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大列巴(飘香百年的哈尔滨名片)

雨中漫步
精选回答

前不久,哈尔滨“大列巴”登上了微博热搜。起因是知名博主“喵驰驰”感叹:“大列巴没啥好测评的,我认为那不该称为一种食物。”随后,她用各种造句反衬大列巴的坚硬:“我把吃不下的列巴放进易腐垃圾,保洁阿姨把我骂了一顿,并将其放入建筑垃圾。”“金老板新开的牙科诊所生意惨淡,他在当地投放数条软文推广大列巴,一周之后,小诊所客似云来”……看客们将这种文体称为“大列巴文学”,并在网络上争相模仿,“喵驰驰”没有想到,她的“冷嘲热讽”反倒让大列巴声名远扬。

其实,这种分量大、味道香、独具特色的俄式面包,是哈尔滨美食的一张名片,已有上百年历史。1898年,大量的俄国人来到哈尔滨,也将面包生产技术带入哈尔滨。那时候,哈尔滨人的主食主要是大饼子、高粱米饭、大碴粥等食物,讲究一点的就是馒头和烧饼,最好吃的是饺子。俄国人到来后,大大小小的面包坊如雨后春笋般出现,今天的道里的红专街当年甚至被冠以“面包街”的称号。每天清晨,面包坊用马车将新鲜的面包和点心运送到商场、西餐厅和杂货铺,大小各异、装点着奶油和果脯的西式面包摆满了商场的柜台,点缀了哈尔滨的城市风情。

不仅俄国人以面包为主食,哈尔滨人也逐渐习惯了食用面包。特别是价格低廉、保存时间久的黑麦面包,是很多劳动人民的选择。老哈尔滨人习惯将面包称为列巴,取自俄语“面包”的音译。萧红在哈尔滨居住期间,主食就是“黑列巴”——粗磨小麦制成的面包。在她居住的欧罗巴宾馆,每天都有小贩提着大篮子叫卖列巴,那些成串肥胖的圆形的列巴圈,萧红总是买不起,只能用拼凑出来的十个铜板,买一块黑列巴。在《黑列巴和白盐》一文中,萧红记载下她和萧军的“浪漫”:“他连忙取一片黑面包涂上一点白盐,他学着电影上那样度蜜月,把涂盐的列巴先送上我的嘴,我咬了一下,而后他才去吃……黑列巴和白盐,许多日子成了我们唯一的生命线。”列巴配盐,这是俄国人的传统吃法,一般是欢迎尊贵客人时的礼仪。

要说最正宗的俄式列巴,还要数当年秋林公司的产品。1900年,俄国人伊万·雅阔洛维奇·秋林开办了秋林洋行哈尔滨分行(秋林食品厂的前身),将俄罗斯食品的“三剑客”——面包、啤酒和红肠带到了哈尔滨。开业之初,俄罗斯姑娘坐着四轮马车为市民们送上热乎乎的面包、鲜奶、纯正的黑加仑果酒和果酱,成为当年热议的话题。

秋林列巴品种多样,有圆形的、菱形的、环形的、面包圈,还有挂锁形的,也有装点果脯的,花色各异,但最具特色和魅力的,还要数以体型庞大著称的“大列巴”。这种面包呈圆形,外皮又硬又厚,原先一只就有5斤重,比很多人家的锅都大。后来改为4斤重,体型依然可观,拎在手中沉甸甸的,足够四五个成年人吃上一顿。不仅外形是“奇观”,它的风味也很独特:一是用硬杂木烘烤,其外壳微焦而脆,内瓤松软可口;二是用啤酒花发酵,面包具有诱人的酒花芳香;三是采用传统的发酵工艺,使面团发酵充分,被列为黑龙江第一大面包。

1953年,秋林洋行由苏联政府正式移交给中国政府,命名为中国国营秋林公司食品工厂,那时的生产工人主要是俄罗斯人,收归国有后开始有大量中国工人进入工厂。当年,做列巴的人被称为“列巴郎”,第一代列巴郎都是需要正规拜师学艺后才能传承手艺的。在老师傅们中间流传着一句话“上有天堂,下有面包房,大姑娘行三辈子好才能嫁给列巴郎,玉皇的女儿只能做二房,列巴郎还要喊‘冤枉、冤枉’。”可见当年“列巴郎”的地位之高。

大列巴比“列巴郎”还要“吃香”。75岁的宋女士告诉本报记者,自己小时候的邻居是俄罗斯人,大列巴是他们的桌上常客。“有人说大列巴不好吃,那是不会吃。新出炉的大列巴有一股麦香味,酸酸甜甜的,非常可口。”俄国人吃大列巴通常要切片,用小银勺挖一点黄油或者果酱,抹在列巴片上一同品尝。“他们还喜欢用列巴配汤,将列巴切片或掰碎后,泡在酸甜的苏波汤或者咸口的菜汤里。也会将牛肉和土豆炖烂,搅拌成土豆泥之类的食物,涂在列巴片上吃。”

