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诗词自我形象简析论文范文模板提纲大学毕业职称大专汉语言文学中文论文

青狂不轻狂 范文 工作总结范文
精选回答

The

Analysis

of

Su

Shi

Poetry’s

Self-image

He

Hai

ling

Abstract:

Reading

the

Su

Shi

poetry,what

first

excited

the

reader

is

the

leading

character

image

of

expressing

feeling

in

its

poetry

omnipresent

also

is

the

author

self-image.

Su

Shi’s

each

excellent

work

of

expressing

feelings;

on

the

one

hand

all

has

portrayed

the

author

self-image

from

an

angle.

Multitudinous

poems

of

expressing

feelings

collected

one

Su

Shi

self-image

of

three-dimensionally,the

integrity.

In

these

self-images,the

author’s

political

attitude,thought

viewpoint,willing

sentiment

and

so

on,all

presents

completely

for

the

reader,letting

the

reader

understand

Su

Shi

more

comprehensively

and

profoundly.

The

people

like

Su

Shi,likes

his

talent,also

admires

his

noble

personality.

Key

words:

Su

Shi;

Poetry

;

Self-

image;

关注宋代文学时,我们不得不提到一位重量级的作家——苏轼。在中国文学史上,苏轼是一位丰碑式的文学巨人形象。历代文人学者都给予他很高的评价。王国维曾说:“三代以下诗人,无过屈子、渊明、子美、子瞻者,此四子若无文学之天才,其人格亦自足千古。”①日本学者将苏轼与秦始皇、康熙并称为中国历史名人的评价,可见他的影响力之大。可是一代文豪苏轼的一生却仕途坎坷,屡遭贬谪,终生浪迹天涯。他一生所创作的诗词正是他生活和思想的真实反映,是他自我心灵和人格的真实写照。他用诗词表述性情的过程,也是进行自我形象塑造的过程。他诗词中的自我形象紧随着他政治起落变化而不断发展变化,有报国立功的形象,有关怀人民的形象,有旷达乐观的形象,有思亲念友的形象,有委顺沉浮的形象等等,这些不同的自我形象构成了一个立体的、多侧面的、完整的苏轼形象。

一、报国立功的形象

中国封建文人大多是抱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宏伟抱负踏入社会生活的。苏轼也不例外,他一生深受儒家传统思想影响,是一个以功业自许的封建知识分子。他怀着“奋力有当世志”的宏伟抱负和干一番经世济时大业的雄心壮志进京应试,一时名满京师,走上了他的仕宦生涯之路。踏入仕途后,苏轼便殚精竭虑地实现其济世报国的宏愿,希望有所作为,这种思想意识在他诗词中所塑造的一系列自我形象如“大夫”、“老夫”、“周郎”、“孙郎”、“二陆”、“冯唐”等形象中有充分的体现。如《江城子·密州出猎》中的“老夫”形象: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欲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苏轼生活的时代,是北宋王朝积贫积弱的局势逐渐形成、国内外危机正在暗中滋长的时代。当时,边患不时发生,主要是辽和西夏的侵扰。尽管北宋王朝曾对他们采取纳币求和的屈辱妥协政策,可是边疆上的威胁依然很严重。面对这种情况,苏轼抗敌御辱,为国效力,施展抱负的情绪高涨,借打猎抒怀,表达他强烈的杀敌御辱的报国之志。词开篇勾勒出射猎的老夫——即苏轼自我形象,继之以千骑如飞席卷平冈的宏大场面加以烘托,随后由射猎过渡到演武,接着走马弯弓,一个“狂”态不减当年的老夫形象便呈现在读者面前。从而委婉地向朝廷表白自己尚有报效祖国的充沛精力,并进一步殷切地希望自己能够像冯唐一样“持节云中”,同时向朝廷表示自己的决心“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作者在词中以“老夫”自称,用英武有为的孙权自比,又用屡建功勋、不幸被贬又重被起用的魏尚暗喻,把自己的抱负通过词中的艺术形象表现出来,从而刻画出一个壮志在胸、雄姿英发的作者自我形象。

