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女教师亲历水中分娩
北大女教师亲历水中分娩
上海长宁区妇幼保健院终于成为上海产科界“水中分娩”的最早实践者。产后刚满一周的母子俩6日平安出院。
新妈妈“离开产床走入水中”
初为人母的是一位北大研究生毕业的女教师。27岁的小马形容第一眼见到的儿子“简直就是一只美丽的‘小海豚’”。谈及自己的生产过程,她则连连说:“太美妙啦!”“舒服极啦!”
“离开产床,走入水中”是新妈妈自己选择的生产方式。此前夫妇俩曾几处走访,还查阅了大量资料,然而北京、上海的多家医院却无法完全解决他们对分娩的许多“设想”。关于“水中分娩”,他们的理解包括自由体位、水中减痛、会阴不侧切,以及婴儿离开“水环境”可有个缓冲过程等等。
本月1日孕妇出现有规律宫缩,护士长便动员其下床活动放松心情,并带她参观了与按摩浴缸极其相似的“分娩水池”。中午,产科主任做了最后的产前检查并再一次进行“胎头转位”后,小马步入微波荡漾的池中。
水中待产过程一个半小时
斜靠于池壁,依仗着水的浮力,产妇听从助产士的指令不时地吸气与呼气。经过一个半小时的水中待产,12时45分,胎儿的头部开始“拔露”。13时零3分,胎儿头部完全娩出。在助产士的帮助下,一名体重3300克的男婴来到了“水中”。
没有了产妇通常因肌肉抽搐产生的痛苦以及呻吟声,出血极少又无需缝针———目睹整个产程的新爸爸与在场的医护人员同样感到了宽慰和欣喜。
上海市长宁区妇幼保健院的专家表示,在欧洲已较普遍的“水中分娩”也将为这里的人们所逐渐接受。
据悉,水中分娩的方法是:产妇躺在浴缸中,水温保持在36℃~37℃,而环境温度为26℃。水必须经过消毒。整个分娩过程中,需要换几次水。婴儿出生后,在水中呆的时间不能超过一分钟。
在水中产妇放松婴儿惬意
经科学研究发现:温度适宜的水,能使产妇感到镇静且可帮助放松,这会促使产妇宫颈扩张。水浮力也可与地心引力相抵消,有助于产妇发挥身体的自然节律。同时,便于产妇休息和翻身,可减少分娩时的痛苦。对初生婴儿而言,水中的状态与母体内泡在羊水中的感觉很类似,这对孩子的感觉过渡十分重要。同时,水中分娩的时间较短,能减少对母亲的伤害和婴儿缺氧的危险。水中分娩方式人们已知晓多年。其实,母亲在水里生下孩子是人类古老的分娩方式之一,前苏联和东欧等一些国家很早便开始了对这种生产方式的研究。
1965年,前苏联的伊戈尔·恰尔科夫斯基让一位产妇在水中产下了第一名婴儿;半个月后,另一个新生儿在美国迈阿密以南250海里的巴哈马海域降生。最早的“水中产儿”大多数都是在海水中诞生的,据不完全统计,迄今全世界已经有数百名产妇在海水中顺利地生下了婴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