上世纪50年代,大列巴是很多人心中的美食代表。钟先生告诉记者,自己最期盼的奖励,就是父亲买回来的大列巴。“那时馒头都吃不上,列巴真是好东西。把外面的黄纸剥开,把面包上面的‘厚盖’切下来,用手去掏软乎乎的面包瓤,还是热乎的。我家一个大列巴有三种吃法:父亲学外国人,没有果酱,他切片后蘸白糖吃;我和姐妹们直接吃,将面包盖顶在头上当头盔;放了几天之后,列巴变硬了,就用锅将列巴蒸一下,全家一起吃。”

家住兰西县的肖先生告诉记者,几十年前,无论家里谁去哈尔滨,都要捎回来大列巴和红肠。“我最初认识大列巴是十几岁时,表哥在哈尔滨铁路上班,回家走亲戚的礼物就是大列巴。像锅盖一样,厚厚的,酸不溜丢中又透着一点甜味,我每次都要拿出去跟小伙伴们炫耀一下。它不仅有滋味,而且还好保存,上世纪60年代初期,外地人到哈尔滨出差,就用粮票买一个背回家,大家一起分。那时候哈尔滨只有一家小店出售大列巴,得早早去排队。”

1979年,作家秦牧访问哈尔滨,看到大列巴后惊讶地感叹,“面包像锅盖”。此后,哈尔滨的“三大怪”——“自行车把朝外,面包像锅盖,喝酒如灌溉”就流传全国。当时物质条件已日益丰富,大列巴开始走入千家万户。宋女士告诉本报记者,大列巴的售卖点处,常年排着大长队。“走在街上,也随处可见拎着大列巴的行人。有人把它往背后一甩,就匆匆搭车赶路去了。有人坐在街边的长椅上,吃一口大列巴再咬一口红肠。在街头角落或者大排档周围,还能看到好多男士,一手捏着掰碎了的列巴大嚼大咽,另一只手举着装满啤酒的玻璃杯,好像能喝到天长地久。”

到访哈尔滨的游客们,也总要品尝一下哈尔滨的特色啤酒,然后买一个沉甸甸的大列巴,让家乡的亲友们“开开眼”。上海网友“风云飘飘”回忆,知道自己去哈尔滨游玩,身边的资深“吃货”点名要尝大列巴。飘着麦香的大列巴被“风云飘飘”小心翼翼地拎回上海,为了将它“消灭”,亲友们还进行了特别策划,有人说要去海边吃,边看海边吃面包;有人说去东方明珠楼顶上吃,观赏长江水,品尝哈尔滨的独特美食。最终,他们选择在江堤上大快朵颐。好友还强调,大列巴要切片、蘸果酱、搭配红酒与饮料,主食除了大列巴,没有第二种选择,可谓给足了大列巴面子。

网友们对大列巴的调侃,勾起了很多哈尔滨游子的乡愁。不少人表示,一闻到啤酒花酸酸的味道,就想到了大列巴,想起了哈尔滨。如今,大列巴就像北京烤鸭、天津麻花、西湖藕粉一样,超越了饮食的范畴,与哈尔滨相辅相成,成为一座城市的特色产品、文化品牌和动人名片。远方的朋友们,别被“列巴文学”吓住,来哈尔滨品尝一口新出炉的大列巴,尝尝汇聚欧陆风情的哈尔滨美食吧!

本报记者 李熙爽

破茧成蝶 2023-08-13 12:36:21

相关推荐

婆媳关系的经典句子 婆媳关系之间有不可逾越的鸿沟

坦白说,海外婆媳关系没有国内复杂。因为外国人有很强的边界感,我们中国人心中非常注重孝道,所以只要我们用孝道约束我们的妻子和儿媳;当期待婆媳关系好的时候,通常是得不偿失的。为什么不说“婆媳关系”之类的,而是要注意...
展开详情

牙结石怎么去除妙招 牙结石可以自己抠掉吗

是咀嚼食物和用牙齿消化食物的第一关。它起到了防死、警惕的作用。食物进入胃后,第一次必须通过牙齿磨碎,然后通过食道进入胃。如今,人们的牙齿健康已经成为一个非常大的隐患。人们或多或少都有某些牙齿问题。有些人有蛀牙,...
展开详情