再看《***·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此词上片重在写景,开头两句“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勾勒出长江的滚滚东流,汹涌澎湃,不可阻挡之势,接着又正面描写赤壁景色,生动地展示出一幅形势险要的长江天堑的画面。下片,作者笔锋一转,他所刻意描写的英雄人物周瑜,就在赤壁战场的雄奇壮丽的景色中出场了。这就是“遥想”五句所写的内容,前三句写周瑜的潇洒风度,后二句写他指挥三军,从容闲雅的神态。当年,曹操以八十万大军下江南,声势浩荡,而防守江南的孙权和刘备联军只有五万,众寡悬殊,形势十分危急。然而,少年英俊的周瑜,力排众议,统兵江边,严阵以待。在谈笑风生中火烧赤壁,使曹操八十万大军“灰飞烟灭”。这样,一个英气勃勃的少年英雄形象便跃然纸上了。寥寥数语,再现了公瑾在事业上的辉煌得意,这位年少有为的英雄令渴望施展平生志向的苏轼倾倒,显然周瑜形象成了苏轼理想的化身。

苏轼笔下表达同样思想情怀的自我形象还有《沁园春·孤馆灯青》中的“有笔头千字,胸中万卷,致君尧舜,此事何难”的“二陆”,有《和子由苦寒见寄》中“千金买战马,百宝装金环,丈夫重出处,不退要当前”的“丈夫”,有《石灰》中“为君铸作百炼刀,更斩长鲸为万段”的士大夫等等。苏轼一踏上仕途,便锋芒毕露,意得志满,不但受到当时政坛元老、文坛巨匠的推崇,就连仁宗皇帝本人在殿试苏轼兄弟之后也高兴地说,他为子孙得两个宰相。“老夫”形象正展示出苏轼对自我才能的肯定,对建功立业的追求及对实现人生价值的渴望。

、关怀人民的形象

苏轼一生仕途坎坷,屡遭贬谪。在沉重的精神打击下,苏轼没有陷于崩溃,在艰苦曲折甚至一时看不到光明的境遇中,苏轼仍能以平和的心态主动地去参与社会,去实现自己忠君为民、兼济天下的理想。因此,苏轼无论是在朝为官还是辗转各地方任上,都始终热爱人民,关怀人民。他每到一地总能深入民间,体察民情,同百姓融洽相处,并尽其所能为百姓谋利除害,在自己的职位上留下了许多政绩,深受人民的爱戴。元丰三年,远在海南的苏轼得以内迁,临别之时,海南父老携酒馔相送行“执手泣涕而去”(《遁斋闲览》)。苏轼之死,更是使得父老乡亲“相与哭于市”

(苏辙《东坡先生墓志铭》)。苏轼关怀人民,与民同甘共苦的情怀,在其诗词中如“使君”、“老东坡”、“但令人饱我愁无”的地方官等自我形象中有集中的体现。如苏轼在徐州任上,正遇大旱,苏轼为抗旱而操劳。不久,喜雨普降,旱情解除,徐州大地出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后来,农民赶赴石潭举行谢雨仪式,身为太守的苏轼也参加了,沿途看到如画的农村风光和当地群众生活的一些情况,心情舒畅,便写下了五首《浣溪沙》,其二写到:

旋抹红妆看使君,三三五五棘篱门,相挨踏破茜罗裙。

老幼扶携收麦社,乌鸢翔舞赛神村,道逢醉叟卧黄昏。

词中描写老人、小孩、妇女听说使君即作者自己来到,异常兴奋,纷纷出来迎看。尤其是妇女们,“旋抹红状看使君”,“三三五五”地挤在自己的篱笆门前,争看这位下乡谢雨的使君,而“相挨踏破茜罗裙”。这样生动活泼的场景不仅表现了此地农村风俗的淳朴,更说明作为一州之长的苏轼和农民关系的融洽及农民对他的敬爱。我们知道,封建社会的官吏,大多高高在上,作威作福,不可一世。苏轼作为地主阶级统治集团的一员,如此关怀人民,可见其品格的高尚。虽然作者的自我形象——“使君”并未在词中有具体的言谈举动,但一位与人民忧乐相通、平易近人的地方官形象脱颖而出。

苏轼关怀人民,与民同乐还表现在他写了一些反映民生疾苦的诗。如勤耕苦作却艰于衣食的四川农民,有“卖牛纳税拆屋炊”的吴中田妇(《吴中田妇叹》),有“泪入饥肠痛”的维周农民(《除夜大雪留潍州元日早晴遂行中途雪复作》),有无地可居而漂泊江上的渔蛮子等等。在《山村五绝》中作者写到:

老翁七十自腰镰,惭愧春山笋蕨甜。

岂是闻韶解忘味,迩来三月食无盐。

全诗采用写实手法。开始,就描写了一个年已七十的老翁,腰插镰刀,到山里割笋充饥,含泪向作者诉说“岂是闻韶解忘味,迩来三月食无盐”的痛苦,其中蕴含着多少辛酸和悲哀呀!这位老农的凄凉生活景况,正是当时广大劳动人民悲惨生活的缩影。作者虽以旁听者的形象出现,但其关怀人民,同情人民的深厚感情则完全可以体会到。

