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东作文(汇总7篇)
淡忘如思
2024-06-06 08:43:33
其它
其它

浦东作文(1)

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感谢你的阅读与支持!

那天,我们参观了浦东开发陈列馆。

首先映入了眼帘的是一个大屏幕,他讲述了以前人们的生活和我们现在的生活。接着又参观了用红木雕刻成的山羊、马等,还看了沈入群画的地图,还参观了模型大楼:东方明珠、环球金融中心、上海中心。

我想:从古代的原始人到现在,经历了几千年,而科技也越来越发达,这说明了什么?说明了当今社会人们的脚步逐渐跟上了科技的脚步,跟上了时间的脚步。在看到一个与我差不多大小的冰箱,听阿姨讲以前有一个冰箱已经是相当富有的生活了;看到一个简陋沙发,一张木桌和两把木椅时,听阿姨说那是外宾接待处时,我不禁感叹:现在人们生活得多么幸福啊!每个家里都有冰箱、空调、电脑、洗衣机等高科技的现代化生活水平。阿姨讲述沈入群用他的两条腿,画出了精准的地图时,我不禁觉得人民的力量真大,能让一个人用脚画地图!

可不是,现在高楼大厦、别墅旅馆、哪里还像当年一个冰箱就是一个稀世珍宝啊!一个简陋沙发算什么?牛皮沙发才是显示富有的象征。但是谁又想过,这时人们用汗水与智慧换来的'呢?

人们在2012创造了492米高的上海环球金融中心,又在2013年建立了632米高的上海中心。这让我们知道,上海,不再是一个小城镇,而是一座国际大都市。现在的上海,不再是让别人瞧不起的上海,而是让人神往的上海。作为新时代的花朵,我们要奋发努力,积极向上,为祖国做出贡献,让上海变得更加美好。


浦东作文(2)

“太棒了,今天就去浦东干部学院了!”原本是星期五的计划,因为可能下雨,这学期的第一次游学就改到了今天。

同学们高兴极了,因为这毕竟是今年第一次春游。大家都很好奇,干部学院里有什么好玩的?那里能学到什么知识?那里离学校远不远呀?我们带着满腹的疑问上路了。

我们徒步来到浦东干部学院门口——好大呀!满眼都是绿色,嫩绿的草坪,奇异的植物,各式建筑掩映在郁郁葱葱的大树背后,真的好像一个大花园。

进入院内,首先映人眼帘的是一个大池塘,里面养着许多野鸭。忽然,我发现有一只与众不同的`水鸟。我瞪大眼睛仔细看,原来是一只美丽的黑天鹅!它披着一身黑色发亮的羽毛,在阳光的照耀下,显得高贵又美丽。

我们继续往前走,又发现一只母天鹅带着几只小天鹅在散步。一看到小天鹅,好多人都惊叫起来:“啊,这不是丑小鸭吗?”有人甚至抚摸了它,惹得母天鹅“嘎嘎——嘎”地冲过来,差点啄到我们,那架势好像在说:“走开!走开!不许碰我的孩子!”

最后,我们又参观了游泳馆、篮球场和图书室。一位阿姨还向我们介绍了浦东干部学院的历史和建筑风格,让我们大开眼界。

和暖的春日,青翠的植物,可爱的动物,第一次游学充满了欢乐,真期待下一次快点到来!


浦东作文(3)

是啊!她是世界上寥寥无几中的一颗。浦东“名”珠,你的名字永远刻于我们心中、

她,长着一张可爱的娃娃脸,有一头足以拍洗发水广告的头发,总是穿着整洁得不能再整洁的衣着。或许是南方的水土与气候塑造了她豪爽的性格,她说的每一句话都让我们感到亲切。在我的心目中她简直是个十全十美的人。

她,就是我们的良师益友——廖浦名。

回想起那短暂的两个星期,廖老师以她幽默的语言、豪爽的性格,深深地感染了我们。因为有她,使生动活泼的语文课堂显得更加的丰富多彩、

初次与她见面,便是那堂语文课。我清晰地记得:在我们准备齐声朗读的时候,她告诉我们:“中气拿出来,气存丹田”,就是这么一句简单到了极点的话语,让我感受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亲切、

也许时间验证了“天下无不散之宴席”,李老师回来了,我真的很高兴,但同时又意味着从此以后她不能再教我们,我心里好难过。对啊,那一切只能成为美好的回忆,这是不争的事实。我也只好无奈地将它加上一把锁封闭起来。将那几天深埋于心底,而已,这也是我能做的。我想,这些回忆已经足够了,因为在我的心中,我早已认定我们有两个语文老师。

哪怕她只教了我们一节课。

我看着周记本,看着她写的评语“告诉你个秘密,马屁拍得有点成功,我飘飘然了,哈哈~~”说实话,我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我没有拍马屁,这是事实。在我们7班心目中,她就是那么完美,她比“浦东明珠”更美!”

