点,从当时、当地的实际情况出发,做到依据科学,扬长避短,趋利避害,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

2。要吃透“两头”。

在制定工作计划之前,要通过向上级汇报今后工作想法以取得指导,学习和研究上级的一系列指示要求和计划文件等方法,尽可能多地了解上级意图,然后再正式起草计划,以使计划的总的要求和基本想法与上级协调一致。要使计划的目标、任务、措施、要求、方法做到有的放矢,根本在于了解下情。为此,在起草计划时,对前一时期成功的经验,失败的教训,哪些工作已经做完了,哪些工作有待今后继续进行,工作中的有利因素、中间因素、不利因素都有哪些?如此等等,都应有一个比较清楚的了解,这样制定出来的计划,才具有针对性和可靠性。

3.要突出重点,加强预见性。

一个时期有一个时期的中心工作,这个中心工作就是我们所说的工作重点,除r中心工作外还有一般工作。中心工作要做,一般工作也要完成。这就要求我们在制定计划时,首先要突出重点,明确工作的中心,紧密围绕和结合中心工作去安排一般工作,切不可平分秋色地或孤立地去安排工作,因为这样制定出来的计划中心不明确、重点不突出,或者重点工作与一般工作相互脱节,照这样的计划去开展工作,必然是眉毛胡子一把抓,既抱不住西瓜又捡不到芝麻。

4.要切实把握计划主体的内在逻辑要求。

汁划体公文写作的结构形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但是,无论采用哪种结构形式,计划的主体部分都必须体现出“做什么”与“怎样做”的逻辑关系。所谓“做什么”,即工作的目标、任务,要明确各自国标、任务的质量要求,同时,要写明完成的时限;所谓“怎样微”,即完成目标、任务的具体措施与步骤、方法、措施。一般应包括人力、物力、办法、技术、手段、组织领导等,对这些内容应写得详劲具体。

发奋图强 2022-07-29 00:43:55

相关推荐

多啦A梦来我家

那天,我正在家里看书,突然一道蓝光闪过,一个蓝色的物体莫名其妙得出现在我家,把我吓得跪在了地上。我颤抖着瞥了一眼,突然发现那个怪物原来是多啦a梦!惊魂稍定的我还没有说出话,它就茫然的问:这是哪啊?我努力从牙缝里...
展开详情

我所期待的星期天

唉!讨厌的星期天又来了!一座座堆积如山的作业等我去铲平,还要穿梭于各上辅导班之间。一天到晚忙得不亦乐乎!如果星期天像我所期待的那样,该有多好啊!当我睁开蒙胧的睡眼,快乐而有意义的一天开始了。吃完早饭,我看看课外...
展开详情

拿报纸

我隔壁的刘爷爷去成都避暑了,刘叔叔在家,刘叔叔每天都要上班,他叫我来拿报纸,我答应了他,帮他们拿了一个月的报纸。刘爷爷回来了,他发现报纸不在了,以为是被偷了,他敲了我的门,问我报纸在不在我这,我说:在,我就把报...
展开详情

树的故事

从前有一棵树,树上长着很多叶子。一天,树枝对叶子说:喂,你为什么总是跟我抢营养,你有总就给我滚。叶子被激怒了,便说:好,我走。时间似箭飞过,转眼间到了秋天,树上的叶子一片一片的从树上落下来。过了一段时间,树开始...
展开详情

黄太狼的故事(五)打工记

黄太狼为了能补交上医药费,决定外出打工,黄太狼收拾行李,离开了家,踏上了挣钱的路。心里虽然不情愿,但是也没别地办法,只好认命了!黄太狼来到建筑师河马的家,他敲了敲门,发现河马大师不在,于是,他在河马大师家旁边的...
展开详情

精选推荐更多>

有志不在什么

是“有志不在年高”。
有志不在年高:yǒu zhì bù zài nián gāo,意是指年轻人只要有志向,成就不可限量,不在年纪大。也指只要有志向,岁数大了,也可以干出一番事业。
出处:明·许仲琳《封神演义》第二十三回:“樵子抚掌大笑不止,对子牙点头叹曰:‘有志不在年高,无谋空言百岁。’”
释义:樵子拍手大笑不停,对子牙点头叹道:“只要有远大志向,就算年纪大也没事,一个没有远大志向的人,即便活到很大的岁数也是虚度光阴。”
近义词:有志者,事竟成。

孟子认为造就人才的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分别是什么

孟子认为造就人才的客观因素是艰苦环境的磨炼,主观因素是思想斗争的折磨。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孟子认为造就人才的客观条件是“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造就人才的主观条件是“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选自《孟子·告子下》,是一篇论证严密、雄辩有力的说理散文。作者先列举六位经过贫困、挫折的磨炼而终于担当大任的人的事例,证明忧患可以激励人奋发有为,磨难可以促使人有新成就。接着,作者从一个人的发展和一个国家的兴亡两个不同的角度进一步论证忧患则生、安乐则亡的道理。

窥镜而自视的而的用法

“窥镜而自视”的“而”的用法表承接关系。
该句出自西汉·刘向《邹忌讽齐王纳谏》:“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
译文:(邹忌)再照着镜子看看自己,更觉得远远比不上人家。
赏析:《邹忌讽齐王纳谏》出自《战国策·齐策一》,讲述了战国时期齐国谋士邹忌劝说君主纳谏,使之广开言路,改良政治的故事。文章塑造了邹忌这样有自知之明,善于思考,勇于进谏的贤士形象。又表现了齐威王知错能改,从谏如流的明君形象,和革除弊端,改良政治的迫切愿望和巨大决心。告诉读者居上者只有广开言路,采纳群言,虚心接受批评意见并积极加以改正才有可能成功。

因往晓之的之什么意思

“因往晓之”中“之”是代词,代指人或事。出自《杞人忧天》。
原文节选: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因往晓之,曰:“天,积气耳,亡处亡气。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其人曰:“天果积气,日月星宿,不当坠耶?”晓之者曰:“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
译文:杞国有个人担忧天会塌地会陷,自己无处存身,便整天睡不好觉,吃不下饭。又有一个为他的忧愁而担心的人,就去开导他,说:“天不过是积聚的气体罢了,没有哪个地方没有空气的。你一举一动,一呼一吸,整天都在天空里活动,怎么还担心天会塌下来呢?”那个人说:“天如果是气体,日月星辰不就会坠落下来了吗?”开导他的人说:“日月星辰也是空气中发光的东西,即使掉下来,也不会伤害什么。”
这则寓言故事运用对话刻画人物,人物形象分明。故事短小,但寓意深刻,耐人寻味。文章基本以对话构成,言简意赅,逻辑严谨,读来文气贯通。这则寓言也成为后世文人常用的典故,如李白有诗曰“杞国有人忧天倾”,即出于此。
常见热点问答
热点搜索
1-20
21-40
41-60
61-80
81-100
101-120
121-140
141-160
161-180
181-200
作文大全
1-20
21-40
41-60
61-80
81-100
101-120
121-140
141-160
161-180
181-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