苏轼有一颗博大仁爱的心,他热爱人民,关心人民,人民也视他为知己、亲人,这在苏轼的《满庭芳》中表现得十分真挚感人:

归去来兮,吾归何处?万里家在岷峨。百年强半,来日苦无多。坐见黄州再闰,儿童尽、楚语吴歌。山中友,鸡豚社酒,相劝老东坡。

云何,当此去,人生底事,来往如梭。待闲看,秋风洛水清波。好在堂前细柳,应念我,莫剪柔柯。仍传语,江南父老,时与晒渔蓑。

这首词,于平直中见含蓄,在依依惜别的深情中表达出苏轼与黄州父老之间真挚的友谊。上片抒写对蜀中故里的思念和对黄州邻里父老的惜别之情。“山中友,鸡豚社酒,相劝老东坡”,真切细致地表现了作者与黄州百姓之间纯真质朴的友谊。从“好在堂前细柳”到篇末,是此词感情的高潮,以对黄州雪堂的留恋,再次表达了对邻里父老的深厚感情,嘱咐邻里莫折堂前细柳,恳请父老时时为自己晒渔蓑,预示自己以后还会回来。

三、超脱旷达的形象

有理想,又能实现,可谓人生得意。然而生活道路变幻莫测,理想常常被现实所扼杀,于是,屈子沉江,陶潜隐逸,太白痛斥淋漓,子美沉郁难释,乐天消沉颓放。而苏轼则不同,他虽生活在派系倾轧严重、朝政反复无常的北宋后期,沉浮在新旧党争的夹缝中,仍能坚持操守,不随波逐流。苏轼初登文坛时,文坛盟主欧阳修读罢其文,不觉汗出,说:“快哉!老夫当避此人,放出一头地”②,很快苏轼名满京城,走上了他的仕宦人生。随后王安石拜相变法,苏轼因反对变法,被王安石一派以“巧抑其资”的罪名贬为杭州通判,并一贬再贬。在湖州任上时,又被新贵们以作诗讥讽新法,讪谤罪逮捕入狱,几乎丧命,直到神宗病故,哲宗继位,启用旧党,苏轼才被召回朝中。然而苏轼“一肚皮的不合时宜”,他又因与司马光为代表的上层官僚意见相左,他主张对王安石存利去弊,这一主张触犯了旧党,又以“讥讽先朝”的罪名被贬。可以说,苏轼的一生是在新旧党争的夹缝中度过的,是在屡次被重用,受贬谪的政治浮沉中走过来的。如果当时他能稍加俯就,以他的地位和名望,是可以得到重用,甚至能飞黄腾达的,但他却独立危行,誓不苟和,卓然自守。这种思想情怀、性格特征都寄托在“白头翁”、“孤鸿”、“幽人”、“狂夫”、“红梅”、“芙蓉”等作者自我形象之中。我们看《水调歌头·黄州快哉亭》中的“白头翁”形象:

落日绣帘卷,亭下水连空。知君为我新作,窗户湿青红。长记平山堂上,欹枕江南烟雨,杳杳没孤鸿。认得醉翁语:“山色有无中。”一千顷,都镜净,倒碧峰。忽然浪起,掀舞

一叶白头翁。堪笑兰台公子,未解庄生天籁,刚道有雌雄。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

此词作于苏轼贬居黄州之时,全词通过描绘快哉亭周围壮阔的山光水色,抒发了作者旷达豪迈的处世精神。上片虚实结合,描写快哉亭下及其远处的胜景。下片用高超的艺术手法展现亭前广阔江面倏忽变化、波涛汹涌、风云开阖、

动心骇目的壮观场面。在这波涛汹涌,风云变幻的场景中,一白头翁驾着一叶小舟,在狂风巨浪中掀舞,至此,此词着力表现的重点——一位奋力搏击风涛的白发老翁映入眼敛。这位白头翁的形象,其实正是苏轼自身人格风貌的化身。以下几句,作者由风波浪尖上弄舟的老人,自然引出对战国时楚国兰台令宋玉所作《风赋》的议论。在作者看来,宋玉将风划分为“大王之雄风”和“庶人之雌风”是十分可笑的,是未解自然之理的说教。白头翁搏击风浪的壮伟精神即是明证。最后,苏轼以“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这一豪气冲天的惊世骇俗之语告诉后人,一个人只要具备了至大至刚的浩然之气,就能超凡脱俗,刚正不阿,在任何境遇中都能处之泰然。苏轼这种在逆境中保持浩然之气的白头翁形象具有积极的社会意义。