我非常期盼有一天与廖老师不光是师生,还能成为无话不谈的朋友,等到那一天的时候,我希望能亲切地叫她一声:

“浦浦”!


浦东作文(4)

与浦东屡屡承担起试验性改革重任伴随而来的,是一次又一次令人感到惊讶的“浦东速度”——

1993年1月,在凛冽的寒风中,中外合资企业上海日立电器打桩开建,投资金额5500万美元。谨慎的日方代表不放心地追问浦东的领导:新厂房多久可以完工。按照行家估计,在这片万平方米农田上,要建起万平方米、安装200多套设备的现代化工厂,需要840天。浦东给出的回答是:一年,“当年开工,当年竣工,当年投产”。日方代表感到震惊之余,也在日后连续11次追加投资,表达了对浦东的认可和信心。

浦东开发开放后,土地上同时开工建设的工地最多时达到20XX多个,随处可见吊车高耸,一片火热气象。1996年时,浦东新区每昼夜消耗的建筑材料体量达到10万吨。这一年11月13日,英特尔公司在中国建立的首家制造企业英特尔科技(中国)有限公司在外高桥保税区动工,首期投资达9900万美元。

开工典礼上,时任英特尔中国区第一任总裁的简睿杰如此评价“浦东速度”:浦东工厂是英特尔在全世界落地最快的工厂。

这些“奇迹”的背后,是浦东人干事创业的志气、心气、朝气,迎难而上、追求卓越的拼劲、闯劲和激情。在如今浦东大道141号浦东开发陈列馆——原来的浦东开发办公室里,这些果敢的拼搏印记一一呈现:两张小桌子,九个人共用,洽谈的都是当初非常重要的投资项目;一辆“老坦克”凤凰牌自行车,是当时办公人员出行的工具”;陆家嘴中心区域的模型沙盘,四座地标性建筑边上还有一个“小弟弟”,那是30年前浦东最高的建筑,一座24米高的消防瞭望塔,形成了鲜明反差。

还有更多普通的浦东人,同样参与到了浦东开发的进程里。上海建工集团塔吊师傅魏根生,用他和工友们“吊”起的楼,丈量着陆家嘴的高度,勾画着浦东崭新的天际线:环球金融中心,492米;上海中心大厦,632米。1992年入职陆家嘴集团从事摄影工作的姚建良,一年一张以东方明珠为原点的浦东陆家嘴俯瞰图、一年一张从和平饭店望去的浦东岸线,耐心记录下浦东的生长。退伍老兵沈入群,和战友们用踢正步的方式测绘,绘制了一张张浦东地图,也绘制出了浦东日新月异的发展。

这样的精气神,一直被延续到了现在,也体现在了中央交给上海的三项新的重大任务当中。更大规模的临港特斯拉超级工厂,复制了“当年开工、当年竣工、当年投产“的神奇一幕。开市一年半的科创板,组成了高科技“硬核”方阵,诞生了全球最大规模IPO,浦东与上海证券交易所共同发起设立的长三角资本市场服务基地,已经覆盖长三角28座城市。还有对长三角一体化有着重大意义的机场联络线,浦东多个地块的征收工作已经全面展开,其中三林南站项目的土地征收在启动当天即实现清盘。

曾经有一位外国学者这样表示:在适合中国国情和社会需要的中国发展模式中,艰苦努力、主动创新和大胆试验是重要的组成部分。


浦东作文(5)

20XX年元月,盒马鲜生第一家门店在位于浦东的金桥国际商业广场开业。这个开在商场里的商店,它有点像超市,可以买到各式来自国内外最时新的商品,它也有点像饭馆儿,买到的肉类、海鲜可以在店里现做现吃,甚至它还开通了配送服务,足不出户就能在网上下单坐等送货上门。这么“神奇”的商店,自然一开张就自带“流量”,吸引了不少市民来这里购物尝鲜。

