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画告诉我们什么》读后感
冬约夏至
2023-09-19 01:00:45
其它
其它

《孩子的画告诉我们什么—儿童画与儿童心理解读》是由德国作家罗泽·弗莱克—班格尔特编著,通过儿童的绘画来对儿童的心理进行解读的一本书。在刚开始读《孩子的话告诉我们什么—儿童画与儿童心理解读》这本书的时候,我一直在想成年人真的可以通过孩子的绘画解读出幼儿的心理行为吗?幼儿的话真的是其内心的一种真实映射吗?但在读完这本书以后,我发现孩子的画真的是他们内心世界的一种反应,可以架起成人与孩子之间沟通的桥梁。

这本书的内容主要分为四部分,分别阐述了儿童绘画的特点,以及如何去解读等一系列内容。第一部分认为绘画是孩子的第二种语言,幼儿可以通过绘画来阐述自己的内心世界。儿童画的美表达了他们的健康、生命力、强健、柔软、内在以及生动。幼儿的绘画是对现实生活的一种表达,幼儿会尝试在图画中解决现实中不能解决的冲突。可以说孩子的画给了成人一把打开儿童生活世界的钥匙。孩子的画从涂鸦到造型阶段的发展中展现出了儿童绘画发展的主要特点,幼儿在四岁左右处于绘画造型阶段,4岁以后孩子的绘画造型展现出了一些总体特点。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画画的特点是喜欢用几何图形,而且用这些形状孩子们可以表达任何事物。在这个阶段会反复出现以下特点:简洁、人神同型、共时的角度、透视图、表达比例、描述。第二部分重点解释作为成年人在解读幼儿绘画时的方式方法。成人可先对对幼儿的`绘画“外表”进行研究,其次要多思考对幼儿绘画产生影响的因素,再次成人要设身处地的去思考孩子的绘画,最后成人可将自己的经历、创造的热情融合打破绘画解读中。第三部分认为孩子的画是对其现实生活的一种描述,表达了在现实圣后中的冲突。成人可从孩子的绘画中解读到孩子内心世界的变化过程,考虑到孩子的需求,并及时读孩子进行指导。第四部分主要通过培养妈妈对儿童画的了解来解读自己孩子的绘画,试图通过绘画架起亲子之间的关系桥梁,作为亲子沟通的媒介和教育手段。

绘画既然是孩子内心世界的独白,家长通过对幼儿绘画的解读能更加了解孩子内心的真实想法,利于亲子关系的建立。经过专门训练的专家是可以通过儿童的绘画分析出幼儿生存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从而预防治疗幼儿的心理疾病。因此通过对这本书的阅读我开始对绘画治疗感兴趣。通过文献资料的查阅我主要对绘画治疗起源、理论基础、实际运用三方面进行整理。

科学的绘画艺术疗法确立于20世纪40年代,绘画疗法主要是以分析心理学中的心理投射理论和大脑偏侧化理论为基础,运用非言语的象征方式表达潜意识中隐藏的内容,宣泄患者的不良情绪,提升患者社交等多种能力。绘画疗法的研究最早源于对精神病艺术家作品的研究,后被尝试作为治疗精神病患者的辅助手段。20世纪初,弗洛伊德以意象(image),尤其是心(mentalimage)和梦中的映象,进行精神分析;荣格常在心理治疗活动中,鼓励病人用绘画的形式,将自己的心象和梦记录下来,以此来了解其人格。荣格用近二十年的时间研究绘画治疗,用他本人的话来说,即一直致力于对图像再现心理活动之心理学的研究。绘画治疗的目的在于,对病人中那些主要受内在世界影响而经受折磨的人加以诱导,使他们尽可能好地以绘画的形式表达出那些折磨着他们的东西,将潜意识的内容具体呈现出来。

近十年来,国内艺术治疗在教育、医疗、艺术教育治疗、特殊教育、校园心理辅导、灾后心理干预、精神疾病辅助治疗、成瘾患者的辅助治疗等领域都得到了应用和发展。该疗法的应用逐渐从正常群体的研究扩展到对特殊儿童和特殊群体的治疗。但目前国内的绘画治疗依然存在概念界定不清,试验和操作上存在问题,灾后运用绘画疗法时机等问题。我主要整理了绘画治疗在自闭症、情绪障碍与亲子关系、孤独症、精神分裂四方面的运用。

目前绘画成为幼儿艺术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幼儿在绘画中可以表达自己内心想法的一种途径,同样的绘画也会表达出幼儿的真实需要和问题。成人可根据幼儿的绘画来判断幼儿是否需要进行干预治疗。绘画治疗不只是注重治疗,其也具有预防的功能。对特殊儿童进行治疗需要受过专门训练的专业人员进行。但现实中的孩子大部分是正常的儿童。幼教工作者或家长可根据正常幼儿的绘画来判断幼儿时刻变化的心理状况,及时了解幼儿的需要。在了解幼儿的基础上对幼儿的需要给予回应,从而达到预防幼儿心理疾病的产生。在幼儿绘画时,成人需要给幼儿提供一个安静的环境,切记在幼儿绘画时问他们在画什么,可等幼儿画完后,让他们对自己的绘画先做自己介绍,然后成人在进行解读。在对幼儿的绘画解读时要考虑幼儿的周围环境背景。成人在充分了解幼儿后,可根据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对幼儿的绘画做出正确的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