再看《卜算子·缺月挂疏桐》中的“孤鸿”: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此词是苏轼被贬黄州时所作,苏轼被贬黄州时,曾多次自称“幽人”,如“幽人无事不出门,偶爱东风转良夜”(《定惠院月夜偶出》),“幽人”自然有幽闭之色彩,同时还有孤傲清高的味道。此词一写“幽人”独处无人见,一写“孤鸿”寂寞无人省,运用双关手法,“幽人”、“孤鸿”两两相应,写“孤鸿”即是写“幽人”,鸿人一体。作者以“幽人”自指,又以“孤鸿”自比,“孤鸿”甘愿寂寞自守在冷漠的沙洲,而不愿栖息于高寒之枝,又有谁能理解它心中隐含的痛苦呢?“孤鸿”高洁的形象正是苏轼清高自守、矢志不移的自我形象的生动写照,正是他在面对政治生涯中的挫折的一种临危不惧,不随俗同污,入世屈志的孤高品格。

此外,还有《定风坡·莫听穿林打叶声》中“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的雨中登山者,有《红梅》中“孤瘦雪霜姿,寒心未肯随春太”的“红梅”,有《十拍子》中“莫道狂夫不解狂,狂夫老更狂”中的“狂夫”,有“千林扫作一番黄,只有芙蓉独自芳”的“芙蓉”等等,都是作者自我形象的生动写照,表现出苏轼保持特立独行、安之若素、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精神风貌。

四、思亲念友的形象

苏轼是一个极重情谊,感情极为丰富的人。在各地方任上,苏轼与百姓荣乐与共,结下了深厚的友谊。苏轼还非常珍重夫妻之情,手足之情,朋友之情。这在他作品中塑造的一系列自我形象中能够感受到。《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便是他怀念亡妻的生死不渝的爱情宣言: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苏轼19岁时娶四川乡贡进士王方之女王弗,王弗聪明沉静,知书达礼。她刚嫁给苏轼时,未曾说自己读过书,婚后每当苏轼读书时,她便陪伴在侧,终日不去,苏轼偶有遗忘,她便从旁提醒,苏轼问她书,她都约略知道。王弗对苏轼关怀备至,二人情深意笃,恩爱有加。治平二年(1605年),王弗病卒于开封,年仅27岁。到了熙宁八年(1075年),即王弗去世后这十年,正是苏轼开始饱偿人生艰辛之初的十年,出宫被贬,辗转颠沛,抑郁不得志,夜中梦见亡妻,凄楚哀婉,于是写下了这篇著名的悼亡词。虽十年过去,苏轼对王弗依旧一往情深,哀思深挚。这首词,以梦的形式写起,一吐阴阳相隔之苦,人世遭际之悲。词的上片以白描手法刻画了饱经忧患却“无处话凄凉”的作者自我形象,即“尘满面,鬓如霜”的老叟。下片写夫妻相会的梦境,作者截取了妻子生活中的一个极富代表性也极富生活气息的场景片段“梳妆”,表达对妻子的思念。面对“小轩窗,正梳妆”的爱妻,却是“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作者借助这个催人泪下的自我形象,诉说心中难以排遣的忧思,感慨自己官场生涯的沉浮,道出对亡妻的深深怀念。

笃于夫妻之情的苏轼也非常珍视手足之情。苏洵程氏共生三子,长子景先,在苏轼大约三岁时夭折,苏辙有诗云:“兄弟本三人,怀抱丧其一”(《栾城集·次韵子瞻诗》),所以苏轼排行为仲(一字和仲),实则长子。弟辙小轼四岁,排行为叔(一字同叔)实则次子。苏轼与弟苏辙一同长大,同师学习,同时进入仕途,又都因反对新法而离京赴外任,因而兄弟二人感情甚笃,相互扶持,相互慰籍,在坎坷的人生旅途上,在多舛的政治生涯中,苏轼时时关怀弟弟子由,常常回忆兄弟二人往昔的情意。他一生所写关于其弟子由的诗词特别多,如《九月二十二日微雪·怀念子由弟二首》、《和子由踏青》、《次韵子由论书》、《戏子由》、《嘲子由》、《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等等。在《沁园春·孤馆灯青》里,作者塑造了一个面对晨霜、朝露、山色、月光却无心欣赏,为的是快些与弟同床夜话的作者自我形象,回顾兄弟二人年少才俊“共客长安”大可“致君尧舜”一展宏图,可眼下兄弟二人都在现实社会中碰了壁,于是寄语弟弟,相互宽慰,关爱之情溢于言表。在《满讲红·怀子由作》中那个“无限事,从头说”的作者自我形象,是“孤负当年林下意,对床夜雨听萧瑟。恨此生、长向别离中,添华发”,感叹大功为成,但更多的还是对手足兄弟的思念。