一年养车费用 养一辆车一年大概要花多少钱呢

对于潜在的车主来说,他们确切地知道一辆车要花多少钱。但是,这个问题对于还没有买车的车主来说是非常陌生的。那么,养车一年要多少钱?今天简单分析一下,供新手车主参考。根据“二八定律”,我们重点分析普通紧凑型车和中型...
展开详情

x战警黑凤凰 X战警的第21年

3月5日,据外媒报道,漫威漫画将重启x战警系列。目前,他们正在准备一部名为《变种人》的新电影(暂定)。因为还处于发展阶段,具体内容还没有确定。据悉,此前漫威漫画唯一正式宣布的变种人电影是《死侍3》,由“小母狗”...
展开详情

在路上的励志句子 30句充满力量的励志句子

有人问我,最近在看什么书?每次说一本书的书名,对方的回应往往是:《心灵鸡汤》。我好像一直都很喜欢看这种书,因为它总能在我有负面情绪的时候给我一些鼓励,偶尔喝点鸡汤,我觉得挺好的。也许是因为工作。每次看一些金句美...
展开详情

精选推荐更多>

浅冬的意思

浅冬的意思是刚刚入冬。
浅(拼音:qiǎn、jiān)是汉语通用一级汉字(常用字)。此字始见于战国金文,形声字,古字形从水,戋声。浅本义指水不深,也指房屋等处所窄小,引申指时间上的距离短。此外浅也引申为内容、见识、学问、颜色等不深,用作抽象意义。“浅”另有一个音读jiān,古书上叠用成“浅浅”,用来形容水流声,现代已不常用了。
出处:
1、《诗经·邶风·谷风》:“就其浅矣,泳之游之。”
2、《古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相关组词:深浅、浅水、浅色、搁浅、肤浅、粗浅。
反义词:深。

高尔基的代表作

高尔基的代表作有《海燕》、《在人间》、《鹰之歌》、《母亲》、《我的大学》、《春天的旋律》、《克里姆·萨姆金的一生》、《小市民》、《意大利童话》、《在人间》、《俄罗斯童话》等。

人物介绍:

马克西姆·高尔基(1868年3月28日—1936年6月18日),原名阿列克赛·马克西姆维奇·彼什科夫,是苏联无产阶级作家、诗人、评论家、政论家、学者。高尔基诞生在伏尔加河畔下诺夫哥罗德镇的一个木工家庭。

4岁时,父亲去世,他跟母亲一起在外祖父家度过童年。

10岁时,开始独立谋生,先后当过学徒、搬运工、看门人、面包工人等。

1884年,参加民粹党小组,阅读民粹党人著作和马克思的著作,投身于革命活动。1905年,高尔基加入了俄国社会民主工党。

1906年,高尔基受列宁的委托,由芬兰去美国进行革命活动,在美国出版长篇小说《母亲》。后定居意大利卡普里岛。

1913年,高尔基从意大利回国,从事无产阶级文化组织工作,主持《真理报》的文艺专栏。

1921年10月,高尔基出国疗养。1928年,高尔基回到苏联,在斯大林的安排下,他在俄罗斯作了两次长途旅行观光后决定回国定居。

1934年当选为苏联作家协会主席。回国后的高尔基作为苏联文化界的一面旗帜,为苏维埃的文化建设做了大量工作。

但20世纪30年代苏联出现的种种问题又使他与斯大林及现实政治始终保持一定的距离。1936年6月18日,高尔基因病逝世,享年68岁。

创作特点:

作品主题:

高尔基早期创作的现实主义作品多取材于他的底层生活的见闻和感受。这些作品除强烈地控诉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罪恶外,还力图揭示流浪汉内心深处的痛苦和新旧意识的斗争,捕捉劳动群众生活的时代特征,其目的仍然是要唤起人们对生活的积极态度。

高尔基的文学创作起步于浪漫主义。高尔基一生都在探索个人和历史的关系,寻找合理的社会生活,其作品中的主人公也往往充满激烈的内心冲突,并积极投身革命活动,探求改造现实的途径。高尔基曾不止一次地遭到沙皇政府的逮捕、监督和放逐,但他依旧始终如一地进行自己的革命和文学活动。

高尔基的创作中处处洋溢着对积极人生态度的赞美,向往唤醒人民群众创造新生活的激情,唤起人对自己作为人的自豪感,鄙视怜悯与恩赐。在高尔基看来,人有权力,也有力量创造与人相称的生活,怜悯与恩赐是贬低人,有辱人的尊严。

高尔基有互相冲突的两种人格。一是对现实社会造成人异化的现实的悲剧性体验和失望的痛苦;二是对人、对社会的热爱以及对未来的理想主义的认识。第一次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前的高尔基对俄国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是充满了热爱和信念的,他是怀着极大的热诚去迎接美好的未来的。作家此间的创作描写了革命前劳苦大众的悲惨生活,表达了他一种急切地改变现实的渴望,对未来新生活主人的召唤。

艺术特色:

在塑造艺术形象方面,高尔基强调通过典型化的手法塑造生动的形象揭示生活的本质,同时展示社会发展的未来前景,其现实主义创作又融入了积极浪漫主义的乐观、自信的特点,给人以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高尔基主张作家应以现实主义典型化的方法塑造形象,使艺术形象真实而生动。对文学反映生活的真实性,其根本点取决于作家对生活感受的程度,这中间必然表现出作家的审美态度。高尔基对文学反映社会生活的真实性也体现了他的新的审美观。他以敏锐的观察力认识到生活的真实本质是正演绎着一场前历未有的社会巨大变革。而掀起这场社会变革的主要力量就是已经觉醒的劳动人民,他称之为“新人”,因此,他的文学创作的真实性及艺术的典型化的理念中明确了艺术就是要塑造这些为社会变革不断奋斗的“新人形象”。

高尔基的现实主义文学与传统现实主义文学有着本质的区别。传统现实主义仅仅反映社会的真实现状,而这种真实现状大多表现为个人与社会的矛盾冲突,其实质是通过人性受到的摧残而表现出的对社会的否定与批判。

人物影响:

在作家辞世近半个世纪以后,人们对他的兴趣还是出现持续性的高涨。在欧美各国,不时掀起了“高尔基热”。尤其是高尔基的剧本,不断被搬上各国舞台,或拍成电视、电影。20世纪六七十年代,《在底层》和《仇敌》等在美国上演或播出,《仇敌》被剧评家认为“是已经播出的节目中最好的剧目”。在联邦德国,上演过高尔基的《瓦萨·日列兹诺娃》,而演出《避暑客》时,被评论家誉为文艺复兴以来的盛事。而在法国,英国和西班牙等地,也都上演过高尔基的剧本。

高尔基的创作对美国进步作家的影响也不可忽视。尤其是他创作中的“个人的社会活力”(指个人变革自我、变革社会和变革自然的创造力)主题与“死物奴役活人”的主题,以及处理这类主题的艺术风格,更是引起了他们的浓厚兴趣。

高尔基充满革命激情和革命乐观主义的作品,为中国广大读者所喜爱,教育和鼓舞我国人民为消灭剥削制度和建设新社会而斗争。

夜夜心是什么意思

“夜夜心”的意思是因为狐独而夜夜悔恨。出自唐代李商隐《嫦娥》,原文:
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译文:
透过装饰着云母的屏风,烛影渐渐暗淡下去。银河也在静静地消失,晨星沉没在黎明的曙光里。月宫的嫦娥恐怕后悔偷了后羿的长生不老药,现在只有那青天碧海夜夜陪伴着她一颗孤独的心。
赏析:
就内容而论,这是一首咏嫦娥的诗。然而各家看法不一。有人以为歌咏意中人的私奔,有人以为是直接歌咏主人公处境孤寂,有人以为是借咏嫦娥另外有所寄托,有人以为是歌咏女子学道求仙,有人以为应当作“无题”来看。兹且当作歌咏幽居寂处,终夜不眠的女子。以此而论,着实写得贴情贴理。语言含蕴,情调感伤。
诗中所抒写的孤寂感以及由此引起的“悔偷灵药”式的情绪,却融入了诗人独特的现实人生感受,而含有更丰富深刻的意蕴。在黑暗污浊的现实包围中,诗人精神上力图摆脱尘俗,追求高洁的境界,而追求的结果往往使自己陷于更孤独的境地。清高与孤独的孪生,以及由此引起的既自赏又自伤,既不甘变心从俗,又难以忍受孤孑寂寞的煎熬这种微妙复杂的心理,在这里被诗人用精微而富于含蕴的语言成功地表现出来了。这是一种含有浓重伤感的美,在旧时代的清高文士中容易引起广泛的共鸣。诗的典型意义也正在这里。

慈眉善目形容老人还是年轻人

“慈眉善目”形容老人。意思是形容人的容貌一副善良的样子。出自《老张的哲学》:“圆圆的脸,长满银灰的胡子,慈眉善目的。”
造句:
1、我们都被她慈眉善目的样子蒙骗了。
2、老爷爷慈眉善目,一定是个好人。
3、孙爷爷长得慈眉善目,又爱给我们讲故事,所以大家都非常喜欢他。
4、这个大娘,慈眉善目的,一见到她就觉得亲得不得了。
5、这位老人脸上总是挂着笑,看起来慈眉善目的。
6、小草怀着无比崇敬的心境仰望着慈眉善目的太阳。
常见热点问答
热点搜索
1-20
21-40
41-60
61-80
81-100
101-120
121-140
141-160
161-180
181-200
作文大全
1-20
21-40
41-60
61-80
81-100
101-120
121-140
141-160
161-180
181-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