老百姓瞧着新鲜、吃着新奇,不少业内人士却纳了闷,这样一个多业态融合的商店是怎么开出来的。其实,盒马一开始自然也是注册无门,但是浦东新区企业服务中心的“窗口无否决权机制”,让盒马不至于无功而返。

所谓“窗口无否决权机制”,是浦东从20XX年起开始实施的一项改革措施,是指在浦东企业服务中心里,要求“说Yes不请示,说No要报告”:对不属于本部门事项的,不设路障设路标;对不符合申请条件的,不打回票打清单;对法律法规不明确的,不给否决给路径。因此,尽管盒马想要办理的许多手续都没有相关先例,但秉持着“窗口无否决权”的态度,服务中心将复杂问题“照单全收”交由后台研究,并和企业进行积极讨论,最终决定将食品销售和餐饮服务同时纳入经营许可证,还首次把互联网功能业态加入其中。

现在,盒马金桥门店已经被公认为国内的“新零售第一店”,更多的门店已经在全国遍地“开花”,“盒区房”一时成为美谈。盒马和浦东的合作也更加深入——今年4月,盒马宣布在浦东设立总部。

回顾浦东开发开放30年的历史,这种勇当开路先锋,敢于突破攻坚、示范引领的“性格”,从一开始就镌刻在了浦东的“基因”里面。

1990年9月,伴随浦东宣布开发开放,陆家嘴、外高桥、金桥三家开发公司在由由饭店挂牌,率先启动相应区域的开发建设。翌年,上海市政府向三家开发公司正式出让浦东平方公里土地的使用权时,他们创新地采取了“成片受让、开发、转让、再受让”的方法运行,“资金空转、土地实转”的土地开发模式由此诞生。“观念一新,土地成金”,让浦东开发开放伊始面临的一步“死棋”,满盘皆活。

时针拨转到21世纪,全国第一个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全国第一个自贸试验区等,也都是在浦东率先启动。从20XX年的“一枝独秀”到20XX年全国共有21个自贸区先后成立,300多项制度创新成果向全国分层次分领域复制推广,来自浦东的“头雁”效应显著。

对于这30年来的变化,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席王战曾用两个“而是”进行评价:上海从浦东开发开放到自贸试验区建设,一直坚持自主创新,不搞“政策洼地”,而是始终围绕制度创新;浦东的改革没有依靠向国家要优惠政策,而是采取新思路、新理念、新发展方式,实现农田滩涂变身现代化城区的转变。


浦东作文(6)

浦东开发开放以后,外省劳动力流向上海,形成上海近代以来第二次移民浪潮。同时,长三角其他地区农村劳动力流向城市。这两个流向带来中国人口大规模的潮汐式流动,也带来人口结构的变化。人是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上海与长三角大规模人口流动不仅将人口迁出区的地方文化、习俗带入上海,也将上海的一些社会文化带回当地,推动了长三角区域内民间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1992年起,大批外来农民工涌入上海,为浦东建设注入新的劳动力。至1994年初,上海的外来流动人口有近300万,形成“流动的常数”,他们中的许多人成了“新移民”,赋予“上海人”以新的内涵。对于外来人口,浦东在“拆围墙”的同时全面启动“国际人才创新试验区建设”,不受学历、身份、职称、户口限制。浦东新区还率先在街道、镇层面建立来沪从业人员的就业保障服务平台,免费提供相关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劳动保障部门还为符合来沪人员职业介绍条件的首批中介机构办理职业介绍许可证。

这一时期,许多原来分布在浦西的外来劳动力也转而来到浦东,甚至一部分浦西的上海人也被动员迁往浦东。上海市民的迁徙方向实现了历史性的转变。自1990年4月18日浦东宣布开发开放至1992年8月,浦西市民已有2万余户、共计6万多人跨江东迁,“宁要浦西一张床,不要浦东一间房”的观念正在发生改变。对于浦东本身来说,开发开放之前原本是“一片乡野”,这就面临着本地农民的身份转化问题。从1995年起,浦东新区开设了浦东农民工转岗培训、成人教育、夜校、补习班等,帮助他们进行职业规划。从本质上说,浦东城市化过程还涉及农民的现代化过程,在开发开放过程中他们发挥了主力军的作用。