珍视友情亦是苏轼作品中自我形象所包含的又一主题。这表现在苏轼和乡邻们建立的珍贵友情及乡邻们对他依依不舍的情怀上,也表现在苏轼的送别诗词中,如《江城子·黄昏犹是雨纤纤》和《水龙吟·小舟横截春江》中思念友人的“使君”形象,《虞美人》中“无情汴水自东流,只载一船离恨向西州”的形象。在《满庭芳·三十三年》中抒写与友人王长官相距恨短,“歌舞断,行人未起,船篷亡蓬蓬”依依惜别之情写得情真意切。《南乡子·送述古》中作者写送别朋友陈述古,“谁似临平山上塔,亭亭。近客西来送客行”,作者以临平山上的塔象征自己伫立城外,目送朋友远去的孤独形象,表现作者与朋友之间的深厚友谊,以及不忍分别之情。

总之,苏轼诗词中是“尘满面,鬓如霜”思念亡妻的老叟,是乡邻不忍分别的老东坡;是怀念兄弟的兄长,是登楼临江寄情思的送别人。在这一系列作者自我形象中,都可见作者内心深处真挚的情、真挚的爱。

五、委顺沉浮的形象

苏轼除受儒家思想影响外,还兼有道佛思想。道家“返朴归真,与自然同一”的思想,形成了苏轼功成身退的理想,特别是当他在政治生涯中不如意时,归隐的欲念就更加强烈。“苏轼在贬居黄州时曾深刻反省了自己前期的生活道路,在《哨遍》中他说:‘从前皆非,今是’‘今是’的人生选择是什么呢?作者说:‘我今忘我兼忘世’,‘步翠麓崎岖,泛溪窈窕’,‘但知临水登山啸吟,自引壶觞自醉’

。很明显,‘今是’的选择正是返归大自然的隐逸生活。”③在《临江仙·夜归临皋》中苏轼寄托了自己希望过随缘自适的隐逸生活,他曾为归隐道路做过许多思考,并且付诸买田的实际行动,可是苏轼一生始终未能真正归隐。其原因,一是苏轼“奋力有当世志”的儒家进取精神始终占主导地位。二是时代社会不允许他归隐。苏轼虽爱慕陶潜式的隐逸生活,但他所处的时代与魏晋相比,一方面***更趋强化,言行举止不象魏晋名士那样任诞放纵;另一方面,文人的经济地位更加依赖于专制政权,除为官取禄,难有自存之道。魏晋名士或用门阀地位或以强大的经济实力尚可于统治集团相抗,宋代文人则失去了这些依凭,只得寄希望于得志当世,建立功名。苏轼在《和穆父亲凉》中,解释了自己不能归隐的原因,“家居妻儿号,出仕猿鹤怨”更兼他有济世报国的一面“受知如负债,粗报了焚券”(苏轼《和穆父亲凉》)。所以只能“半推江湖心,适我鱼鸟愿”,只是意念中的归隐。在面对仕宦途中的升沉与进黜,政治斗争中的荣辱与得失,以及一切生死与祸福,苏轼都能以平常心对待,达到“万事从来风过耳”(苏轼《无愁可解》)的境界。从而我们看到了“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临江仙·夜归临皋》)”中的作者自我形象,看到了“都将万事,付与千种”(《行香子》)中的作者自我形象,看到了“种稻清明前,乐事我能数”(《东坡八首》)中的作者自我形象。如《行香子》里写到:

清夜无尘,月色如银。酒斟时、须满十分。浮名浮利,虚苦劳神。

叹隙中驹、石中火、梦中身。

虽抱文章,开口谁亲。且陶陶、乐尽天真。几时归去,作个闲人。对一张琴、一壶酒、一溪云。

词中书写了作者把酒对月之时的襟怀意绪,表现出作者渴望摆脱世俗困扰的退隐出世之意。起笔写景,夜气清新、尘滓皆无,月光皎洁如银,把酒对月,独自一人,仰望夜空,遐想无穷。月夜的空旷神秘、静寂无人,正好冷静地来思索人生,以获得解脱。此词描述了抒情环境之后,便进入了玄学思辩了,指出人生追求名利是徒然劳神的,万物宇宙中的一切都是短暂的,因此应该“且陶陶、乐尽天真”,作个“对一张琴、一壶酒、一溪云”的闲人。词中虽有消极的情绪,但作者乐天知命,随遇而安的自我形象却亲切自然。

再如《东坡八首》之一

、之四

废垒无人顾,颓垣满蓬蒿。谁能捐筋力,岁晚不偿劳。独有孤旅人,

天穷无所逃。端来拾瓦砾,岁旱土不膏。崎岖草棘中,欲刮一寸毛,喟焉释耒叹,我廪何时高。

种稻清明前,乐事我能数。毛空暗春泽,针水闻好语。分秧及初夏,渐喜风叶举。月明看露上,一一珠垂缕。秋来霜穗重,颠倒相撑拄。但闻畦陇间,蚱蜢如风雨。新舂便入甑,玉粒照筐筥。

这里的作者自我形象,既是一位斩棘披荆、拾瓦除砾、割蓬芟蒿、刮毛锄草的垦荒老农,又是一位种稻、插秧、浇水、治虫、收割、舂米等农活样样都干而且干得津津乐道的田家。抒情主人公不但亲自尝试田家的劳苦,而且饱含农民般的深情从事劳作,在中国古代,能象苏轼这样亲自从事劳作的没有几个。

李泽厚在《美的历程》中说“苏轼一生并未退隐,但他通过诗词所表达出来的那种人生空漠之感,却比前人任何人口头上事实上的

‘退隐’、‘归田’、‘遁世’更加深刻沉重。”④苏轼深深了解人世界与自然界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他在这两矛盾中找到契合点,那就是“我今身世两悠悠,去无所逐来无恋”(《泗州僧伽塔》),并不眷恋和追逐其中的任何一端,始终以一颗乐天知命、随缘自适的平和之心处世待人。

“诗言志”是中国文学的古老传统,它说明文学与作者感受之间的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苏轼的诗词是发自肺腑的真情流露,他诗词中的自我形象成为他一生创作中所塑造的形象中最为丰富感人的形象。他把自己的思想情怀、政治态度、意志情操毫无保留地拿出来,呈现在读者面前,让读者看到一个真实的、完整的苏轼自我,之所以这样,是因为苏轼有积极的人生观、开阔的心胸、坚毅的品格和乐天的性格。

伟人之所以伟大,不是因为他身上没有人类共同的弱点,而是因为他能够克服并超越这些弱点。苏轼就是这样一个伟人,他始终能在复杂的矛盾中把握自己,获得解脱。纵观中国文学史,面对相似的坎坷境况却始终积极入世,超脱达观者少有。屈原“宁为玉碎,不为瓦全”投江而死。他诗中的自我形象是一个有政治抱负,有崇高理想,热爱祖国的形象,这一形象具有一种根植于现实而又超越现实的特性,他时而神化,时而幻化,进入一个恢弘迷离的艺术空间,缺少了苏轼的超脱通达。陶潜“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饮酒》),远离尘嚣。他诗中的自我形象主要是一个卸甲归田,怡然自得的隐逸高人形象,缺少苏轼的积极用世精神。忧国忧民的杜甫也用诗反观自我,抒发自己的情怀,他刻画的自我形象由青年时期豪情志满、建功立业“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

(《奉赠韦丞丈二十二韵》)的形象,到晚年则成为“拭泪沾襟血,梳头满面丝”(《遣兴》)的一个年迈多病,贫困潦倒,时常流着涕泪的形象,他缺少苏轼那种旷达乐天的性格。总之,苏轼以豪柔相济的风格,使自我形象丰满而真实,亲近而生动。从这一系列自我形象中,我们看到了一个立体的,多侧面的,完整而真实的苏轼。

