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加分利弊分析作文素材
傲雪残阳
2022-08-25 16:35:11
高考
素材

辽宁体优生事件又有新进展:辽宁省教育厅、体育局、监察厅成立联合调查组,要求全省体优生“自证真伪”——要么签订诚信承诺书,要么签订放弃加分申请书。结果,全省1072名体优生中,270名考生放弃加分资格;本溪高中原有87名体优生,其中66人主动放弃加分。

调查组表示,这些放弃加分的考生,将按取消加分后的成绩参加高考录取,辽宁省高考录取工作按计划如期进行。

这多么所谓“体优生”主动放弃加分,坐实了此前知情人士的举报和媒体的质疑,本溪高中以及辽宁省其他一些学校,确实存在集体造假骗取高考加分问题。

显然,这个问题不能随着一些考生放弃加分而不了了之——那些放弃加分的考生将正常参加高考录取,如此“既往不咎”显然是荒谬的,无异于姑息和纵容弄虚作假;那些签订诚信承诺书的考生的加分资格如何核实,造假链条上的其他各方(比如学校、体育测试裁判等)该承担何种责任,这些都应该有公平合理的答案,给公众一个明确交代。

高考加分丑闻层出不穷,各种“神通”令人眼花缭乱,对此,加强监管、严厉查处是理所应当的。但更重要的是,我们该好好反思一下高考加分政策本身的问题了。

高考加分政策本是为了追求更高层次的公平,即“唯分数论”并不能充分反映考生的综合素质或特长,所以要用加分政策予以弥补。可是,如此良好初衷却忽视了一个基本国情,那就是权力肆意而为、人情关系泛滥、规则意识缺失、“拼×”之风盛行。

在此国情下,高考加分出现弄虚作假、徇私舞弊、钱权交易,几乎是一种必然;高考加分政策的结果与初衷南辕北辙,同样是一种必然——不仅更高层次的公平如同镜花水月,连“唯分数论”最基本的公平都遭到破坏。

高考加分中的弄虚作假、徇私舞弊最为刺眼,最让人难以容忍,但要看到,高考加分的弊端不仅限于弄虚作假,它还加重学生负担、强化应试教育,并且制造城乡教育不公、拉大城乡教育鸿沟。

高考加分政策意在破除“唯分数论”,激励学校推进素质教育。可是,当素质教育的目标只是为了获得高考加分,它就异化为另一种应试教育。比如奥数,本应是少数学生的兴趣和特长,但当它与高考加分相挂钩,就变成了一门难学的功课,比应试教育还应试教育,“对学生摧残之烈远甚于黄、赌、毒”(著名教育学者杨东平语)。在素质教育的名义下,许多高考加分催生出更加疯狂的应试教育,加重了学生和学校的负担。

只要稍加留意就会发现,能够获得高考加分的考生,大多来自城里的重点中学,农村考生获得加分的少之又少。这不奇怪,因为城里学生有条件学习各种特长,而农村办学条件简陋,学生没条件、没机会接受素质教育,自然难以获得高考加分,在高考录取中拼不过城里学生。在某种程度上,高考加分政策使得城乡教育不公进一步加剧,城乡教育鸿沟越拉越大,“读书无用论”在一些农村地区抬头。

有关部门该对高考加分政策做一次全面的利弊权衡了,光有良好的初衷是不够的,光有理论上的利好是不行的。如果高考加分政策弊大于利,并且暂时没有办法“兴利除弊”,那就不如干脆取消高考加分。这不是因噎废食,而是求真务实,是为了维护高考最基本的公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