伴随着人口的流动和迁徙,长三角各地的文化也在区域间流动、交织。现在的长三角包括苏浙皖沪三省一市,四地的文化分属淮扬文化、吴越文化、徽派文化、海派文化,存在同质性与异质性。但是,以浦东开发开放为契机,来到上海打拼的外来人口,将上海新的消费形式、消费观念等带回当地,也带去了其中蕴含的现代城市生活观念和思想文化,这一过程推动了长三角区域文化的融合发展。


浦东作文(7)

浦东开发开放30年间,不断刷新着人们对它的认知。发展成果与群众共享,精细管理打造高品质生活。浦东坚持共建共治共享,加快探索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体现时代特征的超大城市治理之路。

变化从“过江”开始

“刚搬来时,这里还是大片农田。几十年来,变化实在太大了!”家住浦东新区周家渡街道上南三村的包永虎感叹。周家渡,这个浦东新区最“年长”的街道,近十年迎来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搬来浦东的时候,这里只有83路和84路两条公交线,晚上七八点车就没了。”包永虎回忆道,当时的周家渡交通极为不便。去上海浦西南市区上班要先坐公交车到南码头,再换乘轮渡,最后再换乘公交车。

如何消除黄浦江对浦东浦西的自然阻隔,解决“过江难”,既是上世纪十年代上海城市发展的需要,也是浦东开发开放的首要课题。

浦东开发从基础设施入手,“第一仗”就是架起越江大桥。1991年6月20日,南浦大桥铺上最后一块桥面板,中国第一座叠合梁斜拉桥建成。自此,从浦东到浦西,坐车过桥只需要7分钟,为浦东的开发开放创造了条件,让浦东居民生活的变化走上了快车道。

便利的交通环境为浦东的经济腾飞奠定了坚实基础。如今,平均不到3公里就有一处越江设施,桥梁、隧道、地铁、轮渡将黄浦江两岸紧紧连接在一起。今年3月,黄浦江上第13座大桥——昆阳路越江及配套道路工程按下“复工键”,预计年内将基本建成。

从“锈带”到“秀带”

今年,浦东有一条巴士专线成了“网红”。这条名叫“初心之旅”的专线,带着乘客从浦东开发开放的原点——浦东开发陈列馆出发,一路了解小陆家嘴地标背后的故事,感受国际金融中心的崛起,回顾浦东30年的发展历程。

自20XX年底黄浦江两岸公共空间贯通开放以来,22公里的浦东东岸滨江焕发出勃勃生机,由跑步道、骑行道、漫步道组成的滨江“三道”慢行系统深受市民喜爱。在黄浦江东岸,22座望江驿成了“网红”新地标。“周边邻居都喜欢结伴来滨江跑步、打太极拳,我更愿意找个安静的角落,看看黄浦江上来来往往的轮船。”家住陆家嘴街道的退休教授陈仪佳是这里的常客。

从工业“锈带”到生活“秀带”,以工厂仓库为主的生产岸线转型为以公园绿地为主的生活岸线、生态岸线、景观岸线。未来,浦东滨江还将成为世界级滨水复合功能带,还将聚集重点项目,打造文化商务走廊和特色文化地标,成为全球首展、首秀、首演及首店聚集地。

开启“未来之城”

“我们要打造一座现代化海港城市、一座独立的综合性节点城市。”上海市政府副秘书长,临港新片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常务副主任朱芝松告诉记者,新兴产业在这里落地生根、制度创新在这里开花结果、高端人才在这里安家落户,城市功能日臻便利完善……增设上海自贸试验区临港新片区,是党中央交给上海的三项新的重大任务之一。这不是简单的面积扩大,而是根本的制度创新,是深化改革开放的再升级。同时,也将为市民未来的生活描绘一幅新图景。

已经在临港新片区工作3年的上海中车艾森迪海洋装备有限公司总经理斯塔福斯切实感觉到,临港新片区不再只是过去那个工业区。商业综合体、图书馆、剧院等接连投入建设,休闲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大厅里还有个‘小临通’,实在太方便了!”在上海临港新片区国际人才服务港,来自乌克兰的上海海昌海洋公园员工娜斯提娅兴奋地说。娜斯提娅说的“小临通”,是临港新片区管委会设在出入境接待大厅的服务窗口。管委会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在“小临通”窗口,他们只需告知自己的情况,办事人员就会针对性地推荐最为合适的政策,提供“保姆式”服务。

面对未来,浦东承载着更高期许,将不断用点的突破带动面的盘活,用制度性的创新积蓄内生动力,用更高水平的开放拓展未来发展的想象空间。