苏轼留给后人的精神遗产,除了文学创作之外,还有他崇高的人格魅力。苏轼一生处于新旧党争之中,深受两党排挤,可他却卓然而不随,既有独立的见解,也敢于坚持自己的独立见解,不为进退得失所累,刚正不阿,光明磊落。在九死一生的宦海生涯中,他仍不改其“奋力有当世志”的忠君爱民、兼济天下之志,因为他追求的不是个人的地位和功名,而是国家的兴旺发达和人民的安居乐业。面对打击他能超然旷达,身处逆境而能保持心境的安适,他能以一种乐观的人生态度对待接踵而至的不幸,从而做到蔑视丑恶,消除痛苦。苏轼的这种卓然不随、爱国爱民、超然旷达、乐观向上的人格魅力,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文化群体。历代文人在仕途失意之时、在官场受挫之时,往往从苏轼的那里寻求解脱,苏轼成了他们的精神食粮,他们从那里看到希望,获得勇气。人们喜欢苏轼,喜欢他的才华,更钦佩他的人格。陶渊明人们也喜欢,可他太清新寡欲,醉心田园了,他的心境不是一般人能体验得到的。李白人们也喜欢,可他太狂放不羁了,让人有一种可望而不可及的感觉,杜甫人们也喜欢,可他太苍凉沉重了,让人不敢与之并肩而立。相比之下,我们更喜欢苏轼,他有陶渊明的随缘自适,有李白的狂放不羁,有杜甫的爱国忧民情怀,他让人看得见、摸得着、感觉得到,他不但活在他的诗词歌赋之中,还活在一个个普通百姓的生活里。正如林语堂在《苏东坡传》中所说:“像苏东坡这们的人物,是人间不可无一难能有二的。对这种人的人品个性做解释,一般而论,总是徒劳无助的。我们未尝不可说,苏东坡是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是个悲天悯人的道德家,是平民百姓的好朋友……是政治上的坚持已见者,是月下的漫步者,是诗人……可是这些也许还不足以勾绘出苏东坡的全貌。苏东坡这样的人品,具有一个多才多艺的天才的深厚、广博、诙谐,有高度的智力,有天真烂漫的赤子之心。”⑤

注释:

①木斋.苏东坡研究[M](1998

年版).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34页

②木斋.苏东坡研究[M](1998

年版).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19页

③木斋.苏东坡研究[M](1998

年版).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45页

④李泽厚.美的历程.[M](2001年版).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1:262页

⑤林语堂.

苏东坡传.[M](1998年版).

时代文艺出版社,1998:5~6页

参考文献:

[1]

木斋.苏东坡研究[M](1998

年版).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

[2]

古典文学教研室.东坡选集[M](1987

年版).四川人民出版社,1987

[3]

元脱脱.宋史(第三十一册)[M].(1982年版)中华书局,1982

[4]

王思宇.苏轼词赏析集[M](1987

年版).巴蜀书社,1987

[5]

曾凡礼.苏东坡词选著[M](1981

年版).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1

[6]

陈迩冬.东坡诗选[M](1984

年版).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

[7]

苏轼研究学会.东坡诗论丛[M](1983

年版).四川人民出版社,1983

[8]

郑孟彤、王春煜、李儒炯.苏东坡诗词文译释[M](1984

年版).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4

[9]

林语堂.

苏东坡传.[M](1998年版).

时代文艺出版社,1998

11

思念 2022-07-08 19:00:24

相关推荐

提高生物成绩的方法是什么 窍门有哪些

即通过分析教材,找出要点,将知识简化成有规律的几个字来帮助生物知识记忆。例如DNA的分子结构可简化为“五四三二一”,即五种基本元素、四种基本单位、每种基本单位有三种基本物质、很多基本单位形成两条脱氧核酸链、成为...
展开详情

艺术生什么时候集训好 有必要去集训吗

艺术生集训指的是艺术类学生在完成学业水平测试之后,由学校或自己向学校申请,暂时停掉学校的文化课,到专业的艺术培训学校进行封闭式训练,直到校考结束。美术生集训时间美术生集训,通常从高二下学期开始,5月份开始报名,...
展开详情

艺术生集训注意事项有哪些 需要注意什么

艺术生在集训的时候也要同步文化课学习,夯实文化基础。考生在专业课集训期间,文化课千万不要丢,专业课和文化课的学习一定要兼顾。艺术生集训的注意事项一定要选择一个靠谱的培训学校。因为一个好的培训学校,懂得怎么以最快...
展开详情

艺考生集训注意事项 有什么要了解知道的

艺术生集训不要忽略了文化课,作为艺术生必须要做到文化课和专业课双赢,才能被心中理想大学录取,在这期间需要付出很大的努力。文化课也是非常重要的,不要忽略文化课,要一直学习专业课。艺考生集训注意什么学会针对性强化技...
展开详情

投档会参考学考成绩吗 学考成绩有什么用

将成绩符合的学生的档案投给招生院校。这就是投档,投档不参考于学生的其他条件,只参考他的总成绩和志愿。而根据学校的调档比例省教育考试院确定他的投档比例,只要学生的档案被投档,决定他是否被录取的因素就会包含他的学考...
展开详情

精选推荐更多>

白杨礼赞的礼赞是什么意思

《白杨礼赞》中“礼赞”的意思就是崇敬而赞美,以“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作为抒情线索,把白杨树生长环境的不平凡,外部形态的不平凡和内在气质的不平凡构成一体。
《白杨礼赞》是茅盾1941年在重庆写的。茅盾耳闻目睹在党领导下抗日根据地人民的沸腾生活,体验到抗日军民质朴、刚强、团结一致、艰苦奋斗的精神,受到极大的鼓舞,对民族解放的光明前途充满信心,满怀激情。这篇文章采用象征手法,通过对白杨树不平凡的形象的赞美,歌颂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和整个中华民族的紧密团结、力求上进、坚强不屈的革命精神和斗争意志。

天门中断楚江开的开字妙在何处

“天门中断楚江开”中“开”字妙在以下三个方面:
1、体现出楚江的霸气和恢弘。
2、体现出楚江的雄浑和刚强。
3、形象地描绘了天门山被楚江隔开的景象。
出自《望天门山》:“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译文:
天门山从中间断裂是楚江把它冲开,碧水向东浩然奔流到这里折回。
两岸高耸的青山隔着长江相峙而立,江面上一叶孤舟像从日边驶来。
《望天门山》是唐代大诗人李白于开元十三年(725年)赴江东途中行至天门山时所创作的一首七绝。此诗描写了诗人舟行江中顺流而下远望天门山的情景:前两句用铺叙的方法,描写天门山的雄奇壮观和江水浩荡奔流的气势;后两句描绘出从两岸青山夹缝中望过去的远景,显示了一种动态美。全诗通过对天门山景象的描述,赞美了大自然的神奇壮丽,表达了作者初出巴蜀时乐观豪迈的感情,展示了作者自由洒脱、无拘无束的精神风貌。作品意境开阔,气象雄伟,动静虚实,相映成趣,并能化静为动,化动为静,表现出一种新鲜的意趣。

什么叫沟通

沟通,汉语词语,拼音为gōu tōng,意思是使双方互相通连,也指人与人之间、人与群体之间思想与感情的传递和反馈的过程,以求思想达成一致和感情的通畅。
没有出处。
近义词:交流、商议、商量。
反义词:堵塞、封闭。
用法:作动词;作谓语;中性词;可用于人,也可用于事物。
例句:有效的沟通并不只是说话就行的,应该是言简意赅,也就是用最少的话把意思表达清楚。
造句:
1、虽然同是中国人,各地区的方言却千差万别,很难互相沟通。必须普及普通话,达到用语言交流的目的。
2、沟通是春天的暖流,充满渴望;沟通是夏天的骄阳,炽热无比;沟通是秋天的大雁,盼望南飞;沟通是冬天的火炉,温暖人间。
3、如果沟通是漆黑的深夜,那么语言便引着你走向皓月当空,繁星满天;如果沟通是通向一望无际的沙漠,那么语言是引领你走向鸟语花香的绿洲;如果沟通是浩瀚无边的大海,那么语言便引领你走向乘风破浪的境界。

风雪夜归人是什么意思

“风雪夜归人”意思是风雪夜回宿的家人回来了。出自唐代诗人刘长卿的《逢雪宿芙蓉山主人》,这首诗首句写日暮山远,次句写投宿的人家,后两句写风雪交加、犬吠人归的情景。全诗语言朴实浅显,写景如画,叙事虽然简朴,含意十分深刻。
原文:
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译文:
暮色降山苍茫愈觉路途远,天寒白屋显得更贫困。
柴门外忽传来犬吠声声,风雪夜回宿的家人回来了。
这首诗用极其凝炼的诗笔,描画出一幅以旅客暮夜投宿、山家风雪人归为素材的寒山夜宿图。诗是按时间顺序写下来的。首句写旅客薄暮在山路上行进时所感,次句写到达投宿人家时所见,后两句写入夜后在投宿人家所闻。每句诗都构成一个独立的画面,而又彼此连属。诗中有画,画外见情。
常见热点问答
热点搜索
1-20
21-40
41-60
61-80
81-100
101-120
121-140
141-160
161-180
181-200
作文大全
1-20
21-40
41-60
61-80
81-100
101-120
121-140
141-160
161-180
181-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